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1]2003年在《关于医药企业建立战略网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集一、二、叁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知识密集,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的行业。医药产业作为人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之一,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新药开发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一个高技术产业。医药行业由于在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和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以及中国加入WTO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冲击而备受瞩目,医药企业如何在这种市场环境之下,转变经营模式,改善经营业绩,从而谋求持续竞争优势,是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是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课题--“中国医药行业营销战略与策略分析”的一个分课题,试图突破传统的孤立看待企业经营的视角,转而从医药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以及与其他相关联企业所交织形成的关系网络角度去分析考查整个战略网络的构造、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医药企业如何目的性的去构建战略性网络,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生产链、销售渠道(并进而扩展成为物流中心和物流网络),同时依据医药行业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着力分析了如何建立一体化的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体系。在第一部分的引言中简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战略性网络,以及从战略网络的角度出发如何考量企业经营。企业处于社会专业的和交换的关系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之中,市场环境的不断动态变化,竞争日益加剧,而且企业间合作以及联合趋势的不断兴起,考察独立竞争的企业就愈发体现出不足。因此,考虑五种传统的引起企业收益差别的来源,以此来推论网络的重要影响。(1)行业结构,包括竞争程度和进入障碍;(2)行业中的定位,包括战略区划和对自由流动的阻碍;(3)不可模仿的企业资源和能力;(4)交易和协调成本;(5)动态发展和产生于路径的制约和优势。对于每一种资源,从战略网络的角度进行讨论,以便深入地探究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业绩。汽车行业为分析提供了研究机会。研究表明日本的汽车网络特别是丰田的网络,在传播可提高生产力的知识方面表现更为优异。丰田通过网络的构建和知识共享过程,以及一系列网络规则,使得加入知识共享网络的供应商确实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从而促动了生产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这种高度整合、紧密联系的网络关系形成了动态的学习能力,进而创造了竞争优势。本文第叁部分分析了医药行业的行业特点及发展现状。长期以来,中国医药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国家政策的保护,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WP=3>发展状态。地区市场条块分割、技术落后,药品及剂型陈旧单一,设备老化,资金匮乏已成为困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和关键所在。随着加入WTO,国门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医药市场的巨大潜力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和投资家普遍认同,在外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医药企业规模效益、生产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痼疾暴露无疑,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因此,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第四部分分析医药企业如何面对挑战,通过构造战略合作网络,壮大自身实力,创造竞争优势。矛盾的结点在于1、企业规模小,资金、管理、技术水平低;2、药品流通体制不通畅、不规范,企业难以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3、自主研发能力低下,技术水平、科技投入实力低。为此,在这一部分当中,着重论述了:1、如何整合供应链,形成产品生产的战略网络。医药企业应该依照从薄弱联系到稳固、紧密联系的步骤,牢固把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原材料种植、原料药供应、药品生产等环节的知识技术共享,打造生产上的集群优势,赢得规模效益和竞争优势。2、如何整合药品流通销售环节,通过构建销售网络和物流中心,加快药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医药流通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物流管理,可以降低医药物流成本。由医药流通企业、制药企业、以及医药零售企业共同组建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除配送药品外,同时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物流实行全方位的监控,掌握了所有的市场和消费信息,减少医药流通渠道磨擦内耗,提高渠道运作效率。在这一部分中同时还介绍了美国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先进的经营案例以及目前日益盛行的Pre-wholesale医药物流模式。3、如何通过构造一体化的研发网络,改变医药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合作模式;网络内部的组织调控机制:即以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杠杆调节手段以及产权激励手段来协调网络内部的研究开发和技术转移活动,在有效促进网络内部知识技术共享的同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和价值分配;其他合作模式例如:(1)完善网络内部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网络内部协调调动组织协同攻关,共同筹建试验和产业化发展基地;(2)协调网络内部资源,综合利用内部企业融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多种途径,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体系,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3)发展医药第叁产业(医药服务),建立医药信息网络,开展医药项目评估的研究服务,利用这一可共享的网络资源,促进网络成员的经济效益?
王琳[2]2005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以来,跨国公司所组织的生产和研发活动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般认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的创新合作活动有助于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扩散,帮助区域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企业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则成为区域加入经济全球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的视角出发,结合经济地理学、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及其他组织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力求从外资高新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动机、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解释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在东道国区域不同技术扩散效应的原因。 论文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动机、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及对象、研究流程及技术路线,并对论文中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创新系统文献综述。本章对空间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与成果进行评述,指出其优势与不足。 第叁章,外资企业参与的新产业区和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集群内创新合作网络是世界一些着名高新技术产业区保持强劲竞争力的法宝,而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群在规模和内部网络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本章对外资企业大量参与的新产业区、产业集群文献进行了回顾。 第四章,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合作网络。主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对其创新网络的构成、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第五章,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该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原因、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第六章,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本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建立的原因、特征、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张江、外高桥和金桥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七章,浦东新区外资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浦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企业所占比重高。本章分别对浦东新区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外资集成电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孟令全[3]2013年在《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网上药店是指企业依法建立的,能够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实现与个人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进行医药商品的交易,是医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属B2C型交易模式。其主要功能是网上药品零售和在线药学服务。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质量优劣关系到用药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尤其通过网上药店这种虚拟渠道所进行的药品交易,消费者的购药的安全保障系数会更低。网上药店需要加强内、外部的管理,使之良性发展。本文以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安全性为着眼点,在研究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别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接触性和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应用了管理学、虚拟企业、信息生态群落、规制等理论。首先,以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开展网上药店企业的影响为研究的切入点,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科学系统地分析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应用对网上药店企业的影响,包括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归纳总结了一个企业要想成为网上药店应具备的条件,同时提取了网上药店管理的10个一般性影响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的影响因素:具有电子商务企业运作模式的意识,支撑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网络,复合型的电子商务运营团队。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的忠诚消费群体,口碑良好的诚信企业信用评价,信息传递流畅的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安全可靠、方便的网络支付工具,及时进行服务传递的物流配送体系,相对宽松的外部政策环境。其次,在得出网上药店管理的10个一般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工具对数据做相应的处理,推导出网上药店管理的8个关键性影响因素,包括相对宽松的外部运行的政策环境,口碑良好的诚信企业信用评价,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具有新型商业企业运作模式的意识,电子商务交易的忠诚消费群体,复合型的电子商务运营团队,及时进行服务传递的物流配送体系,安全可靠、方便的网络支付工具。并针对关键性影响因素,试着给出成因的分析。再次,在得出网上药店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网上药店信息生态群落理论、电子商务的直接经济理论和虚拟企业理论的研究,梳理网上药店的交易过程理想化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即网上药店的规范化研究,分别给出网上药店交易特殊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提出需要加入药品入场的审计系统,从源头保证交易药品的安全。第四,基于网上药店的规范性研究及药品审计系统的引入,并结合药品不同于一般性的商品,面对虚拟的网络,药品的网上交易会放大对消费者伤害,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制来规定网上药店交易主体的准入和规范交易行为,以此来降低风险。研究国内外网上药店的规制与监管,对我国网上药店的发展给以启示。第五,通过对网上药店信息生态群落理论的研究以及在网上药店关键影响因素和国内外规制的研究等的基础上,可将这些关键影响因素按不同解决主体分为政府、网上药店和第叁方,并分别从这叁个视角对网上药店的法规政策建设、网上药店企业美誉度培育和第叁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网上药店管理发展的可行性促进策略。最后,本文中也探讨了论文的进一步研究的想法,对于虚拟交易环境来说,网上药店的企业诚信对于网上药店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无论是在论文中提到的网上药店的企业官方信用评价建设还是将来要研究的消费者对网上药店的评价体系,由于时间的原因,都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思路,并没有做出更加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拟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进一步进行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继续完善本课题。
冷健[4]2008年在《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的医药市场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跨国企业以品牌药占据高端市场,我国以仿制药在低端市场激烈竞争。中国未来的医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跨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扩张成为必然。面对中国市场的日益国际化,中国的制药企业已进入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阶段。要提高我国制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首先应了解哪些是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哪些是重点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与制药业发达国家存在哪些差异或差距?然后才能从这些因素切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合理的对策。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在宏观上建立一个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求政策制定者有一个全局的系统考虑,在微观上找出国内外存在的差异或差距,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基于医药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特点我国与国外趋于一致,本文借鉴意大利、澳大利亚、英国等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建立了影响因素框架,得到27项影响因素,16项重点影响因素。价值链理论的最大优点在于研究的系统性,本文将前人建立的医药价值网络结构应用于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将各因素分为叁类:价值辅链对价值主链的作用影响因素、价值主链影响因素、价值网络环境影响因素。通过微观上各主要影响因素较为全面的国内外比较分析,找出我国与国外存在的差距。进一步从宏观上得出了价值辅链对价值主链创新活动的四方面影响:一是规制价值主链主体行为;二是促进价值主链的资源获得;叁是提高价值主链创新效率,即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最长的有效专利期;四是促进创新价值实现。我国医药创新价值网络与英美国家存在五点差距:一是价值辅链对价值主链的创新激励不足;二是价值辅链对价值主链的规制作用不到位;叁是价值流动不能实现最大增值;四是价值单元主体过多,整体价值网络结构松散;五是价值网络环境有待完善。最后,针对我国医药价值网络存在的问题,简要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整合医药创新价值网络,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二是重点在临床价值单元加大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激励;叁是从价格、偿付与使用因素入手,解决网络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四是加大政府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的公平竞争和促进低水平制药企业退出;五是完善价值网络环境,促进企业长期投资和资源获取。
曹贤忠[5]2017年在《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技术流动和创新合作日益增多,企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开展创新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经济学家通常将技术创新看作是企业层面的创新行为,而地理学家则更加关心区域创新效率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因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本土创新(territorial innovation)"视角解释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效率,也有许多学者从"外部创新(external innovation)"视角解释企业创新合作的影响因子。关于创新网络的影响因子和最佳空间尺度成为学界争议较大的难题。本文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将高新技术产业界定为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检测,或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经营等科技与创新活动,R&D投入强度不低于5%的制造业和技术服务行业,并分为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类。综合运用上海市科委高科技企业年报系统数据库、上海市高技术产业联盟建设数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展讯通信等高新技术企业访谈数据等数据刻画了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并根据企业创新合作伙伴所在区域的不同,将样本企业分为全球、本国、本市和全球-地方四类。借助于社会网络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等方法,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是新时期企业创新结网的必然。以全球生产网络、全球价值(商品)链为核心研究内容的曼彻斯特学派学者主要倡导企业创新网络建设中,全球联系占据主导地位;而以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等为代表的"新区域主义(newregionalism)"学派,主要以北欧经济地理学者为主,他们则主要倡导企业创新网络建设中,本地联系占据主导地位。实际上,企业如果过于强调全球联系,则会造成"水土不服"现象,如果过于强调本地联系,则会造成"过度根植性(embeddedness)"、"区域锁定(regionallock-in)"等问题。因此,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建设是新时期企业创新结网的必然。(2)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基本特征。创新网络主要包括水平和垂直结网两种形式,其中水平结网是指联合发明专利网络和产业联盟网络,垂直结网是指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创新合作形成的创新网络。第一,发明专利网络结构特征。上海55.7%的高新技术企业会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开展创新活动,其中34%的企业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专利申请。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的主要主体,其中企业占比83.71%、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占比8.61%和6.75%、行业协会等其他主体仅占0.93%。发明专利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为0.468,低于0.5,表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间节点联系紧密度总体还不高,创新合作水平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中心势为3.47%,表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一些核心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明专利网络呈现出以"上海—北京—广州—重庆"为核心的"菱形"结构,在上海市内以浦东新区、闵行区等为主,在国内其他城市以北京、南通、广州、重庆、深圳、武汉、杭州、苏州、嘉兴、西安等为主,在海外以台湾、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为主。第二,产业链垂直结网特征。垂直结网主要表现为与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结网,供应商与客户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并以国内客户为主,海外扩张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350家样本企业中,90.10%的企业供应商来自于国内,82.09%的企业客户来自于国内。第叁,产业联盟网络结构特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网络的主要主体,其中企业占比63.62%、大学和科研机构分别占比14.93%和18.55%、行业协会等其他主体占2.9%,相较于发明专利创新网络,联盟网络中科研机构的重要性显着上升。产业联盟网络的网络密度为0.104,远远低于0.5,联盟网络间节点联系紧密度总体较低,联盟各成员间合作水平提升空间巨大。网络中心势为0.33%,表明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网络重心不稳,一些核心节点尚未形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联盟网络合作伙伴位于上海市内的最多,共有547家,占总量的92.6%,44家分布在国内其他城市,占总量的7.4%,没有海外合作伙伴。(3)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和企业影响力是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因子。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及企业创新网络调查数据,总结发现企业创新网络主要受到所在区域制度安排、空间区位条件、企业规模、企业所有制类型、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影响力、企业对其他创新主体的桥接能力等七大因子的影响。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案例分析发现,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和企业影响力是创新网络形成的主要因子,且为正向促进作用,企业的人均工业总产值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和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总收入比重贡献较大。(4)本国和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创新效率相对较高。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了由企业研发人员与资金投入、专利产出、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产出构成的创新效率指标体系。结果显示,本国创新网络创新效率最高,其次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本市创新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创新效率相对较低。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效率总结发现,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高投入的区域,全球、本国、本市和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创新效率均达到相对最优水平;研发资金投入高、研发人员投入低的区域,本国创新网络达到相对最优,本市、全球与全球-地方创新网络创新效率总体效率不高;研发资金投入低、研发人员投入高的区域,全球、全球-地方和本国创新网络效率相对较高,本市创新网络效率相对较低;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投入低的区域,全球-地方和全球创新网络效率相对较高,本国和本市创新网络效率相对较低。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有:(1)构建了包含全球、全国、全市以及全球-地方相互联系的创新网络分析框架;(2)上海本地创新网络的主体为企业,综合影响力超过六成,企业发展阶段、企业规模和企业影响力对创新网络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创新联盟是其重要组织方式;(3)从不同空间尺度对整个创新网络系统的贡献来看,国家尺度创新绩效最佳,上海、北京、广州、重庆等国内中心城市发挥着关键节点和枢纽作用。展望未来,建议发挥企业在创新网络主体作用,重视全国创新网络建设也就成为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战术选择。
孟博[6]2010年在《我国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对以往有关商业模式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商业模式活动,就是企业在不断的价值活动循环中,为实现自身价值提升,而所采用的一系列不同的运作方法和形式。根据企业价值活动过程特点,并结合医药企业自身所处的行业特性,文中将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分成:研发模式、资产模式、销售模式、物流模式、市场模式、性能模式六个方面的子模式,并分别对其进行提炼、总结和讨论。在对我国医药企业商业模式有了一个总体分类后,文章选择48家具有代表性的医药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整理出其相关财务数据,建立指标分析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同时,运用文中提出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提取出每个样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型,分析其与企业经营绩效间的影响关系,讨论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绩效间的匹配。通过讨论发现:由于我国医药企业自身的特点,样本企业商业模式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外部相似性、内部形态多样化、重点相对性、相似差异性和内在联系性等特征;而由于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的特性,高绩效企业与商业模式有叁个匹配关系,即高绩效与企业商业模式全面性的匹配、高绩效与企业商业模式适用性的匹配、高绩效与企业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匹配。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国际医药产业环境和国内医药产业环境的分析,从叁个方面对我国医药企业绩效和商业模式的匹配关系做了战略性的解释:即商业模式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企业的后发优势进而影响企业绩效。最后,结合论文的研究结果,分别从企业角度和产业政策角度,对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战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姜林奎[7]2011年在《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978年至2009年,历经30年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30余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到2009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吉林和黑龙江两地为代表。近几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集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通化市、长春市和延边州敦化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2005年,长春市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市和通化市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医药出口基地。2006年12月和2007年12月商务部和科技部又分别授予通化市和长春市为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生物医药类)”。这都为吉林省建设医药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初显的背景下,通过对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揭示出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且建立集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同时,对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价,针对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发展过于散乱的现象,研究产业集群与产业集中度的互动关系。分别从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升级乃至下游企业生产、营销合作网络的建立和企业上游的原料基地建设和政府强力的支持及宏观管控下,实现构想打造东北医药产业集群原料、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联合体”的目标。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结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第二章,从国内外研究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出发,探讨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集群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集群内部组成的相互关系。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重要形式,大量事实证明,正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才使得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实质问题就是要提高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本研究即是从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入手,拟找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第叁章,主要研究了东北地区各省的医药产业发展速度,产业集群是东北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东北地区产业集群的整合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竞争力。本章对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东北地区医药产业的宏观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医药产业集中度的模型,进一步剖析了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中度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第四章,提出了东北地区医药企业集群建立联合体式的构架模型,认为可以综合资源共享型整合模式和优势互补型整合模式,对东北地区医药产业构建联合体式企业集群。根据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实际情况,构建联合体式的医药企业集群可以分阶段实现,第一阶段可首先统一进行市场开拓,第二阶段建立统一的原料基地,第叁阶段合作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第四阶段在生产方面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本章构建了联合体式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联合体式的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第五章,研究表明:集群整合发展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品牌的塑造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本章对联合体式集群整合发展路径的框架设计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进行集群整合发展的目的、原则以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产业集群同各主要要素之间的相互耦合机理关系,并阐述了集群整合发展的效果评价与监督保证制度。第六章,联合体式集群产业链的升级途径因不同的产业类别而异。本章概括的介绍了产业价值链管理的实质特征,以及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具体构想。通过技术扩散模型的建立以及对医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出产业集群下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而指出了产业价值链升级对于集群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了集群发展模式、升级模式、价值链管理的策略,以及从产业集群到区域创新系统的初步升级方案。第七章,陈述了东北地区医药产业网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且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了产业网络的演化路径和机理,包括企业的网络能力和社会资本与网络演化的关系,最后,分析了企业网络中知识、信息、技术资源的流动与利用情况。第八章,主要研究行政区域分割、政府职能使用不当、产业集群内部利益冲突是东北地区联合体式医药产业集群构建中主要的障碍和风险。其中,行政区域分割风险包括有行政区域利益分割导致的经济不协调和经济中心不确定,政府职能使用不当风险涉及到政府过多干涉风险和政府政策频繁变动风险,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风险包含过度竞争风险、柠檬效应风险以及拥挤效应风险。通过指标体系对上述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最主要的风险是产业集群内部利益冲突风险,其中是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拥挤效应风险。本文针对这些整合风险找出了政府职能缺陷、信息不对称、企业合作关系协调失当,以及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等方面的成因,并根据这些成因提出了完善政府职能、组建开放型产业发展网络体系、创建特色品牌等措施,以避免风险的发生。第九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后竞争的日益激烈,医药产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时机,对原有的市场结构进行改进,要解决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的“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医药产业的管理趋于协调、有效,同时也是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促进和提升东北地区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应有之义。
陈顺[8]2006年在《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及实施经济政策的有力工具,逐步地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组织的重要手段,同时民营企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也必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世界上中小企业集群和我国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的宏观背景和经验借鉴出发,以构建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理论体系为主线,以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新竞争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构建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理论体系,尤其是作者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民营企业集群制度、组织和技术创新系统耦合机制,为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的深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深入分析和诊断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发育环境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发展类型及地域组织形式。文章以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未来发展的主要类型为实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创新机制的探讨;并指出了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第一章,阐明了世界上中小企业集群和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发展的宏观背景,深入分析了世界上中小企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和特征规律,作者提出了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经验应坚持的原则。第二章,围绕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理论构建,作者在阐述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内涵、特征和类型;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集群发展历程及其规律性特征以及民营企业集群产生条件和形成机制之后;提出和分析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的形成机制和一般过程,包括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第叁章,作者从创新系统理论演进入手,按照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焦点的历史时序,在阐述了创新系统理论起源基础上,依次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的铺垫。作者构建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系统耦合机制。第四章,文章在对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和发展滞后性分析,及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发育环境与东南沿海地区的比较分析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以及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类型。最后,作者构建了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的地域组织形式。第五章,作者分别选取了既具有代表性又是未来东北地区民营企业集群发展主要类型的通化民营医药企业集群和长春汽车配套民营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两种类型民营企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发展特征、主导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的基
杨晓琴[9]2012年在《我国医药营销渠道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医药行业与国家政策关联度极高,近年来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改)。医改进程中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国家对医药商品的价格管控,药品采购集中招标,基本药物制度等等都促使医药市场格局不断改变,医药营销渠道的格局也随之而变。医药营销渠道是联系医药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的纽带,营销渠道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营销的兴衰,企业经营的成败,医药营销渠道是医药企业的战略资源,能够为医药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营销渠道相关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医药企业营销渠道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国家医改政策对医药营销渠道成员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找出目前医药营销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医药营销渠道模式的变革。依此基础,以大型医药企业太极集团为例回顾了其营销渠道模式的变革历程,思考营销渠道模式如何与医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相配套并适应政策和市场的变化,为医药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找到太极集团实施改革后的渠道模式的制约条件并提出改进完善的办法,为提升太极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并为其他大中型医药企业提供参考案例。
吴韶宸[10]2012年在《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快速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倍受各国关注的话题。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与制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技术与医药行业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医药产业是一个高科技、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产业,又是众所周知的“朝阳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化高技术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资金密集的行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回报、以市场为导向的特点。当前的医药市场内,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领先优势、发展中国家力争后来居上的战略选择。在此大背景下,江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号召,结合江西省的产业发展布局,将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定为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江西省主攻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市优先发展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省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全省医药企业的自身努力,江西省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优异的成果。本文根据选题的背景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笔者自身的研究思路。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运用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链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理论,分析江西省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阐述产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和变迁以及出现的必然性,在效应评估方面确认相关的评价方法;其次,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建立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分析江西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通过相关评价方法对江西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程度及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了解江西省医药产业集聚的相对发展程度,找出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江西医药产业发展的不足;第四,通过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典型地区案例,提出可供借鉴的发展思路;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效应评价结果,以及案例研究的相关结论和启示,对江西省医药产业集群做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建议。根据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在研究内容上做出如下安排:第一章,全文的绪论部分,基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介绍全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主要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也作了扼要的评述。对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方面,进行了相关阐述。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及效益评估研究综述。本部分首先阐述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基本理论,进而对产业演进路径、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最后聚焦于医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即解释了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征和变迁以及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效应评估方面我们比较了多种方法,最后确定运用区位商定量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两大研究方法来揭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面。第叁章,建立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文献研究基础上,从综合研究的角度对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建立了由集聚力、环境支撑力、创新力、成长力等“四力”模型,形成四个二级指标、十八个叁级指标组成的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战略意义的评价体系,并对关键指标进行解释。对相关区位商和数据包络分析等实证方法进行了基本介绍。第四章,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江西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其次,运用区位商指标分析方法,计算全国32个省、市的区位商值,比较江西省在全国中的区位商排名,以此得出江西省医药产业集群的相对发展程度;再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后续竞争能力评价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最后,对江西省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相关的实证分析,得到了有关的重要统计数据,分析出江西医药产业的主要特征,和产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第五章,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典型模式特点、经验借鉴。本文对国内外典型地区如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美国波士顿的“基因城”模式、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模式产生的环境、特点、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对江西省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性指导。第六章,提高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与措施。运用前五章理论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本文提出了科学选择医药产业集群化战略,培育医药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促进医药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产业发展的服务支持,积极推动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跨区域医药产业的合作,改良政府的推助政策,建设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等加快江西省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与措施。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之处:1、研究视角较为新颖。本文在文献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四力”模型,即分别从集聚力、创新力、环境支撑力、产业成长力四个方面,探讨竞争力的形成。“四力”模型能够兼顾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阶段——产业集群,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培育壮大阶段——发展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朝阳阶段——产业持久成长四个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上,从欠发达地区产业角度,深入调查江西医药产业现状,从宏观层面对全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建议,从微观层面对各产业集聚区域提出适当的发展路径,以推动医药产业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2、运用方法的创新。在医药产业竞争力“四力”模型基础上,运用区位商的指标分析方法,对全国各地区的医药产业集群程度进行相关的评估,分析江西省在全国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上的程度,以此对江西省医药产业集群做出评价;对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而构建了评价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此运用DEA方法进行创新力和环境支撑力的实证分析,重点对产业技术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措施,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主要创新点。3、研究方式、体系的创新。基于现有文献资料、进而实行实证分析,再结合案例分析,以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运营情况,对国内外典型地区,如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医药产业集群、美国波士顿的“基因城”模式、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模式产生的环境、特点、可供借鉴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对全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现更具实践性意义的启示。本文提出了着力打造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医药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优化医药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推动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明确政府的定位和作用,改良政府的推助政策等加快江西省医药产业集群效应提升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有助于提升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药方,也有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 关于医药企业建立战略网络的研究[D]. 李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3
[2]. 上海市浦东新区外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合作网络研究[D]. 王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 我国网上药店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孟令全. 沈阳药科大学. 2013
[4]. 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 冷健. 沈阳药科大学. 2008
[5].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 曹贤忠.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 我国医药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D]. 孟博. 北京工业大学. 2010
[7]. 东北地区医药产业集群整合发展研究[D]. 姜林奎.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 民营企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陈顺.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9]. 我国医药营销渠道模式研究[D]. 杨晓琴.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10]. 江西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D]. 吴韶宸. 江西财经大学. 2012
标签:无机化工论文; 有机化工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药品生产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研发管理论文; 药品论文; 网上药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