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青海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海杨,扦插育苗,整地,成活率
青海杨论文文献综述
林兆霞,黄刚[1](2012)在《青海杨扦插育苗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两年的田间实验,对青海杨扦插育苗技术中的整地与施肥、种条选择与插穗制备、扦插技术与田间管理等技术环节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使无芽硬枝插穗扦插成活率达到76%,一年生苗高达到131cm;有芽种条扦插成活率达到93%,一年生苗高达到148 cm,为开发利用这一乡土杨树资源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2012年01期)
马文斌[2](2011)在《青海杨新无性系选育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杨天然林内雌、雄株随机单采36株母树,开展田间选育试验。结果显示,36个单株高生长、地径生长差异极显着,群体平均成活率达76%,且初选了X10、C05、X13、C08 4个无性系为青海杨初选优良无性系,为青海杨复选优良无性系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1年04期)
马文斌,王金生,张彦玲[3](2010)在《青海杨苗期自然类型变异及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杨(Populas przewalskiiMaxim)是青海高原荒漠半荒漠地区特有的杨树种群,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黄河中上游沿岸及青海湖的周边山地,海拔2800~3200m。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天然林资源数量很少,2002年被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名(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星子[4](2010)在《青海—杨凌高新农业技术合作获立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星子) 近日,科技部对省科技厅申报的《青海-杨凌高新农业技术合作模式建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给予了立项,支持资助经费200万元。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推动我省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全面科技合作,并在跨区域的现代农业合作方(本文来源于《青海日报》期刊2010-01-08)
王翔,尹春英,李春阳[5](2006)在《干旱胁迫对青海杨不同种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海杨的两个分别来自极端干旱和湿润地区的种群进行不同水分处理,研究其在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气体交换、脱落酸积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上的种群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种群在各种生长和形态指标上均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例如株高(Ht)、基径(Bd)、总生物量(Tb)、总叶面积(La)和细根比(Ft).②不同种群在各种生理指标上也表现出了显着性差异,例如净光合速率(A)、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脱落酸(ABA)积累.③与来自湿润地区的种群相比,来自干旱地区的种群表现出了较小的生长和形态指标值以及较大的生理指标值.这些对水分可利用性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性表明,不同种群在其幼苗早期生长和建立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生存策略,来自湿润地区的杨树种群采用耗水策略从而抗旱性低,而来自干旱地区的杨树采用节水策略从而抗旱性高.这些对干旱的不同反应可以为不同气候地区选择相应的生态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表4参2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王翔[6](2005)在《青海杨不同种群对不同水分和施肥的反应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华北、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短缺是制约该地区农林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而杨树在该地区具有广泛的分布,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和丰产等特性,所以研究其抗旱性显得尤其重要。本试验通过对两个分别来自极端干旱和湿润地区的青海杨种群的幼苗进行不同水分和施肥处理,研究了其生长、形态、生理和生化的适应性,得出了以下结果:1.干旱胁迫显着影响了两个种群幼苗的生长、形态、生理和生化适应性特征。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两个种群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同时显着增加了细根比、叶片脱落酸积累、碳同位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两个种群幼苗的叶片相对水分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2.无论在水分状态良好还是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种群在各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上均表现出了极显着的差异性。和来自湿润地区的种群相比,在干旱胁迫下,来自干旱地区的种群表现出了更小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叶面积和细根比,同时表现出了更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脱落酸积累。3.来自于较干旱地区的种群为了适应长期的干旱环境,采取了节水策略,具有较低的生物量,因而具有较高的抗旱性; 来自于较湿润地区的杨树种群为了适应较为湿润的环境,采取了耗水策略,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因而具有较低抗旱性。因此,从生长速率和抗旱性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在水分状况良好的地区可以选择种群进行栽种,而在干旱地区,则应选择种群进行栽种。4.水分和施肥以及其交互作用均影响了青海杨的生长、形态和生理特征。青海杨的生物量积累随着水分和养分可利用性的降低而降低,而且更多的干物质向地下部分分配。施肥在水分良好条件下时促进了青海杨的生长和气体交换参数,如株高、基径、总生物量、总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而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施肥抑制了这些参数; 无论在水分良好还是干旱胁迫条件下,施肥均提高了青海杨的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期刊2005-05-01)
杨生福,伍海芳[7](1986)在《青海杨属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木,高达20余米。树干通直,中央主干明显,直达树顶,树冠窄圆锥形,侧枝细,分枝角小,枝层明显。树皮灰褐色,浅纵裂。一年生枝绿色,具棱,多年生枝灰白色。冬芽圆锥形,瘦小,具黄褐色粘质。短枝叶菱状卵圆形,长5—7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脉在叶背微隆起,微被疏毛,萌发枝叶较大,叁角状卵形至菱状卵圆形,叶柄细,近叶端侧扁,长2—3厘米,微被疏毛,常为绿色或受光面稍带浅红色。雌花序长1.5—2厘米,花序轴被(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1986年03期)
张荡氛[8](1984)在《对青海杨分布、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青海杨除分布于内蒙、宁夏和甘肃等省(区)外,还天然分布在我省柴达木盆地的乌拉泰(都兰县境内)。1983年作者在共和县采集了几份标本(原种条来自西宁、贵南等地),经鉴定,特征似青海杨,而与小叶杨形态有一定差别。因此,我省的小叶杨中,实有较多的青海杨相混误。至于我省原产有无真正的小叶杨,尚需进一步研讨。二、青海杨在树体形态、叶片特征等方面,与小叶杨较为相近。魏振铎同志曾把小(本文来源于《青海农林科技》期刊1984年02期)
许重九[9](1980)在《青海杨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根据群众反映,经过实地考查,在柴达木盆地香日德附近发现了4,900多亩杨树林,根据四川省林科所良能工程师提供的资料,并经西北植物研究所于兆英副所长等协助鉴定,确认为青海杨(Populas Przewalskii Maxim)。一、形态特征大乔木,高达20米以上,胸径可达80厘米。树皮灰棕红色,老龄灰褐色,厚达3—8厘米,纵裂明显,不显剥落。小枝纤细,当年生黄绿色,2年生黄褐色,老枝灰褐色。叶椭圆卵形,(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1980年12期)
青海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青海杨天然林内雌、雄株随机单采36株母树,开展田间选育试验。结果显示,36个单株高生长、地径生长差异极显着,群体平均成活率达76%,且初选了X10、C05、X13、C08 4个无性系为青海杨初选优良无性系,为青海杨复选优良无性系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海杨论文参考文献
[1].林兆霞,黄刚.青海杨扦插育苗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2012
[2].马文斌.青海杨新无性系选育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2011
[3].马文斌,王金生,张彦玲.青海杨苗期自然类型变异及选择[J].林业实用技术.2010
[4].星子.青海—杨凌高新农业技术合作获立项[N].青海日报.2010
[5].王翔,尹春英,李春阳.干旱胁迫对青海杨不同种群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
[6].王翔.青海杨不同种群对不同水分和施肥的反应差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
[7].杨生福,伍海芳.青海杨属一新种[J].青海农林科技.1986
[8].张荡氛.对青海杨分布、形态特征和分类地位的商榷[J].青海农林科技.1984
[9].许重九.青海杨简介[J].林业科技通讯.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