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论文_张佳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柱结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脊柱炎,髂骨,细胞,磁共振。

脊柱结核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明[1](2019)在《前中柱垫高联合后路截骨钉棒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胸腰椎体后凸畸形病变的重要病因,临床表现除结核本身症状以外,还可引起患者腰背部疼痛不适,外观变形,活动受限。本研究观察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行前中柱垫高后路截骨钉棒固定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7~69岁,平均(40.12±2.34)岁;病程11~95个月,平均(51.21±3.45)个月;治疗前脊柱结核原发病灶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检文,蒋科,李冬梅[2](2019)在《抗结核药物联合颗粒植骨与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颗粒植骨、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植骨融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颗粒组42例(采用颗粒植骨融合)与髂骨组47例(采用髂骨植骨融合),记录手术相关数据,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并获取术后1周及随访2年Cobb角、椎间高度测量数据。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颗粒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改善程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颗粒植骨、髂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更有助于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且植骨融合时间更短,而后者更有助于Cobb角度、椎间高度维持。(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烨[3](2019)在《个性化综合护理对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个性化综合护理对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2019年1月收治脊柱结核术后患者92例,按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应用个性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34期)

吴慧,高阳,刘挨师,赵鹏飞,武小鹏[4](2019)在《单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在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量分析单指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o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各参数在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潜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经血凝集实验1∶100++以上或虎红平板实验++以上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D) 34例、结核菌培养或手术病理证实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 31例的临床资料。65例患者均行常规脊柱扫描、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多b值DWI扫描,以测量两组单指数模型参数:ADC值,双指数模型参数:D、D*、f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DDC、a值,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鉴别诊断效能;相关性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 (1) BSD组的ADC、D、D*、f、DDC、a值均高于STB组,ADC、D、D*、DDC、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4、0.000、0.002),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2)在BSD与STB鉴别时ADC、D、DDC、D*、a均具有较高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85、0.76、0.71、0.71,其阈值分别为:0.000889、0.000664、0.00106、0.00309、0.81。(3) BSD组和STB组中ADC、D、DDC均具有较好相关性,两组中ADC与DDC相关性均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89,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指数模型ADC值、双指数模型D,D*值及拉伸指数模型DDC,a值在鉴别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均具有较高效能。双指数模型同时提供灌注信息,拉伸指数模型同时提供扩散异质性信息,但双指数模型及拉伸指数模型诊断效能并未高于传统的单指数模型,所以临床仍推荐应用单指数模型DWI。(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11期)

刘彦锋[5](2019)在《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对脊柱结核患者诊疗期间CT、MRI影像学检查所发挥出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脊柱结核患者为主,收治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5月,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分别采用CT、MRI影像学两种检查方式,有本院专业能力较强的病情诊断医师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对患者病症做出评判。结果:所选患者结核部位不一,主要存在腰椎、胸腰椎、腰骶椎结核等多种病症类型。在不同的诊断方式下,所获取患者病例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差别。结论:在对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将CT、MRI影像学相结合使用,能够获取患者更多的病例信息,大大提高了患者疾病诊断的效率和质量,以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2期)

李明,裴广祥,董勤亮,刘海杰,侯泽东[6](2019)在《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选取我院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40例,脊柱结核患者40例,对患者进行CT、MRI联合检查,观察患者检出率及影像学特点。结果:CT、MRI联合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P>0.05,布氏杆菌脊柱炎受累椎体分布与脊柱结核受累分布对比,P>0.05,布氏杆菌脊柱炎影像学特点显示状况与脊柱结核患者相比对比,P<0.05。结论: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应用CT、MRI联合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较好的鉴别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丰胜,贾晨光,李卓,郝志芳,刘威[7](2019)在《脊柱结核402例围手术期处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围手术期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针对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关注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回顾性分析402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0例,女性182例,年龄1.5~89岁,平均(47.8±26.6)岁。颈椎10例,颈胸段6例,胸椎152例,胸腰段19例,腰椎170例,腰骶段45例,合并截瘫18例。总结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关注要点、合并症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402例患者中病理确诊率为77.11%。术前抗结核时间3~7 d 28例,>7~21 d 280例,>21~90 d 59例,>90 d以上35例。术前伴发其他系统疾病前4位的是肺结核、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结核菌培养阳性率48.51%,耐药结核占培养阳性20.40%,耐多药占耐药结核43.90%。术前采用的抗结核方案为初治方案、复治方案、耐药方案。手术方法为颈椎及颈胸段采用前路手术16例,胸腰椎前路326例、后前路15例,腰骶段前路28例、后路5例、后前路12例。1年内384例达到骨病灶愈合标准,愈合率95.52%,8例骨病灶未愈,未愈率1.99%,二次手术清理5例,二次手术率1.24%。1年后骨病灶复发2例,复发率0.50%。围手术期死亡2例,开胸手术后胸腔出血填塞2例,肋间神经痛18例。结论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术前作出准确的诊断及鉴别、做好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础,围手术期做好病原学检查和细菌敏感性试验有利于控制复发,提高治愈率;及时正确处理好其他系统伴发疾病、依据病情合理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是治疗成功的保证。(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浩,马宗军,黄菱,王琦,于辛酉[8](2019)在《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液循环gammadelta T细胞及其表达microRNA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患者外周循环gammadelta (γδ) T细胞及产生的microRNA变化。方法分别收集脊柱结核组与健康对照组各25例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γδT细胞比例变化。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获得纯化的γδT细胞,提取microR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脊柱结核组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占CD45~+白细胞的比例显着下降(P<0.05),占CD3~+ T淋巴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P<0.05)。磁珠分选获得γδT细胞纯度为90%以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脊柱结核组外周血纯化的γδT细胞中miR-144-3p和miR-29a表达显着上调(P<0.05),miR-155-5p表达显着下调(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外周循环中显着减少的γδT细胞及其产生的差异microRNA分子有助于理解疾病发生机制,其亦可能成为新的、潜在的临床防治靶点。(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赵涛,梁亚萍,高腾飞,方海林,彭茂轩[9](2019)在《经第12肋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第12肋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与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术结合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120例胸腰段椎体结核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经第12肋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后路钉棒内固定术结合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率、平均住院时间,Cobb角的变化、血沉变化、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脊柱畸形情况、伤口感染情况及治愈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时间(120.11±25.19)min,术中出血量300~900 ml,平均出血(550.41±142.91)ml,输血者22例,输血率36.67%,Cobb角术前后平均变化(20.8±4.9)°,血沉术前后平均变化(19.7±6.2)mm/h,术后脊柱侧弯畸形者4例,后凸畸形者3例,伤口感染0例,延迟愈合0例,无一例复发,治愈率100%。对照组手术时间110~170 min,平均时间(128.61±29.34)min,术中出血量400~1050 ml,平均出血量(660.36±158.85)ml,输血者26例,输血率43.33%,Cobb角术前后平均变化(19.6±4.5)°,血沉术前后平均变化(18.3±5.9)mm/h,术后脊柱侧弯者1例,后凸畸形者0例,伤口感染者3例,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2例,复发4例,治愈率93.33%。术后随访15~24个月,平均18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和ESR及神经功能情况均较术前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Cobb角变化量和ESR变化量、神经功能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第12肋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失血量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赵颖,曾祥利[10](2019)在《整体护理模式在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整体护理在脊柱结核围术期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55例于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间收治的手术治疗脊柱结核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入院次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整体护理,进行两组护理成效的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柱结核患者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可促进满意度的提升,推广应用价值高。(本文来源于《医学食疗与健康》期刊2019年14期)

脊柱结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分析颗粒植骨、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9例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诊治、随访资料,患者均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植骨融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颗粒组42例(采用颗粒植骨融合)与髂骨组47例(采用髂骨植骨融合),记录手术相关数据,评估症状改善程度,并获取术后1周及随访2年Cobb角、椎间高度测量数据。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颗粒组手术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明显短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髂骨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均明显升高,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改善程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颗粒植骨、髂骨植骨两种融合方式均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但前者更有助于控制手术时间、出血量,且植骨融合时间更短,而后者更有助于Cobb角度、椎间高度维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柱结核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明.前中柱垫高联合后路截骨钉棒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临床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2].陈检文,蒋科,李冬梅.抗结核药物联合颗粒植骨与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结核中采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3].王烨.个性化综合护理对脊柱结核术后患者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9

[4].吴慧,高阳,刘挨师,赵鹏飞,武小鹏.单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在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9

[5].刘彦锋.脊柱结核CT和MRI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6].李明,裴广祥,董勤亮,刘海杰,侯泽东.CT、MRI联合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7].刘丰胜,贾晨光,李卓,郝志芳,刘威.脊柱结核402例围手术期处理策略[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

[8].王浩,马宗军,黄菱,王琦,于辛酉.脊柱结核患者外周血液循环gammadeltaT细胞及其表达microRNA的初步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9

[9].赵涛,梁亚萍,高腾飞,方海林,彭茂轩.经第12肋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

[10].赵颖,曾祥利.整体护理模式在脊柱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

论文知识图

患者,女,48岁,T6-L2椎体结核伴后凸...患者,男性,37岁,T1-L1椎体结核,A...患者,男性,35岁,T8-11椎体结核晶芯分枝杆菌菌种鉴定微阵列芯片的探...晶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微阵列...结核分枝杆菌SM/EMB/LVFX/AMK/CPM耐药...

标签:;  ;  ;  ;  ;  ;  ;  

脊柱结核论文_张佳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