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硫醇论文-李想

烷基硫醇论文-李想

导读:本文包含了烷基硫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HJ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溶剂添加剂,薄膜形貌,结晶度

烷基硫醇论文文献综述

李想[1](2019)在《烷基硫醇类添加剂对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虽然容易制作,材料价格也相对低廉,但相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来说,器件效率仍是存在不小的差距。添加剂作为一种提高器件性能的手段,广泛应用在基于富勒烯材料的太阳能电池中,简单又高效是其最大的优点。而在非富勒烯体系中,溶剂添加剂对分子堆积的作用与富勒烯体系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关于添加剂在非富勒烯体系中的作用机制还不够清晰与完善。因此本论文选用了叁种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类添加剂1,3-丙二硫醇(PDT)、1,4-丁二硫醇(BDT)、1,8-辛二硫醇(ODT),应用在以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中,研究其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活性层薄膜的形貌、吸收光谱、光致发光谱等方面的测试与表征,深入探究其在非富勒烯体系中的作用机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可归纳为:(1)制备以PBDB-T:ITIC体系为基础的反型体异质结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并对活性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首先改变活性层的旋涂转速以确认最适宜的薄膜厚度。然后通过不同退火温度以及退火时间的一系列实验,成功将器件效率提升至8.13%。在活性层中加入经典的溶剂添加剂1,8-二碘辛烷(DIO)进行了添加比例的优化,最终在加入0.5%DIO的条件下,将器件的PCE提升至8.58%。(2)将叁种烷基硫醇类添加剂PDT、BDT、ODT加入到PBDB-T:ITIC共混溶液中,制备反型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其中PDT作为添加剂是首次应用在聚合物/非富勒烯体系中。实验发现PDT、BDT和ODT分别在1%、0.5%、0.5%的比例下将器件效率提升至9.04%、9.33%和9.44%,相比于不含添加剂的基础器件,分别提高了 13.7%、14.8%和16.1%。通过对活性层形貌的分析发现叁种添加剂可以提高活性层材料的结晶度,改善相分离,使晶粒的大小与分布变得更加均匀,同时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受体ITIC结晶组分的相干长度,意味着ITIC晶相的有序度的提升,而对聚合物给体PBDB-T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样的变化将更有利于电子的传输以及更好地平衡空穴与电子的传输。(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5-03)

张勤干,赵臻璐,黎昱[2](2018)在《烷基硫醇自组装铜镀层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金属转移法制备的铜镀层与碳纤维增强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粘附性能,选用4种烷基硫醇偶联剂自组装膜(SAMs)改性铜镀层.通过表征改性前后镀层表面形貌、表面极性变化、烷基硫醇与铜镀层之间的化学键合情况,研究不同烷基硫醇对铜镀层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烷基硫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铜镀层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具有反应活性基团和长链结构的11巯基-十一烷酸(MUA)和11巯基-十一烷醇(MUOL)因与复合材料产生化学键连接和分子链缠结作用,形成铜镀层-SAM-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使界面结合强度提高超过70%.(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8年06期)

宁浩然,邱兵,孙晓丹,马天从,侯毅[3](2017)在《铜(Ⅰ)-烷基硫醇配位聚合物层状自组装结构的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价铜与烷基硫醇的配位反应得到了铜(Ⅰ)-烷基硫醇配聚物。该配聚物在不良溶剂的诱导下会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层状结构,并在紫外激发下可发射橙红色的光。通过对该铜(Ⅰ)-烷基硫醇配聚物的组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并结合DFT计算结果,我们认为该铜(Ⅰ)-烷基硫醇配聚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其层状结构是其聚集诱导发光的主要原因。该铜(Ⅰ)-烷基硫醇配聚物是一种新的聚集诱导发光体系,并具有作为二维发光材料的潜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期刊2017-07-24)

陈步荣,鲁文晔,陈蝶依,汤涛[4](2017)在《不同链长烷基硫醇自组装膜对银的防变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溶于乙醇,在银表面制备自组装膜。采用接触角测试、电化学试验、加速变色试验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来表征自组装膜的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醇(DT)、十六烷基硫醇(HDT)和十八烷基硫醇(ODT)都可以在银表面形成疏水性的自组装膜,对基体腐蚀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ODT自组装膜的致密性最好,而HDT自组装膜的防变色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腐蚀与防护》期刊2017年06期)

高菊阳[5](2017)在《Au(111)面的烷基硫醇自组装分子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烷基硫醇分子吸附在Au(111)面,很容易形成高度有序的二维自组装分子薄膜(SAMs)结构。其在研究分子器件,分子传感器领域具有很大潜力是分子表面结构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对表面分子成键机理提供更为准确直接的信息,我们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现对分子原子分辨成像。更重要的是金属衬底作为自组装过程中的平台对形成的自组装薄膜分子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对分子的内界面结构和组装机制分析具有很大价值。但是到目前为止烷基硫醇分子体系内的一些基本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例如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分子在Au(111)面的相互转换,在表面形成非饱和吸附的条状相结构之间的联系,自组装结构中分子吸附位置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通过运用Omicron超高真空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对Au(111)面上所沉积二甲基二硫化物(CH3-S-S-CH3)(ADM)及二丙基二硫化物CH3-(CH2)2-S-Au-S-(CH2)2-CH3(ADP)进行烷基硫醇体系自组装薄膜表面结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可以实现对分子官能团的操控,构建表面单分子的顺式和反式构型,实现分子开关功能。在基底Au(111)面上通过气相法将甲烷-丙烷混合链长烷基硫醇分子沉积在Au(111)面,形成了混合链长分子薄膜。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表征低覆盖度下薄膜表面二维晶体结构。通过对分子表面结构的分析以及表面结构周期性测量,我们观测到了叁种非饱和吸附的条状相结构,分别为P(9×(?))条状相以及两种不同结构的P(8.5×(?))条状相。通过对双硫醇分子表面分子排布周期性结构的研究,了解了饱和吸附相到条状相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所形成的叁种不同覆盖度的条状相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表面分子不同结构的热动力学变化过程。通过热脱附法,制备了单一的硫醇分子薄膜。在丙烷硫醇单分子层表面低温原位沉积C60分子。实验数据表明C60只有扩散到单分子层表面的缺陷后,才能插入到单分子层中与Au(111)表面直接相连。而室温条件下,C60分子可以在无序烷基硫醇分子薄膜上形成自组装岛状结构。这种岛状结构在自组装单分子层的限制下形成,它会沿一定的方向成核生长,形成一定的二维晶体结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孟利楠,张帆,孟胜[6](2016)在《引入十二烷基硫醇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以其优异的特性,近年来作为吸光层被广泛应用在太阳能电池中。它的效率也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超过了20%,成为很有潜力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然而,钙钛矿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比如它的不稳定性。钙钛矿的不稳定性,极大的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我的工作就是在钙钛矿表面吸附一层分子,以提高它对于水的稳定性。通过将十二烷基硫醇吸附在钙钛矿表面,一方面烷基链的憎水性可以抑制水进入钙钛矿,另一方面硫醇基团吸附在钙钛矿表面,造成钙钛矿表面的钝化,进一步抑制水分子进入钙钛矿内部,从而起到抑制钙钛矿分解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加分子后电池的效率不仅会提高1%~2%,而且通过对电池效率的追踪观测发现,加了分子以后,电池的效率更加稳定。用SEM测量其形貌发现,加了分子以后,钙钛矿表面形貌更加均匀,晶粒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5-21)

林琳,姚静[7](2015)在《单烷基硫酸钠法合成正十二烷基硫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引进的几套PMMA装置所需助剂DDM产品在国内少见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总结了合成DDM的新工艺—单烷基硫酸钠法,并对影响收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技术可行,投资少,成本低,经济效益显着。单程收率在90%以上,达到法国专利水平,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引进国外PTI的质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孔丹丹,陈咏梅,万平玉[8](2015)在《金电极检测脱硫工艺中高浓度烷基硫醇类化合物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方法快速检测油品脱硫工艺中不同阶段硫醇类化合物的浓度,对脱硫工艺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烷基硫醇分子在金电极表面的选择性吸附特征,发现吸附的硫醇分子在较高电位下发生氧化反应可形成明显的氧化峰,并且氧化峰电流随硫醇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研究表明:采用循环伏安法,以氧化峰积分面积为指标定量测试油品中的硫醇时,在1.0~10.0g·L-1区间内具有较好线性.其中:线性相关度R2为0.995 2,同时数据重现度RSD为1.21%(n=5),检测限LOD为0.45g·L-1,加标回收值在93.1%~102.5%之间.(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耀中[9](2015)在《铜表面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膜形成过程及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表面吸附研究领域中,某些功能分子吸附于金属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取向、排列紧密的自组装单分子膜(Self-Assembled Monolayers, SAMs),不但能够改变金属表面性质,而且可防止环境中腐蚀介质对活泼金属表面的侵蚀,已成为金属防护领域的一条新技术途径。铜作为重要的金属材料,因其良好的电气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然而,由于铜在自然环境中易被氧化又容易发生腐蚀,会给工业生产中造成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将自组装膜技术用于铜表面的防护具有更深层次的应用价值。目前,烷基硫醇SAMs成为铜表面防护及功能化的重要研究手段,然而,其结构及防护性能受吸附-组装过程及条件的影响规律并不完全明确。因此,本文以铜表面制备具有腐蚀防护膜为目标,应用电化学检测等多种表征手段,结合理论分析及计算模拟,研究溶剂性能、操作条件、基底状态等对烷基硫醇在铜表面形成SAMs过程及性能的影响,探索溶剂与溶质,溶剂与基底的相互作用影响硫醇在铜表面吸附-组装的动力学。为烷基硫醇SAMs制各及铜表面功能化防护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研究了七种有机溶剂(正己烷、甲苯、叁氯乙烯、氯仿、丙酮、乙腈和乙醇)的极性(ETN)对C18SH在铜及氧化铜表面吸附自组装的影响。在这些溶剂形成的组装溶液中,铜表面吸附C18SH形成的SAMs质量良好,表面覆盖度都超过97.3%。并且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覆盖度增大,SAMs的相对质量增强。在极性最大的乙醇溶液中,硫醇SAMs的质量最好。在氧化铜表面,C18SH不能直接形成SAMs,先还原氧化铜层后才能吸附形成SAMs。在低极性溶剂中,C18SH还原氧化铜表面由于生成的水很难溶进低极性溶剂,从而抑制了硫醇与CuO在固-液界面上持续的还原反应。而在高极性溶剂中,由于硫醇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水快速溶入高极性溶剂,还原反应连续进行。硫醇将氧化铜层完全去除后,在底层铜表面吸附形成的SAMs与铜表面直接吸附C18SH形成的SAMs具有相同的质量。在正己烷和乙醇两种典型溶剂中,研究了C12SH在铜表面的动态置换吸附过程。在吸附初始阶段(t≤300s),发现C12SH在正己烷中形成的覆盖度明显高于在乙醇中。而在后续组装阶段C12SH在乙醇中形成的覆盖度反而超过正己烷中。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获得C12SH,正己烷和乙醇单个分子的稳定结构,及这叁种单个分子在Cu(111)表面的吸附能。获得单个C12SH分子与Cu(111)表面吸附能-102.734kJ·mol-1,属于强化学吸附;单个正己烷分子与Cu(111)表面吸附能为-11.328 kJ·mol-1,属于弱物理吸附。单个乙醇分子与Cu(111)表面吸附能为-43.526 kJ·mol-1,介于硫醇与正己烷之间。通过建立溶质置换溶剂物理吸附模型,表明C12SH分子置换占据在铜表面的乙醇分子的阻力要远大于正己烷分子,说明溶剂对铜表面的相互作用对硫醇吸附过程影响十分显着。选用乙醇作为溶剂,研究铜表面不同链长的烷基硫醇CH3(CH2)n-1SH(n=10,12,14, 16,18)在不同浓度条件下的吸附自组装动力学行为。整个吸附过程经历两个阶段,初始的快速吸附阶段与后续相对缓慢的重新组装阶段。在初始阶段,无论浓度与链长的变化,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动力学模型。硫醇在铜表面的吸附速率常数ka随着硫醇浓度的降低,ka值略有下降;而随着硫醇链长增加时,ka值显着减小。通过对ka进行修正,发现硫醇浓度决定吸附速率常数,且短链硫醇具有较大的扩散系数,表明扩散存在于铜表面硫醇吸附的过程中。然而,由于实验数据只遵循Langmuir动力学模型,说明扩散并不是一个突出的影响因素。在接近和达到平衡时,动力学遵循一级吸附-脱附平衡模型,并获得不同浓度下每一个硫醇的脱附速率常数kd,kd值随着硫醇链长缩短而增加,随着硫醇浓度的下降而增大,这与低浓度时,硫醇SAMs具有相对较多的缺陷的结论一致。探究在Triton X-100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水溶胶液中,C18SH在铜表面的胶束传输吸附过程及搅拌对此过程的影响。在无搅拌条件下,铜基底在胶束溶液中浸渍120mmin,C18SH吸附在铜表面覆盖度超过80%,10h后覆盖度超过98.5%。此吸附过程符合二级扩散控制的吸附模型,此吸附过程分为4个步骤。在搅拌速度低于200 r·min-1条件下,C18SH在铜表面的初始吸附阶段(t<100min),且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吸附速率加快;而在后续组装阶段(t>120min),两种搅拌速度下的覆盖度变化逐渐接近统一。符合一级扩散控制的Langmuir动力学模型。搅拌速度超过300 r·min-1时,不但能够提高C18SH在铜表面的初始吸附速率,也能够明显缩短硫醇SAMs在铜表面后续的组装时间。此时吸附过程仍然符合一级扩散控制的Langmuir动力学模型。搅拌加快胶束在溶液中的运动速度可以降低扩散边界层厚度,加快胶束溶液中硫醇在金属表面吸附速率,并缩短形成SAMs的组装时间。利用EIS, FT-IR和接触角作为检测手段,比较在Triton X-100胶束溶液和乙醇溶液中,铜表面形成C12SH和C18SH-SAMs的静态结构,电化学屏蔽性能与润湿性的差异。Cu电极在两种溶液中浸渍72小时后,在胶束溶液中形成的C12SH-SAMs和C18SH-SAMs的电阻都分别大于在乙醇溶液中形成的SAMs的电阻,展现了胶束溶液中形成硫醇SAMs相对较好的质量。由于在胶束溶液中形成的硫醇SAMs具有相对较高的结晶度,C18SH-SAMs的CH2伸缩振动位置在2850 cm-1,2918 cm-1,并且振动强度对比乙醇溶液明显减小。C12SH-SAMs在两种溶液中也显示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由于SAMs上烷基碳链间较强的疏水作用,导致乙醇溶液中形成SAMs的构象具有相对较多的构象缺陷,乙醇溶液中形成的硫醇SAMs的接触角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9-01)

苏欢[10](2015)在《十二烷基硫醇点击制备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市场上应用广泛的橡胶包括丁苯橡胶及顺丁橡胶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磨性、耐老化及其耐油等。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橡胶材料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已有橡胶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环境及用途的新型结构橡胶。为了开发一种新型结构橡胶并研究其分子结构对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将负离子聚合与巯基-烯点击化学相结合制备出一种侧基带有柔性长链的新型橡胶,对于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以BPO/十二烷基硫醇/环己烷(/四氢呋喃)体系巯基-烯点击化学热反应方法制备带有长支链的聚丁二烯橡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子量、溶剂体系等条件,探索该点击反应的接枝规律。在环己烷/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体系下,该反应接枝率要高于单一环己烷溶剂体系,接枝率达到65%以上。2、以LPO/十二烷基硫醇/环己烷体系点击热反应制备该新型结构橡胶时,相比BPO引发体系,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反应时间缩短至4h,接枝率提高至70%以上,且溶剂体系为更加简单的单一环己烷溶剂。3、通过对带有长支链的聚丁二烯新型结构橡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接枝率增大,玻璃化温度降低,热稳定性与聚丁二烯橡胶保持一致,抗湿滑性明显提高,滚动阻力增大;接枝率为4.1%时橡胶的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高于聚丁二烯橡胶,随接枝率继续提高,力学性能降低。4、通过对硫醇接枝的丁苯橡胶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接枝率提高,玻璃化温度逐渐降低;接枝率在3.1%左右能够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炭黑补强效果好,随接枝率继续提高,力学性能下降;这种新型结构丁苯橡胶的抗湿滑性明显提高,滚动阻力增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8)

烷基硫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改善金属转移法制备的铜镀层与碳纤维增强氰酸酯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粘附性能,选用4种烷基硫醇偶联剂自组装膜(SAMs)改性铜镀层.通过表征改性前后镀层表面形貌、表面极性变化、烷基硫醇与铜镀层之间的化学键合情况,研究不同烷基硫醇对铜镀层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烷基硫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铜镀层与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具有反应活性基团和长链结构的11巯基-十一烷酸(MUA)和11巯基-十一烷醇(MUOL)因与复合材料产生化学键连接和分子链缠结作用,形成铜镀层-SAM-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使界面结合强度提高超过7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烷基硫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想.烷基硫醇类添加剂对聚合物/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张勤干,赵臻璐,黎昱.烷基硫醇自组装铜镀层及其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8

[3].宁浩然,邱兵,孙晓丹,马天从,侯毅.铜(Ⅰ)-烷基硫醇配位聚合物层状自组装结构的聚集诱导发光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叁分会:软物质与超分子自组装.2017

[4].陈步荣,鲁文晔,陈蝶依,汤涛.不同链长烷基硫醇自组装膜对银的防变色作用[J].腐蚀与防护.2017

[5].高菊阳.Au(111)面的烷基硫醇自组装分子薄膜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6].孟利楠,张帆,孟胜.引入十二烷基硫醇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C].第叁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林琳,姚静.单烷基硫酸钠法合成正十二烷基硫醇[J].当代化工.2015

[8].孔丹丹,陈咏梅,万平玉.金电极检测脱硫工艺中高浓度烷基硫醇类化合物含量[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张耀中.铜表面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分子膜形成过程及膜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5

[10].苏欢.十二烷基硫醇点击制备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标签:;  ;  ;  ;  ;  

烷基硫醇论文-李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