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刚[1]2003年在《超声内窥镜图象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综述了医用超声图象处理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医用超声内窥镜的发展和图象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医用超声内窥镜图象处理的主要方法和思路作了介绍。 针对超声内窥镜图象噪声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算法,将之应用于内窥镜超声图象的去除噪声。本文提出的新的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算法,以局部方差D_0作为一个自适应的阈值,控制滤波窗口和保持窗口的大小,在保留自适应加权中值滤波算法滤除噪声效果较好的优点的同时,加强了对图象细节的保护。本文在分析了B超图象中伪象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模拟超声波瓣形的方法,消除了B超图象中的横向点扩展函数造成的伪象。本文对超声图象增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邻域膨胀技术实现了自适应邻域直方图均衡,并将处理结果与全局直方图均衡、局域直方图均衡的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自适应邻域直方图均衡对细节的增强较好且对细节的保护也较好,能够提供识别的细节信息较多。为了提高超声内窥镜的图象分辨力,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滤镜伪彩色算法,对超声内窥镜的灰度图象进行了伪彩色增强。对内窥镜超声图象进行自适应邻域直方图均衡和滤镜伪彩色增强后,图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细节识别分辨力有了很大提高。
陈革[2]2009年在《PACS系统建设的实践体会》文中研究说明PACS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实施需要硬件和软件支持,PACS所需要实现的诸多功能以及PACS与其他系统整合的内容等均需约定和说明。本文从系统环境、系统技术、系统相关性等方面叙述了医院PACS建设过程的实践体会。
程志亮[3]2008年在《图像处理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医学影像技术已成为医生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医学图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生对病情的诊断和治疗。但医学图像在获得的过程中都会混有各种噪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螺旋CT胰胆管造影(HCT-C)、超声内窥镜(EUS)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图像也是如此,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衰减系数相差很小时,高噪声MRCP、HCT-C、EUS和ERCP图像将无法分辨小病灶。而病变诊断符合率取决于图像质量,优质MRCP、HCT-C、EUS和ERCP图像是诊断准确的先决条件,需要尽可能减少噪声的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了小波分析的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的MRCP、HCT-C、EUS和ERCP的图像进行处理。本论文在选择适当的小波基的情况下,运用小波变换的理论和方法对该MRCP、HCT-C、EUS和ERCP的图像成功进行了增强处理和去噪处理。研究了MRCP、HCT-C、EUS和ERCP等新的检查方式所生成胆总管结石的图像,利用小波分析进行处理,与所生成的原始图像相比较在胆总管结石(C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收集48例临床怀疑CBD结石的患者,有胆管炎症或明确胆石症病史的患者不包括在内,每一例患者均要先于ERCP进行EUS、MRCP和HCT-C检查,把ERCP的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同EUS相比非侵入性的MRCP或HCT-C应作为首选。MRCP和HCT-C具有相似的敏感性,但从药物过敏这一角度考虑,前者要优于后者。当MRCP检查为阴性时,要用EUS检查小的CBD结石。
沈航, 周丁华[4]2007年在《胃肠内窥镜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胃肠微型内窥镜机器人的总体构思,完善人体胃肠道环境下电磁微驱动器的结构原理、动作机理、磁性材料选用、控制方法及其总体结构设计;基于仿生学原理,研究内窥镜机器人适合胃肠环境的移动形式;开展内窥镜机器人原理样机的实验和分析;并对微型机器人的胃肠适应性及安全运行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为胃肠微型内窥镜机器人的真正实用化、产业化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孙烜[5]2008年在《早期胃癌诊断技术进展》文中认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 inom a,EGC)是指局限于黏膜内(M)或黏膜下层(SM)的胃癌,而不考虑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根据日本胃肠道内窥镜学会(1962年)以及日本胃癌协会(1998年)制定的标准,EGC的大体形态分为3型:隆
张震[6]2006年在《医疗内窥镜视觉导航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化医疗设备和医疗机器人技术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无创微创外科手术(MIS),即利用人体的天生管腔或手术小孔来导入医疗器械或医疗机器人以实现对人体进行诊断、治疗、检测和手术等,从而减少手术期间对人体其他完好组织的伤害,缩短康复时间,并减轻患者的生理痛苦和医疗人员的手术操作时的心理压力。内窥镜诊疗术是微创外科的重要手段,其典型器材是内窥镜。肠道内窥镜是诊疗结肠癌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手工操作存在诸如穿孔等问题。因此,利用机器人和计算机技术对内窥镜诊疗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本论文以克服内窥镜检查穿孔、实现内窥镜智能化为目的,主要研究了智能内窥镜视觉导航技术,研究内容如下: (1)本文针对内窥镜诊疗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调研,分析医生在内窥镜检查中的动作和决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计算机视觉方法引导肠道内窥镜的介入的主要步骤:采集肠道内窥镜头部CCD观测的肠道实时图像并传输到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处理分析图像,自动控制和调节肠道内窥镜头部的姿态或给医生适当的建议使内窥镜顺利的进入肠道。 (2)图像底层处理算法是进行计算机视觉导航研究的基础,针对智能内窥镜视觉导航方案,本文从图像信息的采集开始,到图像信息的预处理、图像特征的提取等基本导航技术进行了概述和研究。 (3)在暗区提取方法方面:分析了暗区提取法的内窥镜导航原理,研究了简单阈值算法、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自适应阈值分割算法和基于小波变换的阈值分割算法等叁种暗区提取算法,并通过试验对叁种算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4)在纹理分析方法方面:分析了内窥镜图像暗区的形成过程以及利用暗区进行寻径的不稳定因素,根据肠道内存在闭合肌肉线的情况,研究了采用纹理分析法进行引导内窥镜头部的方法,并且给出了两种纹理分析算法——组织连接算法和边缘能量算法。通过试验,对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分析。 (5)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法的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导航策略:对暗区提取法和纹理分析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D-S证据推理法的能对两种导航方法进行信息融合的导航策略。经过试验证明,该导航策略能较好的对两种视觉导航方法进行信息融合。 (6)设计了一种新的智能内窥镜导航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主动避障、有力觉传感器的肠道内窥镜主动介入。
佚名[7]2006年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文中研究说明TP11,TP317.12006011833基于LOTUS NOTES的企业CSCW办公平台设计和实现/焦传斌,李治柱,徐亚飞(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22(4).―40~42.该文介绍一个基于Lotus notes
谭立文[8]2008年在《喉的数字解剖与虚拟现实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数字解剖学就是应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数字化,并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虚拟操作等方面研究和应用的一门科学。随着CT、MRI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体内部结构的数字化与叁维可视化成为可能,特别是美国可视人和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相继问世,提供了高精度的彩色人体断层图像,为高精度人体数字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想的数据源。利用数字化人体数据集可以建立人体的数字模型,如人体的几何模型和体素模型,在数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解剖学教学的特点,可以满足断层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标本的演示等常规解剖学的教学需求,并能实现任意方位的断层图像的获取、无损坏标本示教、远程教学等常规解剖学研究和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目的。目前数字解剖学还处在初始阶段,在数字化人体数据的获取过程中,在图像分割、叁维模型的建立与虚拟仿真中,以及异地远程教学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为此本实验拟在现有的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的基础上,从数据获取与处理、图像分割与叁维重建、模型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方面探讨数字解剖学教学实现的技术方法,为数字解剖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平台。本实验选择第二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的喉区断层图像(下颌角与甲状腺下缘之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通过冰冻铣切技术获得冠状、矢状位各1例头颈部数据集,根据图像上配准点的特征进行自动配准,建立相应的高精度配准数据集。在图形工作站上利用Amira4.1软件对3例数据集进行叁维重建,利用数字化重采样技术对建立的体素数据体进行数字化虚拟切割,从多方位模拟同一例标本断层图像的获取。采用手工的分割方法对第二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喉区的结构进行精细分割,利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实现分割数据格式的转换,使得一次图像分割的结果可用于多种可视化软件系统。利用体绘制和面绘制的方法在Dextrobean和Amira虚拟现实系统中实现了喉区重建结构的叁维立体显示,模拟喉的解剖学教学和临床技能的仿真操作,探讨高精度图像分割的方法,以及与数字解剖学的相关的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与软硬件平台建设。将Amira软件系统中建立的面模型经模型简化与平滑处理后输出为VRML模型,利用VRML模型的可视性、交互性,结合HTML和JavaScript语言对喉区的数字模型进行基于网络的虚拟解剖学教学研究,建立了喉的数字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并探讨数字解剖学叁维立体模型在网络的传输与虚拟仿真操作。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数字解剖学的研究和开展,为数字解剖学的教学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平台。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根据冰冻断层图像上的配准点特征信息,利用自主开发的软件实现了数据集图像的自动配准,其配准误差小于1个像素,达到亚像素水平。2.利用数字化重采样技术对横、冠、矢3例颈部的数据集分别进行了同一例标本多方位断层图像的采集与观测,实现虚拟断层解剖学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影像诊断和数字化虚拟断层解剖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方法和形态学资料。3.利用手工分割的方法获得了喉区结构的高精度分割数据集,从图像分割到叁维数字化建模与虚拟现实仿真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探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用自制的分割数据集格式转换软件实现了分割数据精确转换,使得一次分割的结果可用于多种可视化软件系统。4.采用面绘制和体绘制的算法建立了2种喉的精细数字化解剖模型,可作为解剖学教学标本的补充。并对建立的喉模型进行虚拟的解剖学操作,为数字解剖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5.建立了喉区结构的VRML数字模型,通过事件路由设置实现了模型的可视化控制,结合HTML和JavaScript语言实现基于网络的喉区数字解剖模型的远程读取,本地浏览和交互式操作,为解剖学的远程虚拟仿真教学提供技术平台和方法,有助于远程虚拟数字解剖学的研究和开展。
胡志立, 廖有祥[9]2010年在《早期胃癌的诊断和胃镜下治疗》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早期胃癌的诊断方法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胃镜下治疗技术方法逐步丰富与成熟,使得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和胃镜下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谢顺华[10]2003年在《分布式医学影像数据的Streaming技术框架研究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医学影像数字化的发展,形成了对大量医学影像数据的分布式管理与应用的学科—医学影像学。现代医学影像信息的组织形式是分布式的。传统的图像系统的处理对象是本地数据,需要通过网络下载实现远程数据本地化。这种工作模式影响了分布式影像浏览的实时性,长时间的等待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不便,为医疗影像信息化的推广设置了巨大的障碍。远程图像数据源浏览的实时性问题,是分布式医学信息系统应用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而医学影像数据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加了该问题的复杂性。 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根据现有的各种医学影像表现形式,以及各种网络环境,提出一套全面解决医学影像数据实时性问题的方案。具体包括: 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代医学影像的类型,并提出了大数据量分布式医学影像源所带来的实时性问题。 分析了在多媒体领域成功应用于网络实时播放的流式(Streaming)传输技术、渐进(Progressive)传输技术和JPEG2000标准。阐述了这几种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作用,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基于并行结构与层次设计的构想,提出了医学影像Streaming技术框架。本文针对各种医学影像的表现形式(包括静态、动态DICOM图像、动态MPEG图像),在不同网络条件下,基于Streaming技术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解决实时性问题的Streaming方案。 针对Streaming技术框架的各个层次存在的速度瓶颈,进一步提出了在该框架之内的几种具体方案,包括在传输层上对于FTP客户端的设计、优化,在解析处理层上针对大数据量计算的MMX及SSE优化方案,以及在可视化层上的DirectDraw显示加速思想。 最后,基于组件设计的思想,设计构造了Streaming组件平台,实现了一套具有关键功能的组件集合。在该平台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通过医学影像诊断工作站软件的开发、临床应用和测试结果,在实践中验证了医学影像Streaming技术框架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超声内窥镜图象处理方法研究[D]. 朱其刚. 山东科技大学. 2003
[2]. PACS系统建设的实践体会[J]. 陈革.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9
[3]. 图像处理技术在胆总管结石诊断中的研究与实现[D]. 程志亮. 东北大学. 2008
[4]. 胃肠内窥镜微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J]. 沈航, 周丁华. 制造业自动化. 2007
[5]. 早期胃癌诊断技术进展[J]. 孙烜.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
[6]. 医疗内窥镜视觉导航技术研究[D]. 张震. 上海大学. 2006
[7].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6
[8]. 喉的数字解剖与虚拟现实仿真[D]. 谭立文. 第叁军医大学. 2008
[9].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胃镜下治疗[J]. 胡志立, 廖有祥.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10]. 分布式医学影像数据的Streaming技术框架研究及实践[D]. 谢顺华. 浙江大学. 2003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内窥镜论文; 医学影像论文; 超声成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