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金宝[1]2004年在《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背景与研究目的 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是人类与动物细胞进行有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包括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anion)、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等,生理条件下有利于机体清除外源感染,且机体细胞内存在包括Nn-SOD、Cu,Zn-SOD、CAT及GSH-Px等内源性抗氧化酶,可以清除过剩的ROS。然而若ROS无法被有效清除而累积时,反而会对细胞内的粒线体DNA、蛋白质及脂质造成损害。大量研究表明氧化性损害与炎症、癌症或者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天然抗氧化物质和药物在保健上和治疗中的作用已经被大量事实证实。 和机体其他部位的炎症相同,肠道炎症伴明显的氧化应激增加。一些抗氧化药物已经在实验动物中显示了良好的抗炎效果。我所在既往研究中克隆了制备了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recombinant helicobacter pylori catalase,rHpCAT),活性远较常用的牛肝过氧化氢酶为高。本研究探讨了该酶对实验性大鼠肠炎的治疗作用与分子机制。内容包括: 1.rHpCAT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粘膜损害的保护作用; 2.rHpCAT对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3.rHpCAT对肠粘膜细胞COX-2表达和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的影响。 方法 1.用叁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制备SD大鼠实验性肠炎模型。随机分成5个组:正常对照组:饲以常规鼠粮,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用TNBS诱导制作成肠炎模型后,不作其他 干预;5一氨基水扬酸(5.Amlnosalicvli。acid,5一ASA)治疗组:大 鼠制模后,用5一ASA灌肠干预;rHPCAT治疗组:大鼠制模后,用 rHPCAT灌肠干预;rHPCAT预防组:在大鼠制模前,先用rHPCAf 灌肠干预一周,大鼠TNBS诱导制模后,处理方法同rHPCAT处理 组。在适当的时间点,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观察各组大鼠 结肠粘膜的形态学变化。2.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 Tl工NEL)和Hoeehst 33258 荧光染色标记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结肠粘膜细胞的凋亡指数.3.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一PCR)和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环氧化酶2(COx一2)在各实验组大鼠结肠粘 膜的表达情况。4.用电泳迁移率(eleetrophoretic mobilits shift ass叮,EMSA)检测环氧 合酶2基因源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e KB,NF·KB)在各实验 组大鼠结肠粘膜上皮的激活情况。5.用肠粘膜细胞LOVO细胞和SW480细胞体外制作氧化应激模型,用 HPCAT干预,用2,,7,一dichlorodihydrofluoreseein diaeetate(DCF一DA) 标记各处理组的细胞,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实验组肠粘膜细胞活 性氧产生情况。结果 1.经过TNBS给药诱导一周后的大鼠,结肠粘膜均可见到明显的炎性损 害,包括渗出、糜烂和溃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经5一ASA和rHPcAT 治疗的实验性肠炎大鼠肠粘膜损害明显减轻(P<0,01),与5一ASA治疗 组和rHPCAT治疗组比较,rHPCAT预防组效果更加显着(P<0.05)。 但是5一ASA和rHPCAT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相对于TNBS模型组比较,其他各实验组均可抑制肠粘膜细胞的凋亡, 其中r为如cAT预防组的凋亡指数最低(P<0.05)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他各实验组大鼠肠粘膜COX一2的mRNA和蛋白 表达均显着下调,其中rHPcAT预防组最低;5一ASA和rHPCAT治疗 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别。4.实验性肠炎大鼠给予rHPCAf处理后,NF一KB的活性比模型对照组明 显降低。5.经荧光探针DCF一DA标记的培养的各实验组的肠粘膜细胞,在流式 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内的活性氧的产生量与处理药物rHPcAT的浓 度和作用时间在一定范围呈明显相关性,rHPCAT浓度增大,ROS的 产生量明显减少,其中rHPCAT预处理组的Ros产生量最少。结论1 .rHPcAT能有效改善实验性肠炎大鼠的肠粘膜炎性损害,对肠粘膜具 有保护作用,其效果与传统药物5一ASA相近或更好。2.rHPcAT能够抑制实验性肠炎大鼠肠粘膜细胞的凋亡,其中预处理组 效果最佳,这可能是rHPCAT保护肠粘膜与抗炎的主要原因。3.rHPCAT能明显抑制肠粘膜细胞产生内源性ROS,下调肠粘膜上皮的 Cox一2表达,抑制NF一KB激活,这可能是rHPCAT抗炎的分子机制。
冯媛, 姜炅, 刘欣[2]2019年在《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炎性肠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其是遗传、免疫、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作为胃肠道常见的感染菌,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哮喘等)密切相关。鉴于炎性肠病致病因素既涉及肠道微生物,又涉及免疫,因此,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相关性以及产生相关性的机制即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针对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的关系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产生相关性的机制的探讨也在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重组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D]. 武金宝.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幽门螺杆菌与炎性肠病相关性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J]. 冯媛, 姜炅, 刘欣. 医学综述.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