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燕[1]2006年在《国企改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面临着巨大变化,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在新环境下的新工作。经济责任审计是我们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其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实行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对上是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对下是所在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他们对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他们进行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事业单位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许多大案、要案发生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之中,而其中又有相当数量发生在国企改制进程中,所以国企改制进程中的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当前审计的重中之重。当前在国企改制中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对我国审计工作来说还属于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遵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完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不断研究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理论的高度对这项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推动这项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入手,从经济责任审计的角度集中探讨了国企改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在改制中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开展起到推动作用。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系统的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进程,并结合国企改制的案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分析,提出了国企改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要点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注意的问题。文章的第一部分为经济责任审计概述,这一部分阐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国内外的发展进程和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内涵,是后文进行深入阐述的理论基础。文章的第二部分为国企改制进程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分析,笔者结合一些存在问题的案例分析了在我国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势在必行的结论。文章的第叁部分对于国企改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分别分析了国企改制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目标和内容。文章的第四部分对国企改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注意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改制中与审计相关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文章的第五部分为结论。
董楠[2]2017年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现有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适应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存在比较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重点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审计内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对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一是研究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二是系统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等。叁是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研究。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自主创新情况、境外资产管理情况、风险管控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8个主要方面。对上述8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第叁,探讨了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具体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外比较成熟和典型国家的审计制度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外相关审计制度安排中,与经济责任审计最接近、最有借鉴意义的是绩效审计制度。第四,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审计体制方面,存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人员经费受制等问题;审计对象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方法程序方面,存在缺乏统一指南、计划统筹不够、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审计内容方面,存在界限模糊、分类不明、不够细化等问题;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缺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欠缺、忽视绩效评价等问题;责任界定方面,存在责任界限划分困难、界定责任难以量化等问题;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整改督导力度较弱、运用情况不够透明等问题;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风险突出、防控不力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成因。第五,提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审计体制方面,应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实行审计垂直管理;审计对象方面,应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准确把握审计对象;方法程序方面,应出台统一程序指南、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应用先进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应厘清受托责任分类、细化明确审计内容;评价标准方面,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强化履责绩效评价;责任界定方面,应高度重视责任界定、科学划分责任界限、量化界定经济责任、注重审计证据支撑;结果运用方面,应健全结果运用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强化结果运用整改、完善结果公告制度;风险防范方面,应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的"叁来源"论,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二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8个方面、27个审计事项,并对每个审计事项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内容分类、系统性、可操作性上丰富了以往的类似研究。叁是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李莹莹[3]2010年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审计制度,自1985年产生以来,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最早产生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产生适应了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要求,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支持放权让利和厂长负责制的贯彻落实,旨在维护国家财产安全与完整,确定或解脱厂长的经济责任,发挥了澄清是非,奖优罚劣的监督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面临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在新的宏观环境下,正确定位,促进国有企业干部监督管理作用发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理论进行分析总结,以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为切入点,通过总结审计内容,按照重要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计算具体数值权重,结合指标评分,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程度打出分值。本文将指标设计、指标评分标准、重要性判断、权数判断、评价结果处理等过程综合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做出鉴证。
仇寿海[4]2015年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体现在相关审计制度越来越完善,审计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查处的问题惩罚力度越来越大等方面。然而在这样的审计大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问题数量并没有明显下降,出现了屡审屡犯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并基于企业公司治理的视角,探讨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公司治理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入手,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共同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认为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债务软约束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现实工作中的实施,并指出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国有资本的所有者主体不明,国有企业责权利划分不清晰,对经营者的显性激励不足以及法律意识不强等。并指出审计方法太过单一,审计内容涵盖内容不够全面,审计时效性不强以及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也是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发挥其作用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从外部环境、基本对策和具体对策叁个层次分别探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在外部环境方面,文章主要是通过让债务人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对经营者激励措施要对症下药,要进入机构投资者帮助企业;在基本对策方面,本文以期国企自身主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并通过政府审计机关全面的审计促使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内部审计资源。在具体对策方面,本文重点提出通过增加审计内容,完善审计评价体系,以及改进审计方法等方面来对国有企业进行独立于自身的审计工作,指出要通过问责审计报告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以及对报告运用结果的公开透明方式,来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同时要把社会责任相关的指标也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予以体现。通过上述叁个方面的对策分析,笔者希望能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有所帮助。
陈献东[5]2016年在《新一轮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变革研究——基于审计供给和审计需求均衡视角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审计的内容取决于国企审计需求与国企审计供给的相互作用。当前,国企审计需求主要来源于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和国有企业管理层,而国企审计供给的主要因素则包括审计资源、审计法制、审计技术等。在新一轮改革背景下,实现国企审计需求和国企审计供给的均衡,需要将传统的国企审计内容向政策执行审计、管理审计、个人责任审计、境外资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社会责任审计、整改审计、外部发展环境审计等方向变革。
青岛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侯杰, 商建波, 王健, 朱立鹏[6]2015年在《拓展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方向。这将对国有企业审计提出新挑战。本文从国有企业审计的地位入手,立足于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现状,分析了十八届叁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部署,指出国有企业审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和需要作出的调整。在审计目标方面,应着眼于维护国资安全、促进深化改革、评价领导经济责任、改进公司治理等四方面。在审计范围和内容方面,应按照统分结合的思路进行拓展和深化,即在国企审计基本审计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国有企业分层和分类改革的思想,重点探索国有资本运营企业、公益性企业、自然垄断性企业、一般竞争性企业等国有企业的审计内容。
司娟娟[7]2014年在《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有企业审计越来越重要。我国国有企业审计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审计,国家审计对国有审计的监督和管理很重要,国有企业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审计伴随着国有企业经济形式的改变而发展。但是,国有企业形式多样化,给国有企业审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国家审计的监管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何更有效的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成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国家审计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审计监管工作是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角度出发的。国家审计对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作用可以确保国有企业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同时有利于宏观政策的具体执行。相对于其他形式的国有企业审计,国家审计更加的客观,公正。但是由于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的主体比较多,很多时候,会出现重复审计。有时候,各个主体的审计会出现漏洞。这使得那些觊觎国有资产的人有机可乘。所以,完善的审计系统和监管系统对于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很重要。本论文通过案例分析、与外国国有企业审计现状的对比分析以及文献研究分析,来揭示我国家审计对国国有企业审计监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考虑国家审计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监管功能,更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苗连琦[8]2011年在《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权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权力的研究,古往今来,多少理论学者已经从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甚至哲学层面上展开了探究和研讨,且成果颇丰。但是,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把公共经济权力从纷繁芜杂的权力体系中剥离出来,仅仅着眼于公共经济权力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萌芽阶段,从公共经济权力异化的预防和审计监控的视角展开研究,尤为如此。受托经济责任观认为,在委托受托关系中,受托人为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必须拥有对称的公共经济权力。在具体行权过程中,受托人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权力运行状况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受托人可选择任何一种可能性。本文把为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而行使的公共经济权力的行权状况作为出发点,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研究,从细化公共经济权力以及构建经济权力导向审计模式和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制几个方面着手,分析论证了审计可以直接监控公共经济权力的行使状况,从而确保公共经济权力得到适当行使。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先对选题的背景进行了分析,指出选题的重要意义。接着对经济控制论、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图、内容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公共经济权力分析。首先是对权力,这个当今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的问题开始分析,对权力、经济权力、公共经济权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论证了公共经济权力的最初产生。在对公共经济权力行权过程中的逻辑路线仔细分析后,初步找到了公共经济权力的载体的叁个组成部分,其一是基于层层授权的与业务流程相关的行权资料;其二是某一项公共经济权力的直接行使者的行权痕迹;其叁是按照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行权者编制的行权报告。其次,又对公共经济权力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公共经济权力的内在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接着,考虑到公共经济权力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对称性,又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两者失衡的地方正是公共经济权力异化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进行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的目标所在。最后,对于公共经济权力异化的原因从主体论和客体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解析,得出公共经济权力异化原因是多方面的。第叁章,公共经济权力分类的深化。本章着重着眼于以往学者对于经济权力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类。首先根据行权主体把全部的公共经济权力分成政府及其部门的公共经济权力、公营非盈利组织的公共经济权力和公营盈利组织的公共经济权力,再在此基础上,根据政府及其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公营非盈利组织的事业使命或任务以及公营盈利组织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更进一步细化了每一部分的公共经济权力。第四章,经济权力导向审计模式构建。经济权力导向审计模式包括理论框架和实践框架。理论框架指在受托经济责任不断拓展的前提下,委托人的要求不断推陈出新,要求受托人要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特别是涉及到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履行方面的适当责任,适当责任是为履责而行权的适当性。以及在此基础下,审计基本理论在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信息和审计控制等方面呈现的显着特征。实践框架体现出在具体审计工作中审计策略、审计风险以及审计质量叁者的具体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制构建。在我国当今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制度框架内,本文建立了由“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和“道德制约权力”组成的一整套监控机制,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在审计权对公共经济权力监控的机制中,举例细化了公共经济权力的行使过程,通过对其行驶过程中痕迹的分析,得出是否存在公共经济权力异化的现象;强调审计立法,要求赋予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行使监控权,把党的方针落实到具体法律法规上;针对审计经费的缺口,强调改革现有的审计经费划拨体制。另外,分别对权利如何制约权力以及道德如何影响权力进行了内在作用机理的综合全面分析。第六章,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实证分析。对于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的相关问题,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涉及到的具体项目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覆盖党政机关、审计部门、国企领导和高等院校师生等。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于开展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是认同的,只是对于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制中的不同因素的重要性基于不同的背景表现出意见略有差异。另外,为在开展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时借鉴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本文分析了某省审计厅对某一地级市市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发现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体现,找到了在开展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时可以从经济责任审计中利用或借鉴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开展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时具体操作中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七章,结论、创新点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得出审计是可以直接对公共经济权力进行监控的结论。本文预计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解析了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提出公共经济权力载体的概念,细化了公共经济权力和政府审计权力,在对公共经济权力直接审计监控的实践设计中把痕迹学的概念和原理引入并运用到审计领域。2、构建了经济权力导向审计模式,深化了以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为重心的审计理论体系以及审计对公共经济权力进行监控机制的研究,指出权力制约机制发挥作用的动态性。3、用问卷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相关项目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李琳[9]2015年在《审计视阈下国有企业防治腐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历经多年发展,不负众望,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非常显着的变化。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的现象伴随而生,其中腐败现象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有效治理腐败问题,可以直接降低经济损失,同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繁荣及长远发展战略。自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反腐败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更为明显,对反腐败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加大,力求形成一个彻底远离腐败问题的政治氛围,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反腐败体系,才能够达到彻底根治腐败问题的目标。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许多方式方法,其中审计作为反腐败工作重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因此,本文选择从审计角度出发,对国有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国有企业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说,国有企业的发展引导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更是国民经济支柱和命脉所在。然而在这至关重要的领域中,不乏一些违章违规现象,在报道中也不免会看到领导人落马的新闻,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大对国有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十分必要,国企防治腐败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审计角度出发,将国有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防治腐败工作作探讨,以期找到更加适合国有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方法,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发展,以便最大限度的带动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叁个大部分。引言部分作为第一部分,主要指出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表明文章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文章的难点及创新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腐败和国有企业相关理论的概述。以腐败的概念作为出发点,深入剖析诱发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国有企业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企业的特殊性所在和其腐败问题的自身特点。第二章从审计的角度分析,重点分析审计对国有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重要性。第叁章指出目前审计视阈下国有大企业防治腐败工作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第四章,根据综合分析,提出有关审计方面的对策建议。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基本结论。
刘雷[10]2014年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随着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体系面临着新的风险,经济安全已然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而财政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国际上,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里,关注经济安全和财政安全早已成为各国政府施政和国际组织合作的重点。早在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将经济安全定位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叁大目标之一;1996年,俄罗斯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说法;希腊债务危机正式爆发,随之引爆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继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稳定,财政安全再次引起全球的关注。2013年10月,世界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讨论了两大议题,其中一大议题即是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财政政策的长期可持续性领域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全球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经济安全中的财政安全一直备受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常态。我国政府性债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的普遍关注,最新一次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表明:负有偿还责任的全国政府性债务高达20.6989万亿元,说明政府性债务在我国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求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金融系统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等等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最后都会转化为具有兜底责任的财政风险,影响财政安全,最终影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明确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财政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和经济基础,因此,财政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基石,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已达成共识。美国审计署(GAO)自1990年起持续关注高风险领域,并在《2004-2009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审计要“应对美国人民福利和财政安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和安全威胁”;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诸如澳大利亚、瑞典等,都在日常工作中履行了维护财政安全的职责。国际审计组织第二十一次大会形成的《北京宣言》明确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良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国家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刘家义审计长在2013年12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要“进一步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审计中,要关注财政的可持续性,特别是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那么,政府审计到底是如何维护财政安全,或者说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这是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最为核心的问题。该研究的进行将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促进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功能的发挥和有助于深化政府审计和财政理论的研究。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财政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在维护财政安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共分为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预期创新共五个小节。本章是开篇章,总领整篇论文。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依据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方式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相关经验研究和维护财政安全的具体政府审计形式研究四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价。第叁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共分为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方面内容。其中,财政安全内涵界定是辨析安全、财政、财政安全、财政风险等基础性概念的基础上,给出财政安全的具体内涵;理论基础一节主要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洛克的国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分析了政府审计应该要维护财政安全;作用机理一节从审计控制观出发,理论上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过程;而功能定位一节主要分析了政府审计在我国财政监督体系中的定位;第五节从历史依据、法律法规依据、现实状况叁个方面分析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第四章,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公共财政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说明了构建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重要性,其次,基于公共财政论,提出了可以将所有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包括在内的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即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最后分析了财政安全六要素体系的具体内容。第五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的理论视角。本章首先阐述和分析审计的“免疫系统”观,指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发挥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来维护政府财政安全。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具有的揭示功能、抵御功能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功能能否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实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发挥,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第六章,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本章在构建起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政府审计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实现路径维护财政安全。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研究创新、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本章是结束章,主要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归纳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并提出论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研究结论:(1)政府审计应该并且可以维护财政安全。本文构建的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政府审计应该维护财政安全。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维护地方财政安全和中央财政安全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出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结论。(2)公共财政视角下,财政安全要求实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路径问题的前提是梳理清楚影响财政安全的因素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研究在这些方面政府审计是否可以发挥作用,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与之相匹配的是公共财政模式。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的视角,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提出财政安全是指政府财政的运行在受到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冲击下,依然能够持续稳定的状态。为了实现这一安全状态,财政需要做到财政收支有效性、政府债务可控性、财政制度合理性、财政信息公开性、权力运行规范性和宏观经济平稳性。(3)政府审计可以达到财政安全要素体系六个方面的要求,从而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内涵会随着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丰富。在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安全的要素内容可以包括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丰富内涵里,换言之,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政府审计可以去实现财政安全的要素要求,即政府审计可以有相应的路径去实现维护财政安全的目标。本文提出,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最终维护财政安全。本文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的创新:(1)构建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问题在国内外尚属前沿。国内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实现路径的文献相对片面,不成系统,角度各异,不利于指导政府审计发挥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作用,而国外直接研究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文献几乎没有。本文构建了一个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了基本概念界定、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理论基础、政府审计维护财政的作用机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功能定位以及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践依据共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解决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关系问题。(2)基于审计“免疫系统”观,通过探索性地实证分析获得了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规范研究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可行性,而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证文献极少,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观出发,用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政府审计揭示、抵御和预防的“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与财政安全的关系,寻找到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有价值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政府审计可以维护财政安全的研究结论。(3)在财政安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府审计有效维护财政安全的作用路径,并提出若干维护公共财政安全的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基于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下构建的财政安全要素体系,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主要有:政府审计可以通过实施税收绩效审计和公共项目绩效审计来提高财政收支有效性,通过实施政府债务审计和专项政府审计增强政府债务可控性,通过实施制度合理性审计和财政预算全程审计促进财政制度合理性,通过实施财政信息系统审计和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加强财政信息公开性,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提升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以及通过实施宏观经济环境审计保障宏观经济平稳性。其中,新型政府审计类型包括了税收绩效审计、制度合理性审计、财政预算全程审计、政府信息公开审计和宏观经济环境审计。
参考文献:
[1]. 国企改制中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赵欣燕.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董楠. 武汉大学. 2017
[3].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D]. 李莹莹. 吉林大学. 2010
[4].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D]. 仇寿海. 南华大学. 2015
[5]. 新一轮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内容变革研究——基于审计供给和审计需求均衡视角的分析[J]. 陈献东.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6
[6]. 拓展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研究[J]. 青岛市审计学会课题组, 侯杰, 商建波, 王健, 朱立鹏. 审计研究. 2015
[7]. 国家审计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职能研究[D]. 司娟娟.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8]. 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研究[D]. 苗连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9]. 审计视阈下国有企业防治腐败问题研究[D]. 李琳. 河北经贸大学. 2015
[10]. 政府审计维护财政安全的实现路径研究[D]. 刘雷.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国企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社会风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