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蚀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作用,有机酸,岩石,抗压强度,碳酸盐,硫酸盐,岩溶。
溶蚀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盛金昌,吴彦青,白柯含,杜昀宸,张肖肖[1](2019)在《不同溶液渗透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渗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溶液渗透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渗流特性演化规律,选择Na_2SO_4溶液和蒸馏水作为渗透流体,使用岩石高压耦合渗透实验装置,对碳酸盐岩试样分别进行长达15 d的渗透溶蚀实验研究,得到对应工况下的渗透率和渗出液中矿物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分析实验中各种影响因素与渗透率、矿物质溶解变化规律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表明:实验初期岩样渗透率的较大改变是由应力条件引起的,应力的影响随实验的进行逐渐减小。当围压和渗压等量增大时,渗透率受围压的影响较大,而由于应力的变化较小,渗透率变化趋势所受的影响较小。在稳定阶段,岩石渗透率变化则是渗透溶液的溶蚀作用和矿物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Na_2SO_4溶液的溶解作用相对较强,CaCO_3在岩样上游段产生较强的溶解,当溶解的Ca~(2+)浓度达到最高后,在下游段产生CaCO_3沉淀,造成溶解过程中的不均匀性,最终表现为渗透率降低;蒸馏水溶液对碳酸盐岩的溶解能力较弱,在上游段溶解少量Ca~(2+),下游段的溶解速率变低,并且沿程难以使Ca~(2+)达到过饱和状态,不易产生沉淀,最终渗透率保持稳定。(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叶万军,李长清,李晓,刘忠祥,彭瑞奇[2](2019)在《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以洛川塬边黄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开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强度等试验,对比雨水溶蚀前后试样在粒度组成、矿物成分、离子含量、微结构单元及物理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然后通过显着性理论定量分析溶蚀作用对黄土体损伤程度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雨水的溶蚀会使土样粉粒含量明显降低,粘粒含量明显增大,亲水性矿物成分降低,土体中Ca~(2+),Mg~(2+),SO■,CO■,HCO~-_3等离子含量减少;溶蚀作用前后试样微结构单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试样大孔隙减少、小空隙增多,粒间连接减弱;经历溶蚀作用后试样粘聚力、内摩擦角明显降低,成分的改变造成强度指标降低,进而使得黄土体发生病害;通过显着性理论分析,溶蚀作用会对土体造成明显损伤。(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李敏同[3](2019)在《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硅质碎屑颗粒溶蚀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叁迭统煤系地层的须家河组优质储层为对象,运用普通薄片、主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和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对其中发育的硅质碎屑溶蚀机理进行了探讨。川西须家河组硅质碎屑存在酸性地层水条件下有氟参与发生的溶蚀。在须家河组石英包裹体中测到的F成分,是F~-、 HF_2~-、未离解的HF分子及(HF)_2等含F成分的总和,并且以未离解的HF分子和(HF)_2为主。硅质溶蚀过程中,活性成分(HF)_2或HF_2~-吸附于硅质颗粒表面,H~+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其他矿物组合同时发生物质的交换与变化,包括长石、岩屑的溶蚀、硅质胶结等。硅质溶蚀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球化学标志、硅质颗粒的部分溶解、致密砂岩背景下颗粒间接触缝的开启和矿物组合标志。(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王越[4](2019)在《酸性溶蚀作用下灰岩弱化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制的自平衡岩石真叁轴压缩仪(SRT)对灰岩岩样在溶蚀作用下真叁轴、常规叁轴的压缩试验,探讨了试样在不同的应变条件下溶蚀作用对于轴向的抗压强度的溶蚀效应;真叁轴实验σ2的初始应力高于常规叁轴的围压但是其σ3未施加应力约束使得灰岩岩样的抗压峰值强度任低于常规叁轴的抗压峰值;溶蚀作用对于灰岩力学性质发生改变机理在于溶蚀作用使得裂隙临界应力强度因子降低,其灰岩宏观力学特性不断弱化,但灰岩力学破坏机理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从而对岩溶地区岩体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李庆伟,晏鄂川,杨广,陈前,卓琦斐[5](2019)在《涉水岸坡的水土溶蚀作用机理及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涉水岸坡的水土作用问题非常复杂,涉及的研究领域众多。通过对巫山县某涉水岸坡的现场调查,基于对现场水土溶蚀现象的分析,从溶解与沉淀作用、交换与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与络合作用四个方面对涉水岸坡水土溶蚀作用的机理进行论述,通过一维土柱试验模拟现场岸坡环境,对涉水岸坡钙质沉积胶结的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CO_3~--Ca~(2+)型岩溶水在粗细互层的土柱中运移时,水中的钙质会在渗透系数相差较大的两层介质交界面上聚集,并会降低土层的渗透性。该研究可为叁峡库区涉水岸坡水土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陈思芮,曲希玉,李吉君,王伟明[6](2019)在《泥页岩热演化所排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蚀作用——以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泥页岩热演化生成的有机酸对储层改造的问题,以Ⅱ1型干酪根所排有机酸和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岩模拟实验,从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蚀特征及其对储层的贡献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实验前后长石质量变化、长石表面形态特征以及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明确有机酸对长石溶蚀的特征,并结合工区泥页岩储层矿物组成分析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蚀作用和对次生孔隙的贡献。结果表明,长石的溶蚀首先沿着晶面溶蚀,而后沿着矿物解理面溶蚀,最后沿矿物边缘溶蚀,并且斜长石的溶蚀强度要大于钾长石,虽然在长石与有机酸的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水铝矿、绿泥石及伊利石等新矿物并充填于孔隙之间,但长石溶蚀能够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改善储层物性,提高孔隙率,经计算,长石溶蚀最高可以增加12.87%的面孔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1期)
李树同,姚宜同,乔华伟,惠潇,程党性[7](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致密储层溶蚀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定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储层中长石含量较高,且普遍存在长石溶蚀现象,对致密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对长8致密储层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利用高温高压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并结合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技术,模拟研究区长8储层岩石样品与有机酸的相互作用,分析了溶蚀作用类型及其特征,并解释了相关溶蚀作用机理,定量计算了溶蚀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为使模拟实验更接近实际地质情况,流体采用0.15mol/L、pH=2.65的乙酸溶液,模拟温度为87~103℃,模拟压力为24.70~30.18MPa。研究表明:长8储层主要岩石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蚀孔,其中长石溶蚀孔较发育,占总孔隙的39%左右,计算得其视溶蚀率为37.8%~50.0%,呈中等溶蚀程度;长石类和碳酸盐类矿物在酸性条件下均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碳酸盐类矿物的相对溶蚀率整体大于长石类矿物的相对溶蚀率;在95℃左右时矿物的溶蚀作用最为明显,依据地温梯度计算其对应的埋藏深度约为2 370~2 710m,该深度可能是长8储层中有利储层的主要分布区域;溶蚀作用导致长8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增加约3.57%~3.69%,其平均孔隙度增加3.63%,溶蚀作用是研究区长8储层孔隙度增加的关键成岩作用类型,是储层"甜点"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田巍,邓瑞健,李中超,朱维耀,许寻[8](2018)在《碳封存过程中溶蚀作用对岩石渗透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注入深层低渗油藏储层中的CO_2对储层渗透性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室内试验手段,分别研究了目标储层的物性及CO_2溶蚀作用特征等.研究表明:目标储层矿物种类以石英、铁白云石、斜长石和方解石为主,粘土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绿泥石等,平均喉道半径为1.2μm,储层物性一般;注气过程中,方解石逐渐被溶蚀,并且溶蚀程度逐渐加深,Ca~(2+)的含量也明显增加;而长石溶蚀过程中在其表面有次生矿物生成,但生成次生矿物的量不及长石溶蚀量,K~+浓度逐渐增加;粘土矿物在溶蚀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次生矿物;岩石矿物的溶蚀与次生矿物生成的综合作用导致岩石渗透率先是略微降低而后缓慢增加.并通过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油水井转注气吸气能力差异的产生机理.研究成果为深入了解注入地下的CO_2的赋存状态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深层低渗油藏CO_2驱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启林,黄成刚[9](2018)在《沉积岩中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加深、勘探技术的进步以及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埋藏较深、物性相对较差的储集层也越来越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经过数十年的勘探,许多油田埋藏较浅、原生孔隙保存较好的优质储层已被广泛发现并投入生产,而埋藏较深、以次生溶蚀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较致密储层,正日益成为成熟探区勘探挖潜的重点。因此,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溶蚀孔隙甜点储层成为精细勘探的重要新领域。通过研究一些典型实例及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从以下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1)溶蚀作用发生的成岩阶段;(2)溶蚀流体的类型;(3)溶蚀作用强弱的主控因素;(4)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近年来,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在溶蚀机理和对储集层的改造效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对这些主流观点的系统梳理,可对今后类似地质条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11期)
范周周,卢舒瑜,李志茹,庞丹波,周金星[10](2018)在《岩溶与非岩溶地区不同林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地区针叶林云南松、阔叶林桉树的根际土壤为样品,比较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不同林分岩溶与非岩溶地区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及其分泌的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岩溶地区的溶蚀速率均高于非岩溶地区,针叶林的溶蚀速率大于阔叶林,且岩溶地区云南松的溶蚀率最高为5.01%,说明岩溶地区云南松的土壤根际微生物对岩溶地区的溶蚀效应最大;加入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处理组溶蚀速率较未加入碳酸酐酶的处理低3.6%-16%,表明碳酸酐酶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岩溶地区针叶林根际土壤微生物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蚀,加快成土速率,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自然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碳循环的驱动作用以及微生物对喀斯特地区的风化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溶蚀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以洛川塬边黄土为研究对象,对试样开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强度等试验,对比雨水溶蚀前后试样在粒度组成、矿物成分、离子含量、微结构单元及物理力学性质方面的差异,探究雨水溶蚀作用对黄土工程性质的影响,然后通过显着性理论定量分析溶蚀作用对黄土体损伤程度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雨水的溶蚀会使土样粉粒含量明显降低,粘粒含量明显增大,亲水性矿物成分降低,土体中Ca~(2+),Mg~(2+),SO■,CO■,HCO~-_3等离子含量减少;溶蚀作用前后试样微结构单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试样大孔隙减少、小空隙增多,粒间连接减弱;经历溶蚀作用后试样粘聚力、内摩擦角明显降低,成分的改变造成强度指标降低,进而使得黄土体发生病害;通过显着性理论分析,溶蚀作用会对土体造成明显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蚀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盛金昌,吴彦青,白柯含,杜昀宸,张肖肖.不同溶液渗透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渗透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叶万军,李长清,李晓,刘忠祥,彭瑞奇.溶蚀作用对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3].林小兵,田景春,刘莉萍,李敏同.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硅质碎屑颗粒溶蚀作用及机理[J].石油实验地质.2019
[4].王越.酸性溶蚀作用下灰岩弱化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J].价值工程.2019
[5].李庆伟,晏鄂川,杨广,陈前,卓琦斐.涉水岸坡的水土溶蚀作用机理及其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6].陈思芮,曲希玉,李吉君,王伟明.泥页岩热演化所排有机酸对长石的溶蚀作用——以大民屯凹陷沙四段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2019
[7].李树同,姚宜同,乔华伟,惠潇,程党性.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致密储层溶蚀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的定量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8].田巍,邓瑞健,李中超,朱维耀,许寻.碳封存过程中溶蚀作用对岩石渗透性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9].陈启林,黄成刚.沉积岩中溶蚀作用对储集层的改造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8
[10].范周周,卢舒瑜,李志茹,庞丹波,周金星.岩溶与非岩溶地区不同林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