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回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回忆,抒情,女性形象,浪漫诗情
审美回忆论文文献综述
石兴泽[1](2017)在《孙犁在回忆中找寻“善良和美好的东西”——孙犁审美浪漫主义风格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孙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无意违逆时代要求,但在整齐划一的语境中却审慎而执着地耕耘自己的生活世界,坚持自己的创作追求。他在回忆中寻找善良和美好的东西,用诗情编织温馨的理想世界,轻奏革命时代的田园牧歌,满怀深情地塑造美丽多情的女性形象。他重视主观抒情而轻视情节结构,简化和诗化了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风情,淡化和诗化了艰苦的战争生活和围绕"道路"引发的矛盾斗争。其创作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审美浪漫主义特性。(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张剑舒[2](2013)在《庾信审美回忆性作品语言的修辞艺术——以辞格运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庾信作为六朝时期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审美回忆进行艺术创作,语言清新流丽。庾信工于炼字,精于示现,善于对仗,讲求声律和谐,他的审美回忆性创作及其中的修辞手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极高的语言魅力和文学价值。因而,探讨庾信审美回忆性作品中的辞格运用,有着修辞学与文学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3年11期)
刘逸思[3](2013)在《《2046》——以回忆的名义,看一出审美世界里的爱情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家卫五年磨一剑,《2046》在观众的久久期待中终于激情登场。等待王家卫的电影,就如坐上开往2046的列车一般,但等待就值得。在《2046》中王家卫更加淋漓尽致地将都市男女渴望而又永远无法抵达的爱情湿漉漉地呈现给观众,虚空的现实中,永恒的爱情仅存在于过去,存在于记忆中。王家卫一直以来都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导演,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也极富创新意义。本文从《2046》的人物、情节的审美意象、配乐的审美格调以及慢镜头的巧妙使用等系列独特艺术手法的运用,论证和赏析王家卫作品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体会王家卫电影的真正魅力。(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3年10期)
韩慧[4](2013)在《小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除了"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外,"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教育》期刊2013年17期)
高利华[5](2013)在《论陆游之“诗人风致”——兼论从戎为原型的审美回忆》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评陆游有"诗人风致",包涵着对其人天分才情的称道和其诗"语意超然"兼备唐风唐韵异量之美的赞许。其实,构成陆游"诗人风致"的核心要素是其体格性分、才情气质所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与书写方式。陆诗的优长在于虚处入笔,时空转换对比催生了诗歌的激情和美感;陆诗的成功不在对当下的书写,而在深情的追忆,其从戎为原型的审美回忆即为成功范例。在回忆中形成并凸现其艺术个性,成就其巨大的诗名并形成陆诗强大的"气场"。(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董友福[6](2012)在《在回忆中唤醒未泯的人性——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审美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多是以童年为视角,对旧时生活的回忆。促其转变审美角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温馨的童年生活所沉淀的情感底色决定了他的审美取向;二是自觉地通过回忆方式净化有悖于审美取向的浮躁情感;叁是人性的善与美之主题表达与童年视角的契合。(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于胜成[7](2012)在《回忆审美与现代性时间的逆返回转》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立足于现代背景,旨在为解决现代人的时间困境及生命困境、德性困境提供一个可能的哲学选择。在主要着重时间-现在和时间-未来的现代社会,对时间-过去(传统)的研究因其不在场而在场,反而显得相当重要。以历史反思的方式处理过去(传统)已被证实具有某些不可避免的缺欠,而以审美观照的方式亦即回忆审美的方式看待过去(传统)却可能弥补这一缺欠。在对回忆审美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如下问题势必被提出并得到回答:为何是回忆审美?回忆是什么?回忆如何发生?回忆如何成其为回忆?回忆何为?回忆审美的问题源于现代人的现代处境。一方面现代性危机需要借助传统(过去)资源来化解,另一方面对传统(过去)的敬仰本身以艺术(审美)作品的方式存活于现代。因而,文学艺术书写的问题必须得到注意,何况自古典开始它就与回忆与遗忘难舍难分。在古典美善相乐与现代审美德性缺失的对观中,善的维度彰显出来,并内涵回转(回忆)古典价值的要求。回忆问题经个体经验触发应运而生。回忆的概念从词源上与“艺术”、“沉思”、“灵感”、“真理”、“纪念”等关系密切,从中可见“回忆”涵摄真善美合体。作为哲学-艺术概念,它在哲学史、文论史上一直与审美紧紧相连,并被赋义、区分而逐层脱落古典涵义。虽然时有哲人学者为其招魂,重申其古典价值,但从总体上,它还是落入现代圈套,成为日常回忆(自觉记忆)。古典“回忆”与当代日常回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古典融合性价值与现代区分性价值,后者甚至沦落为商品,看似“专业”实则丧失了个体性。从回忆概念入手却必须进入具体回忆(文学为体现)事件。通过宇文所安的研究管窥中国古典文学,回忆无时无处不在,并具有理想性、断片性、意象性等特征。中国古典浑融一体的回忆在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区分为自觉与不自觉。在后者的文学(审美)描述中,回忆诸要素和特点更为清晰,内外张力更为明显,且与主体、遗忘、现实、信仰、共通感等关联。中西文学(审美)作品均表明具体回忆事件的复杂性,除个体性意义更有纪念性价值,由此需要从回忆事件重新出发。对回忆事件的探讨关涉其(物质和精神)世界、时间、空间等层面。德勒兹多样统一且涵盖回忆(文学)的四重世界因牺牲细节差异和忽略文本之外的世界而需加改善,由此可区分自觉回忆、不自觉回忆及灵魂回忆(叁者亦如阶梯),并提取作为本源回忆的灵魂回忆和作为回忆形式的(审美)艺术。在时间结构上,从古典时期的圆形时间观到现代线性矢量时间观的转变也是时间从单个具体性、生活性、自由组织性的区域时间向普遍抽象的、生产性的、非自由性的世界时间的转变。回忆对此正有逆返回转之作用。从作为时间基座的空间角度看,回忆通过它将物质和精神世界重新交还给时间,使得身处时间困境中的现代人能够在自身与外界的适当关联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作为回忆质料的“亲历共在”呼之欲出。完成回忆事件的剖析之后,回忆的动力(对真理的爱欲)、目的(美善相乐)、形式(审美艺术)、质料(亲历共在的此在践履)等四方齐全,其意义也自然流露。回忆作为亲历共在的审美,对现代性真理、德性的相对化和现代人交往伦理和信仰缺失有纠偏意义,使现代人找到个体生命安放之所,最终助益于现实世界的恳挚践履和超越。(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陈乐[8](2011)在《诗性回忆与审美体验——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雷峰塔》、《易经》描写了主人公沈琵琶的成长历程,其中包括了家庭变故及沪战、港战等历史事件。张爱玲坚持以个人经历为素材,既反映出创作资源的匮乏,也说明对往事无法释怀,回忆往事、重构故事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以空间转换、人事变迁等回忆形式展示时光的流逝,又以回忆的距离感、感官的真实性、回忆的偶然性等审美体验形式来构筑回忆,诗性回忆的意义在于体验生命本质、对抗时间流逝。(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1年09期)
杨善利[9](2011)在《略论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是诗人超越个体心灵的审美体验的升华。在诗人的回忆性意象体验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时,诗人进入一种超越层次的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诗人的情感体验突破了个人的小我情思,而进入一种趋向无限的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慨叹和解悟,体现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超越审美体验的"大化"境界。(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1年06期)
赵青[10](2010)在《历史与现实间的感悟——浅论杜牧“咏史诗”的审美回忆》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忆与咏史诗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审美关联。杜牧的咏史诗中将这一关联演绎为一种审美回忆:借助回忆性意象的审美创造能力,将回忆性意象的"缺失"与诗人的情感缺憾相契合,营造一种感伤婉约的审美情调;借助于回忆的形式创造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抒写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而超越时空的限制,在瞬间的时空定格中去体验人生、体味生命,完成自己的审美感悟。(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审美回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庾信作为六朝时期的集大成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通过审美回忆进行艺术创作,语言清新流丽。庾信工于炼字,精于示现,善于对仗,讲求声律和谐,他的审美回忆性创作及其中的修辞手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极高的语言魅力和文学价值。因而,探讨庾信审美回忆性作品中的辞格运用,有着修辞学与文学的双重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回忆论文参考文献
[1].石兴泽.孙犁在回忆中找寻“善良和美好的东西”——孙犁审美浪漫主义风格解读[J].励耘学刊.2017
[2].张剑舒.庾信审美回忆性作品语言的修辞艺术——以辞格运用为中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
[3].刘逸思.《2046》——以回忆的名义,看一出审美世界里的爱情悲剧[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4].韩慧.小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以《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为例[J].内蒙古教育.2013
[5].高利华.论陆游之“诗人风致”——兼论从戎为原型的审美回忆[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董友福.在回忆中唤醒未泯的人性——论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审美取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于胜成.回忆审美与现代性时间的逆返回转[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陈乐.诗性回忆与审美体验——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艺术[J].求索.2011
[9].杨善利.略论中国古典抒情诗回忆性意象的超验审美[J].作家.2011
[10].赵青.历史与现实间的感悟——浅论杜牧“咏史诗”的审美回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