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吉野作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本主义,二十一条,民主主义,北洋,基督教,大正,东亚。
吉野作造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波[1](2019)在《大正时代对中国认知的一抹异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袁克定的私人教师、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堂的授课老师吉野作造1906年第一次来到中国,主要是为了谋生,而不是对中国有兴趣。但从1916年开始,他认识到中国已经出现了一股勃兴的新生力量。1919年,吉野面对日本国内舆论的喧嚣,发出了冷彻的声音,并写下了最早向日(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11-15)
郑亚楠[2](2019)在《政治与道德的纠葛——吉野作造的政党政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提倡民本主义,主张多数与少数的调和,认为民众只需消极监督政党即可,制度本身并不会提供实质性利益,政治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伦理道德,政治家的人格与品性尤为重要,政治规则与伦理道德应保持一致。吉野作造鉴于政党的腐败和急功近利导致其在伦理道德面前受到质疑,便以道德不健全为由持续批判"宪政常道论"。(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佟艳[3](2018)在《吉野作造的“朝鲜观”——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与妥协》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1978—1933)是日本大正民主运动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吉野作造的"朝鲜观"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05年至1915年,这一时期吉野对朝鲜问题涉及不深,仅仅围绕"朝鲜同化论"简单发表过一些看法;第二阶段为1916年3月实现了对中国和朝鲜的实地考察之后,在承认日本对朝鲜统治权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殖民统治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第叁阶段是1919年朝鲜叁一运动发生之后,面对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而提出的"日朝命运共同体论"。可以看出吉野作造的"朝鲜观"实际上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合理观",即在承认帝国主义侵略逻辑的前提下,提出了改良性质的"殖民地的自治"与"保全论",对帝国主义批判的同时,又对其有所妥协。但是他忽略的是帝国主义侵略逻辑的本身,如果某种逻辑在根本上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对这个逻辑进行怎样的修补,都不能掩盖这个逻辑本身的错误。(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赵晓靓[4](2017)在《战后日本塑造价值观的历史资源——以吉野作造思想及实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战后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重建、复兴和再度崛起。"战后改革"在政治上的核心成果是制定了以自由民主、和平、人权为叁大支柱的和平宪法,并以此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石。本文采用历史学的研究视角,以"大正民主主义"为切入点,通过聚焦这一时代的代言人吉野作造的思想与实践,透视"大正民主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脉络,揭示"战后改革"中的本土历史经验与外来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战后改革"成果的影响与制约。(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赵晓靓[5](2016)在《吉野作造的哲学:在东亚语境中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着名的思想家,他倡导"民本主义",不仅引领了20世纪初期的"大正民主运动",也被认为是战后日本自由民主主义的重要思想源头。本文将吉野作造的哲学思想与东亚传统思想展开对比,揭示吉野作造哲学的东方特色,同时也折射出近代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内在思想逻辑。(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6年07期)
胡凯[6](2015)在《吉野作造民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分析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着手,结合大正民主运动状况和大正政治走向研究其政治价值。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它产生于一个风云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借鉴着西方先进的政治经验,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日本的弊政并试图以新的形式改进它。无论是对立宪政治的解释和代议制度的宣传上,还是对民主运动的有步骤地指导上,都可以看到吉野作造对日本政治局势的深刻认识。吉野作造通过对民本主义的持续研究和不懈倡导,为大正民主运动的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民本主义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价值在解决日本当时政治问题的同时也为后世政治的演进做了铺垫。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吉野作造民本主义的政治价值信念,包括宪政观、代议制以及实施立宪政治中的各种政治势力分析叁方面内容。宪政观是一国对立宪政治的根本认识,吉野作造首先认为制定宪法是实施宪政的前提,只有制定一部富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宪法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其次在施行立宪政治中需要注意叁点核心内容:保障人民权利、实行叁权分立和实施代议政治。吉野作造认为代议制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根本途径,他详细总结了西方实行代议制的经验,分析了日本实施代议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他着重从人民和议员的关系以及议会和政府的关系两方面做了阐释。吉野作造对天皇、议会和内阁都做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各种势力在立宪政治中应承担的任务。第二部分探讨吉野作造民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理念,包括民本主义的提出、实现目标、实施步骤以及民本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对比较量四方面内容。吉野作造民本主义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基督教信仰与日俄战争、大正民主运动等都对民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有着鲜明的政治目标,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政权运用的最终目的为维护一般民众的利益”和“政权运用的最终决定要尊重一般民众的意向”(后改进为政权运用要有一般民众的参与)。吉野作造民本主义的实施经历了四个阶段,为实现政治目标做出了有步骤的努力。最后分析民本主义与其他思潮的对比较量。第叁部分对吉野作造民本主义政治价值做出评价,本部分通过对二战前和二战后日本政治情况的分析,从而在对民本主义政治价值有深层剖析的同时,探索其蕴含的宪政观,争取普选权以及建立政党内阁等等政治思想的价值。民本主义政治价值对战前的普选和战后的民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景瑜[7](2013)在《吉野作造的中国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作为日本大正时期着名民本主义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吉野对中国认知发端于作为袁世凯长子家庭教师、任教北洋法政学堂时期。1909年开始发表中国认知的文章,明确表示支持日本政府提出的对华"二十一条"要求,后又转而支持中国学生爱国运动。吉野始终在立与破的思想中执着于中国认识。本文拟对吉野作造的中国认知动摇与转变进行分析、评述,探寻其中国观转变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日本侵华史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李素伟[8](2013)在《吉野作造的“日支亲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1878-1933)作为一名学者、思想家,在日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提倡的“民本主义”影响了大正民主运动的走向。吉野作造以“民主主义”理念为基础,于1916年发表《日支亲善论》一文提出“日支亲善”的主张,这一主张基于对中国民众的深切理解和同情,谋求两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真正友好关系的最终实现。吉野作造的“日支亲善论”,由于摒弃了单纯以日本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得到中国民众和日本热爱和平民众的共同欢迎。“五四”运动时期中日进步知识分子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就展现了中日在这一基础上有可能实现真正“提携”的一个契机。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吉野作造“日支亲善论”的产生。通过介绍吉野的人生经历,探索其与中国的关系,并探索其“日支亲善论”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吉野作造“日支亲善论”的内容。包括中日不能亲善的现状、中日两国不能亲善的理由以及如何恢复中日两国之间的亲善关系。吉野主张要想恢复两国之间的亲善,首先应该是中国发展强大,其次是加强两国之间精神层次的交流。第叁部分为吉野作造“日支亲善论”的评价。分别论述了吉野“日支亲善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及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这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吉野作造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被誉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不仅如此,他在对待中日关系方面,也提出“日支亲善”的主张,这在当时众多的对中国的言论中独树一帜,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赵晓靓[9](2012)在《吉野作造的日本在华权益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野作造是近代日本的着名思想家,被誉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他一生发表了大量关于中日关系的言论,从辛亥革命到南京政府成立,吉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其在华权益观,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然而根深蒂固的帝国主义生存观也束缚了他的对华认识,九一八事变后吉野对华权益观的倒退,折射出日本民众支持侵华战争的思想根源。战后吉野被日本人认为代表了日本知识分子的良知,则表明吉野作造的权益观并没有成为"历史",而是留存在于现代日本人的历史观当中。(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赵晓靓[10](2011)在《吉野作造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观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日本几乎每隔十年就发动或参与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在连续进行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过程中,日本知识分子是如何把握世界形势同日本的关系,又是以怎样的思想理论逻辑选择战争之路的?本文通过考察日本着名知识分子、民本主义思想家吉野作造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论证:帝国主义时代培养起来的"弱肉强食"的生存观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引发的"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相结合,构成了吉野作造接受关东军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内外原因。目前国内学术界少有关于日本知识分子战争观的研究,作者期望通过探究以吉野作造为代表的日本知识分子战争观的形成及演变,揭示19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吉野作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野作造提倡民本主义,主张多数与少数的调和,认为民众只需消极监督政党即可,制度本身并不会提供实质性利益,政治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伦理道德,政治家的人格与品性尤为重要,政治规则与伦理道德应保持一致。吉野作造鉴于政党的腐败和急功近利导致其在伦理道德面前受到质疑,便以道德不健全为由持续批判"宪政常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野作造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静波.大正时代对中国认知的一抹异色[N].文汇报.2019
[2].郑亚楠.政治与道德的纠葛——吉野作造的政党政治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3].佟艳.吉野作造的“朝鲜观”——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与妥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
[4].赵晓靓.战后日本塑造价值观的历史资源——以吉野作造思想及实践为例[J].日本研究.2017
[5].赵晓靓.吉野作造的哲学:在东亚语境中的考察[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
[6].胡凯.吉野作造民本主义的政治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7].刘景瑜.吉野作造的中国认知[J].日本侵华史研究.2013
[8].李素伟.吉野作造的“日支亲善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3
[9].赵晓靓.吉野作造的日本在华权益观[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10].赵晓靓.吉野作造对九一八事变的认识——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观管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