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活性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炭,纳米,淋巴结,胃癌,吲哚,表面积,前哨。
纳米活性炭论文文献综述
修乘波,吴刚,孙培春[1](2018)在《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效果及淋巴结清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效果及淋巴结清扫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联合D2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研究组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混悬液注射,对照组不应用纳米活性炭混悬液。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共清扫1257枚淋巴结,研究组共清除1730枚淋巴结,其中1007枚黑染淋巴结,黑染率为58.21%。研究组清扫平均淋巴结数和平均微小淋巴结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为(3.47±3.41)枚,研究组平均淋巴结转移数目为(7.52±4.93)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4.88%(187/1257),研究组淋巴结转移率为19.13%(331/1730),黑染淋巴结转移率为23.14%(233/1007),研究组淋巴结转移率与黑染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未出现与纳米活性炭相关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和研究组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肠梗阻、胃瘫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安全性较高,能有效提高总淋巴结、微小淋巴结以及转移淋巴结清扫数目,降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清除难度,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熊剑勇,张小芳,张莉涓,唐人,易波[2](2018)在《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方法 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示踪组(n=40)和对照组(n=40),示踪组患者术中于癌灶外0.5~1 cm浆膜下注射纳米活性炭进行胃周淋巴结示踪,对照组患者直接手术,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淋巴结黑染数目。结果示踪组患者每例清扫淋巴结(38.3±3.1)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1.2)枚,P<0.05。示踪组患者淋巴结的黑染率为79.84%(1220/1528),在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312枚淋巴结中,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89枚(黑染率60.58%);未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23枚(39.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剂可有助于胃癌根治术中辨认淋巴结,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从而加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林晓萌,陈鹊汀,韩倩倩,张英,丁琪琼[3](2017)在《纳米活性炭联合吲哚菁绿定位前哨淋巴结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纳米活性炭联合吲哚菁绿定位前哨淋巴结的效果。方法示踪效果实验:动物分为ICG组、ICG+ACNP组。ICG组于右后肢足蹼内注射浓度为20μg/ml的ICG溶液10μl,ICG+ACNP组于右后肢足蹼内注射浓度为20μg/ml的ICG与ACNP的混悬液10μl。注射后5、15、30、60 min分别观察腘窝淋巴结的显影成像情况并检测荧光强度。肝肾毒性观察实验:小鼠分为ICG组、ICG+ACNP组、正常对照组(右后肢足蹼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饲养2 w后,观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尿素(Urea)、肌酐(Cre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ICG溶液的荧光强度与ICG+ACNP混悬液的发光强度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注射后5、15、30 min,两组无显着性差异;60 min的时间点,ICG组的荧光剂发生转移,荧光强度减弱,与ICG+ACNP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无显着差异。结论纳米碳联合吲哚菁绿定位前哨淋巴结不容易发生次级引流,安全,可行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7年20期)
涂重丹,丁怡,范望喜,杨亮,周勤[4](2017)在《酸蚀纳米活性炭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比表面积的酸蚀纳米活性炭作为成核剂加入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通过凝胶纺丝制备高性能纤维,并进行延伸性能和抗张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比表面积为1400 m~2/g的纳米活性炭经酸蚀后,添加量为0.0875 phr时,制备的初丝延伸纤维最大比强力可达到6.28 GPa,是未添加任何纳米成核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2.28倍。(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7年02期)
丁怡,王俊凯,叶正涛[5](2017)在《UHMWPE/纳米活性炭复合纤维超高延伸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凝胶纺丝过程中加入极少量的改性纳米活性炭(比表面积≥1000 m~2/g)来改善纤维的抗张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改性纳米活性炭比例为12.5,添加量达0.075 phr时,UHMWPE/改性纳米活性炭纤维的可延伸比数值达极大值398,抗张强度可达另一极大值7.8 Gpa。(本文来源于《胶体与聚合物》期刊2017年01期)
曾朝彦,李湘洲,张胜,黄丹[6](2016)在《纳米活性炭对中药或植物活性成分的吸附与缓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综述药物缓释制剂的作用和种类,评述纳米活性炭作为活性成分缓释载体的理化特性,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活性炭作为中药或植物活性成分缓释制剂载体的研究进展,指出纳米活性炭的制备以及纳米活性炭作为活性成分缓释制剂遇到的技术瓶颈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6年09期)
丁怡[7](2016)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同比表面积纳米活性炭复合纤维超高延伸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比表面积为100,500,1000及1400 m~2/g的纳米活性炭(activated nanocarbon,ANC~x),酸蚀纳米活性炭(acid treated activated nanocarbon,ATANC~x)及改性纳米活性炭(functionalized activated nanocarbon,FANC_(my)~x)的纺丝添加量,对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稀(ultra high molecular polyetheylenes,UHMWPE,F_(100)),UHMWPE/ANC~x(F_(100)ANC~x),UHMWPE/ATANC~x(F_(100)ATANC_z~x)及 UHMWPE/FANC~xmy(F_(100)FANCmy-z)初丝样品的可延伸性及延伸后抗张性质影响作一有系统性探讨。当PEg-MAH/ATANC~x的质量比达到一最适化值时,FANC~xmy(FANC100my,FANC500my,FANC1000my 及 FANC1400my)的比表面积均分别达到一极大值。F_(100)ANC_z~x,F_(100)ATANC_z~x及F_(100)FANC_(my-z)~x纤维系列样品的可延伸比(Dra)数值随其内ANC,ATANC~x或FANC~xmy含量分别达其最适化添加量时,对应的数值均达到一极大值。其中,F_(100)FANC100my-0.1,F_(100)FANC500my-0.0875,F_(100)FANC1000my-0.075 及 F_(100)FANC1400my-0.0625 初丝系列样品所得之最大Dra数值,又随FANC~xmy内 PEg-MAH/ATANC~x质量比分别达最适化值3,7.5,12.5及13时,其所得最大Dra数值又分别达162,301,362及404另一极大值。经延伸至一固定延伸倍率所制备F_(100)ATANC100z,F_(100)ATANC500z,F_(100)ATANC1000z及F_(100)ATANC1400z延伸纤维样品之fo,σf及E数值,分别随其内ATANC100,ATANC500,ATANC1000及ATANC1400纳米颗粒含量达0.125,0.1125,0.1和0.0875 phr最适化值时,达到一极大值。而相似于F_(100)ATANC_z~x延伸纤维样品之顺向度与抗张性质,F_(100)FANC100my-z,F_(100)FANC500my-z,F_(100)FANC1000my-z和F_(100)FANC1400my-z延伸纤维样品之fo,σf及E数值,分别均随其内FANC100my,FANC500my,FANC1000my 和 FANC1400my纳米颗粒含量达 0.1,0.0875,0.075 和 0.0625 phr 最适化值时,达到另一更大之极大值。另外,经延伸至一固定延伸倍率所制备F_(100)FANC100my-0.1,F_(100)FANC500my-0.0875,F_(100)FANC1000my-0.075 及 F_(100)FANC1400my-0.0625 延伸纤维样品之fo,σf和E数值,又随FANC~xmy纳米颗粒内PEg-MAH/ATANC~x质量比分别达3,7.5,12.5及13最适化值时,其所得最大f0,σf及E数值又分别达另另一更大之极大值。值得注意的是,经最适化纳米活性碳颗粒改性配方与含量制备F_(100)FANC100m3-0.1,F_(100)FANC500m7.5-0.0875,F_(100)FANC1000m12.5-0.075及F_(100)FANC1400m13-0.0625延伸纤维样品所得最大fo,σf及E数值,又随所添加FANC~xmy纳米颗粒比表面积数值增加而明显增加。显然,分散良好的ANC~x,ATANC~x 及FANC~xmy纳米颗粒可以对F_(100)ANC_z~x,100ATANC_z~x及F_(100)FANC_(my-z)~x纤维的可延伸性能,顺向度,抗张性能及纤维表面形态产生正面或明显的影响。具备良好顺向度及抗张性能的UHMWPE/FANC~xmy,纤维,可通过适当延伸添加最适量较高比表面积FANC~xmy纳米颗粒制备的F_(100)FANC_(my-z)~x初丝获得。经添加最适化配方与含量FANC1400m13纳米颗粒制备F_(100)FANC1400m13-0.0625延伸纤维样品,其最大σf数值达8GPa;此数值为对应添加最适化配方与含量但比表面积较小FANC100m3纳米颗粒之F_(100)FANC100m3-0.1延伸纤维样品最大σf(3.8 GPa)数值的2.1倍;为F_(100)延伸纤维样品最大σf(2.8 GPa)数值的2.86倍。本论文通过ANC~x,ATANC~x,及FANC~xmy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红外光图谱及表面形态,F_(100)ATANC_z~x及F_(100)FANC_(my-z)~x初丝及延伸纤维的侧面形态,热学,顺向度与抗张性质来探究上述F_(100)ATANC_z~x及 F_(100)FANC_(my-z)~x初丝及延伸纤维可延伸与抗张性能改善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贵剑[8](2016)在《纳米活性炭基催化剂低温催化水解CS_2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磷化工生产国,在黄磷生产过程中,CO在每生产1吨黄磷所产生的尾气(约2500-3000Nm3)中的含量高达85%-95%。所以,黄磷尾气是很好的化工原料和二次能源,可以用于产生一碳化工产品。然而,黄磷尾气中的二硫化碳(CS2)气体,其浓度为20-80mg/Nm3,是影响一碳化工的有害物质。因此,脱除黄磷尾气中的CS2是实现其资源化的关键所在。针对以上问题,并根据黄磷尾气的特征,本研究采用低温催化水解法脱除CS2。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炭基催化剂用于催化水解CS2,系统考察催化剂制备条件(包括活性组分种类、活性组分含量、F:Fe2+比率、溶液pH值、焙烧温度)对低温催化水解CS2活性影响;实验工艺条件(包括反应温度、相对湿度、空速、CS2进口浓度及氧气含量)对低温催化水解CS2活性影响。通过XRD、BET和FT-IR等对一系列催化剂进行必要表征,并采用理论方法研究CS2催化水解的反应机理。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以纳米活性炭为载体,采用液相沉积法制备负载型催化剂,研究表明:Fe2+的浓度为0.2mol/L, F:Fe2+为3:1,溶液pH值为5.1,同时在500℃高温下进行焙烧2h,所得催化剂对CS2的催化水解性能最优,90%以上CS2转化率的维持时间为540 min。其中,在纳米活性炭上负载不同组分所得催化剂的活性顺序为:Fe/Nano-AC>Nano-AC=Zn/Nano-AC>Mn/Nano-AC-Cu/Nano-AC> Ni/Nano-AC;另外,随着Fe离子浓度、F:Fe2+值、溶液pH值、焙烧温度的增加,均会引起催化剂表面活性组的变化或催化剂孔道被堵塞,导致CS2的催化水解转化率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同时,考察了工艺条件对Fe/Nano-AC催化剂水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持续升高,催化剂的催化水解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反应温度为50℃时,催化剂具有最佳催化水解活性和工作硫容(21.5 mgS/g);当相对湿度为11.8%时,催化剂的工作硫容达到最大(21.5mgS/g),而且较低的水含量有利于催化剂对CS2催化水解活性的提高;Fe/Nano-AC催化剂在15000 h-1-20000 h-1空速范围内比较稳定;催化剂在少量氧(0.6%~2.5%)的条件下比较适宜,当氧气量为2.5%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和工作硫容最大(28.88 mgS/g);随着进口浓度的增加,催化剂对CS2的催化水解活性急剧下降,但催化剂的工作硫容却大幅度增加。针对CS2水解反应研究分析,并结合实验研究,合理地设计了6个可能反应通道进行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表明:CS2的最佳水解反应主要是以两步反应为主,COS为中间产物;在整个水解过程中会形成20个中间体和9个过渡态,且质子迁移起着关键作用;在六个反应通道中,最佳反应通道是:通道B→通道1。另外,通过动力学分析发现:CS2水解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增加反应温度不利于其水解,这与前面工艺条件(反应温度)结果相一致;六个反应通道同时存在,并竞争反应。另外,对CS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研究分析后,结果表明:CS2和H20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属于竞争吸附,这与前面工艺条件(相对湿度)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且CS2更容易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结合前面的研究,可以推断CS2的催化水解反应的机理可能是:CS2先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而后与水发生反应,最终生成硫酸盐,其详细反应通道是:首先,CS2+H20→IM1→TS1→IM2-1→TS2'→IM3'-1→TS3'→IM3→COS+H2S;其次,COS+H20 →IM4→TS4→IM5-1→IM6→CO2+H2S;最后,H2S与催化剂反应生成硫酸盐。在CS2的催化水解过程中,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有两方面为:一方面,降低CS2催化水解的反应壁垒,使其在低温条件下也能进行水解;另一方面,与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硫酸盐。(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孙愚,段林灿,张勇,钱可宝[9](2016)在《纳米活性炭在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国产纳米活性炭混悬液在肺癌病灶切除术中淋巴示踪作用。方法将65例肺癌患者分成两组,术中注射纳米活性炭混悬液的32例作为试验组,另33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开胸后在肿瘤周围注射国产纳米活性炭混悬液,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转移度、淋巴结的黑染及转移情况。同时观察试验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32.91±4.15)枚明显高于对照组(29.42±4.78)枚(P<0.05)。试验组淋巴结黑染度81.2%。黑染淋巴结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28.4%)明显高于未黑染淋巴结(11.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21.4%),同时并未延长手术时间及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结论肺癌病灶周围注射纳米活性炭对肺癌病灶切除术中转移淋巴结的清除,尤其是微转移淋巴结的清除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6年12期)
刘润奇[10](2015)在《纳米活性炭载负吲哚菁绿对淋巴结的示踪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临床上进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叁种,分别是染料示踪法、核素示踪法及染料与核素联合示踪法。染料法国外常用染料为专利蓝(patent-blue)、活力蓝(vital dye)及Isosulfan,而国内常用染料为1%亚甲蓝。其优点是直观,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价格低廉,缺点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成功率易受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影响。核素示踪剂主要是由硫胶体或大分子右旋糖酐标记的99m锝(99mTc),术前即能探测到“热点”,能够更完全的发现前哨淋巴结,定位准确,但设备昂贵,并且存在辐射的污染。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两种方法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和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然而,联合应用能更准确地示踪前哨淋巴结,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降低假阴性率。近年来新兴的荧光示踪法与染料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检出率,且不存在核素的放射性伤害。其原理是荧光示踪剂注射于乳腺原发肿瘤或其周围后,被淋巴系统内皮细胞吞噬或经内皮间隙进入淋巴系统,并停留在SLN中。通过激发光的照射,荧光示踪剂产生荧光,经滤光片和成像仪收集后,成像于屏幕,实现SLN的示踪。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便是荧光示剂的代表。其又称靛菁绿,是一种具有近红外特征吸收峰的叁碳吲哚染料,最大发射波长在795-845 nm之间,并且是两亲性结构,故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特性。然而,ICG ICG粒径太小,导致其在淋巴结中停留时间短,易通过SLN而进入第二站淋巴结,造成SLN假阴性。纳米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nanoparticles, ACNP)是一种具有高度的淋巴系统趋向性,且能在淋巴系统中较长时间停留的材料,已作为一种新型的示踪剂应用于SLNB,操作简单而安全。但ACNP在灵敏性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另外,由于其具有多孔蜂窝样结构,能较好地吸附药物,已有报道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用于淋巴靶向化疗。本研究通过将ICG与ACNP结合形成ICG-ACNP复合体,并在小鼠上进行试验,探索ACNP是否能提高ICG的示踪效果。研究方法1. ICG-ACNP混悬液的制备将ACNP粉末混合PVP-K30,加入生理盐水,超声分散得到ACNP混悬液。用透视电镜观察ACNP的物理表征,并在常温下观察其混悬液的稳定性。将ACNP吸附ICG制得ICG-ACNP混悬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得ICG在最大吸收波长780nm处的吸光度,通过标准曲线得到ICG对应的浓度,进而求得ACNP对ICG的吸附率,得到最优化的ACNP与ICG质量比及吸附时间。用Zetasizer3000HS纳米粒度及电位分析仪测量成功制备的ICG-ACNP的水化粒径和Zeta电位。2.ICG的浓度选择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于左后肢足垫皮内注射不同浓度的ICG溶液,15分钟后在活体成像仪中观察各组胭窝淋巴结显影情况。3.ICG与ICG-ACNP在小鼠上示踪效果比较将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5只,分别于左后肢足垫皮内ICG溶液或ICG-ACNP混悬液。用活体成像仪观察注射后5、15、30、60、120分钟淋巴结的显影情况。结果1. ACNP的物理表征及稳定性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ACNP是形态近似球形的颗粒,表面光滑,杂质较少,粒径约40nm,可见数个ACNP聚集成团。制备的ACNP混悬液呈黑色,分散均匀,肉眼未见粒团、挂壁或沉淀。对该混悬液离心后,再进行超声分散,可以恢复原来性状。2. ICG-ACNP混悬液的制备在ICG浓度为250mg/L时吸附率达到最高,10mg的ACNP吸附了溶液中93%的ICG。因此ICG与ACNP的最佳质量比为1:4。ACNP在超声分散30min后已吸附了52%的ICG,90min后吸附的速率显着减慢,在120min达到吸附平衡。3.ICG浓度选择ICG浓度为20、40、80ug/ml时产生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明显强于浓度10ug/ml (P<0.05).选择20ug/ml为研究使用的浓度。4.ICG与ICG-ACNP在小鼠上示踪效果比较注射后5分钟两组小鼠胭窝淋巴结均显影清晰,但ICG-ACNP组荧光强度弱于ICG组(P<0.05)。注射后30、60、120min ICG-ACNP组荧光均强于ICG组(P<0.05)。注射后60min,ICG组中1只小鼠髂内侧淋巴结出现荧光,注射后120min,ICG组共有3只小鼠出现髂内侧淋巴结荧光。实验过程中,ICG-ACNP组始终未见髂骨旁淋巴结荧光。结论1.成功制得了较为稳定的纳米炭混悬液分散体系,并通过探索不同ICG浓度及不同吸附时间对ACNP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了ICG-ACNP的最优制备条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本研究通过将ICG与ACNP结合,提高了ICG的淋巴靶向性,使其能够更长时间地聚集在SLN中,不容易通过SLN进入第二站引流淋巴结。实验中并未发现ACNP对ICG的荧光特性造成影响。其临床的可行性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同时,本研究也证实了ACNP具有较强的淋巴靶向性,是携带药物进入淋巴系统的理想载体。(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0)
纳米活性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示踪作用。方法 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示踪组(n=40)和对照组(n=40),示踪组患者术中于癌灶外0.5~1 cm浆膜下注射纳米活性炭进行胃周淋巴结示踪,对照组患者直接手术,比较两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淋巴结黑染数目。结果示踪组患者每例清扫淋巴结(38.3±3.1)枚,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1.2)枚,P<0.05。示踪组患者淋巴结的黑染率为79.84%(1220/1528),在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312枚淋巴结中,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89枚(黑染率60.58%);未黑染的淋巴结数目为123枚(39.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米活性炭示踪剂可有助于胃癌根治术中辨认淋巴结,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从而加强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活性炭论文参考文献
[1].修乘波,吴刚,孙培春.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效果及淋巴结清扫的影响[J].癌症进展.2018
[2].熊剑勇,张小芳,张莉涓,唐人,易波.纳米活性炭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8
[3].林晓萌,陈鹊汀,韩倩倩,张英,丁琪琼.纳米活性炭联合吲哚菁绿定位前哨淋巴结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
[4].涂重丹,丁怡,范望喜,杨亮,周勤.酸蚀纳米活性炭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J].胶体与聚合物.2017
[5].丁怡,王俊凯,叶正涛.UHMWPE/纳米活性炭复合纤维超高延伸性研究[J].胶体与聚合物.2017
[6].曾朝彦,李湘洲,张胜,黄丹.纳米活性炭对中药或植物活性成分的吸附与缓释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6
[7].丁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同比表面积纳米活性炭复合纤维超高延伸行为研究[D].湖北大学.2016
[8].张贵剑.纳米活性炭基催化剂低温催化水解CS_2及其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
[9].孙愚,段林灿,张勇,钱可宝.纳米活性炭在肺癌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
[10].刘润奇.纳米活性炭载负吲哚菁绿对淋巴结的示踪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