学科网站构建的理论和实践

学科网站构建的理论和实践

曾伟[1]2004年在《学科网站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信息化教育的主要趋势是网络化教育。本文首先论述了1998年以来,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日程和现状,指出学科网站建设是目前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并从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内涵及特点出发,对学科网站的概念及满足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分析了目前学科网站建设的现状,指出它们的不足,提出了学科网站应以系统科学理论,现代学与教的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信息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某门学科领域为分类标准,进行信息的收集、分类、加工、整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以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它是教育网站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本文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学科网站应满足五大维度,1、应满足对学、教、学科资讯、教育科研需要;2、反映学科本身的特点;3、应适合教师、学生、一般来访者的需要;4、应适应信息的采集、处理、发布、交互以及维护。5、应是一个开放的、集群化的系统;提出了学科网站交流环境应由四大子系统(访问者子系统、信息环境生成子系统、信息资源子系统、开发维护子系统)相互作用而成。并根据不同用户登陆网站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学科网站构建的基本模型。本文运用流程图、E-R图对指导教和促进学的两大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出了以后台数据库为支撑地实现途径。 本文还以高中语文学科网站为例,进行了需求分析,学科分析,网站的结构设计,总结了目前实现www网站的叁种主流方法,对语文学科网站的界面,访问者信息子系统的采集,以及认知风格是场依存型,信息处理特征是具体序列型的学生典型的学习界面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并最后指出开发过程中的不足和完善方向。

付强[2]2006年在《基于ASP技术的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21世纪个人、企业和国家生存的重要部分。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现代生活。同时,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影响。当今,国际信息化教育的主要趋势就是网络化教育。而教学网站、学科网站都是网络化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学网站是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考验。通过对现有教学网站功能及构建原理的分析和研究,结合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采用了基于ASP技术组建的教学网站的基本框架的思想,设计并实现了TLS系统。在教学网站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采用B/S等技术的网络软件体系结构,用ASP、VBScript、SQL Server、IIS作为网站开发平台,采用ODBC技术作为访问与移植网络数据库的工具,以ASP技术作为网络动态应用的手段。在系统实际开发中,如何抽题组卷是关键算法之一,它决定了试卷的质量。在系统中采用基于难度等级确定抽题数量算法对试题进行分割;采用基于真随机数的随机抽题算法抽取试题、组卷,并给出了试卷测评方法。采用真随机数生成算法使组卷无规律可循,每道题抽取概率均匀。先根据期望的难度等级来组卷,避免了先组卷再判断难度等级,如不符合该难度再重新组卷的麻烦,节省了时间。利用TLS教学网站这个平台,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教学网站构建理论和构建技巧的提高。

刘阳[3]2010年在《学科网站辅助初中物理隐性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班级授课制始终制约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任课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的自身差异性的特点,均采用“一本教案走天下”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因为自身差异性的原因发展极不均衡。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教师为了解决这个教与学的矛盾,现在普遍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是在现有的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习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分班教学是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模式,针对不同的班级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实施分层次教学任务。然而,目前由于社会舆论的制约,大多数家长不允许、学校也不敢使用这种分班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隐性的分层次教学。绝大部分教师很难掌握这种劳动强度较大的教学方式。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把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的部分教学内容作为研究内容,以所在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挥本地区教育城域网的资源优势,利用学科网站的主导作用,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辅助研究,研究学科网站辅助初中物理隐性分层次教学的一些问题:隐性分层次教学是否可以通过学科网站来实施;学生在学科网站上是否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能否比较容易的在学科网站上实施隐性分层次教学。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学科网站能够有效的辅助隐性分层次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显着增强;教师能够针对隐性分层的学生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利用学科网站进行隐性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如果任课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科网站的制作,学科网站建成后,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的维护工作就相对比较轻松了,能够有效减轻学科教师的工作强度。另外,即使利用学科网站学习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巩固和完成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也不容忽视。

郭诗云[4]2016年在《用户需求视角下基于关联数据的学科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担负着为高校用户提供优质的学科信息资源服务的重要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校用户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然而由于缺乏对海量信息资源的有序整合组织、规范控制和挖掘利用,高校图书馆用户虽处于“信息海洋”,却常面临“信息泛滥、知识匮乏”的困境,用户准确、快速、全面地查找和获取本学科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困难,资源类型单一、资源之间缺乏关联、未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资源建设等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愈发突出。语义网技术的出现给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关联数据作为语义网的一种轻量级的实现方式,强调数据相互关联、人机相互理解的语义环境,是面向应用地连接和共享各类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本文以用户需求为视角、关联数据为关键技术、学科资源整合为核心,对管理学用户的学科信息资源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确立资源关联整合范围,并选取管理学大类中的图书情报领域进行实证研究。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国内外关联数据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调研分析,掌握本文中关联数据构建与发布的实现技术与方法。并对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学科信息资源整合及基于需求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研究进行综述。(2)通过设计基于关联数据的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整合的用户需求问卷,对高校图书馆用户进行调查,并对反馈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明确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关联资源的类型与范围。(3)通过分析、选择重用相关语义描述本体,并自定义本体属性的方式,实现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核心类和属性的规范化语义描述,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语义关联描述框架。(4)构建图书馆信息资源中各核心类及其属性的语义关联映射关系,并在D2R Server平台上完成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关联数据构建与发布,实现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关联数据浏览和查询等应用。研究表明,以用户需求的视角为导向,通过将关联数据引入图书馆的学科信息资源整合中,对各核心类及其核心属性的规范化语义描述,有助于图书馆从用户需求出发,实现学科信息资源的无缝链接与互操作,帮助用户形成关联知识发现,为图书馆的学科资源整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咪[5]2018年在《学科教学网站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是帮助教师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石。现如今在政府和社会对教育质量及教师素质都相当看重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显得更为突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学科教学网站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的产物,以其资源丰富性、分类多样性成为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学科教学网站是一种经过组织、有序化和专家排选、定期检查处理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现有的历史学历教学网站主要分为叁种类型:官方类、商业类及个人类。本文选取“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为例,此网站兼具以上叁种类型网站特点,并在同类型网站中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较有一定影响。网站中各栏目的设置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对于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主要影响可以概括为叁点:一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环境,实现终身学习的需求;叁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同伴互助,进行反思交流的平台。为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方法,对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师对于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专业发展的情况、教师对于此发展途径的看法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即访谈结果发现,教师利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存在学科教学网站和教师两方面的问题,其中教师教龄、性别及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等都是影响教师运用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站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国家统一布局、网络的资源共享性有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性及教师自身职业倦态等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针对当前教师利用网站进行专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从学科教学网站自身及教师如何利用学科网站两方面提出改进策略,让中学历史教师对利用学科教学网站促进专业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关于网站方面,本文对学科教学网站提出制作手机客户端、完善交流机制及改进在线功能的建议,以便其能更好的辅助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对教师利用学科教学网站提出一些策略:一是借助学科网站,提升终身学习力;二是利用网络平台,使自己成为“信息化”的教师;叁是利用学科教学网站,展开网络校际协作教研。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历史教育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通过研究学科教学网站对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为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王春艳[6]2007年在《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乃至教育体制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文课程改革当中,也注重了对学生现代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能否达到需要的水平,能否得到适当的发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语文教师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这两个信息平台方面的运用现状,从而探讨发展语文教师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素养的基本策略。论文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推动我国语文教育信息化为目的,通过整理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献资料,结合语文课程言语实践的特殊性质,梳理了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了构建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平台,重点探讨了多媒体和网络对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策略。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论文第一部分围绕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整理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的文献资料,结合语文课程言语实践的特殊性质,梳理了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的内涵。论文第二部分主要探析语文教师信息素养的构建平台。首先梳理了语文教师信息素养构建平台的特征,并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分析了各种信息平台与语文教师教学的相关意义,最后分别介绍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内涵及优势。论文第叁部分是对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结合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对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中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分别进行调查。本论文研究者在重庆市渝北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六所中学,对其语文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还不能满足国家的要求,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论文第四部分是发展语文教师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素养的策略探讨。主要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叁个环节进行探讨。本论文介绍了叁种策略:教学设计中的信息扩散策略——使用学科网站;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渗透策略——多媒体的应用;课后研讨中的信息互动策略——建立博客。论文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黄琰[7]2011年在《多元建构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针对徐汇区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轻、观念新的特点,寻找一条持续、有效、方便、崭新的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成了现实的迫切要求。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和技术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以一种开放、平等、共享、互进的活动交流方式,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探讨了如何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元建构起各种网络平台,并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建构起徐汇区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共同体成员同步共建平台资源和开展各种网络学习活动,来促进区域内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综述,界定了“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相关概念并阐述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叁章多元建构网络平台,解释了“多元”的涵义,并阐述了如何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多元建构网络平台。第四章利用平台建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平台构建起网络学习共同体;并利用资源同步共建和各种网络学习活动促进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总结和展望,总结了研究中的成效以及局限性,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黄建成[8]2008年在《智能化动态网站开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论述了利用开发的动态网站,构建一个智能化动态网站开发平台,并建立由几十个甚至更多的网站构成的学科网站群,从而解决教育信息化中教学对信息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教师信息技术总体水平偏低的矛盾。

杨滨[9]2016年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彰显为人才创造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变革本国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解决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因此,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切入点,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由之路。本研究确立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研究”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诉求,从实践的角度聚焦,利用技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证研究。自2013年至2015年,研究选择L市城关区Intel项目学校为研究样本,采用设计研究范式,从理论解析、模式构建和教学实证对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理论解析部分,根据已有文献和相关研究梳理出问题解决过程的六个阶段,即“理解问题、描述问题—制订问题解决的方案—选择解决方案的策略—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反思、交流问题”和构成问题解决能力的六种子能力(理解问题、辨别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交流能力),并剖析了每种子能力所对应的学生行为指标,分析了知识水平、个体特征、问题因素、心智技能等十四种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因素。结合网络“教学空间”的功能,提出了网络“教学空间”对学生问题解决子能力培养和对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十一种因素产生的积极作用,建立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Q-C-Q综合测评体系,探寻了构建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模式构建部分,遵循模式构建的理论演绎法,从网络“教学空间”与问题解决子能力以及与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入手,结合学生问题解决子能力所对应的学生行为指标,推导出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五步骤,即“空间创设情景、提供问题支架—空间提供工具、辅助表征问题—空间组织研讨、设计实施方案—空间组织互评、展示反思方案—空间演示过程、总结交流经验”,进而构建了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并采用专家咨询对模式进行初步修正。教学实证部分,是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所构建的模式设计网络“教学空间”支持下的DPSC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并应用于具体学科教学,经过叁门课程两轮行动研究穿插准实验研究的迭代过程,验证了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对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并对教学活动设计模板和应用模式进行了叁次修订。同时,总结了教师应用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遵循的四原则,即“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和需要注意的六个要点,提出了学科教师应用该模式开展教学实践的七种应用方法,即“开放法、命题法、自主发现法、专题发散法、体验法、创客法和竞赛法”以及十七种教学应用策略。研究证明,应用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网络“教学空间”支持下的DPSC教学活动设计模板能够有效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应用网络“教学空间”实施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在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适宜于常规化教学应用。本研究在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中,率先提出了应用网络“教学空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命题,系统研究了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首次提出了应用网络“教学空间”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全新路径,弥补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不足;2.构建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DPSC应用模式,模式的教学环节体现了应用网络“教学空间”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子能力的过程,为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建立了理论框架;3.打破了以专项培训为主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模式,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科常规教学中,探索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常态化培养的方法和策略。

黄耕[10]2015年在《基于UTAUT模型的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研究》文中指出开放教育资源(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是近些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为推进开放课件(OCW,Open Course Ware)项目而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就在不断的发展与深入。本文研究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Individual adoption)问题,通过运用技术采纳与使用整合理论(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构建研究模型,对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开放教育资源目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综述了学者们对OER内涵、OER项目、OER建设与使用的研究,并综述了IT/IS采纳研究的经典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等,UTAUT理论以及应用研究。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与应用增加,OER已受到教育者、教育机构与学习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OER的资源内容、技术平台等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偏多,但从学习者角度的OER相关研究较少。基于信息技术采纳的OER研究已有一些尝试,在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中,UTAUT作为采纳研究模型的相对较少,其研究变量及变量间的影响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验证。因此本文采用UTAUT理论进行开放教育资源的个体采纳影响因素分析,对OER资源的发展与应用是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本文选择了个体信息技术采纳为研究视角,UTAUT理论作为基本研究理论,结合开放教育资源的自身特点,构建研究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模型构建中对原UTAUT模型的变量进行调整,增加了反映OER使用者特点的感知价值、个体创新性、网络学习适应性、感知风险等变量,使UTAUT模型有了新的研究环境,增加了对教育信息技术采纳的验证,也使其更加适合OER的个体采纳研究。其次,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对象为OER的主要使用者-----高校在校师生,数据收集来源于10所高校。数据分析处理应用了SPSS、AMOS软件。实证研究工作包括:(1)验证本文提出的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假设,对研究模型进行了修正,量化各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合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因素分析的模型。(2)分组对高校师生中不同样本群使用OER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在常用的OER资源种类、获取资源渠道、使用时间、对校园网OER资源认识等方面,总结出学习者对OER的使用体验,各组的使用差异,对OER的需求和不同。本文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有:(1)从IT/IS采纳的角度对开放教育资源的个体采纳进行研究。以往学者们较多研究OER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忽视了对OER使用者与使用行为研究,缺少对学习者个体需求的考虑。本研究转向了OER使用者采纳行为的研究,从学习者需求出发研究OER资源的使用问题,选题角度较比较新颖,研究内容有所创新,是OER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突破。(2)UTAUT模型为IT/IS个体采纳研究的经典模型,研究变量可适用于多种信息技术,但在特定的研究环境中,仍需要增加反映信息技术特点的研究变量。本文构建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模型,结构化了OER采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这在以往开放教育资源理论研究中很少见到。本研究调整了原UTAUT中的变量,构建了更加适合OER个体采纳研究的模型。对感知价值的维度进行分析,以功能价值、使用价值、情感价值和成本价值作为学习者对OER感知价值的主要维度。对各个研究变量间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研究假设,包括个体创新性、感知价值、感知风险、社会影响、网络学习适应性对学习者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个体创新性、网络学习适应性、社会影响将对学习者感知价值产生影响,而行为意向和促成条件对学习者的使用行为产生影响的假设。(3)实证研究中,量化了OER采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数据清晰,关系明了,验证了理论假设,修正了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感知价值、个体创新性、社会影响等对OER使用行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功能价值、使用价值、情感价值是学习者对OER感知价值的主要组成因素,网络学习适应性和社会影响对OER感知价值具有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分组对比了高校师生使用OER的情况,对学习者个体采纳行为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学历层次较高的、重点院校的个体学习者获取和使用OER资源的种类更多,使用行为更加积极。因此学习者个体和环境不同,对OER认知和需求方面存在差异,OER使用行为也存在不同,这些对了解学习者对OER的个体采纳行为和OER资源的发展建设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学科网站构建的理论和实践[D]. 曾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基于ASP技术的教学网站的设计与实现[D]. 付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3]. 学科网站辅助初中物理隐性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 刘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10

[4]. 用户需求视角下基于关联数据的学科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 郭诗云.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5]. 学科教学网站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 陈咪. 扬州大学. 2018

[6]. 语文教师现代信息素养研究[D]. 王春艳. 重庆师范大学. 2007

[7]. 多元建构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与研究[D]. 黄琰.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8]. 智能化动态网站开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 黄建成. 教育与职业. 2008

[9].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网络“教学空间”应用模式研究[D]. 杨滨. 西北师范大学. 2016

[10]. 基于UTAUT模型的开放教育资源个体采纳研究[D]. 黄耕. 河北工业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学科网站构建的理论和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