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库论文_杨培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紫坪铺水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库,洪水,汶川,力场,采空区,台网,方法。

紫坪铺水库论文文献综述

杨培忠[1](2019)在《紫坪铺水库工程枢纽地下采空区处理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坪铺水库工程枢纽区历史上小窑采煤形成较多的采空区域,这些无序开采造成的地下采空区给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行带来了严重危害,尤其是重要建筑物部位。本文根据瞬变电磁法对地下采空区实测的良好成果,针对工区地质条件和地下采空区分布特点,分析了地下采空区对工程的影响,回顾了当时的具体设计处理对策,并总结了工程多年运行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杜世军,刘卫[2](2019)在《紫坪铺水库水质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紫坪铺水库水质情况和富营养化状态变化情况,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每月对水库四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分析,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评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方法,分析水质情况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年平均水质指标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主要为Ⅰ类、Ⅱ类水质,总氮为Ⅲ类水质,总磷除2016年为Ⅳ类水质外其余年份均为Ⅲ类水质;②TLI年均值主要呈逐年升高趋势,但最高值为29. 63;③TLI值空间分布特征为:库头﹥入湖库口﹥库中﹥库尾,时间分布特征为:5月、6月、7月、8月﹥1月、2月、3月、4月、9月﹥10月、11月、12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研究显示,紫坪铺水库水质整体主要处于湖库地表水Ⅲ类水质和贫营养化状态。(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毛平[3](2018)在《紫坪铺水库近年暴雨洪水过程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紫坪铺水库控制流域内的水文地质特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水库下游人类活动愈加频繁,紫坪铺水库作为岷江上游流域主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汛期防洪压力陡增。统计并分析了2008年以来水库汛期发生的洪水过程,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对洪水过程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典型洪水过程,对近坝区和高原来水区洪水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对制定水库洪水调度、做好防汛减灾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5期)

薛晨,由丽华,阳莉[4](2018)在《紫坪铺水库库容淤积现状及其对水库调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水源工程,保障下游用水需求,是紫坪铺水库发挥综合效益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水库淤积的加重,水库在发挥供水作用时,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同时也会受到很多来自其他方面的影响,如:电力市场行情变化、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变化等。在研究水库泥沙淤积规律的同时,可进一步研究多目标下的水库优化调度,更好的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4期)

王宏伟[5](2018)在《紫坪铺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措施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坪铺水库的水质较好,大部分月份的水质达到Ⅱ类水质目标。各水质参数年内无明显变化规律,大部分水质指标都能满足Ⅱ类水质标准,其中总氮含量长期超标,铁含量在部分月份也处于超标状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9.09~45.7,以中营养状态为主。库区总氮含量较高,磷含量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应作为水库富营养化防范的关键因子。特别应注意春季水库的富营养化,加强对坝前区域的监测。(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4期)

阳莉,由丽华[6](2018)在《紫坪铺水库汛期多目标调度运行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7·10"洪水的多目标调度采用了不同泄水设施的组合利用方案,利用洪水演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规避了白沙河的洪峰迭加;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将洪水约束在下游堤防安全水位之内;利用发电机组下泄的清水稀释减轻高浊度洪水对自来水厂制水的压力;利用水库水沙异化传播的特性,进行洪峰和沙峰的错峰调度,及时排出泥沙,减轻水库淤积。(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4期)

张棚,田延平[7](2018)在《紫坪铺水库后汛期限制水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坪铺水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承担的供水任务,运行以来蓄水期一直存在着上下游水库与紫坪铺水库争蓄的矛盾,水库蓄水难度较大。根据流域暴雨洪水特性以及对历史洪水的调查分析,确定以9月1日作为主、后汛期分界日期。经过调洪演算得知紫坪铺水库后汛期限制水位提升至875 m是可行的,为了不增加库尾河段的淹没,推荐后汛期限制水位提升至870 m。同时,通过近6年的实际运行情况说明,提高水库后汛期限制水位对于提高水库蓄满率成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4期)

李春政,马文涛,罗佳宏[8](2018)在《紫坪铺水库附近都江堰震群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2—4月,位于汶川大震初始破裂点的紫坪铺水库附近发生了一系列的小震活动,它们与汶川地震和紫坪铺水库小震的关系值得研究。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紫坪铺水库7个专用数字地震台站的数据,得到震级大于ML 1.0的28个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有19个地震事件集中在紫坪铺水库东南方向的都江堰附近,最大地震为逆冲型,发震机制为逆冲型带走滑分量,少量带正断层分量;从深度剖面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分布在地下13km附近区域,都江堰震群丛集在前山断裂带上,其它地震散布在中央断裂带上;发震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具有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比较大到趋向一致的演化过程。这些现象说明龙门山断裂带在都江堰附近存在1个凸凹体,形成应力集中点,引发都江堰震群活动,由此迫使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发生逆冲性活动,从而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李春政[9](2018)在《紫坪铺水库附近小震震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中央断裂的岷江拐弯处,这是一个构造变形的特殊部位。紫坪铺水库在2005年9月30日开始蓄水后频发一些密集的小震,这些小震大多集中在水库区域(103.3°N~103.7°N;30.85°E~31.15°E)。根据小震的位置、震源机制解的变化特征,可以明晰水库地震群在区域构造背景下随蓄水的变化过程,明确其发震构造、发震应力场随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过程。同时,分析水库诱发地震的发震机理,对于水库地震是否诱发了汶川8级地震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紫坪铺水库专用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活动,人们使用双差定位法重新对小微震进行定位(卢显等,2010;马文涛等,2011;蔺永等,2014),确定大部分微震震源深度在10公里以内。使用P/S振幅比法确定出的紫坪铺水库微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属于逆冲型机制(胡先明等,2009)。然而传统的P/S振幅比或者P波初动的方法计算震源机制,囿于对观测资料数据的有限使用,导致精度不高、适用性不强等问题。CAP(Cut and Paste)全波形拟合法因能充分利用观测波形数据,对理论波形与观测波形进行递进式拟合,并在此过程中赋予体波、面波等震中距不同的权重,成几十倍地提高了水库专用台网观测数据的利用率,也就有效地提高了震源机制解的精度,故更具可靠性和普适性。使用CAP法也可作为对原来的双差定位和P/S振幅比法结果的一个检验手段。CAP法计算震源机制解运用于中强震及以上的震例已十分普遍,而将CAP法应用于计算微小地震尚缺乏相关研究事例,主要原因在于微小地震在一般的区域台网中观测资料的信噪比偏低,被人们认为其结果可靠性不强,并且数量庞大计算量大而一直被忽略。但水库专用地震台网台距较小,多为十余公里。其2级小震的近台记录到的最大振幅值与4-5级的区域台站记录值在数量级上是相当的。所以,本研究认为:利用水库专用台网可以使用CAP软件计算出2级左右的震源机制解,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此论文就为CAP法计算小震震源机制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本研究对2005年至2008年4月的61个M_L 2.0左右短周期数字地震记录进行CAP拟合计算,并将结果与前人以往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在震级较大的地震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根据对紫坪铺水库地震计算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分析,发现水库地震的如下特点:其一,地震事件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水磨、深溪沟和桃子坪四个区域,呈现出震群特征;其二,震源机制解以逆冲型机制为主,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逆冲性质一样;其叁,从水库剖面图发现震群在深度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上;其四,从震源机制解参数发震应力方位角平面分布图发现主压应力方向以垂直于中央断层走向为主,部分平行于该断裂,发震断裂方向主要为北东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方向一致;其五,从主压应力方位角与蓄水水位随时间变化图得到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幅度在蓄水后收窄,趋于垂直前山断裂或中央断裂走向的180—270度范围;其六,震源机制解参数优势分布玫瑰图显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基本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2008年2月至4月的小震主要集中在都江堰附近,它们在区域构造中的作用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值得研究。于是扩大震级筛选范围,得到2008年2至4月水库区域(103.3°N~103.7°N;30.85°E~31.15°E)震级大于M_L 1.0的28个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表明:第一,从震源球平面分布图可见有19个地震事件集中在紫坪铺水库东南方向的都江堰附近,最大地震为逆冲型,其它发震机制逆冲型带走滑分量,少量带正断层分量;第二,从震源球深度剖面图发现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地下13km及以上区域,其中都江堰震群丛集在前山断裂带上,其它地震散布在中央断裂带上;第叁,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随时间的变化可见,在2008年2月到3月期间最大发震应力场方向在150°到350°来回变化,临近汶川8级地震发生时缩小到210°至250°之间,即存在着主压应力轴走向趋于与区域构造应力场走向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主压应力方向由紊乱到与区域构造应力场趋于一致的过程预示着即将有大地震发生(刁桂苓等,2011),也就是在大地震之前往往发震构造应力场有一个协同化的过程(马瑾等,2014)。这种发震主压应力方向由一个随机分布到在汶川地震前趋向一致的变化过程,说明了龙门山断裂带在都江堰附近存在着一个凸凹体,由此形成应力集中点。都江堰震群活动迫使龙门山断裂带前山断裂发生逆冲性活动,从而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所以,紫坪铺蓄水引起水库地震的发生,进一步改造了发震构造,最后加剧了龙门山断裂带中央断裂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梁敬轩[10](2018)在《紫坪铺水库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而地震诱发的滑坡由于其发生的集中程度高、分布密度大、斜坡动力条件复杂等特点,从而具有更强的致灾能力。众多学者对地震滑坡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针对的是一些热点问题,如高速远程滑坡、高速滑坡碎屑流等动力特征超强的岩质滑坡,而对于古滑坡堆积体这类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则缺乏系统的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但实地调查显示,本次地震触发的大型高速滑坡基本均属之前未曾滑动过的岩质滑坡,而位于地震核心区内原有大型古滑坡体则未见一例发生整体下滑,只是在局部陡缓交界部位存在震动裂缝或发生局部坍滑,这种古滑坡体在强震作用下保持稳定而不发生整体失稳的现象与之前的常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是巧合还是必然?基于此本文以紫坪铺坝前左岸古滑坡堆积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系统开展古滑坡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全过程动力响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体的整体及局部稳定性,重点阐述古滑坡体在强震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变形破坏机理,并探讨了强震作用下堆积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准确获取紫坪铺坝前古滑坡堆积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变形监测数据,对其地震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使堆积体地表及深部位移-时间曲线呈现突变式增加,上覆堆积层沿基覆界面发生下错,而地表破坏主要集中在灯盏坪前缘区域,主震过后堆积体无明显变形。而堆积体整体平缓的地形、密实的整体结构、平缓的软滑带及地震波的衰减是使堆积体在震时保持了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2)通过运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及GeoStudio软件对不同工况及不同库水位下紫坪铺坝前古滑坡堆积体的各个潜在滑面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原始地形堆积体在Ⅸ度地震烈度下整体稳定,不会沿下伏软滑带剪出,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134。而在堆积体前缘葫豆坪一带下伏软滑带较为陡峭,倾角约22°,从而导致葫豆坪在Ⅸ度地震烈度下稳定性较差,稳定性系数为0.797,同时灯盏坪前缘局部坡度可达35°,其地震下浅表层稳定性较差,稳定系数为0.794;经前缘反压堆载治理后,在Ⅸ度地震烈度下堆积体整体稳定性有所提高,稳定性系数在1.198~1.273之间,处于稳定状态。原葫豆坪一带现被压重体覆盖,稳定性系数在1.289~1.741之间,处于稳定状态,而灯盏坪前缘陡坡浅表层稳定性系数为0.975,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3)以灯盏坪古滑坡体实际地形为原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再现了古滑坡体的变形破坏过程,通过不同部位坡体的变形破坏现象及加速度的监测分析了紫坪铺古滑坡堆积体在地震力作用下动力响应规律和破坏的动力过程:坡体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显示出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及“地形放大效应”;不同地形不仅加速度不同,而且破坏形式及破坏程度均有所差异。(4)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紫坪铺古滑坡堆积体在Ⅸ度地震烈度工况下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地震对边坡剪应力及剪应变分布影响较大,堆积体坡顶及灯盏坪前缘等陡坡部位已经发生了塑性屈服;下伏软化带发生剪应变集中,但剪应变未贯通整个坡体,堆积体不会发生沿基覆界面的失稳。(5)通过对包含不同基覆界面倾角、不同坡面坡度的堆积体边坡进行振动试验,分析二者对堆积体边坡振动破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边坡初始振动加速度大小分布为:基覆界面<坡脚<坡面中部<坡肩,坡面坡度越大,加速度放大效应越明显。边坡破坏模式可总结为叁类:(1)坡面局部滑塌型:基覆界面倾角小于15°时边坡的变形破坏以坡面局部滑塌为主,堆积体不会沿基覆界面发生整体滑动。(2)坡面局部滑塌兼整体蠕滑型:基覆界面倾角为15°~25°时边坡的变形破坏仍以局部滑塌为主,但已出现沿基覆界面的整体微小下错。(3)整体下滑型:基覆界面倾角大于25°时变形破坏以沿基覆界面整体的下滑为主并辅以下滑体内部的局部滑塌。(6)采用离散元PFC2D模拟了不同地质要素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结果显示:无论边坡是发生整体下滑还是局部滑塌,其后缘破裂面均产生在坡肩张力带内,表现为陡立的张性破裂面;坡角影响的应力集中区是控制边坡滑塌的重要因素,滑塌范围随坡角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紫坪铺水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紫坪铺水库水质情况和富营养化状态变化情况,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每月对水库四个监测点位进行采样分析,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评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等方法,分析水质情况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年平均水质指标中: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主要为Ⅰ类、Ⅱ类水质,总氮为Ⅲ类水质,总磷除2016年为Ⅳ类水质外其余年份均为Ⅲ类水质;②TLI年均值主要呈逐年升高趋势,但最高值为29. 63;③TLI值空间分布特征为:库头﹥入湖库口﹥库中﹥库尾,时间分布特征为:5月、6月、7月、8月﹥1月、2月、3月、4月、9月﹥10月、11月、12月(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研究显示,紫坪铺水库水质整体主要处于湖库地表水Ⅲ类水质和贫营养化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紫坪铺水库论文参考文献

[1].杨培忠.紫坪铺水库工程枢纽地下采空区处理回顾[J].四川水利.2019

[2].杜世军,刘卫.紫坪铺水库水质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分析[J].四川环境.2019

[3].毛平.紫坪铺水库近年暴雨洪水过程特征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2018

[4].薛晨,由丽华,阳莉.紫坪铺水库库容淤积现状及其对水库调度的影响[J].四川水力发电.2018

[5].王宏伟.紫坪铺水库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措施探析[J].四川水力发电.2018

[6].阳莉,由丽华.紫坪铺水库汛期多目标调度运行实践[J].四川水力发电.2018

[7].张棚,田延平.紫坪铺水库后汛期限制水位分析[J].四川水力发电.2018

[8].李春政,马文涛,罗佳宏.紫坪铺水库附近都江堰震群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18

[9].李春政.紫坪铺水库附近小震震源机制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8

[10].梁敬轩.紫坪铺水库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龙门山造山带北、中、南叁段构造横剖...横跨汶川微观震中NW向剖面P波、S波和...紫坪铺水库水位变化与各分区地...全球131例水库诱发地震震中分布图8 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 8 级地震的...紫坪铺水库与汶川地震发震断裂...

标签:;  ;  ;  ;  ;  ;  ;  

紫坪铺水库论文_杨培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