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性脑膜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膜炎,细菌性,病原菌,病原学,脑室,脑脊液,颅内。
细菌性脑膜炎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书,董淮富[1](2019)在《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菌性脑膜炎(BM)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对患儿健康具有严重威胁,及时对脑炎类型作出诊断并迅速启动治疗至关重要。目前诊断BM的金标准仍为脑脊液检查,但患儿配合度低,提取脑脊液操作难度和损失较大,且脑脊液培养耗时长、检测阳性率低,所以脑脊液检查对BM早期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存在延误病情的可能。血清降钙素原(S-PCT)对细菌感染早期预测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量的证据表明S-PCT是评估已知或疑似CNS感染患者的有用工具,可以帮助诊断BM并评估预后。本文对目前关于S-PCT及其对BM的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价值等知识进行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11期)
徐振兴,陈桃英,郭玮[2](2019)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及降钙素原水平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表达。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3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28例)和革兰氏阳性菌组(4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49例)、好转组(18例)和无效组(6例)。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及不同预后患儿脑脊液中NSE、NPY及PCT表达情况。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男女比例为1.70:1,春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全年发病率分别为35.62%和26.03%;发病年龄以≤3岁居多(86.30%)。经培养共检出革兰氏阴性菌28株(38.36%),革兰氏阳性菌45株(61.64%)。革兰氏阴性菌组脑脊液NSE、NPY以及PCT水平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P<0.05)。治愈组脑脊液NSE、NPY及PC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好转组又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是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发人群,春秋季发生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脑脊液NSE、NPY及PCT表达水平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感染病原菌类型及预后情况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刘梦迪,徐发林,段稳丽,刘嘉欣,李潇男[3](2019)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n=122)与预后不良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极低出生体重、外周血WBC<5×10~9/L或>20×10~9/L、C-反应蛋白>50mg/L、脑脊液WBC>500×10~6/L、脑脊液糖<1mmol/L、脑脊液蛋白>2g/L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培养和/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革兰阳性菌及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糖<1mmol/L、脑脊液蛋白>2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脊液糖<1mmol/L、脑脊液蛋白>2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64-1068](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范文兵,周银锁[4](2019)在《D-乳酸和降钙素原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乳酸联合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表达水平及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细菌性脑膜炎(BM)、病毒性脑膜炎(VM)及结核性脑膜炎(TM)患者D-乳酸、PCT、C反应蛋白(CRP)、红白细胞计数、葡萄糖、氯离子和脑脊液总蛋白浓度水平;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D-乳酸和PCT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D-乳酸、PCT、CRP、红白细胞计数、脑脊液总蛋白和葡萄糖在BM组与V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0.0、100.5、95.5、185.0、177.5、150.0、80.5;P<0.05)。BM组与TM组比较,D-乳酸、PCT、CRP及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5、45.0、60.0、54.5;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乳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PCT的AUC面积为0.878。D-乳酸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9.9%;PCT敏感性为85.6%,特异性为98.6%。结论 D-乳酸联合降钙素原作为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指标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可行性的。(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秀红,霍晓赛,贾克然,王宪灵,贺政新[5](2019)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炎/脑膜炎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螺旋体等侵犯脑部或脊髓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症状表现有发热、头痛和颈项强直等~([1])。根据引发脑炎病原体的不同,脑炎/脑膜炎主要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两种。据Hasbun~([2])等的研究,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有肠病毒(51.6%)、细菌(14.1%)和单纯疱疹病毒(8.3%)等。儿童是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10期)
赵小林,郭金珍,李占魁[6](2019)在《足月儿与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唐静,李春兰,张薇,张钦红,杨丽[7](2019)在《脑脊液中炎性指标对细菌性脑膜炎菌株鉴别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脊液中炎性指标对患者颅内感染菌株鉴别的意义,为临床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断的86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感染细菌的不同分为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另选取因外科手术需要腰麻并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且肝肾功能正常的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及革兰阳性菌组和革兰阴性菌组脑脊液葡萄糖(GLU)、总蛋白(PRO)、腺苷脱氨酶(ADA)、白细胞计数(WBC)结果。结果观察组脑脊液GLU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脑脊液GLU显着低于革兰阳性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组脑脊液ADA显着高于革兰阳性菌组(P<0.05)。结论检测脑脊液GLU、ADA、WBC、PRO水平对颅内感染菌株有辅助诊断作用,并有利于颅内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杨启纲,张玲,韩暄,黄锐,邵敏[8](2019)在《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发生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PNBM/BV)的高危因素及其病原学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61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颅内感染诊断标准,分为PNBM/BV组(31例)和无PNBM/BV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急诊手术(开颅或脑室置管引流术)、手术次数、术前使用抗生素情况、手术时长、术中输血及异物植入情况、引流管留置时长、既往有无糖尿病史或术后血糖水平、低清蛋白血症,病原学结果以及临床转归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无PNBM/BV组相比,PNBM/BV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延长,两组在急诊手术、手术时间> 4 h、二次及以上手术、异物植入、引流管留置时间> 4 d、合并糖尿病或术后高血糖、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及低清蛋白血症比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在术前使用抗生素、术中输血和术后贫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糖尿病或术后高血糖、低清蛋白血症和异物植入是PNBM/B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PNBM/BV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者共10例,革兰阴性杆菌7例,且均为广泛耐药细菌菌株(XDR),其中8例死亡。结论既往有糖尿病或术后高血糖、低清蛋白血症和异物植入是神经外科术后发生PNBM/BV的危险因素,细菌感染以XDR为主。(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09期)
张志明,蒲利华,王小聪,杨斌,王成月[9](2019)在《细菌性脑膜炎致脑膜异常强化的CT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颅CT增强扫描对细菌性脑膜炎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细菌性脑膜炎诊断标准患儿的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细菌性脑膜炎颅脑CT增强扫描发现全部都有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38例;其次是室管膜强化9例,硬脑膜—蛛网膜强化6例,脑脓肿强化2例,基底池没有1例强化;细菌性脑膜炎颅脑CT平扫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消失36例,侧脑室减少22例,侧脑室扩大4例,基底池减少16例,纵裂池增宽9例,脑实质软化灶2例。结论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细菌性脑膜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头颅CT增强扫描,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辅助诊断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8期)
李叁妮,段坤峰,王玉庆,张古英[10](2019)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特点及用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特点,了解目前儿科临床分离细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出院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共1 436例。结果患儿发病年龄为(1.86±3.03)岁,0.5 h~13岁;发病较多的月份是6月至9月;住院天数(19.80±11.03)d;主要合并症为肺部感染、新生儿败血症、脓毒血症、贫血、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肌酶异常等;全部患儿的治愈率为78.20%,好转率为19.36%,放弃率为2.37%,死亡率为0.07%;276例患儿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9.22%,其中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83株,革兰阴性菌101株。前3位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革兰阴性菌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氯霉素和阿米卡星等高度敏感。结论革兰阳性菌仍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菌。细菌性脑膜炎的预后与病原菌、机体合并感染的部分及是否及早有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密切相关。根据患儿病情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选择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细菌性脑膜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表达。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73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培养结果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28例)和革兰氏阳性菌组(45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治愈组(49例)、好转组(18例)和无效组(6例)。观察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及不同预后患儿脑脊液中NSE、NPY及PCT表达情况。结果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男女比例为1.70:1,春季和秋季为高发季节,全年发病率分别为35.62%和26.03%;发病年龄以≤3岁居多(86.30%)。经培养共检出革兰氏阴性菌28株(38.36%),革兰氏阳性菌45株(61.64%)。革兰氏阴性菌组脑脊液NSE、NPY以及PCT水平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组(P<0.05)。治愈组脑脊液NSE、NPY及PC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好转组又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 3岁以下婴幼儿是细菌性脑膜炎的高发人群,春秋季发生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脑脊液NSE、NPY及PCT表达水平与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感染病原菌类型及预后情况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性脑膜炎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书,董淮富.血清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2].徐振兴,陈桃英,郭玮.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病原学特征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肽Y及降钙素原水平表达[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3].刘梦迪,徐发林,段稳丽,刘嘉欣,李潇男.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4].范文兵,周银锁.D-乳酸和降钙素原对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5].刘秀红,霍晓赛,贾克然,王宪灵,贺政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6].赵小林,郭金珍,李占魁.足月儿与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
[7].唐静,李春兰,张薇,张钦红,杨丽.脑脊液中炎性指标对细菌性脑膜炎菌株鉴别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8].杨启纲,张玲,韩暄,黄锐,邵敏.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J].安徽医学.2019
[9].张志明,蒲利华,王小聪,杨斌,王成月.细菌性脑膜炎致脑膜异常强化的CT观察[J].当代医学.2019
[10].李叁妮,段坤峰,王玉庆,张古英.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特点及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