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学元件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学,元件,稳定性,功率,固体,热稳定性,激光。
光学元件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妮,田爱玲,刘丙才,朱学亮,王红军[1](2018)在《光学元件面形评价参数的稳定性及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选取最优评价参数以消除峰谷值(PV)参数出现的敏感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等弊端,文中通过对不同波面的分析和重复性的讨论,对PV、PV_m、PV_(20)、PV_q和PV_r评价参数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对传统抛光加工方式下仅含单项像差的波面和一般波面中PV相关评价参数与均方根值(RMS)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V_q和PV_r参数有较好的稳定性.对于仅含单项像差的波面,PV相关参数和RMS的比值均为恒定值,采用单一的参数评价面形质量;对于一般的面形测量,PV相关参数和RMS的比值无确定的关系,采用PV和RMS参数综合评价光学元件的面形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晓苹[2](2012)在《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高空侦察类相机、超光谱成像系统、高分辨力空间相机等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稳定性将直接决定此类高精密光学系统的特征性能指标。而对于光学元件表面工作稳定性影响最直接、最严重的就是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此类缺陷会严重影响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降低光学元件抵抗环境影响的能力,将直接导致光学系统的分辨力下降、光学传递函数降低,甚至在恶劣的应力环境下生长,造成光学系统的工作失效。针对此问题,提出失稳性概率预测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的方法。目的是(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09-21)
沈炎龙,黄珂,马连英,郑国鑫,王大辉[3](2011)在《高功率准分子激光主振荡功率放大系统光学元件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高功率准分子激光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系统中各光学元件稳定性对靶面光斑定位精度的影响,建立了分析模型,利用分析结果指导高稳定性镜架设计以满足系统实验需求。根据高功率准分子激光MOPA系统特点,有效地简化了系统光路,建立了系统光路模型;按照系统打靶精度要求,利用叁维坐标变换和光线追迹法,计算得到了系统单个光学元件稳定性对靶面光斑定位精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自行设计的镜架进行了稳定性测量。计算结果表明,反射镜的旋转变化和透镜垂直光轴的平移变化是影响靶面光斑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且主放大光路中反射镜在X方向和Y方向上最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不能超过0.8和1.6μrad。实际测量结果表明,设计的镜架在X方向和Y方向最大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和0.81μrad,满足系统实验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1年01期)
谢娜,周海,张军伟,林东晖,陈良明[4](2009)在《大型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的稳定性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通常要求总的打靶精度为几十微米,这对结构的稳定性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以一大型激光装置为背景,以关键光机系统为例进行稳定性设计。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一体化结构和桁架结构、隔离振动源增加结构刚度等方式减小光机结构对环境振动的响应,提高结构的稳定性。然后,应用有限元理论对关键光学元件及其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光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中腔镜的最大转角为0.14μrad,注入系统角漂元件的最大转角为0.423μrad,光束切换模块反射镜的最大转角为0.394μrad。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结构合理可行,关键光学元件均满足稳定性设计指标的要求,且裕度系数>1.5。(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09年10期)
鲍龙祥,杨辉,刘祎[5](2008)在《光学元件抛光用水基磁流变液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介绍磁流变抛光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磁流变液所应具备的特性。通过配方试验配置了磁流变液,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配置出了沉降率达到8%且具有良好抗团聚稳定性的磁流变液,满足了光学元件抛光的要求。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磁流变液稳定性应采取的几种可行性方法。(本文来源于《航空精密制造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张军伟,冯斌,周忆,王时龙,向勇[6](2007)在《大口径光学元件环境热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靶场光学元件在环境热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分析理论和数学描述,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靶场反射镜的模型,用靶场实测环境温度变化作为载荷,计算得到了反射镜在靶场温度变化0.3℃时,垂直镜面方向的变形及其在平行于镜面平面内的转角漂移。结果表明:在当前的温控条件下,光学元件在环境热载荷作用下的变形满足稳定性设计要求。并计算了几种环境温度变化下反射镜的变形和转角漂移。初步的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变化与反射镜的转角漂移成正比。(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7年08期)
冯斌,周忆,张军伟,张丽婷,吴存学[7](2006)在《大口径光学元件热稳定性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影响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中大口径光学元件稳定性的热激励源及其作用过程,指出日照瞬态温度、室内HAVC(A ir Cond itioning)系统以及局域瞬态热源是影响光学元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大口径光学元件热影响的数学描述,并应用分析软件进行了初步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热激励对光学镜片的影响不是靠简单的热载荷的单一作用过程,而是通过流动和传热的相互耦合,以及中间过程的转换,最终对光学镜片产生作用.因此,控制室内暖通空调系统的波动范围、减小镜箱内部温度变化、选用受热变形均匀和抗温度变形的镜片材料、减小温度引起的镜架热膨胀等是减小热激励影响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10期)
师智全[8](2003)在《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激光聚变需求牵引下,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激光装置的输出能量从初期的百焦耳级发展到兆焦耳级,其结构规模从小型单路输出发展到上百路输出,光学元件数量大幅度增加,光学元件口径增大到数十厘米,光传输距离也从数十米增加到百米。这些激光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光学元件结构在外界激励因素作用下容易产生漂移,使光束位置和方向发生改变,影响光束打靶定位精度,无法满足精密物理实验要求。因此在发展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同时,也格外注重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基于此,本论文着眼于大型固体激光器装置多元件、多种类、多光束、大口径和长距离传输等特点,从光路稳定性角度出发,全面分析和研究了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与打靶精度以及激励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相互作用机理,系统地建立了一套大型固体激光器装置光学元件稳定性分析模型,为解决光学元件稳定性指标分配和激励源稳定性指标分配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为结构设计和工程实施以及优化性能价格比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也为我国系统研究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对大型固体激光装置设计建造具有建设意义的成果。 1、分析和论证了大型固体激光装置中光学元件稳定性与靶点光束定位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光学元件稳定性影响打靶精度的物理模型。 2、构建了多目标最优化的光学元件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以功能模块及其所含光学元件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和概率论理论,解决了功能模块稳定性指标和光学元件稳定性指标分配问题。 3、建立了共轴与非共轴相结合的光线追迹模型,通过对大型固体激光装置打靶的仿真模拟,获取光束在靶点处的弹着点分布,依据总体设计要求,运用数理统计原理,采用弥散圆和频率分布方法对弹着点分布进行分析,优化光学元件稳定性分配指标。 4、基于Aut0CAD 2000工作平台,采用objectARX 2000与MFc的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SG3SAOPL专用软件,具有对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稳定性分配和靶区光路排布等功能。结合神光111及其原型装置,给出功能模块和光学元件稳定性指标分配值,并以数据和图形两种格式给出神光111靶区光路排布结构参数。 5、分析和确立了影响光学元件稳定性的激励源及其相互关系,并基于光学元件稳定性指标要求,探讨了激励源稳定性指标分配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为系统分析和研究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稳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期刊2003-03-05)
郭晴,王汝笠,裴云天,严义埙[9](1999)在《衍射光学元件热稳定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折射元件和衍射元件的温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透镜焦距和衍射效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通过施密特红外望远镜系统的设计,比较了折射非球面与衍射光学校正板的温度特性对系统光学传递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衍射光学元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1999年05期)
光学元件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高空侦察类相机、超光谱成像系统、高分辨力空间相机等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稳定性将直接决定此类高精密光学系统的特征性能指标。而对于光学元件表面工作稳定性影响最直接、最严重的就是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此类缺陷会严重影响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降低光学元件抵抗环境影响的能力,将直接导致光学系统的分辨力下降、光学传递函数降低,甚至在恶劣的应力环境下生长,造成光学系统的工作失效。针对此问题,提出失稳性概率预测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的方法。目的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学元件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妮,田爱玲,刘丙才,朱学亮,王红军.光学元件面形评价参数的稳定性及关联性[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8
[2].陈晓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C].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3].沈炎龙,黄珂,马连英,郑国鑫,王大辉.高功率准分子激光主振荡功率放大系统光学元件的稳定性[J].中国光学.2011
[4].谢娜,周海,张军伟,林东晖,陈良明.大型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的稳定性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9
[5].鲍龙祥,杨辉,刘祎.光学元件抛光用水基磁流变液稳定性研究[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8
[6].张军伟,冯斌,周忆,王时龙,向勇.大口径光学元件环境热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7
[7].冯斌,周忆,张军伟,张丽婷,吴存学.大口径光学元件热稳定性初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师智全.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
[9].郭晴,王汝笠,裴云天,严义埙.衍射光学元件热稳定性的分析[J].光子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