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稀土,矿物,碳酸,硫酸钙,氧化钙,过程,溶解度。
沉淀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程瑶琴,熊言林,信欣[1](2019)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沉淀现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新制的氨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只能看到暗棕色的氧化银沉淀生成与溶解的实验现象;氨水与空气接触时间较长时,部分氨水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铵,这样的氨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便有白色的碳酸银沉淀生成。(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23期)
王华丹,陈富金,贡纬华,苏毅[2](2019)在《共沉淀法制备磷酸铁锂的热处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硫酸亚铁、磷酸、氢氧化锂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铁锂前驱体,再经过焙烧得到高倍率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材料(LiFePO_4/C)。研究了前驱体焙烧过程中温度对样品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出物相为磷酸铁锂,颗粒呈现较好的球形形貌,750℃煅烧得到的样品显示出最高的电化学性能,电导率为5.10S/m,振实密度为1.19g/cm~3,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5.8mAh/g,内阻为139.64Ω,循环伏安曲线上下对称,有很好的循环可逆性。(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9年11期)
梁玲玲,杨黎燕[3](2019)在《医学基础化学“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过程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医学基础化学中"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与医学知识密切相关,针对课程内容理论性强、难理解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再讲述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理论解决常见医学问题,最后启发学生联系临床相关案例。通过调整课堂教学,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4](2019)在《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及元素分析等资料,通过偏光显微镜、定量矿物扫描(Qem Scan)、电子探针、能谱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手段,探讨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岩中热水沉积矿物的沉淀顺序。研究区热水沉积矿物主要为铝硅酸盐和碳酸盐,含少量黄铁矿、重晶石、萤石等矿物。这些矿物在空间上具有特定的先后关系或位置关系:(1)在纹层状岩层中,由下到上从铝硅酸盐过渡为碳酸盐。在铝硅酸盐矿物组合中,首先出现的是方沸石,其次是钠沸石,再次为钠长石;在碳酸盐矿物中,首先出现的是菱镁矿,其次是菱铁矿,再次为铁白云石,有时还可见到方解石,但其含量很低。(2)在凝絮状团块中,团块中心为黄铁矿,从中心向外依次过渡为方沸石、钠沸石、菱镁矿、菱铁矿,最外层为铁白云石。在纹层状岩层和凝絮状团块中,有时还能见到上述顺序的逆顺序。(3)在后期充填的裂缝中,边部为沸石或绿泥石等铝硅酸盐矿物,向中心逐渐过渡为铁白云石碳酸盐。综合研究区所有的矿物序列来看,最完整的序列应为黄铁矿—钾长石—方沸石—钠沸石—钠长石—菱镁矿—菱铁矿—白云石—方解石,但是这种完整的序列是不常见的,通常仅为其中某几种矿物的组合,然而不管是哪些矿物进行组合,其出现的顺序都不变。推测该矿物序列的类型受热液喷流和溢流阶段、时间、温度和热水化学性质控制,早期高温、高盐度条件下出现的铝硅酸盐矿物序列较多,而晚期主要形成碳酸盐矿物序列。(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方晓玲,蒋定建[5](2019)在《乙酸条件下长石溶解——沉淀过程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长石为研究对象,在静态条件下开展了乙酸溶蚀长石模拟实验,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OES)、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手段,明确矿物之间具体的转化反应幵计算其反应速率。结果表明:在整个溶蚀过程中,钠长石和钾长石一直在溶解,其中钠长石的溶解速率为2.38×10-10 mol·kg-1·s-1,而钾长石的溶解速率为3.27×10-10 mol·kg-1·s-1;钠长石的溶解导致了勃姆石的早期形成,随后朝着高岭石区域靠近,幵最终稳定在该相区;而钾长石先是在勃姆石区域短暂停留,接着稳定在白云母相区,最后由于溶液中Na+的富集,使得钾长石开始向钠长石转化;碱性长石的溶解是一个动态耦合的矿物转化过程,期间不仅有原生矿物的溶解,还伴随着次生矿物的沉淀。(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赖富国[6](2019)在《镁盐体系稀土浸出液氧化钙无氨沉淀富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硫酸铵浸取-碳酸氢铵富集工艺回收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的稀土,但该工艺存在严重的氨氮污染问题。本文在镁盐浸取剂解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浸取过程氨氮污染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富集过程中的氨氮污染,以镁盐体系稀土浸出液模拟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氧化钙进行无氨富集,通过对沉淀过程中硫酸钙溶解行为、沉淀富集工艺以及沉淀产物中硫酸根去除的研究,以实现钙镁的有效循环,获得纯度合格的稀土精矿,为最终实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绿色浸取富集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对沉淀体系下硫酸钙溶解行为的研究,发现低浓度的稀土对沉淀过程中硫酸钙的沉淀结晶影响较小,同时得出硫酸钙溶解度随硫酸镁浓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基于硫酸钙溶解度和沉淀实验结果得出,在氧化钙沉淀稀土过程中不会生成硫酸钙沉淀,这表明精矿中CaO和SO_3含量与硫酸钙溶解行为无直接关系。在氧化钙沉淀稀土过程中,稀土碱式硫酸盐和稀土氢氧化物的生成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这说明两种沉淀反应均有可能发生。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获得了氧化钙沉淀富集稀土浸出液的较优沉淀工艺,即沉淀终点pH为9.18,稀土浓度(以REO计)为0.8 g·L~(-1),镁离子浓度为1.0 g·L~(-1),氧化钙浆液浓度(以OH~-计)为0.45 mol·L~(-1),沉淀温度为25℃,氧化钙浆液加料速度为1.5 mL·min~(-1),洗水体积为200 mL。此时,稀土沉淀率达到99.62%,稀土纯度达到83.65%,SO_3含量为12.63%。通过TG-DSC、FI-IR等分析,进一步确定稀土沉淀物中含有氢氧化稀土和碱式硫酸稀土,明晰了氧化钙沉淀机理,确定了硫酸根引入机理。通过稀土沉淀物中硫酸根去除的研究,发现遴选出的氢氧化钠以搅拌洗涤的方式能有效去除沉淀产物中的硫酸根。稀土碱式硫酸盐与氢氧化钠搅洗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均为负值,这说明氢氧化钠搅洗反应在热力学上可行。当氢氧化钠投料比为2.85,液固比为6.5 mL·g~(-1),搅洗温度为35℃,搅洗时间为30min时,氢氧化钠搅洗后稀土沉淀物中稀土纯度为94.38%,SO_3含量仅为2.90%。更为重要的是,氢氧化钠搅洗液在循环六次后,仍能使稀土精矿纯度达到93.29%。通过TG-DTA、XRD等分析进一步确认了氢氧化钠搅洗可使稀土沉淀产物中碱式硫酸稀土转化成氢氧化稀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氧化钙沉淀-氢氧化钠除杂新工艺,新工艺有望省去稀土浸出液沉淀富集前的除铝工序,减少稀土损失,同时解决氧化钙沉淀过程中硫酸根引入的问题,得到纯度合格的稀土精矿。(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余宗鹤[7](2019)在《硫酸体系碳酸氢镁沉淀制备碳酸稀土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头混合型稀土矿成分复杂,目前主要采用第叁代酸法处理工艺,即浓硫酸强化焙烧分解、水浸、中和除杂、碳铵沉淀-盐酸溶解转型-P507萃取分离或P507/P204萃取转型分离。碳铵沉淀转型工艺中,产生大量氨氮废水,回收成本高且难以达标排放,这是制约稀土行业绿色清洁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新型绿色沉淀剂Mg(HC03)2用于硫酸稀土沉淀,从源头消除了氨氮污染,并耦合了现有硫酸体系Mg(HC03)2制备工艺,实现了镁盐循环利用,发展了绿色友好的稀土冶炼和分离理念。文中针对硫酸体系单一碳酸轻稀土(La/Ce/Pr/Nd)的沉淀结晶过程开展了基础研究,重点阐明SO24-存在形式和单一碳酸稀土沉淀结晶行为;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晶型混合碳酸稀土的制备工艺,并探明关键控制因素,最终获得了符合GB/T 16479-2008要求的合格产品。主要内容如下:(1)碳酸稀土制备中SO42-行为研究。结合单一碳酸轻稀土体系Fraction-pH图,考察了加料方式对硫酸体系碳酸稀土中SO42-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归一化成分组成中,硫酸镧/铈采用正向加料方式获得沉淀物中SO42-含量超过16%,且分别以复盐La2(CO3)2.15(SO4)0.85·4H20和Ce2(CO3)2.15(SO4)0.85·3H20形式存在。(2)单一碳酸轻稀土沉淀结晶过程行为研究。在并流加料方式下考察了反应温度、陈化时间及搅拌强度对单一碳酸轻稀土沉淀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对碳酸镧/铈/钕影响显着。碳酸镧在高于50℃时由针状形成无方向性片状;碳酸铈在低于50℃时呈十字状晶型沉淀,含水率低,高于50℃时呈片状,含水率高于80%;碳酸钕随温度升高由无定型成为晶型沉淀。延长陈化时间对碳酸钕有促结晶作用。(3)晶型混合碳酸稀土制备。结合单一碳酸轻稀土沉淀结晶行为,重点考察了加料比例、陈化温度及时间等对混合碳酸稀土结晶性能的影响,发现存在晶种加速结晶的效应。结果表明:在n(HCO3-):n(RE3+)=3.15时,40℃下陈化6h可获得了REO质量分数高达45.96%的符合国标要求产品。依托混合碳酸稀土在陈化过程始终伴随着溶解-再结晶的生长机制,选取了特定阶段的碳酸稀土为晶种,在优化晶种用量和加料速度下将晶型混合碳酸稀土的制备时间从6h锐减至3h,提升了结晶效率。(4)含镁废水回收循环利用。含镁废水经碱转和碳化制备出的Mg(HCO3)2溶液中Fe、A1和Si含量均小于5ppm,该Mg(HCO3)2可再次用于沉淀制备碳酸稀土,实现了镁盐废水的循环,有效耦合了现有Mg(HCO3)2制备工艺。(本文来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期刊2019-04-30)
毕松,汤进,王鑫,侯根良,李军[8](2019)在《共沉淀过程中镍锌添加比例对两步法制备的Ni_(0.5)Zn_(0.5)Fe_2O_4吸波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Ni_(0.5)Zn_(0.5)Fe_2O_4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矢量网络分析(VNA)等方法对4种不同添加比例的样品进行微观结构和电磁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通过650℃煅烧,在4种添加比例下都得到了纯Ni_(0.5)Zn_(0.5)Fe_2O_4。制备的Ni_(0.5)Zn_(0.5)Fe_2O_4为球形,随着共沉淀过程中添加比例的增加,粒径先减小后增大,添加比例为60%时粒径最小,平均粒径约为44nm。在2~12.4GHz时,材料厚度越大,Ni_(0.5)Zn_(0.5)Fe_2O_4有效吸波频带越接近低频波段,且最大吸波强度达到-24.94dB。当添加比例为60%时,Ni_(0.5)Zn_(0.5)Fe_2O_4有效吸波频段为5.0~9.9GHz,有效吸波频带最宽,微波吸收性能最佳。(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田晋忠[9](2019)在《铝锂合金中Al_3Li相沉淀过程及性质的相场法和第一性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锂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刚度、低密度和抗疲劳裂纹等优异的性能,其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Al_3Li是Al-Li合金中重要的强化析出相,其结构与性能将对Al-Li合金的性能产生影响。而压力及点缺陷(本征点缺陷和掺杂)的存在会恶化或者改善Al_3Li相的性能。Al-Li合金中Al_3Li相的沉淀过程及Al/Al_3Li基体的界面性质能为实验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所以,Al_3Li的沉淀过程、Al/Al_3Li界面性质及Al_3Li性质对开发高性能的Al-Li合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单纯利用实验手段来探究以上因素的影响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因而,在本论文中,基于微观相场理论和密度泛函理论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微观相场模型,探究了弹性应变能对二元Al-Li合金沉淀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失稳区,弹性应变能的存在只改变了Al-15.2at.%Li中Al_3Li有序相的形貌,并使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没有改变Al_3Li有序相的析出机制。在过渡区,Al-11.3at.%Li中Al_3Li颗粒和无序区域之间存在一个约为2~3个原子层厚度的界面,表明该合金遵循非经典形核长大机制。此外,当时间步数大于600时,弹性应变能在Al-11.3at.%Li合金的时效中发挥着抑制Al_3Li有序化的作用。(2)基于第一性原理,系统研究了压力对Al-Li相(Al_3Li、AlLi、Al_2Li_3、AlLi_2和Al_4Li_9)的结构稳定性、弹性性质、各向异性及热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l_3Li、AlLi、Al_2Li_3和Al_4Li_9相在压力下是稳定的,然而AlLi相在较高压力下(P>10GPa)发生了结构转变。大部分的弹性常数(除了C_(14),C_(15),C_(25),C_(35),C_(46))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当压力为0 GPa时,所有的Al-Li相均呈现脆性;随着压力的增加,Al-Li相都呈现出由脆性向延性转变的趋势。Al-Li相的等容热容C_v、等压热容C_p和振动熵S等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3)基于第一性原理,探讨了Al_3Li中空位和反位缺陷在不同浓度下的结构稳定性、弹性模量、声速、德拜温度和热导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偏离化学计量比的富Li和富Al区占主导地位的缺陷分别为Li_(Al)和Al _(Li)。与3×3×3超胞相比,2×2×2超胞中Li_(Al)的形成能为负值,这意味着Li_(Al)在2×2×2超胞中能自发形成。本征点缺陷的类型及其浓度会对Al_3Li相的弹性性质产生影响,但弹性性质的变化幅度不大。所有非化学计量比Al_3Li相的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声速的各向异性也反映了非化学计量比Al_3Li的弹性各向异性。在非化学计量比Al_3Li相的富Al区和富Li区中浓度最高的点缺陷分别为Al_(Li)和Li_(Al),这与点缺陷形成能的计算结果相一致。(4)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合金元素X(X=Sc、Ti、Cu、Zn、Zr和Ag)对Al_3Li相的弹性性能、硬度、各向异性和德拜温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r、Ti和Sc原子倾向于占据Li位置,而Ag、Cu和Zn原子更倾向于占据Al位置。AlLi-Zn相的体积模量B随掺杂浓度的升高而下降;而其余AlLi-X相的体积模量B随掺杂浓度的升高而增大。AlLi-Zn抵抗体积变形的能力最弱。对于倾向于占据Li位的AlLi-X(X=Sc、Ti和Zr),掺杂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提升Al_3Li相的硬度;而对于倾向于占据Al位的AlLi-X(X=Cu、Zn和Ag)相,掺杂浓度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AlLi-X相的剪切各向异性程度各不相同,但其偏离1的程度极小,最大不超过0.2。在AlLi-X中,Al_(12)Li_3Ti的Θ_D值最高,而Al_(11)Li_4Ag的Θ_D值最低,这表明Al_(12)Li_3Ti拥有相对较强的原子间结合力。(5)考虑了界面终端及堆垛形式的影响,分别构建了6种Al(100)/Al_3Li(100)及3种Al(111)/Al_3Li(111)界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堆垛模型中Al(100)/Al_3Li(100)及Al(111)/Al_3Li(111)的粘附功和界面能有较大的差异性。在Al(111)/Al_3Li(111)中顶位模型的粘附功最小,说明该模型的结合强度最低。Al(100)/Al_3Li(100)中Al-和Al+Li-终端的粘附功在不同堆垛模型中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粘附功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心位>桥位>顶位。由于Al(111)/Al_3Li(111)中顶位模型中的界面能较高,导致Al很难在顶位模型处形核的;而在Al(100)/Al_3Li(100)中心位模型的界面能最低,从而使Al更容易在此模型的Al_3Li(100)面上形核。(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15)
崔静,杨帆,杨霆浩,杨广峰[10](2019)在《金属表面局部腐蚀与腐蚀产物沉淀动态过程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模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针对现有格子Boltzmann腐蚀模型不足对其进行改进,所得模型可以描述包含多相多组分流动与传输、电化学反应、金属的溶解腐蚀以及腐蚀产物沉淀的腐蚀全过程。应用此模型,针对浸没于液体腐蚀环境的金属表面单坑点蚀情况进行了数值研究,获得了金属表面腐蚀坑的形貌变化与腐蚀坑内腐蚀产物沉淀的析出情况;分析了腐蚀反应速率、腐蚀溶液扩散系数对腐蚀程度以及腐蚀产物沉淀量的影响;分析了腐蚀产物饱和浓度、腐蚀产物扩散系数和沉淀反应速率对腐蚀产物沉淀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金属表面的单坑点蚀过程,腐蚀程度随腐蚀反应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反应物组分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腐蚀产物沉淀的析出量随腐蚀产物的饱和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腐蚀产物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减小,随沉淀反应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9年02期)
沉淀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硫酸亚铁、磷酸、氢氧化锂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铁锂前驱体,再经过焙烧得到高倍率性能磷酸铁锂复合材料(LiFePO_4/C)。研究了前驱体焙烧过程中温度对样品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出物相为磷酸铁锂,颗粒呈现较好的球形形貌,750℃煅烧得到的样品显示出最高的电化学性能,电导率为5.10S/m,振实密度为1.19g/cm~3,在0.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5.8mAh/g,内阻为139.64Ω,循环伏安曲线上下对称,有很好的循环可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淀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程瑶琴,熊言林,信欣.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沉淀现象探析[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2].王华丹,陈富金,贡纬华,苏毅.共沉淀法制备磷酸铁锂的热处理过程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9
[3].梁玲玲,杨黎燕.医学基础化学“难溶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过程及反思[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4].钟大康,苏琛,杨喆,贾晓兰.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腾格尔组热水沉积过程中矿物沉淀顺序及其控制因素[J].古地理学报.2019
[5].方晓玲,蒋定建.乙酸条件下长石溶解——沉淀过程探究[J].当代化工.2019
[6].赖富国.镁盐体系稀土浸出液氧化钙无氨沉淀富集过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7].余宗鹤.硫酸体系碳酸氢镁沉淀制备碳酸稀土过程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9
[8].毕松,汤进,王鑫,侯根良,李军.共沉淀过程中镍锌添加比例对两步法制备的Ni_(0.5)Zn_(0.5)Fe_2O_4吸波性能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9
[9].田晋忠.铝锂合金中Al_3Li相沉淀过程及性质的相场法和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北大学.2019
[10].崔静,杨帆,杨霆浩,杨广峰.金属表面局部腐蚀与腐蚀产物沉淀动态过程数值研究[J].材料保护.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