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弧前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盆地,日喀则,准噶尔,那坡,斑岩,石炭纪,径迹。
弧前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1](2019)在《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喀则弧前盆地紧邻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带,研究其剥蚀历史对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对造山带剥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及锆石和磷灰石的(U-Th)/He(ZHe和AHe)年龄数据,结合已发表的低温热年代数据探讨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热演化和剥露历史。日喀则弧前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4~44Ma,对应的剥蚀速率为0. 03~0. 1km/Ma,剥蚀量≤2km;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7~15Ma,剥蚀速率为0. 09~0. 29km/Ma,但缺失早新生代的热演化历史。而磷灰石的(U-Th)/He年龄表明15Ma BP之后日喀则弧前盆地整体呈现一致的剥露历史。低温热年代数据表明日喀则弧前盆地南部自新生代以来尽管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后期断层活动的影响,海拔由海平面抬升至4. 2km,但一直保持缓慢的剥蚀,表明高原隆升并未直接促使该地区的岩石剥蚀速率加快,这与快速剥蚀即代表造山带开始隆升的假设不相符。此外,日喀则弧前盆地北部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Kailas盆地仅发育于日喀则弧前盆地与冈底斯造山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并在短期内经历了快速的埋藏和剥露。(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陈奋宁,张海军,陈守建,杜兵盈[2](2018)在《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楔顶盆地建造格曲组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北部的格曲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之上,为楔顶盆地建造,其沉积时代一直认为属晚二迭世。笔者详细观察测量了该地区的格曲组层序及下伏和上覆地层,实测剖面3条,踏勘观察剖面2条,建立了一条格曲组下段的复合剖面。本次在研究区格曲组深灰色泥岩中发现菊石类、双壳和牙形石化石,重新厘定了该剖面格曲组的时代不是晚二迭世,而是早叁迭世。本区格曲组中的菊石动物群由以下属组成:Parowenites sp.(副欧文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roptychites sp.(始折菊石未定种),Dieneroceras sp.(迪纳尔菊石未定种)。其中以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的标本数量最多。二迭纪与叁迭纪菊石面貌有根本的不同,叁迭纪出现以齿菊石为标志的真正的菊石类(Ceratitina),而早叁迭世早期菊石面貌非常单调,以Otoceras和Ophiceras两个属为代表。到了早叁迭世中期,随着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菊石动物的复苏明显加快,多样性增加。现有菊石标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菊石演化的趋势。总体来看,该菊石动物群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其产出地层代表了印度阶晚期的迪纳尔亚阶(Dienerian)和奥伦尼克阶早期的斯密斯亚阶(Smithian)。本区格曲组中的双壳类化石以薄壳、微小、具有足丝类型的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类型为代表。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地质历程自古生代一直延续到中生代,现有标本的保存状况尚不足以十分肯定地确定地层时代。一般而言较多的翼蛤类和荚蛤类共同出现是中生代常见的双壳类组合面貌。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化石为Scythogondolella milleri(Muller,1956),该化石见于美国内华达州dinner SpringsCanyon地区下叁迭统含头足类地层,犹他州盐湖城附近下叁迭统Thaynes组中部(Sollen,1979);加拿大西南部Wapltl地区的Sulphur mountain组加拿大北极地区Smlth Creek段中Anawasachites tardus菊石带和帝汶岛西部等地,该种在我国报到较少,只在西藏聂拉木地区和藏南珠穆朗玛峰等地有零星发现。综合上述资料可以认为该种的时代应为早叁迭世SmithIan期或延至Spathian最早期。综上所述,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时代与菊石化石时代共同指示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该套地层从岩性上来看与典型的洪水川组和下大武组均不相同,其地层对比和地质意义还需进一步挖掘。(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陈文煌,黄奇瑜,闫义,Yildirim,Dilek,陈多福[3](2018)在《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地层:台湾弧陆碰撞造山的地质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碰撞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处,是了解南海俯冲-关闭历史的重要窗口。台湾东部海岸山脉的利吉混杂岩被认为是一套遭受剪切破坏的弧前盆地层序,然而这套层序的年龄至今仍未确定,保存于其中的沉积记录也未受重视。我们对利吉混杂岩及其东侧的残留弧前盆地进行了地层学、微体古生物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综合分析,重建了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层序,获取了台湾弧陆碰撞造山的重要地质记录,揭示了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微体古生物(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分析,我们在利吉混杂岩中识别出了四个独立的生物地层单元,其沉积年代可从<8.5Ma延伸至3.0Ma(浮游有孔虫带N17A–N21)。这些地层单元明显老于位于混杂岩东侧、轻微变形的残留弧前盆地层序(3.4–1.2Ma),这证实了利吉混杂岩是由下部弧前盆地层序剪切而成的。海岸山脉弧前盆地的地层展布特征也暗示了这些早先沉积的下部弧前层序在~3.4Ma以前曾遭受火山弧方向(向东)的背逆冲作用,并被变形、抬升为类似于现代北吕宋海槽西侧花东海脊的地形高区,3.4–1.2Ma间的弧前沉积作用则于东侧的残留弧前盆地继续进行。此外,这些较老的弧前层序的镜质体反射率反而低于年轻的残留弧前层序,同样证明了其遭受背冲构造抬升,而未经历显着的埋藏作用。Nd同位素分析表明,利吉混杂岩中最老的的弧前沉积物(<8.5–6.4Ma)同时来自火山弧和增生楔,说明了增生楔于<8.5–6.4Ma已经开始出露。增生楔的出露可能是由欧亚陆缘减薄陆壳(过渡壳)的底侵作用造成的,这为弧陆碰撞的开始提供了良好的时间限制。6.4Ma以后的弧前沉积物基本上侵蚀自增生楔,则反映了增生楔的持续抬升和大规模出露。(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孙高远,王建刚,胡修棉,Marcelle,K,BOUDAGHER-FADAL[4](2018)在《西藏札达地区上白垩统-下始新统达机翁组:对冈底斯弧前盆地演化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冈底斯弧前区域地层沉积记录,对新特提斯洋消亡和印度-亚洲碰撞过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位于西藏南部札达地区的达机翁组,北邻冈底斯岩浆弧,南靠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岩石组成主要包括砾岩、岩屑砂岩、泥页岩和灰岩等。沉积环境分析认为达机翁组形成于扇叁角洲相环境。火山灰锆石U-Pb定年、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以及底栖有孔虫化石组合共同约束达机翁组的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始新世早期(即ca.73~49Ma)。物源区分析结果表明达机翁组物源类似于区域上分布的日喀则弧前盆地沉积,直接以北侧冈底斯岩浆弧为主要物质源区。通过与区域弧前沉积对比,为冈底斯弧前盆地海相地层时代提供制约,结果显示新特提斯洋在亚洲大陆南缘的弧前海退存在东西方向上的穿时性,即海水自东向西逐渐退出,并最终在~49Ma退出冈底斯-拉达克弧前区域。(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夏磊,闫全人,向忠金,夏文静,时上钧[5](2018)在《广西那坡盆地火山岩-碳酸盐岩混杂型滑塌堆积:特殊的弧前域构造指相标志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调查揭示,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那坡弧前盆地北部边缘发育17处滑塌堆积,有些表现为火山岩-碳酸盐岩块混杂型滑塌堆积,即由火山岩滑塌块体和碳酸盐岩滑塌块体无序堆积而成;有些只是具软沉积变形特征的薄层碳酸盐岩滑塌块体;还有些是砂屑灰岩滑塌块体与碳酸盐岩(或钙质)浊积岩组合以及单一的碳酸盐岩浊积岩或碳酸盐岩碎屑流。碳酸盐岩质块体流和碎屑流一般夹于大型或巨型滑塌块体间,而碳酸盐岩(或钙质)浊积岩和块状砂岩等一般发育于滑塌堆积的远端,有的覆盖于滑塌块体之上。无论是时代还是地球化学组成,滑塌堆积中的具枕状构造的火山岩块与盆地北侧富宁县架街一带的早-中叁迭世弧火山岩完全一致。具软沉积变形特征的薄层碳酸盐滑塌岩块中发育有厚30cm左右的风暴沉积层,暗示这些滑塌岩块是发育于火山弧边缘的或其上的局部的碳酸盐岩台地(主要为潮坪-舄湖相)沉积。与全球不同造山带弧前盆地对比表明,这些滑塌堆积是一种发育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弧前盆地边缘的特殊的事件沉积,可作为识别弧前域大地构造相单元的普适性沉积标志,也可用以分析断定俯冲增生造山极性。本文对碳酸盐岩滑塌块体的原始层理和软沉积变形的滑塌褶皱轴面方位测量统计揭示火山弧斜坡大体向南西方向(232°~240°)倾斜,滑塌堆积远端浊积岩古水流测量与校正结果揭示沉积物搬运方向为南或南西向,这表明华南地块与北越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叁迭世期间是向北俯冲消化减的。(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路玉,何登发,李涤[6](2017)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石炭纪弧前沉积:对北天山洋演化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中国西部的北天山-准噶尔地区是研究中亚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地质演化等问题的重要地区。尽管该地区在古生代时期的基础构造格架已经被逐步建立起来(e.g.,Han et al.,2010;Ren et al.,2014;Chen et al.,2015;Zhang et al.,2015),但仍有一些方面是存在争议的。先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9: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专题20:叁江特提斯域构造》期刊2017-10-15)
解惠,侯立平,农建刊,李作华,袁剑飞[7](2017)在《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彭措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点的发现意义和成岩成矿时代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内新发现了彭措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点,从矿点成矿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矿点具有中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找矿远景。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法定年结果为(11.04±0.46)Ma,指示该矿点形成时代为晚喜马拉雅期,可能属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大规模成矿事件。该矿点的发现扩大了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南成矿亚带的范围,使斑岩型铜矿今后的找矿空间一直向南扩大到日喀则弧前盆地。(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张立升,闫义,单业华,陈文煌[8](2017)在《台湾弧前盆地构造反转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活跃的造山带之一,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界处,具有独特的地质环境。海岸山脉位于台湾岛的最东侧,由残留的弧前盆地和火山岛弧组成,前者为北吕宋海槽弧前盆地经两期强烈的挤压剪切构造演化而来。利用FLAC6.0软件模拟了台湾弧前盆地逆冲构造反转的演化过程。通过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台湾弧前盆地中逆冲构造的反转是由东向西逐渐发育而来,由局部向西倾斜的次级褶皱构造最终演化为整体向西的逆冲构造。地层厚度和岛弧基底的坡角对于褶皱的形成演化方式都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7年06期)
陈文煌,黄奇瑜,林彦均,闫义,陈多福[9](2015)在《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乐合弧前盆地层序:记录活跃斜向弧陆碰撞之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东部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层序由西侧的利吉混杂岩和东侧的残留弧前浊积层序组成,记录了北吕宋火山岛弧与欧亚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演化。在海岸山脉中段,利吉混杂岩不仅分布于乐合弧前盆地西侧,也出露于残留弧前层序中央。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微体化石研究,论述乐合弧前盆地内各地层单元的时空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机制。综合浮游有孔虫与钙质超微化石研究结果,利吉混杂岩泥质基质可限定在早上新世4.3~3.4 Ma内,而残留弧前浊积层序沉积在晚上新世3.4~3.0 Ma,说明利吉混杂岩不是与残留弧前浊积层序同时异相的滑塌堆积,出露于盆地中心的利吉混杂岩也不是沉积于向斜轴部的最年轻地层。在乐合弧前盆地,年老的利吉混杂岩总体上分布于年轻的残留弧前层序西侧,该地层展布特征类似于台湾东南海域北吕宋海槽内受向东背冲构造控制的花东海脊–残留弧前盆地。这说明乐合弧前盆地早期沉积层序在不晚于3.4 Ma时同样受到背冲构造的控制,被变形抬升为花东海脊地形高区。而位于东侧的残留弧前盆地在3.4~3.0 Ma间继续沉积正常浊积层序。乐合弧前盆地的地层展布特征不仅记录了初期弧陆碰撞阶段的向东背冲构造,也记录了成熟期弧陆碰撞阶段的向西逆冲构造。在成熟期弧陆碰撞阶段,花东海脊被进一步向西剪切为利吉混杂岩,残留弧前层序及火山岛弧向西逆掩于利吉混杂岩之上,形成海岸山脉。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使得部分利吉混杂岩以构造窗的方式出露于盆地中心。(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15年06期)
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裴磊,陈有炘[10](2014)在《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二迭世—早中叁迭世弧前盆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和中央造山系西段,保存有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两大洋陆构造旋回演化信息,已有学者对其做了大量研究工作[1-5]。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为东昆仑造山带的主造山旋回,晚古生代—中晚叁迭世转变为与古特提斯洋洋陆演化相关的构造演化阶段。东昆仑—布青山一带由南向北分布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组合、上二迭统—中叁迭统沉积组合、晚二迭世—早中叁迭世弧岩浆岩的空间构架特征及构造属性等,表明东昆仑地区晚二迭世—早中叁迭世发育有典型的弧前沉积(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期刊2014-10-20)
弧前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海省玛多县花石峡北部的格曲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之上,为楔顶盆地建造,其沉积时代一直认为属晚二迭世。笔者详细观察测量了该地区的格曲组层序及下伏和上覆地层,实测剖面3条,踏勘观察剖面2条,建立了一条格曲组下段的复合剖面。本次在研究区格曲组深灰色泥岩中发现菊石类、双壳和牙形石化石,重新厘定了该剖面格曲组的时代不是晚二迭世,而是早叁迭世。本区格曲组中的菊石动物群由以下属组成:Parowenites sp.(副欧文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roptychites sp.(始折菊石未定种),Dieneroceras sp.(迪纳尔菊石未定种)。其中以副纳尼菊石未定种Paranannites sp.的标本数量最多。二迭纪与叁迭纪菊石面貌有根本的不同,叁迭纪出现以齿菊石为标志的真正的菊石类(Ceratitina),而早叁迭世早期菊石面貌非常单调,以Otoceras和Ophiceras两个属为代表。到了早叁迭世中期,随着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菊石动物的复苏明显加快,多样性增加。现有菊石标本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一菊石演化的趋势。总体来看,该菊石动物群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其产出地层代表了印度阶晚期的迪纳尔亚阶(Dienerian)和奥伦尼克阶早期的斯密斯亚阶(Smithian)。本区格曲组中的双壳类化石以薄壳、微小、具有足丝类型的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类型为代表。翼蛤科(Pterioidae)和荚蛤科(Bakevelliadae)的地质历程自古生代一直延续到中生代,现有标本的保存状况尚不足以十分肯定地确定地层时代。一般而言较多的翼蛤类和荚蛤类共同出现是中生代常见的双壳类组合面貌。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化石为Scythogondolella milleri(Muller,1956),该化石见于美国内华达州dinner SpringsCanyon地区下叁迭统含头足类地层,犹他州盐湖城附近下叁迭统Thaynes组中部(Sollen,1979);加拿大西南部Wapltl地区的Sulphur mountain组加拿大北极地区Smlth Creek段中Anawasachites tardus菊石带和帝汶岛西部等地,该种在我国报到较少,只在西藏聂拉木地区和藏南珠穆朗玛峰等地有零星发现。综合上述资料可以认为该种的时代应为早叁迭世SmithIan期或延至Spathian最早期。综上所述,本区格曲组中的牙形石时代与菊石化石时代共同指示该套地层的时代为早叁迭世中期。该套地层从岩性上来看与典型的洪水川组和下大武组均不相同,其地层对比和地质意义还需进一步挖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弧前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J].地震地质.2019
[2].陈奋宁,张海军,陈守建,杜兵盈.东昆南多岛洋弧前增生楔楔顶盆地建造格曲组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陈文煌,黄奇瑜,闫义,Yildirim,Dilek,陈多福.海岸山脉弧前盆地地层:台湾弧陆碰撞造山的地质记录[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孙高远,王建刚,胡修棉,Marcelle,K,BOUDAGHER-FADAL.西藏札达地区上白垩统-下始新统达机翁组:对冈底斯弧前盆地演化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8
[5].夏磊,闫全人,向忠金,夏文静,时上钧.广西那坡盆地火山岩-碳酸盐岩混杂型滑塌堆积:特殊的弧前域构造指相标志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18
[6].路玉,何登发,李涤.准噶尔盆地南缘石炭纪弧前沉积:对北天山洋演化的指示意义[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九)——专题19: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专题20:叁江特提斯域构造.2017
[7].解惠,侯立平,农建刊,李作华,袁剑飞.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彭措林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点的发现意义和成岩成矿时代约束[J].地质找矿论丛.2017
[8].张立升,闫义,单业华,陈文煌.台湾弧前盆地构造反转的数值模拟[J].海洋地质前沿.2017
[9].陈文煌,黄奇瑜,林彦均,闫义,陈多福.台湾东部海岸山脉乐合弧前盆地层序:记录活跃斜向弧陆碰撞之构造演化[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5
[10].李瑞保,裴先治,李佐臣,裴磊,陈有炘.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二迭世—早中叁迭世弧前盆地研究[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