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蕾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冯家镇第二实验中学256800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上了五六年级了,在读课文时还会出现唱读的现象,并且农村小学多于城市。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在“唱”课文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往外“蹦”字,根本没有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甚至个别跟唱的学生连生字词都不认识。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要帮助学生克服“唱读”,除了在平时教学中多提醒、严要求,还要讲究方法。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体会人物的感情,带着感情去读书,才能自然地避免唱读。
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再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再趁热打铁问: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要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柔和一点儿。)如此,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唱读。
二、多种形式朗读,避免“唱读”
用多种朗读形式,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要尽量减少齐读,因为齐读容易限制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唱读”最容易在齐读中表现出来,只要有一个孩子大声“唱”,就会影响到其它孩子。所以,应尽量减少齐读,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感情。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孩子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这才是语文教学要追求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
学生天性爱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因此教师准确、优美的范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深入揣摩文本,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带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若不然,错误在学生的朗读中形成定势,则很难纠正。同时,学生出现“唱读”是因为他们对朗读的认识不够,对朗读在提高阅读能力上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只要文章中的字会读了,整篇文章就会读,就像吃饭那么简单,无需掌握什么技巧。改变学生这种认识的突破口是利用教师范读,以此为模范,让学生在自身“和尚诵经”般的朗读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寻找差距,教师趁热打铁,点明一些朗读要领,传授一些技巧,让学生在课堂模仿与课余练习中积累经验、缩短与老师距离的同时,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四、注重评价,提高朗读效果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可让孩子们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们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让“唱读”远离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