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茎点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真菌,活性,叶斑病,紫花苜蓿,芽孢,病原菌,除草剂。
茎点霉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丹,李心悦,孙婷婷,李东明[1](2019)在《茎点霉致泛发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1例顽固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讨论。方法患者男性,47岁,头面部丘疱疹1年伴瘙痒,泛发,并出现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个月就诊。取皮损组织和骨髓进行组织分别进行HE、PAS、PASM、钙荧光白染色;同时进行组织真菌培养;真菌特异性引物ITS4/ITS5、NL1/NL5、T1/TUB4Rd测序。结果组织病理可见以毛囊为中心的嗜酸性毛囊化脓性炎,PAS染色和钙荧光白染色可见真皮、皮下组织大量不规则菌丝和孢子,毛囊及毛囊周围显着;骨髓PASM染色可见大量芽生孢子,组织及骨髓组织培养见绒毛状菌落,初期为粉红色,渐变为黑褐色,培养4周见黑色子囊形成;序列鉴定为茎点霉属;抗真菌治疗后痊愈。结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可由真菌感染诱发;作为植物致病菌的茎点霉属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变态反应,并可诱发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晋瑜[2](2019)在《一株低温茎点霉属真菌及其eupA基因敲除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是药物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真菌物种的多样性使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药物研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迄今人类已从真菌资源中发现了多个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如青霉素、洛伐他汀、环孢霉素和芬戈莫德等,充分显示了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由于目前已经很难从普通环境来源的真菌中发现更具开发潜力的新结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人们开始关注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独特的特殊生境真菌(如低温环境),这些真菌在物种间互作与环境因子的胁迫下可能产生结构新颖多样,活性广泛的次级代谢产物。低温环境真菌是特殊生境真菌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们长期受低温环境因子的胁迫,为适应环境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代谢与防御系统。由于低温真菌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因此,在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深入评价,药物研发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本研究选取一株采集自青藏高原的菌株Phoma sp.进行更加深入的化学研究。前期我们已从中发现一系列具有新颖骨架的混源萜类化合物,并发现该类化合物对多株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为了获得更多微量活性成分和生物合成前体及中间体,对该菌株进行放大发酵并获取粗提物。另外,聚酮合酶基因eupA是Phoma sp.中负责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比较eupA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发酵产物的HPLC指纹图谱,发现敲除株合成了大量新化合物,对其进行放大发酵并获取粗提物。采用多种柱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 HPLC)等分离手段,对上述制备的粗提物进行了分离与纯化。经过系统化学研究共获得38个化合物,其中23个为新结构化合物,并应用质谱、核磁共振、圆二色谱及X-ray单晶衍射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所有新化合物的平面结构与构型。同时,根据化学结构和生源关系,推测了部分新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2个新的混源萜类分子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本论文通过对一株低温环境真菌及其基因敲除株的化学研究,发现了23个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并推测了部分重要化合物的可能生物合成途径与相互转化关系,为探索其生物合成机制,最大限度开发其代谢潜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6-02)
王梦奇,白庆荣,王大川,杨丽娜[3](2019)在《吉林省大豆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的大豆叶片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分离物,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ACT、tub2、rpb2、TEF、LSU序列、致病性测试结果以及上述6种引物的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将其鉴定为Boeremia exigua var.exigua,这是在我国首次发现该真菌感染大豆。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中,rpb2和TEF基因在种间关系上显示出了较好的区分度,更适用于Boeremia属的鉴定及研究种间关系。(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何彩,刘伟,金娜,李强,史星云[4](2019)在《一株拟茎点霉(Phomopsis sp.)拮抗菌的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的生防菌,探索拟茎点霉病原菌的有效生物防治方法,从武威7个乡镇采集45个土样,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进行微生物分离和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筛选,对选出的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LKYHC-6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拮抗细菌LKYHC-6菌落在LB培养基上呈现乳白色、中间凹陷、边缘隆起、杆状、革兰氏染色呈阳性,16S rDNA序列分析得到该菌株的序列长度为1 493 b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特征将拮抗细菌LKYHC-6鉴定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对LKYHC-6抑制效果分析时发现,该菌株对供试的拟茎点霉病原菌(枫香拟茎点霉、胡桃楸拟茎点霉、富士拟茎点霉、乌饭树拟茎点霉)都有抑制作用,抑菌带大小分别为11、15、13、16 mm。故拮抗菌株LKYHC-6在拟茎点霉引起的病害防治中具有极大的生防潜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林宇,李增平,吴如慧,张宇[5](2019)在《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根据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观察,结合分子鉴定分析,确定引起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为Diaporthe musigen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合pH值为5;最适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蔗糖。光暗交替可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洪新,李浩华,陈玉蝉,谭海波,章卫民[6](2019)在《内生真菌叶下珠生拟茎点霉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广藿香内生真菌叶下珠生拟茎点霉(PhomopsisphyllanthicolaA658)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聚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othioreloneO(1),2-[3,5-二羟基-2-(7-羟基辛酰基)苯基]乙酸(2),dothioreloneM(3),dothioreloneK(4),cytosporoneB(5),和cytosporoneC(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新化合物的结构进一步通过HR-ESIMS,1DNMR和2DNMR等光谱技术确定.此外,对分离所得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3~5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邹娟,姚传威,邓波侠,李胜华,周准[7](2018)在《黄精茎点霉叶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精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从湖南洪江市采集的黄精叶斑病病叶上分离到一株真菌,经接种鉴定为黄精叶斑病的病原菌.从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内转录区(ITS)和系统发育关系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精叶斑病病原菌为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樊秦[8](2018)在《苜蓿茎点霉对苜蓿的致病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春季黑茎病的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病分布于世界各苜蓿产地,是苜蓿上常发性病害,症状有叶斑和茎秆变黑,对苜蓿产草量、种子产量和草品质影响较大。然而,现有苜蓿品种大多对此病原菌并无抗性。为阐明其致病机理,进而探究苜蓿的抗病机理,应用于抗病育种实践。本文采用便携式光合仪、荧光定量PCR仪和气质联用仪等技术方法,于接种后第2~28天测定了苜蓿叶片的光合生理、营养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抗性相关基因等指标,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苜蓿茎点霉显着降低苜蓿的光合和碳同化作用。与对照组比较,以下指标在侵染过程中均显着降低:接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Ci)在侵染初期和后期显着降低。以下指标在侵染后期显着降低:PSⅡ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电荷分离实际量子效率(Φ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0)和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总叶绿素含量及rbcS和cab基因表达量在侵染初期和后期显着降低。光补偿点(LCP)和羧化效率(CE)显着降低。CO_2补偿点(CCP)显着升高。2.苜蓿茎点霉导致苜蓿叶片中营养物质代谢紊乱。与对照比较,总蛋白含量在侵染中后期显着降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在侵染后期显着增高。腺苷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含量在侵染的不同时期均有显着增高。谷氨酰胺合成酶(GS)含量在侵染初期显着增高,谷氨酸脱氢酶(GDH)含量在侵染前中期显着降低,后期显着增加。在侵染中后期蔗糖含量显着降低,而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侵染的不同时期均有显着增高。接菌组中Mn、Li、Cr、Co、Mg、Ca和Fe元素含量显着增高,Na含量显着降低。3.苜蓿茎点霉影响了苜蓿叶片主要代谢产物的代谢通路。在鉴定出病叶和健康叶片中的70种化合物中,有16种与糖酵解、叁羧酸循环、脂肪酸、谷胱甘肽、肌醇磷酸和氨基酸等6条代谢通路有关,其中糖酵解、叁羧酸循环、脂肪酸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中化合物如:葡萄糖和丙酮酸;琥铂酸、富马酸和柠檬酸;棕榈酸和十八烷酸;5-o-脯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与对照组比较,在侵染后期大幅度增高并具显着性。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在侵染中后期均低于对照组(显着或不显着)。γ-氨基丁酸(GABA)在侵染过程中均显着降低。蛋氨酸除在侵染初期无显着差异或显着降低外,其余时间点均未检出。肌醇磷酸通路中肌醇和肌醇-1,3,4,5,6-戊基磷酸在侵染中后期均显着降低。其它化合物:2-吡咯烷酮在侵染过程中均显着降低;丙二酸含量在侵染初中期显着降低,后期显着增高。4.苜蓿茎点霉使苜蓿抗氧化系统紊乱。与对照组比较,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在侵染中期呈显着升高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侵染后期显着降低,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无规律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未接菌组叶片中均未检出,接菌组在侵染过程中均能检出,其中在侵染早期活性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5.苜蓿茎点霉推迟苜蓿叶片中病程相关蛋白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量的迅速大幅度上调。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CHI)、谷氨酰胺合成酶(GS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表达量在侵染中期增高幅度最大并具显着性,之后均迅速降低。综上所述,苜蓿茎点霉对寄主的致病机理存在一个复杂的生理调控网络。病原菌的侵染使植物体内抗氧化平衡系统破坏,使植物体内活性氧增加,而总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使叶片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致使光合和碳同化作用降低,继而使植物体内糖氮代谢紊乱,推迟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迅速强烈应答,促进植物衰老死亡。(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0-01)
杨鹤同,赵楠,赵桂华[9](2018)在《越桔拟茎点霉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欧美杨I-107溃疡病的发生原因,于2010年5月—2012年9月对病原进行分离培养、致病性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分子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越桔拟茎点霉的分离得率占68%,其在PDA培养基上日生长量为0.7 cm;5 d开始产生黑色分生孢子器,10 d后产生乳白色至灰白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座表生或半埋生,黑色,球形或不规则形,单腔室,200~500μm;分生孢子梗纺锤形或圆柱形,15~25μm×1.2~1.7μm,1~3个分隔,有分枝;产孢细胞内生芽殖型、瓶梗状,10~15μm×1~1.5μm。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α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纺锤形,具2个油滴,大小为6.9~10.8μm×2.1~3.3μm,平均大小为8.1μm×2.8μm;β型分生孢子无色、丝状,直或弯曲,无分隔,大小为17.3~24.2μm×1.3~1.8μm,平均大小为20.3μm×1.3μm。在野外接种1年生欧美杨I-107树苗,20 d发病率为100%。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和DNA测序,确定该病原菌为越桔拟茎点霉,在我国的杨树上属于首次发现,由它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为杨树新病害。(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于文莹,马婧,杨系玲,范文艳,姜述君[10](2018)在《茎点霉属菌株Hf-01作为防治双子叶杂草的微生物除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草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对人工生态景观造成破坏性影响。以茎点霉属(Phoma sp)菌株Hf-01为研究对象,从作物和草坪草的安全性、杂草的敏感性和杂草防治小区试验对该菌株可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f-01对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荞麦和向日葵及草坪草品种草地早熟禾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大豆、绿豆、黄瓜和番茄对菌株Hf-01非常敏感。杂草敏感性试验表明,在供试的17种双子叶杂草中仅有藜、小藜、灰绿藜、车前、车轴草和鸡眼草对菌株Hf-01极为敏感;禾本科杂草稗草、狗尾草、金狗尾草和虎尾草对菌株Hf-01表现为不敏感。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湿度条件下,菌株Hf-01对部分双子叶杂草的防效可达80%。接种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f-01对敏感杂草的防除效果表现出显着的剂量效应,用量过低不利于其除草作用的发挥。综上所述,菌株Hf-01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除草剂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茎点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产物是药物及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真菌物种的多样性使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药物研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迄今人类已从真菌资源中发现了多个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如青霉素、洛伐他汀、环孢霉素和芬戈莫德等,充分显示了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在药物研究与开发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由于目前已经很难从普通环境来源的真菌中发现更具开发潜力的新结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人们开始关注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独特的特殊生境真菌(如低温环境),这些真菌在物种间互作与环境因子的胁迫下可能产生结构新颖多样,活性广泛的次级代谢产物。低温环境真菌是特殊生境真菌的重要类型之一,它们长期受低温环境因子的胁迫,为适应环境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代谢与防御系统。由于低温真菌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因此,在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现与深入评价,药物研发等方面均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本研究选取一株采集自青藏高原的菌株Phoma sp.进行更加深入的化学研究。前期我们已从中发现一系列具有新颖骨架的混源萜类化合物,并发现该类化合物对多株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为了获得更多微量活性成分和生物合成前体及中间体,对该菌株进行放大发酵并获取粗提物。另外,聚酮合酶基因eupA是Phoma sp.中负责主要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比较eupA基因敲除株与野生株发酵产物的HPLC指纹图谱,发现敲除株合成了大量新化合物,对其进行放大发酵并获取粗提物。采用多种柱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 HPLC)等分离手段,对上述制备的粗提物进行了分离与纯化。经过系统化学研究共获得38个化合物,其中23个为新结构化合物,并应用质谱、核磁共振、圆二色谱及X-ray单晶衍射等多种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所有新化合物的平面结构与构型。同时,根据化学结构和生源关系,推测了部分新化合物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2个新的混源萜类分子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本论文通过对一株低温环境真菌及其基因敲除株的化学研究,发现了23个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并推测了部分重要化合物的可能生物合成途径与相互转化关系,为探索其生物合成机制,最大限度开发其代谢潜力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茎点霉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一丹,李心悦,孙婷婷,李东明.茎点霉致泛发性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及实验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
[2].张晋瑜.一株低温茎点霉属真菌及其eupA基因敲除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3].王梦奇,白庆荣,王大川,杨丽娜.吉林省大豆茎点霉叶斑病病原鉴定[J].大豆科学.2019
[4].何彩,刘伟,金娜,李强,史星云.一株拟茎点霉(Phomopsissp.)拮抗菌的筛选鉴定[J].林业科技通讯.2019
[5].林宇,李增平,吴如慧,张宇.非洲楝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测定[J].热带生物学报.2019
[6].刘洪新,李浩华,陈玉蝉,谭海波,章卫民.内生真菌叶下珠生拟茎点霉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英文)[J].有机化学.2019
[7].邹娟,姚传威,邓波侠,李胜华,周准.黄精茎点霉叶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J].怀化学院学报.2018
[8].樊秦.苜蓿茎点霉对苜蓿的致病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8
[9].杨鹤同,赵楠,赵桂华.越桔拟茎点霉引起欧美杨I-107溃疡病发生的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10].于文莹,马婧,杨系玲,范文艳,姜述君.茎点霉属菌株Hf-01作为防治双子叶杂草的微生物除剂初探[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