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堆积层边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堆积层边坡,特征因素,加固方案
堆积层边坡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游宏,陆阳[1](2016)在《四川公路堆积层边坡特征与加固方案统计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四川区域环境特征,在对收集到的68处省内公路堆积层边坡处治实例汇总的基础上,将影响公路堆积层边坡稳定的特征因素归结为堆积层厚度、边坡高度、坡率、岩性及其组合、地下水条件、平均年降水量及地震作用七项指标,进而分别以各项特征因素为参变量,研究其与挡墙、抗滑桩和锚杆叁类典型加固方案之间的统计关系,所得结论可为山区公路堆积层边坡病害治理提供类比设计的技术资料及相关参考.(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王维早,许强,郑光,李嘉雨,罗博宇[2](2016)在《强降雨诱发缓倾堆积层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9月16日,南江县普降大暴雨,引发了大量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堆积层滑坡。为研究强降雨诱发沿基覆界面滑动的浅表层堆积层滑坡形成机制,利用自主研制的离心场降雨模拟设备,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再现了强降雨引起红层地区堆积层边坡滑动失稳的全过程,获得了边坡变形破裂的特征参量,阐明了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研究表明:(1)在0~50 g加载过程中,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随加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坡体的含水率缓慢降低,滑带土的含水率缓慢升高;(2)在第1次降雨过程中,SP1、SP2土压力计测值继续增大,SP3、SP4土压力计测值变化不大,说明滑体前缘及中部已承受来自滑体后部的推力。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逐渐增大至最大,停雨后,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均减小,说明在降雨过程中,孔隙水向基覆界面逐渐汇聚,雨停后,基覆界面的孔隙水逐渐消散。滑体中MC3含水率传感器测值逐渐变大,过20 s后,滑带中MC2含水率传感器测值也逐渐增大。(3)在第2次降雨90 s时,4个土压力计、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变化大,两个含水率传感器测值迅速降低,说明此时边坡呈现整体滑动。之后,SP1、SP2和SP3土压力计测值缓慢增大到最大。SP4土压力计测值一直下降;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缓慢增大至最大,第2次雨停后,4个土压力计、4个孔隙水压力计和2个含水率传感器测值逐渐减小。(4)最后,通过模型和原型的综合对比分析,该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为推移式蠕滑-拉裂-整体滑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6年01期)
陈洪翠,贺可强,左斌,高建水[3](2015)在《降雨型堆积层边坡的增载-弱化耦合规律及其稳定性灾变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Geo Studio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降雨条件下的瞬态渗流场及强度参数的弱化规律,通过Geo Studio的稳定性分析运用间接耦合法实现增载弱化效应的耦合,结果发现综合考虑耦合灾变效应的边坡稳定性衰减率最大;结合位移动力学,建立了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地下水位变化及强度参数的定量关系式,揭示了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的灾变机制是坡体结构性质损伤和动力增加的综合结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期刊2015年05期)
武秀文[4](2012)在《库水位变化加卸载动力效应及其对堆积层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库区是滑坡地质灾害多发地带,该区堆积层滑坡发育较多。2003年叁峡水库蓄水后,库水位从135m上升至175m,导致一部分滑坡部分或全部被库水淹没,库水位周期性的升降变化对滑坡体的渗流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叁峡库区滑坡的安全。因此,研究地下水在堆积层滑坡中的动力作用规律和边坡稳定性演化特征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工程应用课题。本论文以叁峡库区为背景,以“国家叁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叁期)规划阶段调(勘)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项目编号:40672182)”和“堆积层滑坡位移矢量角动力学参数与位移多源信息综合预测(项目编号:40872184)”、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堆积层滑坡渗流卸加载动力学预测方法与失稳判据研究(项目编号:2011372111000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放基金项目:“叁峡水利工程库岸滑坡复合水环境动力特征研究(项目编号:IWHRKF201019)”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失稳判据研究(项目编号:ZR2011DL002)”以及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深基坑边坡位移矢量角对变形控制设计及位移失稳预测的意义研究(项目编号:BS2009HZ018)”为依托,以叁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八字门滑坡为例,建立堆积层滑坡概化模型,在运用大型有限元程序GeoStudio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渗透性和不同库水位变动速率对边坡渗流场和稳定性系数演化规律的影响。获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对叁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的地质调查,并对堆积层滑坡的基本特征及位移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归类、分析与总结。(2)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和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对不同渗透系数边坡及不同库水位变动速率下的边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地下水在堆积层滑坡中的动力作用。计算了在库水位上升下降期间不同因素对边坡渗流场的影响。得出不同工况下的浸润线位置,以及坡体饱和非饱和变动区在水位变动过程中,渗透系数的演化规律。进一步证实了前人试验研究的正确性。(3)本文在分析总结各种滑坡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卸载响应比法的理论依据以及其在堆积层滑坡中应用的重要性。指出了加卸载响应比法在堆积层滑坡中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本文针对叁峡库区滑坡,选取八字门典型滑坡为模拟原型,对不同渗透系数及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下的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认为,不同渗透系数对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是不同的。当渗透系数较小时,库水位上升时稳定系数呈增大规律,当渗透系数较大时,稳定系数先减小后有增大的规律。库水位下降时,稳定性也会因渗透性的不同有不同的变化规律。(5)文章针对叁峡库区岸坡分布特征,分别选取了凹形、凸形、上凸下凹形、上凹下凸形四种类型的滑坡进行分析研究,在八字门滑坡的基础上建立这四种滑坡模型,分别运用GeoStudio软件计算了这四种模型的稳定性。认为,这四种模型在库水位上升和下降时稳定性变化规律是不同的。(6)文章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边坡稳定系数演化规律,将研究结果与非线性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应用相结合,研究结果分析了在库水位上升下降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渗透系数条件下,何时为加载,何时为卸载,明确了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加卸载区段。该区段的划分为非线性加卸载响应比在堆积层滑坡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稳定性动力演化规律的研究也为叁峡库区库水位具体的调动方案提供了指导性依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1)
邸小勇[5](2012)在《G42沪蓉高速重庆段松散堆积层区域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响起,西部地区基础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在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亦是日见增多。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总难免要穿越一些松散堆积层,而这些工程性质较差的松散堆积层区域会使路基的施工面临较大的技术难题,并且还是路基病害发生的主要区域。论文以国高G42沪蓉高速重庆段为研究案例,结合西南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着眼于西南山区松散堆积层路基的修筑技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工程调查、现场勘探及试验,对西南山区松散堆积层的工程特性、物理性质及其主要成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借助数值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西南山区松散堆积层挖方路基边坡稳定技术,并展开现场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得到了西南山区松散堆积体的失稳破坏模式和失稳机理,并对其在多因素作用下的稳定性做出了评价;结合堆积体边坡的特征,基于加固预防护设计的思想上,提出了堆积体边坡加固设计方法,以此来指导G42沪蓉高速重庆段公路路基工程的施工,确保G42沪蓉高速重庆段公路的施工质量及通车后运营的长期稳定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西南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等级公路路基修筑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2-04-18)
杨文奇,陈旭,刘晓春[6](2011)在《十天高速公路堆积层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及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天高速公路某处堆积层路堑高边坡工程为例,根据地质气象条件、工程设计要求、相关岩土工程规范要求,选取合理参数,利用Bishop法和裂隙圆弧法对其进行稳定性验算,求取稳定安全系数,判断边坡的稳定性。对十天高速某堆积层路堑高边坡进行优化计算,得出了该处边坡的最优化设计坡型。在安全、稳定、合理、美观的原则下,减少了工程量,节约工程费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1年09期)
汪学智[7](2011)在《松散堆积层路堑边坡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开挖大量的路堑边坡,由于降雨或施工不当等而发生的边坡变形、滑坡等地质灾害也非常突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滑坡等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高达200亿元,而滑坡等地质灾害70%是与降雨有关。为此,本文以株洲市迎宾路堑边坡为背景,通过对滑坡地段进行全面工程地质分析,研究松散堆积层路堑边坡破坏模式和变形机理,并建立概化的工程地质模型,运用饱和与非饱和渗流数值模拟,研究降雨入渗条件下堆积层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边坡加固方法,取得了以下成果:(1)分析了该路堑边坡变形机理和破坏模式。研究表明该变形体为浅层松散堆积层滑坡,主要是边坡开挖未支挡、降雨产生的坡面滞水汇聚由此而产生的临空面崩塌、后缘拉裂牵引式滑坡,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型;滑动面为第四系与强风化基岩界面或松散体内部圆弧滑动。(2)建立概化的松散堆积体滑坡工程地质模型,利用饱和与非饱和渗流有限元模拟降雨入渗时路堑边坡的暂态渗流场,将计算得到的暂态孔隙水压力分布用于边坡的极限平衡分析,并考虑基质吸力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探讨降雨强度、持续时间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3)利用FLAC3D模拟边坡开挖和不同支护方式边坡的变形特征,对路堑边坡的支护效果进行评价,其成果将为路堑边坡防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边坡加固中采用“固脚强腰,削坡减载”的设计理念,通过对滑坡体滑动模式和滑面深度的研究,该滑坡为浅层堆积层滑坡,取消原设计抗滑桩,改为框架梁锚杆,不仅缩短工期,而且节省成本500多万元。(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刘建伟[8](2008)在《堆积层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动态耦合条件下加卸载响应比参数的规律与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江叁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预测预报目的出发,通过在长江叁峡库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和对叁峡库区堆积层边坡基本特征和滑坡发展变形的位移动力学特征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考虑了降雨入渗条件形成的边坡内部渗流规律,及其与边坡应力场耦合影响的作用,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渗渗场与应力场耦合影响下的堆积层边坡加卸载响应比参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本论文方向的研究工作是结合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水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与位移动力学预测研究(40672182)”、“水诱发型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特征与位移非线性动力学预测研究(40472141)”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滑塌型地质灾害的非线性动力学预测研究(Y2003E01)”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通过对长江叁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数据研究,分析了堆积层边坡与其它类型边坡的主要区别,对此类滑坡的坡体组成、滑移面特征、地下水作用、岩相构成、滑移剪出口等方面作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得出了堆积层边坡的基本组成要素特征和变形失稳的位移动力学特征。2.以饱和—非饱和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降雨入渗对堆积层边坡的影响,给出了多孔介质的渗流基本微分方程,阐述了降雨入渗影响岩土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和边坡体内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动态耦合作用机理,并由此给出了渗流场与应力场相互影响的有限元计算模型。3.本文介绍了非线性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滑坡预测中的应用情况;在对降雨型堆积层滑坡受降雨条件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得出降雨量与滑坡位移变形量有良好的正相关性,探讨了将降雨量条件作为该类滑坡非线性加卸载动力参数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于堆积层滑坡稳定性预测的模型及判别依据。4.本文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对不同降雨量条件下的边坡渗流作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型模拟,并将渗流场结果引入边坡自重应力场中进行了耦合计算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应力和位移场变化规律,以此计算月降雨增量加卸载响应比模型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变化规律:边坡稳定阶段时,加卸载响应比值会在1值附近波动,而边坡发生位移激增时,加卸载响应比参数也会随之出现远大于1的增长迹象;模型边坡前、中、后缘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变化规律反映出了堆积层边坡受渗流影响表现出不同部位的变化特征;同时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值在相对稳定阶段时的波动情况会受月降雨增量加卸载区间的周期性变化影响。5.本文还对叁峡库区秭归县树坪滑坡近年的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得出该典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变化规律和月降雨增量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计算所得的相应变化规律基本吻合,而且较长加卸载周期(年、半年)下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变化规律能够基本反映出加卸载量(月降雨量)的周期变化规律,并且通过动态加卸载周期的划分可以得出反映堆积层滑坡短期位移变化的加卸载响应比参数变化规律,比较准确的反映出月降雨量加卸载作用下的滑坡位移动力特征。(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1)
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龙万学[9](2006)在《堆积层边坡开挖致滑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深基坑工程的兴建,人为开挖边坡引起的工程事故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以堆积覆盖层为主的西部山区,人类的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为了对切坡开挖诱发下的堆积层边坡的失稳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及研究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一些重要特性,在贵州晴隆选取一个典型的堆积层边坡进行现场开挖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堆积层边坡在切坡开挖影响下多发为浅层牵引式破坏,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 m之内,变形量以坡面最大,变形形态为从坡面到坡面以下逐渐减小的松弛变形;此类堆积层边坡切坡开挖的警界临空高度为3 m,临空高度超过3 m的边坡应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边坡开挖后裸露的堆积层边坡,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易发生滑塌事故,应提高警惕。(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10期)
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龙万学[10](2006)在《堆积层边坡人工降雨致滑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可引起堆积层边坡失稳。为了研究降雨入渗诱发堆积层滑坡的失稳机理以及边坡性状随时间变化的特性,选取贵州晴隆一个典型堆积层边坡进行人工降雨模拟试验和原位综合监测。结果表明:堆积层边坡在降雨入渗影响下多发浅层松弛型破坏,滑动变形区为坡面以下0~4 m之内,变形量以坡面最大,从坡面到坡体深部逐渐减小;在实施人工降雨2 h,平均入渗率为86%之后,入渗率由于地表径流的增加而随时间逐渐减少,一段时间(6 h)之后,入渗率降到一个相对稳定值(50%);降雨入渗造成土体中孔隙水压力增加,致使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于有效应力的减少及土体吸水软化而降低,降雨入渗的这一双重效应是降雨诱发堆积层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06年04期)
堆积层边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1年9月16日,南江县普降大暴雨,引发了大量沿基覆界面滑动的堆积层滑坡。为研究强降雨诱发沿基覆界面滑动的浅表层堆积层滑坡形成机制,利用自主研制的离心场降雨模拟设备,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再现了强降雨引起红层地区堆积层边坡滑动失稳的全过程,获得了边坡变形破裂的特征参量,阐明了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研究表明:(1)在0~50 g加载过程中,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随加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坡体的含水率缓慢降低,滑带土的含水率缓慢升高;(2)在第1次降雨过程中,SP1、SP2土压力计测值继续增大,SP3、SP4土压力计测值变化不大,说明滑体前缘及中部已承受来自滑体后部的推力。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逐渐增大至最大,停雨后,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均减小,说明在降雨过程中,孔隙水向基覆界面逐渐汇聚,雨停后,基覆界面的孔隙水逐渐消散。滑体中MC3含水率传感器测值逐渐变大,过20 s后,滑带中MC2含水率传感器测值也逐渐增大。(3)在第2次降雨90 s时,4个土压力计、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变化大,两个含水率传感器测值迅速降低,说明此时边坡呈现整体滑动。之后,SP1、SP2和SP3土压力计测值缓慢增大到最大。SP4土压力计测值一直下降;4个孔隙水压力计测值缓慢增大至最大,第2次雨停后,4个土压力计、4个孔隙水压力计和2个含水率传感器测值逐渐减小。(4)最后,通过模型和原型的综合对比分析,该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为推移式蠕滑-拉裂-整体滑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堆积层边坡论文参考文献
[1].张华,游宏,陆阳.四川公路堆积层边坡特征与加固方案统计关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王维早,许强,郑光,李嘉雨,罗博宇.强降雨诱发缓倾堆积层边坡失稳离心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6
[3].陈洪翠,贺可强,左斌,高建水.降雨型堆积层边坡的增载-弱化耦合规律及其稳定性灾变机制[J].工程建设.2015
[4].武秀文.库水位变化加卸载动力效应及其对堆积层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5].邸小勇.G42沪蓉高速重庆段松散堆积层区域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
[6].杨文奇,陈旭,刘晓春.十天高速公路堆积层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及优化设计[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
[7].汪学智.松散堆积层路堑边坡变形机理与加固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8].刘建伟.堆积层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动态耦合条件下加卸载响应比参数的规律与特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
[9].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龙万学.堆积层边坡开挖致滑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
[10].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龙万学.堆积层边坡人工降雨致滑的原位监测试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