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北安管理局中心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某医院2010.8-2015.8所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给予观察组以联合溶栓治疗,给予对照组以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1%,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治疗满意度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方式,在改善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治疗满意度得以提高,其临床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在临床医学中值得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医学
急性心肌梗死是我国临床医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冠状动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持续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极易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危及生命。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社会群体的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某医院2010.8-2015.8所收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0例,女4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6-78岁之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所有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均存在低血压、心率失常以及胸腹部疼痛等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本次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研究取得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知情和同意。
1.2方法
给予观察组以联合溶栓治疗,给予对照组以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切实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舒适度指数。以专业的设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的监测,合理控制患者所服用的低分子肝素钙和肠溶阿司匹林的剂量,在此之后观测患者的体征变化情况,并以标准比例的抗凝剂来开展治疗,并进行葡萄糖溶液的静脉滴注。在临床治疗的整体环节,相关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体征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切实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体征变化,以便及时开展有效的处理。
1.3评价标准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组织患者进行匿名满意度调查,以明确患者对临床治疗的实际满意度。就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情况来看,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彻底消失,并且心电图显示患者体征正常,无明显胸痛现象,则可以判定为痊愈;若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表现趋于正常,患者胸痛的次数也逐渐减少,此种情况下可以判定为治疗有效;若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其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心电图表现也存在异常情况,则可以判定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以标准的统计学软件SPSS18.0来对临床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以(?x+s)来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来进行比较分析,以卡方检验来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以P<0.05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开展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3.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压力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了逐年攀升的趋势。对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必须在其发病早期就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治疗,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和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表现出以下症状,那么就可能出现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热并感到胸骨的后部有剧烈疼痛,严重时患者会发生呕吐;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其心电图有进行性的改变,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清心肌酶的水平异常增高,体内白细胞增多。
3.2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联合溶栓的治疗方式,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这是因为在联合溶栓治疗当中,阿司匹林能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而低分子肝素钙则能够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效果持久,是一种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新型药物。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就能够对患者起到促进低密度的脂蛋白合成、同时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在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机体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恶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功能的恢复,降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有效恢复患者的心功能,保证治疗的效果。
3.3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心脏破裂。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3.3.2室壁瘤可发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
3.3.3附壁血栓形成。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机化,少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
3.3.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可恢复,少数需永久起搏器治疗。
3.3.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见于发病早期,也可于发病数天后出现,详见临床表现部分。
3.3.6心肌梗死后综合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数月内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反复发生,可能为机体对心肌坏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过敏反应。
3.4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联合溶栓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敬淑.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3)
[2]荣继平.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06)
[3]邰红妍.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16)
[4]孙月秀.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