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基于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的多种微生物电化学技术作为一类可再生能源转化和环境污染物修复平台备受国内外关注,但是它们现阶段的性能尚不能满足实际应用要求。电活性微生物与电极间较慢的EET过程是限制微生物电化学技术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高电极界面上微生物EET速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核黄素(Riboflavin,RF)是典型电活性微生物希瓦氏菌属产生的一种内源性电子介体,在希瓦氏菌甚至多种其他电活性菌的EET过程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利用它对微生物电极表面进行改性修饰有望提高电活性微生物与电极间电子交换速率,从而促进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在能源再生、生物转化和污染物处理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本论文发展了一种核黄素固定化修饰微生物电极的电化学聚合方法,并以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CN32)作为模式菌株,系统研究了所制备的聚核黄素(Polyriboflavin,PRF)修饰电极界面增强希瓦氏菌双向EET的作用及机制,探究了其应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阳极产电、微生物阴极生物转化和重金属还原方面的前景。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传统碳布(Carbon cloth,CC)为基底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核黄素电聚合于CC电极上进行表面修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电化学对修饰电极进行表征和确证,表明其是一种有效的电极表面改性修饰方法。将所制备的聚核黄素修饰碳布电极(PRF@CC)应用于MFC阳极,其功率输出密度比裸CC电极提高了约4.3倍;应用于微生物阴极还原富马酸时,其电流密度增加了约3.7倍,表明聚核黄素修饰的电极界面可显著提高S.putrefaciens CN32双向EET速率和生物电催化能力。通过对比S.putrefaciens CN32的野生株与外膜色素蛋白(MtrC/UndA)基因缺失株,发现聚核黄素界面不仅可以作为电子介体增强间接电子传递,还能通过与外膜色素蛋白互作提高直接电子传递能力。聚核黄素修饰的电极界面除了可以增强希瓦氏菌EET外,同样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其他多种电活性微生物EET速率,因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2.鉴于常规CC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较弱,在采用计时电流法制备了高电化学活性的石墨烯/碳布电极(G/CC)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聚核黄素界面增强希瓦氏菌双向EET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石墨烯修饰后明显增强了S.putrefaciens CN32在G/CC电极上的双向EET能力(阳极产电和阴极还原富马酸),但是采用聚核黄素对G/CC电极进行表面改性修饰后,仍然进一步将S.putrefaciens CN32在电极上的EET速率显著性地提高,表明聚核黄素修饰微生物界面是一种增强微生物EET能力和生物电催化效率的可靠途径。3.以典型重金属离子六价铬(Cr(VI))为目标污染物,在考察了Cr(VI)对S.putrefaciens CN32生长的抑制作用后,初步研究了聚核黄素修饰电极界面对希瓦氏菌阴极还原Cr(VI)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r(VI)对S.putrefaciens CN32的生长存在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与浓度相关;较负的电极电位有利于希瓦氏菌阴极还原Cr(VI)速率提高,聚核黄素修饰的G/CC电极的应用可增强希瓦氏菌对Cr(VI)的生物电化学还原能力。总之,本文系统研究了聚核黄素修饰的电极界面对希瓦氏菌双向EET的增强作用及其机制,并初步考察了聚核黄素修饰电极促进希瓦氏菌生物电化学体系应用于可再生能源(MFC产电)、生物电化学转化(富马酸还原)和重金属离子(Cr(VI))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有利于促进微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吴贤
导师: 龙中儿,邹龙
关键词: 胞外电子传递,生物电化学,核黄素,希瓦氏菌,电化学聚合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
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Q937
DOI: 10.27178/d.cnki.gjxsu.2019.000844
总页数: 66
文件大小: 5252K
下载量: 66
相关论文文献
- [1].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的建立和验证[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3)
- [2].奥奈达希瓦氏菌吸收废水中铁离子的作用机制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20(11)
- [3].酚酸对水产品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作用[J]. 食品与机械 2020(06)
- [4].营养物质对希瓦氏菌附着行为的影响[J]. 生物化工 2020(05)
- [5].希瓦氏菌的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 2015(07)
- [6].希瓦 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J]. 厦门航空 2020(05)
- [7].超高压处理条件对腐败希瓦氏菌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20(06)
- [8].冷藏对虾中腐败希瓦氏菌活菌E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 [9].肝病患者合并希瓦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 2016(09)
- [10].希瓦的眼泪[J]. 文学与人生 2012(05)
- [11].茶多酚抑制腐败希瓦氏菌机理研究[J]. 茶叶科学 2014(02)
- [12].环境条件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 中国食品学报 2013(10)
- [13].假希瓦格■类生物生活方式探讨[J].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2(01)
- [14].不同温度下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a putrefaciens)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比较与评价[J]. 食品科学 2016(13)
- [15].希瓦氏菌在印染废水脱色中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06)
- [16].3株方斑东风螺病原希瓦氏菌对3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J]. 江西水产科技 2013(01)
- [17].一种新的异育银鲫病原——腐败希瓦氏菌[J]. 微生物学报 2012(05)
- [18].希瓦氏菌群体感应的研究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20(02)
- [19].鲤鱼中腐败希瓦氏菌生长模型的建立和验证[J]. 食品科学 2015(15)
- [20].植酸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10)
- [21].希瓦菌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07)
- [22].复合抑菌剂对希瓦氏菌抑制效果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7)
- [23].奥柰达希瓦氏菌生物膜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09)
- [24].一株腐败希瓦氏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染料脱色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23)
- [25].复合生物保鲜剂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机理[J].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1)
- [26].腐败希瓦氏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和生物学性质[J]. 海洋湖沼通报 2012(03)
- [27].大鲵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病理学观察[J]. 河南农业科学 2019(08)
- [28].零价铁对奥奈达希瓦氏菌还原U(Ⅵ)的影响及机制[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5(08)
- [29].希瓦氏菌(Shewanella marinintestina MCCC 1A01703)二十碳五烯酸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钓取及鉴定[J]. 微生物学杂志 2017(02)
- [30].一株奥奈达希瓦氏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鉴定[J]. 微生物学通报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