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痛风石合并痛风肾病1例报道

多发痛风石合并痛风肾病1例报道

林翊萍胡茵(解放军第202医院风湿免疫科辽宁沈阳110003)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痛风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发作期、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大约1/3的痛风患者可出现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1]。有文献报道长期痛风而有显著性肾损害者占41%[2]。本院收治1例全身多关节痛风石形成合并痛风肾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70岁,因发作性多关节肿痛10年,痛风石形成5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2002年始出现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24小时内达到疼痛高峰,夜间疼痛尤甚,数天后症状自行消失。此后每天进食高嘌呤饮食及饮酒反复出现多关节肿痛,疼痛性质如前,受累关节分别有双足各跖趾关节、双踝、双膝、双腕、双肘、双手各小关节等,未系统诊治。2004年病情发作频繁,于外院化验血尿酸升高、肾功正常,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未接受系统治疗,应用自购药、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未控制饮食。近5年来,于双肘、双手各小关节、双膝、双踝关节、双足各跖趾关节、双足足跟周围等多处逐渐形成痛风石,大小不一,间断破溃,曾流出白垩状物质。近3个月出现双下肢持续肿痛,活动受限,双手、双足部分痛风石破溃,排出白垩样或糊状物质,难以站立及行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继续自行应用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入院前3天出现左下肢胫前及踝关节周围皮肤轻度肿胀,皮色红,皮温高,触痛明显,由左踝关节至左膝关节可见皮肤线状变红,触压时较疼痛,伴有全身不适、畏寒及发热,体温最高达38.9℃,行针刺放血及拔罐治疗后肤色恢复正常,仍有左下肢肿胀、疼痛及夜间发热,遂来诊。既往患高脂血症多年,有长期大量饮酒史。

入院查体:平温平脉。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及足背肿胀,皮色暗,皮温略高,压痛(+),活动受限;左踝关节及左小腿明显肿胀,皮色红,皮温高,压痛(+),活动受限;双腕关节、双手各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伸侧可见串珠样大小不等痛风石,表面皮肤张力大、透亮、菲薄,双肘、双膝关节伸侧可见鸡蛋大小的痛风石,压痛(+),活动受限;双足跟痛风石已发生溃疡,排出白垩状物质,溃疡面无红肿;余关节无肿胀及压痛。四肢肌张力及肌力正常。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0.8×109/L,中性粒细胞0.826,绝对值8.92×109/L。尿比重低。纤维蛋白原7.31g/L,肌酐149μmol/L,尿素13.01mmol/L,血尿酸654μmol/L,甘油三酯1.82mmol/L,肝功、心肌酶谱、血糖正常。内生肌酐清除率38.68ml/min。尿尿酸2.6mmol/d。血沉132mm/h,C-反应蛋白111mg/L,类风湿因子正常。左下肢动脉彩超无血栓形成,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泌尿系彩超:(1)右肾回声异常、血流减少;(2)双肾囊肿;(3)左肾较强回声团(考虑为结石)。泌尿系B超:(1)左肾结石;(2)双肾囊肿。双肾血管彩超示右肾彩色血流减少。肾脏血流显象:(1)左侧肾脏形态大致规则,GFR降低,肾脏功能明显受损;(2)右侧肾脏缩小,GFR显著降低,肾脏近似无功能。泌尿系CTU示右侧肾盏小结石;双肾低密度灶,囊肿可能性大;右肾萎缩。右肘、右腕关节DR提示骨质密度略减低,右腕及右手尺、背侧,右肘关节尺侧软组织明显肿胀,其内可见多发椭圆形略高密度结节影。胸部CT示右肺下叶陈旧性病灶;双肺上叶多发泡性气肿;主动脉及冠脉钙化。左踝关节CT及三维重建:左足诸骨多发骨质溶解破坏,关节面硬化、毛糙,关节间隙变窄,左足软组织增厚,关节周围、韧带附着处等软组织内见多发团状稍高密度影,其内见簇状钙化影,左胫腓骨下段骨皮质毛糙,关节间隙变窄。入院诊断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痛风肾病、肾结石、急性淋巴管炎、高脂血症。

2治疗与结果

予低嘌呤饮食、禁酒,先后应用美洛昔康片、小剂量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抗炎止痛,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别嘌呤醇片减少尿酸生成,辅以保胃、补钙、降脂等治疗。针对痛风肾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改善肾脏循环。针对淋巴管炎,给予头孢呋辛钠静滴抗感染。治疗23天后患者多关节肿痛较入院时有所减轻,可自行站立及扶墙行走,左小腿肿胀、疼痛基本消失,左侧腹股沟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无发热等不适。复查血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0.581。肌酐87.6μmol/L,尿素5.85mmol/L,血尿酸469μmol/L,血脂正常。血沉35mm/h,C-反应蛋白5.84mg/L。患者经治好转出院,随诊1个月,关节症状无反复,现仍在降尿酸治疗中。

3讨论

现代医学对难治性痛风的治疗除坚持低嘌呤饮食、大量饮水、碱化尿液、抗炎止痛对症治疗外,主要应用降尿酸药控制高尿酸血症。尽管用非甾类药物控制和预防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很重要,但仍需长期控制血尿酸浓度以促使组织中沉积的尿酸盐晶体溶解,防止新的晶体形成,并有助于减慢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从而逆转和治愈痛风。通常在降尿酸治疗中血尿酸水平越低,痛风石沉积减少越快。如应用高剂量别嘌呤醇治疗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当血尿酸持续达标后,肾功能恶化需长期透析患者的比例从46.1%(对照组)降至16%。一旦开始,通常需持续使用降尿酸药。别嘌呤醇片与排尿酸药相比,限制相对较少,故多选用别嘌呤醇控制高尿酸血症。对于病情较轻的痛风患者,理想的血尿酸目标值为<360μmol/L(6mg/dL),而对于难治性痛风患者,应控制在240μmol/L(4mg/dL)以下。可从低剂量(如50~100mg/d)起始应用别嘌呤醇,逐步加量,最高剂量可达800~900mg/d。应用高剂量别嘌呤醇后,降尿酸疗效明显增加,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该患者应用小剂量别嘌呤醇,降尿酸疗效较满意。

综上所述,痛风性关节炎合并痛风肾病,尤其已出现多发痛风石,其治疗较为困难。需坚持降尿酸治疗,越早达标,则预后越好。需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特点,配合保肾、降脂等综合治疗,以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64-65.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4.

标签:;  ;  ;  

多发痛风石合并痛风肾病1例报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