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输液管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彦,刘腊梅[1](2020)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不同休克类型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休克病人的临床应用中已经非常广泛,但关于液体复苏种类、目标血压控制、复苏终止时机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总结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病人的应用现状,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实施方案及对病人血流动力学、机体炎症反应、器官功能障碍等预后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其差异和特点,以期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今后临床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黄彪[2](2020)在《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该救治模式下影响多发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历史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多发伤患者219例,其中一体化救治模式组(观察组)103例、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组(对照组)11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第7天、14天和28天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ICU住院费用、院前急救及抢救室总输液量及输血量、院前急救时间和抢救室留置时间。结果:1.观察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33.98%(35例)、39.80%(41例)和43.69%(45例),对照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48.28%(56例)、58.62%(68例)和62.93%(73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内共有45例死亡,占43.69%;对照组患者共有73例死亡,占62.9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7.48%(18例),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39.66%(4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0.19%(62例)和75.00%(87例);两组患者MODS、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9.11±10.12天和8.51±4.3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时间分别为77.04±10.34小时和89.28±11.98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53±3.71天和10.81±5.6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7875.27±3783.91元和45447.73±2733.3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费用分别为29839.36±1934.43元和36147.14±2144.19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和抢救室总输液量分别为1652.38±109.34ml和968.57±87.79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16.09±6.76U和16.22±6.02U,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毒灭活新鲜血浆输注量分别为1882±1048ml和1226±74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时间为84.67±48.21min和106.57±42.9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抢救室留置时间分别是98.26±44.62 min和70.22±37.4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非条件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能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王明炀[3](2020)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骨髓与肾脏免疫细胞数量以及骨髓和肾脏中调节性树突细胞(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变化,来探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初将C57BL/6小鼠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致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25μL/g生理盐水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50μL/g生理盐水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死亡率的观察。上述实验组小鼠分别于实验的第0、3、7、14天处死,并取骨髓和肾脏组织,再经过研磨、离心、重悬和细胞计数对小鼠的免疫状态进行分析。流式细胞仪用于确定树突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确定CD11c-CD45RBhigh DCs的数量变化。分别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0min和骨髓腔补液后这三个时间点,通过摘眼球取血和离心获取血浆,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测定血浆中TNF-α和IL-10浓度变化。应用小鼠树突细胞富集试剂盒和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仪进行骨髓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s的纯化与提取。取第0、7天获得的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以及CD11c-CD45RBhighDCs,分别以骨髓细胞(106和107)、肾脏细胞(106和107)、骨髓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5×105)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2×105)剂量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回输到脓毒症小鼠体内,观察死亡率变化。结果1骨髓腔补液能够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能稍微降低受到致死菌攻击的小鼠的死亡率,但是较进行骨髓腔补液组不明显(P<0.05)。2骨髓腔补液通过提高TNF-α的量促进骨髓的增殖与分化,并加速骨髓免疫细胞向外周器官迁移。3给予骨髓腔补液治疗后,小鼠得骨髓和肾脏的免疫细胞以及骨髓和肾脏中的CD11c-CD45RBhighDCs都有显着的增高,升高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补液量增大而增大(P<0.05)。4 CD11c-CD45RBhighDCs的回输比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的回输更能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结论骨髓腔补液能够迅速补充机体的血容量,促进骨髓增殖分化为CD11c-CD45RBhighDCs,进而增强由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的先天免疫的保护作用,也正是因为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激增和向灌注不足的肾脏中迁移聚集,有效地预防了脓毒症和AKI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降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的死亡率。图8幅;表1个;参231篇。
周倩倩[4](2020)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循证医学和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的科学方法,构建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的量化管理提供依据,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参考工具。方法:本研究运用循证护理的科学方法制定中英文检索词及检索策略,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等级与质量评价标准对目标文献进行等级与质量评定,成立研究小组,包括15名临床护理专家,研究小组成员根据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法提取了23项急性颅脑损伤初级护理敏感指标并结合目标文献进行小组讨论确定各指标内涵,形成护理敏感指标初始指标池。根据初始指标池制定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指标的重要性及内涵向来自六个省份47名函询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函询采用邮件的方式进行,按照Likert五级评分法对各指标内容进行评价。运用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系数(Cr)、肯德尔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CV)对专家的权威性和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及一致性进行评价,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确定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敏感指标项目。结果:构建了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直接指标共11项,包含指标名称、内涵、计算公式、分子分母解释及数据收集方法,专家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表示,两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和97.87%,均大于9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5和0.88,均大于0.7;两轮专家意见结果的一致性评价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和变异系数表示,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7和0.50,P均小于0.05,最终条目的变异系数在0.090.18之间,均小于0.20。结论:根据循证护理和Delphi法的科学方法建立了11项适用于急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护理敏感指标。专家咨询积极程度和权威系数较高,专家的权威性代表性良好;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结果肯德尔系数和变异系数较好,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信,可以为急诊护理人员评估、监测及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王如意[5](2019)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液体(乳酸钠林格氏液、醋酸钠林格氏液)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对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应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氏液(acetated Ringer’s solution,AR),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min及复苏1 h后抽取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IL-4、IL-6、TNF-α、γ-IFN的水平及血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复苏30min及1h后,两组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min至复苏后1h之间IL-4和γ-IFN的升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LR相比,AR复苏失血性休克病人能减少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IL-4和γ-IFN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观察组复苏1小时后血乳酸下降,而对照组血乳酸轻度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均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结论:1.在炎症反应方面,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和乳酸钠林格液均可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而且均能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但是醋酸钠林格液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TNF-α及IL-6的表达,进而减轻细胞及组织的损伤。2.在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两种液体均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以及静脉氧分压。但是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复苏患者后动脉血乳酸值下降,可以更好的纠正患者体内的酸中毒现象。
吴小品[6](2019)在《综合护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 7年2月~201 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7 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干预组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者急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抢救成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显着少于对照组,预后残疾、死亡人数显着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期间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确保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病人预后效果。
李玉玲[7](2018)在《复合性骨折并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表明复合性骨折多有交通事故、高空作业不慎所致,损伤类型复杂,并发症多,尤其是并发休克时,常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对休克的预防、治疗及护理是一个难点。我科自2014年至2017年急诊救治创伤性休克患者30多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科室的具体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
张凤莲[8](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爆炸等发生率明显上升,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约占40%,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死于伤后24 h以内。如何在院前快速、准确实施治疗、护理措施以降低伤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笔者就近年来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孔建宜,柯丹,杨凤华[9](2018)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院前急救中遇到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0例,并按输液方式的不同等分为常规静脉输液组和骨髓腔穿刺输液组。观察两组患者建立有效输液通道的时间、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所需时间、抢救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建立有效输液通道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静脉输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组抢救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可有效缩短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提高抢救有效率,临床应用效果较优。
吴晨[10](2018)在《急诊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救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急诊收治的38例创伤性休克病人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急诊收治的38例创伤性休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病人的分诊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急诊分诊时间和有效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相关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满意度为94.7%,高于对照组的76.3%(P<0.05)。[结论]对创伤性休克病人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效果,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二、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输液管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输液管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不同休克类型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限制性液体复苏 |
2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休克病人中的应用现状 |
2.1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1.1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1.2 在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1.3 在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2 在感染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2.1 在成人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2.2.2 在小儿感染中毒性休克病人中的应用 |
3 小结 |
(2)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创伤失血性休克+二次打击模型 |
1.2.2 骨髓腔补液 |
1.2.3 脓毒症模型制作 |
1.2.4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
1.2.5 获取骨髓细胞和肾细胞的免疫细胞 |
1.2.6 骨髓、肾脏中纯化CD11c~-CD45RB~(high) DCs |
1.3 实验分组 |
1.3.1 实验一:骨髓腔补液+二次打击实验 |
1.3.2 实验二:细胞回输实验 |
1.4 统计学分析 |
1.5 结果 |
1.5.1 IO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
1.5.2 IO可以使血浆中TNF-α与IL-10升高 |
1.5.3 IO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和CD11c~-CD45RB~(high) DC的数量 |
1.5.4 免疫细胞回输可以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
1.6 讨论 |
1.7 小结 |
1.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骨髓腔补液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潜力 |
2.1 骨髓腔补液的概述 |
2.1.1 国内外骨髓腔补液的应用与发展 |
2.1.2 骨髓腔补液的特点与优势 |
2.1.3 骨髓腔补液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
2.2 创伤失血性休克与脓毒症概述 |
2.2.1 脓毒症研究进展 |
2.2.2 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脓毒症 |
2.3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与先天免疫概述 |
2.3.1 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先天免疫反应 |
2.3.2 先天免疫的研究进展-训练性免疫 |
2.4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
2.5 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MODS和AKI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研究现状 |
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及评价现状 |
1.1.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研究现状 |
1.1.2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评价现状 |
1.2 护理敏感指标研究现状 |
1.2.1 护理敏感指标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护理敏感指标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技术路线 |
2.1 循证护理相关概念 |
2.2 DELPHI法相关概念 |
2.3 评价指标的相关概念 |
2.4 技术路线 |
第3章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小组 |
3.1.2 函询专家小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证据查找 |
3.2.2 采用系统评价法构建初始指标池 |
3.2.3 编制函询问卷 |
3.2.4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3.2.5 统计方法 |
3.2.6 质量控制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专家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程度 |
3.3.3 函询结果 |
3.4 讨论 |
3.4.1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3.4.2 急性脑损伤敏感指标构内容分析 |
3.4.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急性颅脑损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文献总结表 |
附录2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6)综合护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 |
2.2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
3 讨论 |
(7)复合性骨折并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休克早期症状 |
1.1 神志与表情 |
1.2 脉搏、血压与脉压差 |
1.3 呼吸 |
1.4 尿量 |
1.5 体温 |
2 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
2.1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 |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迅速扩充血容量 |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
2.4 积极排除一切导致休克的因素 |
2.5 尿量监测 |
2.6 脉搏、血压观察 |
2.7 体温 |
2.8 及时止痛 |
3 复合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其它护理 |
3.1 骨折部位的处理 |
3.2 做好药物护理 |
3.3 做好皮肤护理 |
3.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
3.5 重视心理护理 |
(8)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场急救措施 |
1.1 接到急救电话, 快速反应 |
1.2 准确、快速判断伤情 |
1.3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
1.4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出血与止痛 |
1.5 快速恢复有效的血容量 |
2 转运的护理措施 |
2.1 转运前准备 |
2.2 选择适宜体位 |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
2.4 心理护理 |
2.5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
(9)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建立有效输液通道所用时间、输液速度及血压回升所需时间比较 (表1) |
2.2 对比两组抢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2) |
3 讨论 |
(10)急诊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救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抢救创伤性休克病人的输液管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不同休克类型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 刘彦彦,刘腊梅. 全科护理, 2020(24)
- [2]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D]. 黄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明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敏感指标的构建研究[D]. 周倩倩. 北华大学, 2020(12)
- [5]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D]. 王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6]综合护理对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效果分析[J]. 吴小品.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06)
- [7]复合性骨折并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A]. 李玉玲. 第二届医师进修峰会暨中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8
- [8]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J]. 张凤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9)
- [9]快速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孔建宜,柯丹,杨凤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12)
- [10]急诊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病人救治中的应用[J]. 吴晨. 全科护理,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