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辽诗论文-胡廷荣

使辽诗论文-胡廷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使辽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安石,终点涿州,使辽诗

使辽诗论文文献综述

胡廷荣[1](2019)在《王安石使辽诗和使辽终点涿州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涤云先生研究认定,王安石担任送宋帝遗留物使,于嘉佑八年四月初(因仁宗崩)使辽,笔者赞同此说。但其文无王安石使辽终点,某些考辨尚待补充、完善。兹证补王安石暮春使辽之实,认定其使辽终点在辽涿州,并重新确认其部分使辽诗作。(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阮丽萍[2](2018)在《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使辽诗是宋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宋辽民族关系的产物。使辽诗因其创作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可视为研究宋辽民族文化交流史的路径之一。作为政治传播主体,使臣肩负着对外政治沟通与形象建构的使命,通过政治修辞,体现着作为文化输出国的大国情怀,在宋辽交聘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同时也导致了使臣跨文化传播的身份焦虑。宋辽两国和谐、理性的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仍在于传播主体(使臣)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重新建构"我"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从文化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陈大远[3](2016)在《论苏颂使辽诗的“大国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颂两度出使辽国,其使辽诗涉及辽国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虽相隔十年,中原王朝、文明核心的"大国情怀"却始终如一。这种"大国情怀"是一种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文化中心意识,是一种"以德怀远"外交策略下的民族自信心,是一种维护和平使命里的偃甲息兵,四海升平的美好愿景。(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胡彦[4](2015)在《苏颂“使辽诗”和“科学诗”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颂博学多才,不仅是着名政治家,而且还是着名的文学家。文章主要从苏颂的"使辽诗"和"科学诗"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入手,分析苏颂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且通过探讨苏颂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统一来分析苏颂文学艺术成就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萍乡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文科[5](2015)在《论苏辙的使辽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使辽诗是在宋辽对峙这一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学史现象。苏辙在元佑四年(1089)出使契丹时曾创作了数十首使辽诗,是使辽诗创作较多的作家之一。他的使辽诗涉及宋辽关系、边疆风貌、异族生活、旅途思乡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反映宋辽关系的诗作,体现了宋朝官员对契丹从持有偏见到有所了解的转变历程,无论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历史的发展来讲,都极具进步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吕富华,孙国军[6](2015)在《从使辽诗看奚族社会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与辽朝缔结澶渊之盟后,两国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双方互派使者友好往来。北宋使辽的使者归国后除了向朝廷呈交一份使辽语录外,许多使臣还把自己使辽途中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诗歌,供自己及亲友传阅,这就是使辽诗。奚族聚居于辽中京以南、长城以北的丘陵山地间,即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辽宁朝阳西部及河北承德一带,从事着半耕半牧的生产活动。北宋出使辽朝的使者大都经过这一地区,这些使辽使者在使辽途中写下了大量的使辽诗。这些使辽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代奚族的社会生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5年01期)

胡彦[7](2014)在《试论苏颂“使辽诗”中的爱国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颂不仅是古代着名科学家、政治家,还是很有造诣的文学家。学界对于苏颂在科学、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成绩颇为认同,而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还缺乏应有的关注。"使辽诗"在苏颂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从"爱国主义"这一维度出发,试图对"使辽诗"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希望在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拓展。(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赵彩娟[8](2013)在《北宋使辽诗中的草原意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是契丹族统治者在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这个政权自太祖耶律阿保机至天祚帝耶律延禧,历时200余年。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订立以后,宋辽之间互派使者,相互庆吊,"文臣择有出身才望学问人;武臣须达时务更职任者"[1]。所派使者或为生辰使,或为祭奠使,或为贺登宝位使,亦有送伴契丹使赴辽国者,而北宋所派使节大多为名臣巨公。在辽宋互聘使节过程中,北宋使节在出使途中及到了契丹辽地或返宋途中描写了很多异域风物、人文景观,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意蕴。本文主要选取北宋使辽者中苏颂、欧阳修、王安石、苏辙等的使辽诗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3年29期)

沈文凡,陈大远[9](2011)在《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彭汝砺于公元1091年出使辽国,途中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大多已散佚,后人从彭汝砺的《鄱阳集》中辑出其使辽诗60首,这些诗作虽然在浩瀚的宋诗海洋中微乎其微,但在北宋使辽诗中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歌不仅记述了辽国的自然风光、民俗特色,也抒发了作者出使旅途的艰辛寂寞之感,身处异国的思乡思归之情,以及身为使臣的大国情怀及对和平稳定的美好畅想。他沿途记录下来的乡风民俗也为今人了解北宋时期辽国的地域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1年06期)

杨静[10](2008)在《宋代送人使辽诗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送人使辽诗是为送别友人使辽而作,既是送别诗,又具有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特质,是宋代诗歌中的特殊类别,也是今人研究宋辽交聘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来源于《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使辽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宋使辽诗是宋诗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型,是宋辽民族关系的产物。使辽诗因其创作主体身份的特殊性,可视为研究宋辽民族文化交流史的路径之一。作为政治传播主体,使臣肩负着对外政治沟通与形象建构的使命,通过政治修辞,体现着作为文化输出国的大国情怀,在宋辽交聘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同时也导致了使臣跨文化传播的身份焦虑。宋辽两国和谐、理性的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仍在于传播主体(使臣)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重新建构"我"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从文化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使辽诗论文参考文献

[1].胡廷荣.王安石使辽诗和使辽终点涿州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阮丽萍.北宋使辽诗与使臣跨文化政治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8

[3].陈大远.论苏颂使辽诗的“大国情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4].胡彦.苏颂“使辽诗”和“科学诗”探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5

[5].王文科.论苏辙的使辽诗[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吕富华,孙国军.从使辽诗看奚族社会生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

[7].胡彦.试论苏颂“使辽诗”中的爱国情怀[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

[8].赵彩娟.北宋使辽诗中的草原意象探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

[9].沈文凡,陈大远.宋辽交聘背景下的彭汝砺使辽诗[J].学习与探索.2011

[10].杨静.宋代送人使辽诗论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使辽诗论文-胡廷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