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部性状论文_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穗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状,籽粒,水稻,子粒,玉米,开花期,产量。

穗部性状论文文献综述

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1](2019)在《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5份国外玉米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对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进行分析。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轴重、穗粗及百粒重均对籽粒含水量影响较大,与籽粒含水量关系最密切的均是轴重,但是穗粗和百粒重与籽粒含水量密切关系位次有变化。相关分析中,轴重、百粒重及穗粗与收获籽粒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行粒数、穗长与籽粒含水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10期)

陈盈,张满利,于广星,宫殿凯,刘宪平[2](2019)在《比空栽培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比空栽培是一种充分利用作物边行优势的栽培形式。以辽粳212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比空栽培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比空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与常规等行距栽培相比,相同移栽密度处理(T2)或增大移栽密度处理(T1)产量提高0.07~0.40 t/hm~2,但差异不显着;比空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单株分蘖能力,并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T1和T2处理还提高了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因此,比空栽培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但需充分考虑环境气候、光照条件以及种植模式、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5期)

闫艳,徐丽娜,梅沛沛,陈士林[3](2019)在《花期高温对夏玉米材料BN 183穗部性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田条件下,以夏玉米BN 183为材料,采用玉米花粉离体高温处理的方法,于散粉前将雌穗套袋,散粉期采集玉米花粉并对其进行高温处理,模拟自然条件下花期高温,研究其对夏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温度处理(32℃、35℃)和4个时间处理(10、30、60、90 min),测定了秃尖、穗质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温度、处理时间及互作对夏玉米穗部性状均有显着影响.32℃和35℃下随着花粉高温处理时间的延长,穗部性状受到的影响增大,表现为秃尖增长,穗质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下降.在同一处理时间下,35℃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较32℃处理大.(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郭红亮,刘永忠,常海霞,靳鲲鹏,李万星[4](2019)在《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穗部相关性状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的多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山西省中晚熟区大面积推广、生育期基本相同的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穗部相关性状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与穗粗、轴粗、粒厚、苞叶总面积、收获时苞叶含水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粒宽呈显着正相关,与行粒数呈极显着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直接作用大小排列为穗行数>穗粗>苞叶含水率=粒厚>轴粗>行粒数>粒宽>穗长>苞叶总面积。因此,要选育收获期子粒含水率低的玉米新品种,应着重选育苞叶总面积小、收获时苞叶含水率低、穗粗与轴粗、子粒厚度薄、子粒宽度窄、行粒数多的基因型。(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霞,邢丕一,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5](2019)在《小偃麦后代中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穗部性状是小麦重要的农艺性状,与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密切相关。课题组前期从中间偃麦草和普通小麦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小偃麦种质系SN304,其具有穗大粒多、茎秆粗壮、旗叶宽大等优良性状,GISH、FISH和分子标记结果证明SN304是一个涉及多个染色体位点结构变化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渐渗系。以烟农15和SN304杂交创制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通过SLAF-seq技术构建了一个包含3503个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401.44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46cM;结合9个不同环境的表型数据对其穗部性状进行QTL分析,在2B、2D、3A、4B、6D、7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2个与穗长相关的QTL,在1B、2B、2D、4A、4B、5B、6B、7A、7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30个与小穗数相关的QTL,在2B、2D、3B、4A、4B、4D、7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0个与穗粒数相关的QTL,在3B、4A、4B、7A、7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5个与千粒重相关的QTL,其中多个QTL为多个环境中稳定表达的QTL。研究结果为小偃麦渐渗系SN304穗部性状等相关QTL的定位和中间偃麦草优异基因的挖掘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胡文静,高德荣,陆成彬,梁秀梅,石宜宗[6](2019)在《扬麦18穗部性状QTL定位及T6VS.6AL易位效应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穗部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利用扬麦17与扬麦18杂交后代组成F2群体,构建了全长1005.1 cM的遗传图谱。结合F2和F2:3群体的表型数据,对穗部性状和株高进行QTL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出15个QTL,其中4个QTL能够同时在两个世代被检测到,穗长相关QTL和株高相关QTL的贡献率超过10%。结合6VS特异性标记鉴定和表型调查,推测扬麦18的6VS上携带有增加穗长和穗粒数的基因,且为部分显性。结果显示扬麦18中携带有增加总小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穗基部结实粒数的QTL及降低株高的QTL。(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陈书强[7](2019)在《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施氮量和比例对寒地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利用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和少蘖大穗型品种超级稻龙粳21,设置3个用氮水平及4个基蘖肥与穗粒肥用氮比例,研究了氮肥运用对水稻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蘖小穗型品种空育131在氮肥115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8∶2的处理产量最高;而少蘖大穗型品种龙粳21在氮肥138kg·hm-2水平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的处理产量最高。空育131获高产的原因是群体穗数增多,群体颖花量增加,进而产量增加;龙粳21获高产的原因是每穗粒数增加,从而使群体颖花量增加,产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穗粒肥施用比例增多而升高。增加施氮量使穗长增加,每穗颖花数和受精颖花数增多,单穗重、着粒密度和经济系数增大。生育后期穗粒肥适宜比例将使少蘖大穗型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群体库充实量、理论最大结实率、实际结实率、常年千粒重、实际千粒重和充实度增加。少蘖大穗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是在栽培上要比多蘖小穗型品种适当的提高用氮量和增加后期用氮比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潘明泉,姜树坤,王立志,赵宏亮,杨贤莉[8](2019)在《利用F_(2∶3)家系群体分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剖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寒地水稻穗部性状改良提供参考,本研究以高产品种东农415(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中上部)和优质品种龙稻18(二次枝梗集中于穗下部)及其杂交衍生的包含464个株系的F_(2∶3)家系分离群体为材料,对穗重、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着粒密度、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等20个穗部相关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在F_(2∶3)家系分离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相关分析表明,除穗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与其他各穗部性状之间无显着相关性外,其余穗部性状之间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其中,穗重与大多穗部性状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关系,且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及二次枝梗实粒数与穗重的相关系数较大。通径分析表明,每穗粒数、每穗颖花数和千粒重对穗重作用较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谢娇[9](2019)在《普通小麦RIL群体籽粒性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分析及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创建与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作为人类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高其产量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和有利的遗传变异引入到小麦相关的遗传资源中,可以有效的丰富小麦遗传多样性并且能够对优质小麦的培育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普通小麦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对象,将群体所包含的669份材料分别种植于陕西叁原、河南南阳和江苏宿迁叁个地区,对所种材料的株高、穗长、穗数、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单小穗最大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测量,研究该品系小麦籽粒和穗部性状的相关性,通过计算该群体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环境条件对各性状的影响以及七个性状在叁地表现的稳定性。并以CI98(群体1)和CI112(群体2)为母本,CI184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后代为研究对象,进行新一代RIL群体的构建并对这两个群体各自的188个F_2后代群体籽粒性状进行差异比较,筛选出差异较明显的群体。得到的具体结果如下:1.穗长与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小穗数与结实小穗数在叁个试验点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结实小穗数与单小穗最大粒数在南阳与宿迁试验点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在叁原试验点为显着正相关,河南南阳的穗数与株高以及江苏宿迁的穗数与小穗数之间不相关,其余各性状之间多数为正相关,部分性状之间表现出负相关。2.叁个点的七个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穗数,说明穗数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即穗数在叁个环境条件下表现最不稳定。其余各性状之间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小穗最大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结实小穗数和小穗数,说明同一材料种植于不同环境条件下表型性状的表现不同,但变异系数大小相差不大。3.通过对叁个点的七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比较分析发现种植于叁原的材料的七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高于南阳和宿迁的,说明叁原的群体表型遗传变异稳定性最高,此外单小穗最大粒数的多样性指数在叁地差异最大,说明叁地的环境条件下单小穗最大粒数的表现遗传变异稳定性差别最大。4.群体2的标准偏差与变异系数均低于群体1,由此可见群体2的后代的性状变异类型比群体1的稳定。5.群体2的千粒重、粒长和长∕宽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群体1,群体1粒宽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群体2,两个群体的直径与圆度的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说明群体2的千粒重、粒长和长∕宽这叁个性状表现比群体1稳定,两个群体的直径与圆度表现稳定性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鱼冰星,王宏富,杨净,段宏凯,王钰云[10](2019)在《多效唑和乙烯利对谷子穗颈、穗部性状及灌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既能抑制谷子植株的贪青徒长,又不影响谷子产量的最佳多效唑和乙烯利处理,以农大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不同生育时期分别叶面喷施多效唑和乙烯利,研究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单施[多效唑分别于拔节期前(A1)、拔节期(A2)、孕期期(A3)喷施;乙烯利分别于孕穗期(B1)、抽穗期(B2)、灌浆期(B3)喷施]和互作(A1B1、A1B2、A1B3、A2B1VA2B2、A2B3VA3B1、A3B2、A3B3)对谷子穗颈、穗部性状及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乙烯利单施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干物质显着提高,但其他穗颈参数无显着差异;谷子穗粗显着增加,在A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增加5.39%,穗重、穗粒重均在B2处理下最高,较CK分别增加7.25%、6.94%,穗长、穗码数无显着差异;籽粒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秕谷率无显着变化。多效唑、乙烯利互作处理下,谷子穗颈粗、穗颈抗折力及干物质重显着增加,穗颈弯曲力矩、穗颈重心高度及含水量明显下降;谷子的穗长、穗码数显着减少,穗粗显着增加,在A1B3处理下达到最大,与CK相比,其穗长、穗码数分别减少20.11%、9.75%,穗粗增加10.15%,穗重、穗粒重均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较CK分别增加11.45%、9.50%;随着籽粒灌浆速率的提高,秕谷率显着降低,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小值,较CK降低50.00%。表明与单施相比,两种调节剂互作效应更显着。在谷子拔节期前或拔节期喷施300 mg·L~(-1)多效唑后,在抽穗期或灌浆期追施400 mg·L~(-1)乙烯利最为适宜,而在孕穗期追施乙烯利会降低穗粒重,导致产量下降。本研究结果为谷子的化学调控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穗部性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比空栽培是一种充分利用作物边行优势的栽培形式。以辽粳212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比空栽培不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比空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与常规等行距栽培相比,相同移栽密度处理(T2)或增大移栽密度处理(T1)产量提高0.07~0.40 t/hm~2,但差异不显着;比空栽培有利于提高水稻单株分蘖能力,并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T1和T2处理还提高了穗中下部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因此,比空栽培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但需充分考虑环境气候、光照条件以及种植模式、品种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穗部性状论文参考文献

[1].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穗部性状的关联分析[J].种子.2019

[2].陈盈,张满利,于广星,宫殿凯,刘宪平.比空栽培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3].闫艳,徐丽娜,梅沛沛,陈士林.花期高温对夏玉米材料BN183穗部性状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郭红亮,刘永忠,常海霞,靳鲲鹏,李万星.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穗部相关性状与收获期子粒含水率的多重分析[J].作物杂志.2019

[5].张霞,邢丕一,鲍印广,王洪刚,李兴锋.小偃麦后代中穗部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6].胡文静,高德荣,陆成彬,梁秀梅,石宜宗.扬麦18穗部性状QTL定位及T6VS.6AL易位效应初步鉴定[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7].陈书强.施氮量和比例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8].潘明泉,姜树坤,王立志,赵宏亮,杨贤莉.利用F_(2∶3)家系群体分析寒地水稻穗部性状间的关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

[9].谢娇.普通小麦RIL群体籽粒性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分析及人工合成小麦RIL群体创建与初步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鱼冰星,王宏富,杨净,段宏凯,王钰云.多效唑和乙烯利对谷子穗颈、穗部性状及灌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穗部性状在亚种类型间的变化产量与穗颈粗的关系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黄华占F2群体各穗部性状的...4-5.正常条件下和冷处理后参试材料的...代穗部性状注:CK:对照;1-...

标签:;  ;  ;  ;  ;  ;  ;  

穗部性状论文_邓杰,孙丽芳,王霞,于洋,侯立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