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定量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定量,关系,密度,喹啉,噻唑,衍生物。
抗菌定量构效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王玮,堵锡华[1](2018)在《4-取代喹啉衍生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与分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4-取代喹啉衍生物对大肠肝菌的抗菌活性(I.I.)的定量构效关系,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36种上述化合物的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i).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其中33种化合物对大肠肝菌抗菌活性的叁元(M_(59),M_(67),M_7)QSAR模型,该模型的相关系数(R)、判断系数(R~2)及逐一剔除法交叉验证系数(RCV2)分别为0.904,0.817和0.761.模型通过不同的方法检验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及预测能力.根据进入模型的3个变量可知,影响4-取代喹啉衍生物对大肠肝菌的抗菌活性(I.I.)的主要结构片段是—NH—(或—NH=),=O,N,—O—(或—S—)和CH_3—.由该结论设计出4种新化合物,抗菌活性均超过73.04%,有待以后生物实验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仝建波,江国艳,李园园,李康楠[2](2017)在《应用CoMFA研究抗菌肽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方法对抗菌九肽、抗菌十四肽、抗菌十八肽进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建立了预测力强的3D-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3D-QSAR模型对叁种抗菌肽均有较好的统计学稳定性及预测能力(抗菌九肽:交叉验证系数q~2=0.537,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0.961,外部样本检验复相关系数Q_(ext)~2=0.883;抗菌十四肽:q~2=0.502,r~2=0.718,Q_(ext)~2=0.645;抗菌十八肽:q~2=0.550,r~2=0.967,Q_(ext)~2=0.989).叁维等势图不仅解释了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而且为抗菌肽的进一步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钱宇[3](2015)在《抗菌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0年青霉素正式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耐受性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开发合成新型的抗生素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抗菌肽,β-内酰胺类中的头孢菌素类以及磺胺类抗菌药物分子分别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并设计了理论上活性更高的分子,对于将来进行相关抗菌药物的研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①抗菌肽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结构表征是肽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以12残基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比评价了FASGAI、NNAAIndex、ST-scale、ISA-ECI、z-scales、MS-WHIM、SZOTT、T-scale、VHSE和VSTV等10种肽结构表征方法的表征能力。将多肽进行结构的表征,基于遗传算法选择变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了抗菌肽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FASGAI-based的模型具有最佳的拟合能力与预测能力,模型的主成分数、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交互验证相关系数Q2cv和外部验证相关系数Q2ext分别为2、0.805、0.119、0.633和0.658。基于拟合和预测能力最佳的FASGAI-based模型进行分析,抗菌肽的第6残基和第11残基的疏水性与抗菌活性呈显着的负相关,第5位点氨基酸的体积、第6位点氨基酸的静电性第7位点氨基酸的疏水性、第8位点氨基酸的体积、第12位点氨基酸静电性与抗菌肽活性呈正相关,这与实验报道的结果一致。同时,通过I-TASSER方法预测训练集中活性最高的20条氨基酸的高级结构,预测的结果是抗菌肽的二级结构是中间肽链呈β-折迭,两端呈卷曲。此外,利用I-TASSER预测了抗菌肽的关键活性位点,结果与QSAR模型所分析的结果一致,这类12肽的活性作用位点主要是6,7和8号位。②β-内酰胺类抗菌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基于14个先前已上市的头孢菌素分子建立了Topomer Co MFA模型,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R2和Q2cv分别为2,0.792和0.607。Topomer Co MFA的模型结果表明,在C-3侧链位置上引入负电荷体积较大的分子片段与核心骨架结构相连将使抗菌分子的活性更强,在距离核心骨架基团较远的区域应引入正电荷分子片段。对于C-7侧链而言,应该在距离核心结构较近的区域引入小体积负电荷分子片段,在距离核心骨架较远的区域应引入体积大的正电荷分子片段。此外,又建立23个头孢菌素抗菌分子的3D-QSAR模型,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R2、Q2cv与外部预测Q2ext分别为5、0.973、0.908和0.622,进一步利用Topomer Search进行侧链搜索,通过利用ZINC数据库中Drug-like化合物分别搜索R1和R2片段,最终搜索到六个较为理想的R2分子片段。经模型预测,可以得到两个抗菌活性较高的新分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数据集中活性最高的8号分子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BP2a的对接口袋形状狭长,8号分子的C-3侧链体积大,所以分子侧链末端的胍基可以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袋口处亲水性最强的区域相互作用。8号分子的侧链末端胍基与Glu 602间不仅形成氢键,其电荷间作用也将使其与PBP2a的结合更加稳定。所以,通过设计C-3侧链体积大,并有正电荷的基团的β-内酰胺抗菌分子将会对MRSA有很好的抗菌作用。③磺胺类抗菌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利用Topomer Co MFA建立了20个磺胺类分子的3D-QSAR模型,对其中的5个分子的测试集进行预测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得模型的主成分数n、决定系数R2、交互验证系数Q2cv与测试集活性的预测的Q2pred分别为4、0.793、0.872与0.690。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从磺胺分子的Topomer Co MFA模型来看,其结果表明R1基团在距离核心基团体积大的负电荷的分子片段将使抗菌分子的活性有明显地提高,R1的取代基苯环5号位上若是引入体积小的正电荷分子片段,则同样能使磺胺分子的抗菌能力加强。对于侧链R2来讲,引入体积较大的分子则将使磺胺分子的抗菌活性提高,并应在R2取代基团与核心骨架基团相连接的部分引入正电荷,在距离核心骨架较远的地方引入负电荷分子片段。(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卢永忠,康道乐[4](2015)在《抗菌肽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菌肽在医药、食品、农业及水产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QSAR)研究对于指导抗菌肽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抗菌肽在分子表征及建模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比较抗菌肽与其他小肽在QSAR研究中的异同,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5年15期)
邱松山,姜翠翠,周如金,王登菊[5](2014)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具有抗菌活性的11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在B3LYP/6-31G*水平上计算了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的相关量子化学参数,得到在最稳定构型下分子结构参数,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影响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并建立定量构效关系方程,采用留一法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与最低空轨道能量(ELUMO)及偶极距(μ)呈正相关关系,QSAR模型表明化合物的最低空轨道能量、偶极距和极化率是影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ELUMO和μ越大,抗菌活性越大,所得QSAR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6期)
张晗[6](2012)在《硝唑尼特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是噻唑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感染活性,尤其对厌氧细菌、蠕虫和原虫抑制作用显着,对寄生虫感染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合成出了一系列的硝唑尼特衍生物,通过体外药效学评价,筛选出抑制艰难梭菌的活性衍生物,再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总结出抑菌活性和结构的关系。1.通过酰胺反应合成了两类硝唑尼特衍生物(噻唑类和嘧啶类),共27个化合物。用1HNMR、13CNMR、MS对各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其中24个是首次合成的新化合物。2.以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7个化合物具有小于等于4μg/mL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且其中4个是首次合成的化合物。具有5-硝基噻唑骨架的5个化合物对艰难梭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MIC≤1μg/mL。其中4-叁氟甲基-N-(5-硝基-2-噻唑基)苯甲酰胺(1e)的MIC=0.125μg/mL比NTZ的还要低,表明1e体外抑制艰难梭菌的活性强于NTZ。本实验表明,噻唑环和嘧啶环5位上带有硝基是硝唑尼特衍生物发挥其生物活性的必需基团,这与文献报道一致。3.采用DS-QSAR软件对28个硝唑尼特衍生物进行2D和3D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通过遗传函数逼近法得到一个简明的2D-QSAR定量构效关系方程:pMIC=0.75552+4.9471*X1+1.397*X2+1.7507*X31.8442*X4n=23,r2=0.9052,r2(adj)=0.8842,r2(pred)=0.8402.结果表明,硝唑尼特衍生物的抑制艰难梭菌活性与分子连接性指数、分子局部电荷表面参数、分子形状指数正相关,与分子柔性指数负相关。而通过3D-QSAR得到的模型r2=0.967,q2=0.744,分析等势图发现苯环的邻间位和杂环的5位取代基是影响化合物活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为进一步设计结构多样化的硝唑尼特衍生物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2-05-01)
毛雅嫔,吴晓静,夏树伟,于良民[7](2011)在《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具有抗菌活性的18种新合成的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构型全优化,并提取部分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C(5)的亲核电子密度fCN(5)与S(1)-N(2)的键级BS(1)-N(2),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QSAR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12期)
夏树伟,毛雅嫔,薛倩倩,于良民[8](2011)在《取代喹啉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15种新合成的取代喹啉类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在B3LYP/6-31G(d,p)水平上计算了取代喹啉的量子化学参数,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并用留一法交叉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结果表明,C5的亲核电子密度fCN5及C9—N1的键级BC9—N1是影响喹啉类化合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模型对该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同时基于QSAR研究结果设计了4个活性较高的新喹啉衍生物.(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李剑勇,张继瑜[9](2009)在《鹿蹄素类化合物的抗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鹿蹄素类化合物的抗菌定量构效关系。方法以鹿蹄素为先导化合物,采用聚类分析法,合成了12个新氢醌化合物。选取金葡萄球菌84184为活性常数提取的致病菌。结果所得Hansch法定量构效关系方程为:lg1/MIC=0.0350π-0.0153π2+0.1784σ+0.0020MR-1.6213I+4.4415,n=13,r=0.8089,F=2.65(α=0.05)。以未经回归统计分析的异丙基氢醌进行验证,发现该方程对化合物的活性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挑选作用显着的参数,发现指示变量I与抗菌活性的58%相关,从而提出:氢醌类化合物是通过氧化还原的反应而显示其抗菌活性的作用机理。结论本实验对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鹿蹄素衍生物和阐明其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09年10期)
夏树伟,孙玮,于良民,华哲[10](2007)在《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22种新合成的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化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抗菌活性研究.通过对平衡几何构型、前线轨道组成和Mulliken电荷分布的分析得出:S(1),N(2)原子是该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部位,且5位氯取代的化合物抗菌活性较好.通过回归分析,筛选了影响抗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表明,硫原子的亲核前线电子密度、3D-Balaban指数、S(1)—N(2)Wiberg键级和Schultz分子价拓扑指数是影响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大肠杆菌活性的主要因素,所得模型对化合物抗菌活性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7年23期)
抗菌定量构效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方法对抗菌九肽、抗菌十四肽、抗菌十八肽进行叁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分析,建立了预测力强的3D-QSAR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3D-QSAR模型对叁种抗菌肽均有较好的统计学稳定性及预测能力(抗菌九肽:交叉验证系数q~2=0.537,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0.961,外部样本检验复相关系数Q_(ext)~2=0.883;抗菌十四肽:q~2=0.502,r~2=0.718,Q_(ext)~2=0.645;抗菌十八肽:q~2=0.550,r~2=0.967,Q_(ext)~2=0.989).叁维等势图不仅解释了抗菌肽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而且为抗菌肽的进一步合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定量构效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王玮,堵锡华.4-取代喹啉衍生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与分子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2].仝建波,江国艳,李园园,李康楠.应用CoMFA研究抗菌肽的叁维定量构效关系[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3].钱宇.抗菌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卢永忠,康道乐.抗菌肽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
[5].邱松山,姜翠翠,周如金,王登菊.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14
[6].张晗.硝唑尼特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7].毛雅嫔,吴晓静,夏树伟,于良民.取代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夏树伟,毛雅嫔,薛倩倩,于良民.取代喹啉类化合物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及分子设计[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
[9].李剑勇,张继瑜.鹿蹄素类化合物的抗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
[10].夏树伟,孙玮,于良民,华哲.2-(4-取代-苯基)-3-异噻唑啉酮抗菌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化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