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大麦论文_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大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麦,真菌,转录,内生,抗病性,发芽率,生理。

野大麦论文文献综述

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1](2019)在《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形成的带菌(E+)和不带菌(E-)植株为研究材料,将其种植在从甘肃玛曲、榆中和临泽采集的土壤中,温室培养8个月。分析在不同土壤中种植3、6和8个月后,E+和E-植物的地上干重;及植物建立后6和8个月的土壤碳、氮、磷、pH、细菌丰度、真菌丰度、土壤氮循环中涉及的关键细菌,旨在探究内生真菌侵染野大麦对宿主生境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提高了野大麦的干物质量;相同带菌情况下(E+或E-),临泽土壤中干物质量最高,玛曲土壤中干物质量最低;叁种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两两间差异显着,而在榆中和玛曲土壤中E-植物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着。内生真菌侵染显着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和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碳、微生物生物量碳、pH、细菌、真菌、反硝化细菌和氧化亚氮还原菌丰度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内生真菌对土壤总磷含量无显着影响,但各土壤类型之间差异显着,且随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变化。证实,Epichloёbromicola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生境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与土壤类型密切相关,且随着宿主植物生长时间的延长发生显着变化。因此,建议内生真菌对土壤的影响需长期实地研究,这有助于深刻理解驱动土壤性质变化的机制。(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寇明珠,钟睿,李春杰,南志标,张兴旭[2](2019)在《野大麦内生真菌(Epichlo? bromicola)对一种病原真菌(Alternaria sp.)的拮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用分离自野大麦植株(Hordeum brevisubulatum)的5株不同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菌株(Y2、Y2-1、Y3、Y4-1和Y5)对分离自野大麦叶片中的1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5株野大麦内生真菌菌株对链格孢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Y2-1菌株对链格孢属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33.20%;Y2和Y3次之,抑制率分别为31.00%和30.80%;Y5菌株对链格孢属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弱,抑制率为25.60%。平板对峙试验Epichlo?bromicola与宿主植物野大麦的共生显着提高宿主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的侵扰,这为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培育优良抗病牧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陈泰祥[3](2019)在《野大麦内生真菌提高宿主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是开发和利用盐碱土地的主要途径之一,此途径必须要建立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植物耐盐生理机制的基础之上。植物共生菌的侵染可以提高宿主植物的抗逆性,Epichlo(?)属内生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禾草共生微生物,一方面可以产生生物碱,引致家畜中毒,给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与禾草形成互惠共利的共生关系,提高宿主禾草的抗逆性。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盐渍化草地的优良饲草-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和布顿大麦(Hordeum bogdani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Epichlo(?)属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以及产生物碱特性,进一步构建了相同遗传背景的带菌(E+)和不带菌(E-)野大麦种群,研究了内生真菌侵染对盐胁下野大麦组织结构、几种代谢产物、光合作用,生理调节、离子吸收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此外,研究了盐胁迫对野大麦体内内生真菌菌丝密度和波胺含量的影响,以及外源多胺与内生真菌的互作对野大麦耐盐性的影响。以期明确野大麦内生真菌及其提高宿主耐盐性的机理,为合理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以及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禾草抗逆新种质创新与抗逆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布顿大麦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其产碱特性。分离自我国新疆、内蒙和甘肃等地的布顿大麦Epichlo(?)属内生真菌表现出形态差异性,按分类地位可分为3种,分别为Epichlo(?)bromicola,Epichlo(?)sp.种待定,以及1个新的叁拷贝杂交种分类群,将其命名为Epichlo(?)sp.HboTG-4(H.bogdanii Taxonomic Group 4:E.bromicola×E.typhina×E.sp.)。分离获得的布顿大麦内生真菌表现出生物碱合成基因多样性。根据分类地位、生物碱合成基因(交配型基因,perA基因,EAS、IDT和LOL基因簇基因),可将22株内生真菌分为7个不同的基因型。其中新的叁拷贝的杂交分类群表现为优良菌株,仅含有调控产生对家畜无毒而对昆虫有毒的波胺peramine生物碱的基因,而不含有调控产生其它对家畜有毒的生物碱的基因。2.明确了甘肃临泽野大麦内生真菌的分类地位为Epichlo(?)bromicola,其基因组中含有波胺peramine和裸麦角碱chanoclavine I的合成基因,但是缺乏合成吲哚二萜类的lolitrem B,黑麦角碱loline以及除裸麦角碱chanoclavine I以外的复杂的麦角类生物碱的基因。HPLC检测结果发现,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内含有对昆虫有毒性的波胺peramine,不含有对家畜致毒的麦角酰胺ergine,麦角新碱ergonovine,麦角缬氨酸ergovaline和黑麦震颤素lolitrem B。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WBE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2~25℃,在4℃和35℃条件下不能生长,最适生长pH为5.09~6.1的中性偏酸环境,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D-木糖抑制菌丝生长,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钼酸铵抑制菌丝生长,光照对菌丝的生长无影响,CMA、OMA、PSA和PDA是较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基,在野大麦草粉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接种40 d左右才开始缓慢生长。3.明确了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条件下组织结构的影响。内生真菌的侵染减缓了氯化钠胁迫下根部后生木质部横截面积和皮层厚度的降低趋势,但增强了根部内皮层厚度在盐胁迫下的增高趋势,内生真菌的侵染对盐胁迫下根部中柱横截面积和表皮厚度的影响不显着。内生真菌的侵染减缓了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茎部表皮厚度、维管束横截面积以及木质部导管横截面积的降低趋势,但对盐胁迫下茎部髓腔横截面积的影响不显着。内生真菌的侵染减缓了野大麦在氯化钠胁迫下叶片厚度、叶部木质部横截面积以及叶部韧皮部横截面积的降低趋势,但对叶部上下表皮厚度无显着影响。表明内生真菌改变了野大麦根茎叶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善了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运输,进而减轻了氯化钠对野大麦的伤害。4.明确了氯化钠胁迫对内生真菌菌丝密度和波胺含量的影响。氯化钠胁迫显着提高了E+野大麦茎基部的内生真菌密度,氯化钠的浓度越高,内生真菌的菌丝密度也越高。氯化钠胁迫也显着提高了E+野大麦茎基部波胺peramine的含量,高浓度盐胁迫下的波胺含量高于低浓度盐胁迫下的波胺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波胺的含量越来越高,表明内生真菌产生的波胺可能作为渗透调节剂提高了野大麦的耐盐性。野大麦茎基部的菌丝密度和波胺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3。表明野大麦茎基部内生真菌的密度显着影响波胺的含量,氯化钠不仅直接影响了波胺的含量而且通过改变菌丝密度而间接影响了波胺的含量。5.内生真菌的侵染减缓了盐胁迫条件下苏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的降低趋势,增加了酪氨酸和脯氨酸的升高趋势,显着提高了天门冬氨酸和总氨基酸的含量,但显着降低了胱氨酸的含量。而内生真菌的侵染对盐胁迫下野大麦的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以及赖氨酸的影响不显着。内生真菌的侵染显着提高了地上部高浓度盐胁迫下的抗氧化剂总酚含量以及地下部的总酚含量。内生真菌的侵染显着降低了野大麦类黄酮的含量,表明类黄酮在内生真菌与野大麦的共生关系中可能发挥着调控作用。内生真菌的侵染对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地上部渗透调节剂可溶性糖含量,而内生真菌的侵染对地下部可溶性糖含量也无显着影响。6.内生真菌的侵染改变了盐胁迫下野大麦的多胺代谢。E+植株的不同形态(自由态,结合态和束缚态)的亚精胺含量、亚精胺总含量、结合态精胺含量和精胺总含量显着高于E-植株,但腐胺总含量和结合态的精胺含量显着低于E-植株。内生真菌的侵染降低了腐胺/(亚精胺+精胺)比值。内生真菌的侵染还显着提高了野大麦在盐胁迫条件下束缚态多胺在多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但是降低了自由态多胺在多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结合态多胺在多胺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以上结果表明,内生真菌的侵染提高了野大麦在盐胁迫下的多胺由腐胺向亚精胺和精胺的转化能力,此外还提高了自由态多胺和结合态多胺向束缚态多胺的转化能力。内生真菌的侵染改变了多胺代谢从而提高了野大麦的耐盐性。7.外源亚精胺扩大了盐胁迫下E+野大麦和E-野大麦生长指标的差异,改变了内生真菌对氨基酸的影响,促进或抑制了内生真菌对氨基酸含量变化所发挥的功能。外源亚精胺扩大了内生真菌所发挥的对盐胁迫条件下钠、钾和钙离子的调节功能,促进了E+和E-植株对钾离子、钙离子的吸收,而降低了对钠离子的吸收。外源亚精胺增加了盐胁迫条件下E+植株较E-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钠钾比的降低趋势,增大了内生真菌促进吸收碳元素、氮元素和地上部磷元素的能力,进而改变了野大麦在盐胁迫下的碳氮磷比。8.内生真菌的侵染分别降低了中性复合盐(摩尔比NaCl:Na_2SO_4=1:1)和碱性复合盐(摩尔比NaHCO_3:Na_2CO_3=1:1)对野大麦的伤害。内生真菌的存在显着提高了两种盐胁迫下野大麦的光合能力,叶绿素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渗透调节剂甜菜碱的含量,但降低了丙二醛的含量。此外,内生真菌的侵染降低了野大麦在两种盐胁迫下的钠离子含量,钠钾比以及地上部的钙离子含量,但提高了钾离子含量以及地下部钙离子的含量。E+植株较E-植株有更高的碳、氮、磷含量,但E+植株的C:N,C:P和N:P低于E-植株。表明内生真菌通过提高光合能力、增强抗氧化和营养吸收能力以及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能力的方式提高了野大麦在中性盐胁迫和碱性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马紫怡[4](2019)在《野大麦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双氧水浸种、清水浸种、干湿交替、红外线照射、高温干燥、去稃处理、外源激素等对野大麦种子的休眠特性和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存在较强的休眠性,新收获的种子发芽率仅为6.3%。清水浸种不利于解除野大麦种子休眠,几种激素处理中萘乙酸、吲哚乙酸、乙烯利对休眠期中的野大麦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双氧水浸种50min、红外线照射20h、干湿交替处理8次均能明显提高发芽率。40℃高温干燥8d、去稃、赤霉素浓度400mg/L浸种能非常显着地提高野大麦的发芽率打破休眠,其中,赤霉素浓度400ml/L浸种12h效果最佳,是破除野大麦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的更为快捷有效的方法。野大麦种子的休眠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休眠。野大麦种子在变温15/25℃变温条件下发芽率最高,光照对野大麦种子的发芽影响不大,为光中性种子。贮藏2~5年的野大麦种子发芽率较高,均在90%以上,7年以后发芽率骤然降低,野大麦种子的贮藏寿命为9~10年。激素处理中,赤霉素处理对促进野大麦种子发芽率的效果不明显,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吲哚乙酸和6-BA对野大麦种子的萌发起到了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宋士伟,焦德志,陈旭,赵泽龙,杨允菲[5](2019)在《野大麦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野大麦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以及发掘耐旱性相关基因,对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 6000胁迫条件下的野大麦幼苗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及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EG 6000胁迫2 d后,野大麦叶片脯氨酸含量呈连续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隶属函数法选取30 mmol·L~(-1)PEG 6000处理组野大麦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测序,与对照组相比上调表达基因6 868个,下调表达基因2 081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基因本体)功能分类,可以分为3大类并包含54个功能组;通过KEGG通路富集将6 579个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136个通路中,主要包括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过氧化物酶体等途径,并发掘了各个代谢途径中相关上调表达基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宋士伟,焦德志,杨允菲[6](2019)在《东北草地野大麦对混合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盐碱胁迫下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的生理响应及耐盐碱基因的发掘,采用不同浓度NaCl与NaHCO3混合液胁迫处理45日龄幼苗,通过理化分析方法确定野大麦盐碱逆境胁迫临界值,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浓度(100、200、300、400、500 mmol·L~(–1))混合盐碱胁迫2 d后,野大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00 mmol·L~(–1)达到最大值,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呈连续上升趋势。选取300 mmol·L~(–1)处理组的野大麦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与对照组(无盐碱处理)相比有4 163个基因上调,1 936个基因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类,可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主类52个小类;4 405个差异基因被注释到132个通路中,主要涉及蔗糖合成、脯氨酸合成、过氧化物酶体等代谢途径,蔗糖合成酶(SuS)、鸟氨酸转氨酶(OAT)、谷氨酸激酶(ProB)、谷氨酸-5-半醛脱氢酶(Pro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编码基因上调表达。野大麦可以通过提高某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适应盐碱逆境胁迫,这种代谢过程调节蕴涵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理机制。(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景乐[7](2019)在《氮磷供应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盐渍化草甸,是一种具有耐盐碱等抗逆特性的优质禾本科牧草。禾草受Epichlo?内生真菌侵染后,通常被侵染植株比正常植株具有更优良的抗逆特性与更高的生物产量。然而,禾草与内生真菌之间的互利关系受外界营养条件影响。虽然多有野大麦的内生真菌抗逆性研究报道,但是对于不同营养条件下,内生真菌是如何影响野大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带菌与不带菌的野大麦种子及植株为试验材料,设置叁个氮素水平:高氮(15.0 mmol/L)、中氮(3.0 mmol/L)、低氮(0.2 mmol/L);叁个磷素水平:高磷(1.5 mmol/L)、中磷(0.1 mmol/L)、低磷(0.01 mmol/L),共组成九种水平的氮磷营养液。采用这九种氮磷组合的营养液培养野大麦带菌与不带菌种子,观察其发芽状况;并用九种营养液对幼苗进行水培,观察不同氮磷供给下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生长、生理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在不同氮磷供给条件下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的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为内生真菌野大麦共生体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参考。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纸上发芽试验,发现在九种水平的氮磷供给下,适量氮素供应和内生真菌侵染均可以改善种子的萌发。无论是否被内生真菌侵染,种子的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均随氮素浓度增加而上升,但是在低浓度氮素供给条件下,带菌种子的发芽势显着高于不带菌种子。带菌种子与不带菌种子的胚根长在各磷素浓度处理下,变化趋势相近,在中等磷素供给条件下,随氮素浓度增加,不带菌种子的胚根长在中氮供给下即出现显着下降,带菌种子的胚根长则在高氮处理下显着下降。在各氮磷组合下,相比不带菌种子,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胚芽长的伸长无显着促进作用。2.通过对带菌和不带菌野大麦进行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液水培生长试验,发现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的生物量和分蘖数没有显着影响,内生真菌显着提高了野大麦在中氮高磷、中氮中磷、高氮低磷条件下的株高。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具有显着影响,带菌植株叶绿素含量在低磷条件下和低氮中磷条件下显着高于不带菌植株;在低磷条件下,带菌植株根系活力高于不带菌植株,且在中、高氮素供应下,达到显着水平。3.通过对不同氮磷组合条件下生长的带菌与不带菌野大麦植株进行碳及氮、磷、钾、钠和锰元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内生真菌对地上和地下部分氮和磷含量、地下部分钾、钠和锰含量及地上和地下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具有显着影响,而对野大麦的地上与地下碳含量及地上部分的钾、钠和锰含量没有显着影响。在高氮或高磷条件下,内生真菌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降低野大麦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氮或磷的积累;在一定的低氮或低磷条件下,与不带菌植株相比,内生真菌可以促进野大麦植株积累更多的氮或磷,使野大麦植株在一定的低氮或者低磷条件下拥有相对较低的碳磷比和碳氮比。在氮磷供给充足的情况下,内生真菌对地下部分钠含量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使其在野大麦中的含量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与不带菌植株相比,内生真菌有利于野大麦植株的地下部分吸收更多的锰元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永雯[8](2019)在《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作为品质优良的禾本科牧草之一,因其具有较好抗逆能力,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本研究以野大麦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共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种带真菌分离培养、盐胁迫条件下内生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所获结果如下:1.明确了野大麦种带真菌种类及带菌率。通过对种子消毒与未消毒处理后带内生真菌(E+)与不带内生真菌(E-)种子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野大麦种子在表面消毒处理后的分离率显着低于未消毒处理后的分离率(P<0.05)。其中消毒后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于未消毒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15.5%(P<0.05);消毒后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于未消毒的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低了16%(P<0.05)。消毒与未消毒后的E+与E-种子种带真菌的总分离率差异不显着(P>0.05)。在未消毒的E+与E-种群中总共分离到4属10种真菌,其中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侵染链格孢(A.infectoria)、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和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苹果链格孢菌(A.mali)、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橄榄色盾壳霉(Coniothyrium aleuritis)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在消毒的E+与E-种群中分离出总共4属8种真菌,其中E+分离到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密实链格孢菌(A.compacta)、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incarnatum);E-分离到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芸苔链格孢菌(A.brassicae)、密实链格孢菌(A.compacta)、侵染链格孢(A.infectoria)、茄链格孢(A.solani)、细极链格孢菌(A.tenuissim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壳二孢菌(Peyronellaea pinodella)。2.明确了13种种带真菌对野大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内生真菌与病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种带真菌对野大麦种子及幼苗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种子的萌发率、发芽指数均显着高于E-种子(P<0.05);E+种子的幼苗生物量均显着高于E-种子(P<0.05)。其中细交链孢菌(A.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sorokiniana)和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对野大麦种子萌发与种苗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是致病菌。3.发现了内生真菌可提高盐胁迫条件野大麦的抗病性。通过室内盐胁迫条件下接种上述细交链孢菌、根腐离蠕孢和燕麦镰刀菌3种病原真菌对野大麦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病原真菌侵染野大麦后,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E+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均高于E-野大麦的株高及分蘖数(P<0.05);野大麦丙二酮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两者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E+野大麦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E-野大麦(P<0.05),而E+野大麦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E-野大麦(P<0.05);野大麦的叶绿素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且E+野大麦叶绿素含量高于E-野大麦(P<0.05);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盐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E+野大麦组织中叁种酶的含量均高于E-野大麦(P<0.05)。此外,接种病原真菌的野大麦在盐胁迫条件下全植株C、P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均显着高于对照(P<0.05),而全N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着(P>0.05);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野大麦植株组织内麦角生物碱含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不同病原真菌和不同NaCl浓度二者互作对野大麦组织内麦角生物碱含量影响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巩林,肖知新,刘国富,巩皓,崔国文[9](2019)在《不同施肥方案对野大麦产草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Trin.)Link.)是治理东北地区盐碱退化草地的重要牧草,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有效提高牧草的产草量及营养品质。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时期及施肥量对野大麦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施肥时期分别为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施肥量设225,300,375,450,525,600kg·hm~(-2)6个水平,以不施肥做为对照。结果表明:施肥可有效提高野大麦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其中在拔节期,施肥量为525kg·hm~(-2)时施肥效果最佳,其干草产量达5.93t·hm~(-2),比对照(不施肥)增加了51.27%;粗蛋白含量为12.98%,比对照增加了92.01%;粗脂肪的含量为3.64%,比对照增加了195.93%。(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水红[10](2018)在《基于mRNA和miRNA组学研究内生真菌提高野大麦耐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部分理化指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内生真菌提高共生体野大麦耐盐性的mRNA和miRNA进行研究,从植物基因和内生真菌基因的转录层面揭示了内生真菌促共生体野大麦耐盐的分子机理,并从miRNA水平阐明内生真菌在野大麦耐盐过程中调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在温室中用营养液水培同质的带菌野大麦(E+)和不带菌(E-)植株,确定带菌情况后对其进行200mmol/L氯化钠胁迫处理6 d后取其茎叶迅速冻于液氮,保存于-80℃冰箱。用其测定理化指标,结果为:盐胁迫下内生真菌提高了野大麦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并且带菌提高了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了叶片水分损失。2.用高通量测序法对野大麦四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明确了盐和菌对野大麦植株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机理。以大麦为参考基因组,用生物信息方法分析了内生真菌和盐对野大麦植株基因表达的影响,得到带菌野大麦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数多于下调表达的;盐胁迫对其影响为下调表达基因多于上调表达。与真菌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598个,与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为401个。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多影响代谢途径,内生真菌还显着影响植物免疫、植物-病原物互作、真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等通路。综合分析与茉莉酸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提出内生真菌通过调控茉莉酸相关途径代谢网络来影响宿主茉莉酸的合成。3.通过对离体内生真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与野大麦共生体转录组数据的内生真菌相比,发现共生显着影响真菌基因表达。共生真菌与离体真菌相比,下调表达的基因数多于上调表达的基因数。E+CK vs Pure Fungi内生真菌总差异基因数1532个,E+200 vs Pure Fungi总差异基因1463个。差异内生真菌基因功能聚类结果显示,共生后显着影响到了糖代谢、脂代谢、核糖体、次生代谢物、嘌呤和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氧化磷酸化、维生素、质体、过氧化物酶体等通路。在共生真菌和离体真菌相比的两组结果中CAT、SOD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而在植株差异基因分析中没有检测到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但在植株叶片的CAT和SOD酶活性测定结果中也得到了盐胁迫下带内生真菌显着高于不带菌的。因此本研究结果恰好从基因水平解析了盐胁迫下内生真菌促进宿主CAT和SOD活性升高的分子机理,此机理主要来源于内生真菌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4.通过对四样本野大麦植株进行高通量小RNA组测序,明确了在盐和内生真菌影响下小RNA对野大麦植株耐盐的转录后调控机理。获得的有效序列比对到大麦基因组和Rfam数据库,本研究鉴定得到已知和新的miRNA共316个,其中新的成熟miRNA 257个。与耐盐相关的已知差异miRNA有hvu-miR156和hvu-miR6209;与内生真菌相关的已知差异miRNA有hvu-miR5050,hvu-miR5049d,hvu-miR6191,hvu-miR6199,hvu-miR6214。差异表达的与盐相关新miRNA有7个,与内生真菌相关新miRNA有15个。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标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发现盐和内生真菌都会使小RNA调控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RNA转运,嘌呤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剪接体相关靶基因。此外,盐胁迫下小RNA调控一些氨基酸、糖类、硫胺素、黄酮相关靶基因。内生真菌影响小RNA调控氨基酸、嘧啶、酮体、苯丙素、N-多糖、丁酸甲酯的靶基因,并且影响光合作用,氧化磷酸,RNA降解,核糖体,泛素介导的蛋白降解,植物病原菌互作,过氧化物酶体的靶基因。提出了miRNA通过相关信号通路调控盐胁迫的作用机制,尤其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调控在盐和内生真菌影响下均显着调控靶基因。通过miRNA与靶基因mRNA共分析,得到4对共表达组,对hvu-miR156和其靶标基因MLOC_13032再一次实时定量也验证了他们的调控关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2-01)

野大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用分离自野大麦植株(Hordeum brevisubulatum)的5株不同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菌株(Y2、Y2-1、Y3、Y4-1和Y5)对分离自野大麦叶片中的1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5株野大麦内生真菌菌株对链格孢属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其中,Y2-1菌株对链格孢属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33.20%;Y2和Y3次之,抑制率分别为31.00%和30.80%;Y5菌株对链格孢属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弱,抑制率为25.60%。平板对峙试验Epichlo?bromicola与宿主植物野大麦的共生显着提高宿主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的侵扰,这为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培育优良抗病牧草提供了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大麦论文参考文献

[1].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内生真菌侵染对野大麦根际土壤化学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2].寇明珠,钟睿,李春杰,南志标,张兴旭.野大麦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对一种病原真菌(Alternariasp.)的拮抗作用[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陈泰祥.野大麦内生真菌提高宿主耐盐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马紫怡.野大麦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宋士伟,焦德志,陈旭,赵泽龙,杨允菲.野大麦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与转录组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9

[6].宋士伟,焦德志,杨允菲.东北草地野大麦对混合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转录组分析[J].草业科学.2019

[7].周景乐.氮磷供应与内生真菌互作对野大麦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8].张永雯.内生真菌对野大麦种带真菌及其盐胁迫条件下抗病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

[9].巩林,肖知新,刘国富,巩皓,崔国文.不同施肥方案对野大麦产草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9

[10].陈水红.基于mRNA和miRNA组学研究内生真菌提高野大麦耐盐机理[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7 野大麦 CIPK 基因与 AtCBL1 在...野大麦-野大麦野大麦-野大麦6 野大麦 CIPK 基因与 AtCBL1 在...各材料花粉Fig.5Pollenofeachmaterial注...不同盐浓度及内生真菌对野大麦...

标签:;  ;  ;  ;  ;  ;  ;  

野大麦论文_金媛媛,BOWATTE,Saman,贾倩民,侯扶江,李春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