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欧亚草原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发生很早,而在青铜时代晚期整个欧亚草原才实现大融合,这种交流是长期形成的,应该是有迹可循的。而蒙古国作为欧亚草原的重要部分,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文化事件的气候背景等问题都是值得探究的。本人基于前人的研究,建立蒙古国全新世气候数据库,以及蒙古国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存数据库。分析了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以及蒙古新石器至青铜时代不同文化的分布、发展演化及其与其他文化或周边地区的交流情况,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文化事件的气候背景。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国作为一个行政整体,但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位于欧亚内陆),受西风、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其在全新世不同时段气候的变化是不一致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在6cal ka BP之前,东亚夏季风强盛,其影响可远达蒙古国西北部,北界大致为阿奇特湖、Hoton湖、乌布苏湖、Bayan湖和Ulaan湖一线,此线以南受季风影响表现为早中全新世湿润,晚全新世变干旱或者有变干的趋势,包括蒙古西北部、南部和东部、东南部。而蒙古的中部和北部则表现为早全新世湿润,中全新世干旱,晚全新世又湿润。干旱转折发生在6-3.5cal ka BP之间,之后的湿润可能跟西风的增强有关,中全新世的干旱与地区温度较高有关,早全新世的湿润与冰川冻土的融化有关。2)蒙古国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序列及不同文化的发展演化表现出了东西与南北方向的趋势,在公元前两千纪中叶以前可能东西方向的交流占主导,但之后南北向交流开始占主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促进了欧亚草原上游牧经济的发展,并且为之后欧亚大草原文化的发展融合打下了基础。中国同境外草原的联系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新疆地区与亚洲内陆的交流,二是中国北方与蒙古的交流。3)气候变化对草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草原文化的发展、扩大、衰落、交流,都是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草原文明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在气候不断变化下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早期的东西向交流是由于阿尔泰以西的欧洲草原与阿尔泰以东的亚洲草原气候变化模式不同,蒙古国西北部为森林草原带,从5000BP开始亚洲草原西北部气候发生从湿润到变干的转折,有利于植被从森林向草原发展,对于从欧洲草原扩张而来的游牧经济来说是一种引力。游牧成分传入后,开始向东扩张,而蒙古国中部为草原带,在全新世晚期气候转好更有利于草场的发育,这都表现为早期东西方向的交流趋势。当东西向的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南北向的交流开始繁荣,此时气候条件既可以作为推力又可以作为引力,蒙古国中北部气候条件转好促进蒙古中部地区人群南下,与中国北方地区人群发生碰撞。这种东西向、南北向的大交流一同促进了整个欧亚草原带草原文明的大发展。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徐向都
导师: 崔建新
关键词: 蒙古,全新世,新石器,青铜时代,东西文化交流,游牧起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地质学,文化,世界历史
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G131.1;K311;P532
DOI: 10.27292/d.cnki.gsxfu.2019.000768
总页数: 72
文件大小: 5375K
下载量: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