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攻击性驾驶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攻击性,驾驶人,交通,热敏,分析法,理论,交通法规。
攻击性驾驶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马兢[1](2019)在《大数据平台防控攻击性驾驶行为模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驾驶行为防控平台归属于公安交通管理集成指挥平台的子系统,不仅要融合和充分利用这个综合平台相关攻击性驾驶特征的大数据和功能,构建自身特色的数据池与功能平台,还应该从诸如汽车电子标识、"随手拍"交通违法举报等新型数据源中提炼出攻击性驾驶海量信息来丰富平台数据池,并且应用物联网、车路协同技术等新技术增强对攻击性驾驶实时路面视音提示的预防功能。(本文来源于《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晓晨,常若松,马锦飞[2](2019)在《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秦媛媛[3](2018)在《基于道路交通条件下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攻击性驾驶行为,是指在驾驶环境中,驾驶人员因自身情绪失控,产生不同于平时的驾驶行为,这种行为有意地对他人的生理或心理造成伤害。攻击性驾驶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既会对双方车辆上的人员造成人身伤害,还会造成严重的二次交通伤害,对驾驶环境周围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对这种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方法避免其发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交通企业管理》期刊2018年06期)
姚瑾[4](2018)在《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心理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研究颇多,但有关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总结其影响因素,就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28期)
马兢[5](2018)在《浅议我国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形态特征分类中,攻击性驾驶行为是主动实施危及通行安全或者突然改变通行状态影响他方安全通行、他方难以发觉或难以被动避让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其本质特征是由于不文明不安全的驾驶行为、造成危险避让可能性小、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主动型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与危险驾驶行为密切相关又互有区别,同时在道路交通事故隐患处表现为明显的高风险性应急驾驶行为,与道路交通事故黑点存在辩证关系并且相互作用。现有法律法规对攻击性驾驶行为规制存在不足,应对之进行完善。在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认定上,应重视和认可广义上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并应增加在特别情况下,违反机动车装载、停放规定,以不安全、不文明的行为干扰、挑衅甚至威胁他人交通安全的情形。(本文来源于《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梁维兵[6](2016)在《简析新形势下攻击性驾驶行为危害与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机动车数量和驾驶人员急剧增长,而训练质量、职业道德却在降低和缺失。因攻击性驾驶行为造成的重大恶性事故逐年上升,已成为交通运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安全因素,已引起了交管部门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6年04期)
刘志强,李云霞[7](2015)在《攻击性驾驶行为的FA和AHP评价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选取众多攻击性驾驶行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FA),对众多的指标进行分类并提取主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贡献率给出各主因子的权重,建立起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叁级评价模型;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因子在每类中的主观权重,结合因子分析法的客观权重,最终建立攻击性驾驶行为评价系统。(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李星星[8](2014)在《车道变换过程中的攻击性驾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技术和智能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仿真工具能够真实地再现实际的交通运行环境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使前期仿真较难涉及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得以实现。鉴于此,在讨论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叁种常用的微观交通仿真软件,对其车道变换模型中的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车道变换中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设置方法。(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14年11期)
冯庆华[9](2013)在《青年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来看,人的因素是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攻击性驾驶行为在诱发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从青年性格特性对驾驶行为的影响、青年驾驶人驾驶特性与交通事故相关性入手,并结合青年驾驶人的弯道驾驶实验,分析并提出针对青年驾驶人驾驶特性的道路安全对策。(本文来源于《吉林交通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林启万,冯桑,黄超[10](2012)在《“攻击性驾驶行为”的成因和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表现进行阐述,对其成因从生理、心理因素和驾驶员性别、年龄、驾龄、个性等个体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预防和避免攻击性驾驶行为产生的措施与方案。(本文来源于《北京汽车》期刊2012年06期)
攻击性驾驶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river aggression)将"挫折-攻击"模型与一般攻击性模型相结合,提出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对心理过程具有交互作用,阐明了认知评估、情绪唤醒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机制。该模型能很好解释在道路冲突中,驾驶员的攻击性持续升级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在道路攻击性驾驶行为事件中,"肇事者"和"受害者"的角色模糊不清,这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攻击性驾驶行为对交通事故和道路安全的影响,对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攻击性驾驶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马兢.大数据平台防控攻击性驾驶行为模式初探[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
[2].李晓晨,常若松,马锦飞.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综合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9
[3].秦媛媛.基于道路交通条件下的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8
[4].姚瑾.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因素心理学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
[5].马兢.浅议我国攻击性驾驶行为的界定[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8
[6].梁维兵.简析新形势下攻击性驾驶行为危害与预防[J].时代汽车.2016
[7].刘志强,李云霞.攻击性驾驶行为的FA和AHP评价系统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5
[8].李星星.车道变换过程中的攻击性驾驶行为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4
[9].冯庆华.青年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分析[J].吉林交通科技.2013
[10].林启万,冯桑,黄超.“攻击性驾驶行为”的成因和预防[J].北京汽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