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边界论文-赵璇,孙智,吕润民,孙建红

热边界论文-赵璇,孙智,吕润民,孙建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边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音速,气动加热,耦合计算,边界条件

热边界论文文献综述

赵璇,孙智,吕润民,孙建红[1](2019)在《不同热边界对超音速机翼气动热数值分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器在超音速飞行时受到的气动加热效应给结构强度及热防护设计带来极大影响,且真实状态下的气动热环境需要考虑外流场与结构的耦合及内壁面边界条件的影响。采用S-A湍流模型求解Navier-Stokes方程,通过流场与固体壁面交界处的信息传递,实现外流场与结构场的耦合数值分析。针对叁种不同翼型的超音速绕流气动加热进行耦合数值研究,对比翼型内壁面在不同热边界条件下的气动热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翼型具有与气动力相似的气动热效应,内壁面考虑对流换热的边界条件最接近真实,考虑机翼燃油箱满油时,叁维机翼前缘驻点处热流密度最高可达4 200 W/m~2。(本文来源于《航空工程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唐庆如,包正弢,陈淑仙[2](2019)在《热边界条件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热补仪加热固化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以及优化其温度场分布,提出了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上表面分别采用定温、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和在层合板上表面放置铝制模具叁种基于热边界条件的优化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上述叁种情况下层合板的温度场和固化度场,并和已有方法做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有方法,采用以上优化方法均可以降低层合板的峰值温度并改善其温度场分布;层合板上表面定温时,其峰值温度降低最多;上表面对流换热时,峰值温度降低最少;上表面放置铝制模具时,铝的增强导热性能可以使层合板在平行于模具平面内的温度梯度较为均匀。(本文来源于《玻璃钢/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罗晓晓,俞祁浩,马勤国,张建明[3](2019)在《基于附面层理论的路基热边界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附面层原理",建立考虑气象条件和路面结构热物理因素影响下的路面结构热交换计算模型。选用合适的判据给出热边界厚度的确定方法,然后,通过数值模拟和灰关联分析,考察太阳辐射强度、风速、路面结构等因素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后,对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下的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进行二次正交回归分析,建立热边界底部温度计算模型,并以青藏高原气象数据和青藏高速公路路基试验段实测的温度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热边界厚度与路基等效热扩散率线性正相关;路面吸收率对热边界底部温度增量的影响最大,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次之,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中等,等效热扩散率的影响较小,发射率的影响最小;该模型可靠性高,可以用来预测路基热边界。(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吕财,王广军,陈红,陈泽弘[4](2019)在《膜式水冷壁时变热边界条件的模型预测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思想,研究膜式水冷壁向火侧辐射热流密度、水冷壁管内部流体温度和水冷壁管内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同时反演问题。在该反演方案中,采用阶跃响应函数建立水冷壁温度的预测模型,利用布置于水冷壁背火侧的温度测点,通过滚动优化同时反演膜式水冷壁的多个时变传热边界条件。基于反算获得的时变传热边界条件,求解水冷壁的温度分布控制方程,可以实现水冷壁温度场的在线重构。利用数值仿真试验验证了上述方案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温度测量误差以及未来时间步数对热边界条件反演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赵高岩,张威望,董非,贾和坤[5](2019)在《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两气门柴油机缸盖传热的计算过程中,确定有效的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以快速、准确得计算出缸盖温度场,提出一种新的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在建立缸盖传热计算模型时,采用径向分区的思想施加缸盖火力面初始热边界条件,通过结合缸盖底部测点实测温度数据,研究得到缸盖火力面径向各区域最终换热系数值,进而拟合出缸盖火力面上换热系数随半径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将此函数关系式和当量循环燃气温度一起作为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的热边界条件。最后以某两气门柴油机为例,建立整机流固耦合传热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拟合公式法较常用的分区计算法具有更好的精度表现,为同类型的两气门柴油机缸盖传热计算提供了新的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确定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2期)

刘国平,黎建芳,龚琦[6](2019)在《基于移动热边界的动涡旋盘温度场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更符合空气涡旋压缩机实际运行工况的涡旋盘温度场,依据压缩过程中涡旋盘上热边界的变化规律,计算了周期变化过程中各压缩腔的温度及对流换热系数。将涡旋盘受热面分割为多个子面,通过对这些子面以多载荷步的形式施加周期变化的对流换热载荷,实现涡旋盘动态温度场的仿真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涡旋盘上的温度是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扩散的,涡旋盘上的温度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快速升温,后缓慢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并且当涡旋盘上的温度趋于稳定后,涡旋齿高方向温差为先逐渐减小为0,后反向增大。(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1期)

谭玉凤,王继红,任戈,任晓坜,杨欣欣[7](2018)在《大口径主镜热边界层热控对成像质量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望远镜口径的增大,主镜热惯性增大,主镜温度相对于环境温度的滞后性引起反射面热边界层形成热湍流波动,严重影响望远镜成像质量。介绍了一种基于CFD仿真和光程差累积的计算方法评估主镜反射面热边界层的湍流波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以3.0 m口径的主镜为例,仿真计算了自然对流下和强迫对流下不同温升的反射面热边界层分布,将热边界层的流场参数转化成折射率场分布,采用光程差累积法得到反射面热边界层的成像质量。结果可以定量地描述反射面热边界层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验证了现有天文观测要求主镜反射面与环境温差小于±2 K的合理性;同时证明了主镜反射面热控措施使得强迫对流下的光程差比自然对流下的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显着提高了主镜视宁度,进一步表明反射面热控措施对改善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俞强,徐航,廖世俊[8](2018)在《带有复杂热边界的双扩散纳米传热流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中,纳米流体的载体流体为带有溶质的二次流体,基于Buongiorno纳米流动模型,修正了运动方程中的浮力项,建立了方腔中双扩散纳米流体混合传热模型,上板以固定速度移动,而其它叁个板是固定的。纳米粒子和溶质浓度在上下板附近保持固定的浓度,而左右板上述两种粒子无法穿透。上板接触处于液化或者汽化的边界,保持恒温。左右板分布非空间均匀的热通量,下板产生热对流传导现象。考虑到双扩散(热扩散和浓度扩散)都影响到纳米流体的流动,对耦合的无量纲参数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无量纲参数,例如浮力系数,纳米流体和溶质的Lewis数,Peclet数等参数下流场,温度场,溶质浓度场和纳米粒子浓度分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吕财,王广军,陈红,章广祥,陈泽弘[9](2019)在《钻孔工件移动热边界条件估计及温度场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钻孔加工过程中工件受热边界条件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问题,建立了一种模型预测反演方案,并将该方法用于钻孔工件移动热边界条件的估计。在该方案中,采用阶跃响应系数建立工件温度的非参数化预测模型。利用工件的部分温度测量信息,通过滚动优化实现工件移动热边界条件的反演。文中利用数值仿真试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分析了钻具进给速度、温度测量误差、测点数以及未来时间步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以测量标准差为0.05℃下反求得到的边界条件为已知信息,重构了工件的瞬态温度场。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案能够有效反演工件的移动热边界条件,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此外,由于不需要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移动热边界条件的变化进行假设,使得本文的方案降低了反演结果对于未来时间步数的依赖性。本研究为钻孔工件瞬态温度场的重构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万世斌[10](2018)在《导热过程时空分布热边界条件模糊反演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热学反问题(IHTP)是一类典型的反演课题。IHTP根据传热系统内部或表面的部分测量信息反求系统的某些未知特征参量,如热边界条件、热物性参数、几何形状及内热源等。对广泛存在于各类科学研究及工程领域的IHTP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IHTP是典型的不适定问题。探索有效的反演方法,是IHTP研究的核心问题。模糊逻辑理论能够利用数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仿效人的思维过程,对复杂事物进行模糊识别和模糊决策,并善于利用不精确及不完备的信息进行模糊推理,这些特点能够为解决包括IHTP在内的不适定问题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传热系统的热边界条件和系统的可观测信息通常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研究了导热过程时空分布热边界条件的模糊反演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具有瞬态均布输入边界条件导热过程的反演问题,建立了一种对应的分散模糊推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顺序分散模糊推理(SDFI)方案。应用所提的SDFI对二维导热系统的瞬态均布边界热流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SDFI能够利用不精确、不确定和不完备信息进行推理和决策,对于解决非稳态传热反问题具有良好的抗不适定性。该部分的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具有时空分布热边界条件传热过程的模糊反演问题奠定了基础。(2)针对具有时空分布热边界条件导热过程的反演问题,建立了一种具有时空解耦特性的双重分散模糊推理(DDFI)方法。对于每一个温度观测点,构造一组分散的模糊推理单元,利用对应的时序观测向量进行分散模糊推理。进一步,在时间层面,采用动态响应灵敏度方法对分散模糊推理单元的推理结果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待反演量的时间方向补偿量;在空间方向,采用正态分布函数或稳态响应灵敏度方法对分散模糊推理模块的推理结果进行加权综合,获得待反演量的空间域补偿向量。最终实现时空分布参数的模糊反演。上述工作为传热系统时空分布参数反演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3)针对具有复杂传热区域的传热过程反演问题,研究了温度可观测空间中代表性温度测点的合理遴选方案,建立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技术的代表性温度测点遴选机制。基于传热系统动态响应系数构造了传热系统热边界条件对于温度可观测点的特征矢量,通过温度可观测点特征矢量的模糊c均值(FCM)聚类,对温度观测域进行模糊划分,最后根据聚类中心与可观测点距离最短的原则确定代表性测点的空间位置。基于获得的代表性测点和前述的DDFI反演方法,实现了具有复杂传热区域的传热过程的模糊反演,并证验了上述方案的有效性。(4)应用前述的DDFI反演方法,对两个实际的传热系统反演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DDFI方法研究了板坯连铸结晶器的壁面热流分布反演问题,通过数值试验讨论了热流形式、测点数目及测量误差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采用DDFI方法对单气泡池沸腾表面热负荷时空分布反演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仿真试验讨论了温度传感器数目、测量误差等对沸腾表面热负荷时空分布反演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基于单气泡池沸腾实验过程的实测温度数据,对沸腾表面的热流分布进行了反演,获得了沸腾表面的热流分布信息;此外,还利用相关的实验数据对沸腾表面的热流分布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5)应用前述的代表性温度测点遴选方案和DDFI反演方法,研究了肋基分布热边界反演过程代表性温度测点的优化布置问题,并利用前述的DDFI反演方法成功反演了肋基热边界条件。此外,还通过肋片温度测点不同布置方案下反演结果的对比,证实了前述代表性温度测点遴选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热边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降低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热补仪加热固化过程中的峰值温度以及优化其温度场分布,提出了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上表面分别采用定温、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和在层合板上表面放置铝制模具叁种基于热边界条件的优化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了上述叁种情况下层合板的温度场和固化度场,并和已有方法做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相较于已有方法,采用以上优化方法均可以降低层合板的峰值温度并改善其温度场分布;层合板上表面定温时,其峰值温度降低最多;上表面对流换热时,峰值温度降低最少;上表面放置铝制模具时,铝的增强导热性能可以使层合板在平行于模具平面内的温度梯度较为均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边界论文参考文献

[1].赵璇,孙智,吕润民,孙建红.不同热边界对超音速机翼气动热数值分析的影响[J].航空工程进展.2019

[2].唐庆如,包正弢,陈淑仙.热边界条件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固化过程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9

[3].罗晓晓,俞祁浩,马勤国,张建明.基于附面层理论的路基热边界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吕财,王广军,陈红,陈泽弘.膜式水冷壁时变热边界条件的模型预测反演[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5].赵高岩,张威望,董非,贾和坤.两气门柴油机缸盖火力面热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6].刘国平,黎建芳,龚琦.基于移动热边界的动涡旋盘温度场有限元分析[J].液压与气动.2019

[7].谭玉凤,王继红,任戈,任晓坜,杨欣欣.大口径主镜热边界层热控对成像质量影响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8].俞强,徐航,廖世俊.带有复杂热边界的双扩散纳米传热流动问题[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9].吕财,王广军,陈红,章广祥,陈泽弘.钻孔工件移动热边界条件估计及温度场重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10].万世斌.导热过程时空分布热边界条件模糊反演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8

标签:;  ;  ;  ;  

热边界论文-赵璇,孙智,吕润民,孙建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