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的探讨

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的探讨

一、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勇[1](2020)在《泰山大气反应性痕量气体与气溶胶观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应性痕量气体(包括O3、CO、SO2、NO、NO2、NOy等)和气溶胶(如PM2.5、PM10)是对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性质或辐射特性,从而对空气质量、人类健康、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气候变化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大气中主要反应性气体和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物理化学过程及其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为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验证区域和全球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在泰山山顶建立了大气成分观测站,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期间,泰山O3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季节特征,而SO2和NOx浓度在冬季高于夏季,PM2.5和CO季节变化特征则不明显。泰山大气反应性气体与气溶胶均呈现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的日变化特征。受光化学生成的影响,PM2.5与O3达到谷、峰值的时间与其他污染物相比相对较晚。相关性分析表明,泰山臭氧生成效率在温暖季节较高、寒冷季节或夜间较低,PM2.5中的硝酸盐和硫酸盐与气态前体污染物的二次转化有关。后向气流轨迹聚类分析发现,泰山主要受到西北地区高空气团的影响,但此类气团中污染物浓度低,而途径京津冀以及华东地区的气团污染物浓度较高。通过对比泰山观测站与泰安(地面)观测站点的观测结果,发现泰山大气中除O3浓度高于泰安观测值外,其余物种均低于泰安地面站点观测值。此外,泰山和泰安大气污染物的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局地源排放对泰安污染物浓度的影响较大,远距离传输和大气边界层抬升对泰山大气污染物的影响更大。研究了 2017年和2018年泰山冬季和春季大气气溶胶的光学性质、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观测期间,气溶胶的吸收系数(σap)、550 nm处散射系数(σap-Green)低于国内其他监测站点公布的数据,单次散射反照率(SSA)与2014年泰山、济南观测值相近。BC、σap、σsp、550 nm处后向散射系数(σbsp)、消光系数(σext)、SSA、质量散射效率(MSE)呈现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的昼夜变化特征,这主要与大气颗粒物排放、山谷风、大气边界层变化以及湿沉降有关。而后向散射比(BSF)呈夜间升高、白天降低的昼夜变化特征。PM2.5、BC与气溶胶的σsp、σbsp以及σext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SSA与PM2.5呈正相关关系,与BC、BSF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后退气流轨迹聚类分析表明,泰山山顶气溶胶浓度以及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能力受京津冀地区和华中地区影响较大。为了测试低成本空气质量传感器(包括CO、O3、PM2.5三个传感器)在高山站点的观测性能,将其与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参考仪器)在泰山进行了长达7个多月的同步观测实验。测试期间,CO、O3、PM2.5传感器数据与参照仪器的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0.79、0.62。分析了气象条件变化对三种传感器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O3传感器与温度呈正相关,当温度超过23℃时存在高估;PM2.5传感器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在相对湿度大于65%的环境下存在明显高估;CO传感器与风速呈负相关。使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和随机森林模型(RF)两种方法来消除气象条件变化对传感器的影响,发现经MLR校正后,CO、O3、PM2.5的传感器数据和参考仪器数据的相关系数r分别提高至0.91、0.82、0.92,经RF校正后可以提高到0.96、0.94、0.94。结果表明,CO、O3和PM2.5传感器可以作为补充手段在高山环境下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平原地区边界层顶和自由对流层大气成分的变化特征,并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伦炜[2](2019)在《自冷型三元除湿溶液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溶液除湿是比较环保而节能的一项除湿技术,其关键技术难点为除湿过程中的溶液温度升高引起除湿性能的下降。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绝热型和内冷型溶液除湿的一些基本的传热传质机制,并对两种除湿机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进行分析探索,提出一种新的除湿机制。本文首次提出自冷型三元溶液除湿方式,在传统除湿溶液中加入蒸发冷却剂,利用蒸发冷却剂汽化吸热的降温效应,采用较简单的除湿器就可以使除湿溶液实现稳定控温,一定程度上简化部件设计、提高除湿性能。本文分析由温差导致的显热换热与由湿度变化引起的潜热变化特征,推导拟合由无因次量确定的传热传质方程关联式,研究多组分除湿溶液气-液相界面的热质交换特性,由此建立了自冷却除湿技术的工作假设。本文搭建了三元除湿溶液试验装置,测试并分析分析影响除湿性能指标的独立因素及其关系,构造具备一定规模的溶液除湿试验平台,分析、测试和验证空气、溶液参数对除湿性能指标的影响,评价溶液除湿的性能。综合归纳环境变量条件,分别控制不同环境变量与溶液参数进行实验设计,并以除湿量、除湿速率和除湿效率三个评价指标评估不同控制变量下溶液除湿系统性能的优劣。多组分溶液除湿平台的试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常规LiCl水溶液和自冷却溶液的性能趋势的变化基本相同,25oC和40%分别被认为是最佳溶液温度和浓度。就研究中的实验装置而言,建议溶液降低温度、增加浓度和增加溶液流速能确保自冷却溶液除湿器的最佳性能。与常规LiCl水溶液相比,实验中验证了自冷却溶液较优异的除湿性能,自冷型除湿溶液的除湿效率和除湿速率均高于常规除湿溶液,除湿性能指数的相对提升40%以上,说明三元混合组分除湿溶液的工作假设成立。引入内部冷却水前后的自冷溶液在除湿性能参数的数值对比上基本持平。入口溶液温度的升高会导致自冷型除湿溶液的除湿性能的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在“自冷绝热”型工作模式下除湿效率降低较大,下降的最大值达到24.79%。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提高溶液除湿性能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将为除湿器结构设计、新型除湿溶液、壁面润湿、传热传质强化等除湿系统的升级改造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该技术对传统溶液除湿系统的升级改造具有一定优势。

赵亚楠[3](2019)在《大气采样除湿、雾水分离及雾天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文中指出高山、沿海、多雨地区云雾多、湿度高,会影响大气污染物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导致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为减小或消除高湿环境下过多水分对大气采样和测量的影响,本研究测试、对比了大气采样四种常用干燥装置的除湿效果和特点,评估了这些干燥装置的性能和表现。传统的雾水采样器无法有效分离大气颗粒物,所收集的雾水样品易受颗粒物的影响,为实现雾天条件下雾水与细颗粒物的有效分离及成分分析,本研究对现有的旋风式颗粒物采样头和碰撞式颗粒物采样头进行改进,发展了大气颗粒物-雾水分离采样装置,并测试其雾水收集效率。硝基酚类化合物是棕碳的主要成分之一,可通过液相反应生成,然而雾水和颗粒物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在泰山云雾天气下同时收集大气细颗粒物和雾水样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分析其在大气颗粒物和雾水中的分配及影响因素。通对对四种干燥技术的除湿效果的测试,发现旋风采样器能够有效地去除液态水和大颗粒物,主要用于痕量气体和细颗粒物;加热带能够使大气污染物的湿度快速降低,平均除湿效率为20-40%,但波动较大,适合热稳定污染物;Nafion干燥管除湿效率小于20%,较稳定,适合于各种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硅胶干燥管除湿效率较高,50%左右,性能较稳定,适合于颗粒物除湿。以上干燥技术对痕量气体采样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平均损失率小于1 0%。通过对碰撞式颗粒物采样头和旋风式颗粒物采样头进行改造并增加雾水收集部件,可实现大气颗粒物和雾水的分离与采集,大气颗粒物-雾水分离采样装置在泰山山顶大气观测实验中进行了验证和应用,浓雾条件下可以有效收集雾水样品。硝基酚类化合物是大气“棕碳”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泰山云雾天气下采集的大气细颗粒物和雾水样品中的1 1种硝基酚类化合物进行测定,春季大气细颗粒物和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总浓度分别为14.1±1.4 ng/m3和392.6±62.4.μg/L,夏季大气细颗粒物和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总浓度分别为8.5±0.6 ng/m3和203.5±33.1μg/L,颗粒物中4NP、4NC、NSAs的含量相对较高,雾水中4NP与2,4DNP占主导。雾水和颗粒物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固液比值随物种与季节有显着差异,其含量与气态前体物、大气氧化剂及人为活动密切相关。本研究明确了常见大气干燥技术的除湿性能、损失程度以及优缺点,设计发展了大气颗粒物-云雾进样分离装置,可应用于对高山、云雾、湿度较高天气下的大气监测和雾天条件下大气颗粒物与雾水的分离采样。同时,初步查明了泰山大气细颗粒物和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浓度水平、液固分配及影响因素,加深了对大气硝基酚类化合物的认识。本研究干燥装置的测试和评估为干燥装置的合理、高效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大气颗粒物-雾水分离采样装置则为雾水去除、分离采样及研究污染物在颗粒物和雾水中的分布提供了方法参考。

段献策[4](2019)在《悬索桥主缆腐蚀分级标准及评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缆作为悬索桥最主要的结构构件,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下,不可避免的与环境中的腐蚀性介质接触,造成主缆钢丝腐蚀,同时主缆不能像吊索一样进行更换,根据国外的经验,若养护措施不到位,在运营数十年以后,主缆内部钢丝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腐蚀情况,影响悬索桥结构的安全。自1992年我国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建成通车,至今已有27年时间,悬索桥主缆的腐蚀问题将成为桥梁养护、评估的下一个研究重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主缆平行钢丝的腐蚀试验研究,并阐述了悬索桥主缆的结构形式。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悬索桥的主要病害及机理,总结了主缆钢丝腐蚀的两大原因,即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湿度、腐蚀性介质的侵蚀,以及自身特性下的应力状态、材料敏感性。随后统计了国内外与依托工程采用类似的主缆防腐系统的失效时间,并提出了本依托工程主缆防腐系统的失效时间,同时计算出主缆镀锌层腐蚀完毕所需时间,取较小值作为主缆钢丝基体开始腐蚀的时间;根据依托工程主缆所处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主缆恒载作用下的应力值等计算主缆钢丝的腐蚀电流密度;以腐蚀电流密度为基础,分析钢丝在均匀腐蚀情况下的截面损失率以及弹性模量的损失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主缆腐蚀分级标准;以郭家沱长江大桥为依托,建立主缆腐蚀情况下的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计算在恒荷载与活荷载组合工况下主缆、吊索、上下弦杆、斜腹杆以及主塔关键截面处应力值与内力值,进而计算结构动力自振频率以及振型;研究主缆在不同腐蚀年限下,主缆腐蚀对全桥各关键部位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结构自振频率变化规律。最后研究悬索桥主缆的强度评估方法,结合依托工程,计算出不同腐蚀状况的钢丝数量、拉伸强度以及在有效恢复节段内的腐蚀钢丝在评估节段内恢复的强度,最后采用相应的强度模型评估主缆强度,可为悬索桥主缆状态评估提供参考。

朱娟娟[5](2018)在《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潜力及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空调冷凝水作为非常规水资源大汽水中的一种,却被视为空调系统设计的负担未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甚至带来负面的社会环境效应,如果能将其回收利用,将会是非常高效节能的大汽水回收方式。本文试从水量和水质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我国范围内空调冷凝水作为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潜力和处理技术;在水量和水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空调冷凝水回用作中水水源、冷却塔补充水和饮用水水源的技术,并对相应工程项目进行理论经济效益分析。从水量的角度出发,我国不少地区的空调冷凝水具有相当大的回收潜力。以中国气象数据网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为基础,得到全国各省市空调冷凝水年收集力潜力排名和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我国空调冷凝水回收潜力基本和气候分区一致,划分为三个梯度,表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征;室外大气干球温度越高、相对气温越大,冷凝水产水量越大。根据年收集潜力和人均水资源量两个评价指标,将我国地区划分为最大价值Ⅰ区、较大价值Ⅱ区、中等价值Ⅲ区、较小价值Ⅳ区、很小价值Ⅴ区五个区。广东省、湖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5各省市位于较大回收价值Ⅱ区,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北京市、山西省、辽宁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省、湖南省11个省市处于中等回收价值Ⅲ区,剩余其他省市则位于较小价值Ⅳ区和很小价值Ⅴ区。从水质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地区某高校分散式空调冷凝水水样为代表,进行常规水质指标检测和有机物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空调冷凝水总体具有较低的电导率、低的浊度、低的色度和高含量氨氮,存在一定有机物污染和金属污染,并且冷凝水中存在亚硝酸盐浓度高于硝酸盐浓度现象。冷凝水中的有机物绝大部分是分子量<1000的水溶性低芳香性液相小分子,高芳香性有机物主要存在于中大分子量组分,冷凝水中氮元素主要以氨氮和有机氮为主,有机氮在中、大、小组分中普遍存在。冷凝水中大分子有机物主要以类蛋类氨基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形式存在,挥发性和半挥发性小分子以硅氧烷类、醇类、醛类、酯类、酚类、邻苯二甲酸类为主。冷凝水水质污染原因不同,采用受体模型的主元分析法对冷凝水污染物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解析出四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中F-、Cl-、NO2-具有很高的荷载,贡献率为34.541%;第二主成分中NO3-、SO42-、OC具有很高的荷载,贡献率为22.447%;第三主成分中Na、K具有很高的荷载,贡献率为16.538%;第四主成分中Mn具有很高的荷载,贡献率为10.962%。根据水质水量分析,冷凝水可以作为中水水源可直接回收利用,理论上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小于1年;冷凝水作为冷却塔补充水项目投资回收期小于2年;冷凝水作为饮用水水源,需进行深度处理,经济效益差。

李赞[6](2018)在《应用低品位能源的固体吸附转轮除湿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湿度是影响室内人员热舒适度、空气品质和建筑健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固体吸附转轮除湿系统因其构造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等优势备受关注,得到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常用于做除湿材料的硅胶等固体吸附材料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可以吸附包括悬浮性有机化合物在内的室内空气污染物,且相对其它空气净化技术具有无副产物的独特优势。如今,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室内空气净化也已成为一大难题。如果能够利用吸附转轮系统的物理吸附功效实现室内空气除湿和净化的双重作用,将可在提升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降低建筑能耗。但是,硅胶除湿转轮需要大量高品质热量为其进行实时再生以保证其除湿性能,传统转轮除湿系统多采用电能加热再生空气,浪费高品位能源,能耗较高。本论文通过研究除湿转轮在低品位热能驱动下的除湿性能及优化方法,试图找到一种可利用低品位能源驱动的固体吸附转轮结构和运行方式,从而提高固体吸附除湿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并寻求与吸附转轮净化功能结合的方法,实现建筑的环境提升和能耗降低。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针对转轮吸附材料的优化以降低再生温度而进行的研究,而后通过实验测试的方法探究了不同转轮结构和运行方式对其除湿性能的影响,实验过程中以常规硅胶吸附转轮为例,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在低再生温度下,以转轮结构和运行参数为变量,测试了各个变量对转轮除湿性能的影响,找出最佳运行参数和转轮结构,最后针对该系统提出优化设计建议,并提出将再生吸附转轮与热泵机组结合的设想,利用再生吸附转轮的物理吸附功能实现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水分的吸附,同时利用热泵机组蒸发器对处理空气进行显热降温,从而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除湿、冷却。

杨昆昆[7](2016)在《Sn、Ni、Fe氧化物@碳基载体催化剂制备及特性分析》文中指出生物柴油因其具环境友好、燃烧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全球石化替代能源研究的热点。但生物柴油均相酸碱催化剂催化转化过程存在产物分离困难、三废排放严重以及腐蚀设备等问题,固体催化剂因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可重复使用、对环境污染少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生物柴油制备工艺所采用。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和凝胶纺丝法分别制得单分散碳球及Fe/C纤维碳基载体,通过负载三种金属Fe、Ni、Sn的氧化物制得负载型固体催化剂。首先,通过SEM、XRD和FTIR等分析手段对这两种碳基载体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然后用于催化裂解大豆油制备生物柴油,并检测其催化性能,研究结果如下:1)碳基载体的制备条件:当葡萄糖浓度为10%、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为8h时碳球颗粒的分散性较好,有利于催化剂的负载。当pH值为6.0,Fe3+:葡萄糖摩尔比为3.0:5.0、空气湿度小于50%时,Fe/C纤维凝胶前体纤纺丝效果好,Fe/C纤维载体比表面积大,其比表面积(45.635 Am2·kg-1)要远大于普通固体颗粒催化剂(一般为2Am2·kgq)2)等离子体对碳基载体及催化剂的影响: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处理碳球和Fe/C纤维载体,不影响其结构表征特性。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负载催化剂表面可以提高两种碳载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平均提高5%的催化转化率。3)不同载体催化剂催化性能:相同碳基载体负载不催化剂、不同碳基载体负载相同催化剂,催化大豆油转化生物柴油的效率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以Fe/C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催化性能均高于以碳球为载体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其中以SnO2@Fe/C纤维催化剂催化效率最高(73.56%)。4)大豆油的催化裂解反应条件:选用SnO2@Fe/C纤维催化剂为大豆油催化裂解催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出裂解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催化剂用量3%(与大豆油的质量比)、反应温度450℃、反应时间60 min,生物柴油的实际产率为83.56%。5)催化裂解生物柴油组成成分:大豆油制备的生物柴油GC-MS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燃料油中富含烃类化合物,其中烷烃物质11种、烯烃物质3种、酸类物质1种和芳香烃类物质5种。综上所述,所制备的SnO2@Fe/C纤维制备的催化剂相对于传统的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能显着提高催化剂的活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杨启荣[8](2015)在《复合型除湿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室内空气湿度的控制对人们工作生活的舒适性、物品保存以及工业生产过程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膜除湿技术和固体吸附除湿技术结合,制作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型除湿材料。具体方法是将玻璃纤维纸和自制硅胶材料作为基材,利用含有膜组分PAAS(聚丙烯酸钠)或PVA(聚乙烯醇)的溶液进行改性处理,再经过干燥、成型处理,得到复合除湿材料。实验过程中对PAAS和PVA浓度及其他添加剂比例进行分析,测试了不同浓度比例所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吸湿性能,结果显示,PAAS和PVA改性对提高材料的吸湿量都有积极效果,而由硅胶经PVA和氯化锂的混合溶液改性得到的复合材料有最佳的综合性能。按性能最优的实验配方自主制备蜂窝型硅胶除湿转轮,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分析,包括吸脱附性能分析、孔结构分析、水蒸气吸附量分析、耐高温性分析。还将自制的转轮样品与购置的商品转轮样品进行了吸湿量的实验对比,结果显示,自制转轮样品在90%相对湿度下的最大吸湿量为0.495 g/g,远高于商品转轮的最大吸湿量0.187 g/g,显示出优异的吸湿性能。另外,通过自主搭建试验台模拟不同的运行工况,对转轮材料进行动态的除湿和再生实验分析,考察除湿转轮在不同湿度、再生温度下的性能表现。结果显示,除湿效率和SDP(单位除湿量)这两个性能指标均随湿度的增加和再生温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长的趋势,DCOP(除湿性能系数)作为考量除湿过程和再生过程平衡的性能指标,分析显示当室温下处理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时,以60℃作为再生温度所得到的DCOP值为0.81。此时转轮达到较好的除湿/再生平衡,在应用中能有最佳的除湿性能表现。

夏青,李瑞利,邱国玉,刘成寿,耿旭[9](2014)在《城市工业环境对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表面冷凝法收集深圳市6个不同区域的空气冷凝水样品,研究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对周边环境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的影响程度,并测量分析在不同时段,由于工业生产等人为活动,空气冷凝水中重金属及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区样品的Cu浓度最高可达261.9μg/L,其Pb浓度为居民区的7倍。工业生产、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冷凝水的化学组分,施工的建筑粉尘导致居民区区域样品中Ca2+浓度(3.49 mg/L)比道路周边(1.98 mg/L)高76.3%。工业环境对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在交通高峰期17:00—21:00各指标明显上升,非高峰期时段冷凝水中SO2-4、NH+4及NO-3的浓度分别为1.82,3.10,0.73 mg/L,而交通高峰期为3.67,6.12,2.27 mg/L。

任玉锐[10](2014)在《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碳源的筛选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得到一种新型的筛选反硝化碳源的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材料浸出液的C/N值,筛选出有效的反硝化碳源;对芦苇秸秆、梧桐黄叶、梧桐绿叶、橘树叶、玉米秸秆和玉米芯六种材料浸出液的C/N、C/P值进行了研究,其中当以叶片作为反硝化固相碳源时,应该选取新鲜叶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叶片材料中,玉米芯的C/N、C/P值最高;叶片类材料,橘树叶C/N、C/P值最高。以经过驯化的河泥作为反硝化污泥,玉米芯、橘树叶作为反硝化碳源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芯和橘树叶均可以持续提供碳源,其中橘树叶脱氮效果强于玉米芯,而玉米芯除磷能力强于橘树叶;两者均可以实现反硝化脱氮,并且脱氮效果随用量的增加而改善,出水COD会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但是出水中氨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均较低;扫描电镜实验表明,玉米芯横切面的外部以及橘树叶的背面最适合作为生物膜载体。玉米芯、橘树叶是两种潜在的良好的反硝化碳源。

二、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泰山大气反应性痕量气体与气溶胶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山站点大气观测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高山站点大气观测的国内研究进展
        1.2.3 空气质量传感器性能评估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 创新点
第二章 观测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站点介绍
    2.2 观测仪器及质控质保
        2.2.1 监测仪器
        2.2.2 质控质保
        2.2.3 传感器
    2.3 气流轨迹计算与聚类分析
    2.4 气溶胶光学参数计算
第三章 泰山大气反应性痕量气体与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季节变化特征
    3.2 昼夜变化特征
    3.3 物种之间相关性
    3.4 频度分布
    3.5 气团长距离传输的影响
    3.6 与山下站点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山春冬季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特征
    4.1 泰山气溶胶光学性质概况
    4.2 昼夜变化特征
    4.3 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4.4 长距离传输对泰山气溶胶光学性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成本空气质量传感器在高山站点应用的性能研究
    5.1 空气质量监测传感器应用于泰山顶的性能概况
    5.2 气象因素对传感器测量的影响
    5.3 数据校正
    5.4 优化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自冷型三元除湿溶液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溶液除湿基本原理
    1.3 除湿装置
        1.3.1 绝热型溶液除湿装置
        1.3.2 内冷型溶液除湿装置
    1.4 溶液除湿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热质交换器的研究现状
        1.4.2 数值模拟与系统仿真的研究
        1.4.3 混合除湿溶液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3 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1.5.4 论文框架
2 除湿试验平台的设计与构造
    2.1 引言
    2.2 试验平台的基本情况
        2.2.1 除湿剂的选择
        2.2.2 流型的选择
        2.2.3 试验平台的构成
        2.2.4 乙醇回收装置
        2.2.5 溶液再生装置
    2.3 环境模拟实验室
    2.4 试验平台的测量设备与测点布置
    2.5 本章小结
3 除湿试验平台的实验分析
    3.1 引言
    3.2 除湿性能参数的定义
        3.2.1 无量纲除湿效率
        3.2.2 无量纲蒸汽压力差比值
        3.2.3 无量纲温差比值
        3.2.4 无量纲焓效率
        3.2.5 体积传质系数
    3.3 实验准备及方案步骤
        3.3.1 实验溶液的制备
        3.3.2 实验步骤
    3.4 对比实验的除湿性能参数分析
        3.4.1 除湿溶液中乙醇含量对除湿系统性能的影响
        3.4.2 入口空气湿度的影响
        3.4.3 溶液温度的影响
        3.4.4 溶液浓度的影响
        3.4.5 溶液流量的影响
        3.4.6 空气流速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试验平台的改进方案及实验验证
    4.1 引言
    4.2 两种试验平台的对比
        4.2.1 验证型试验平台的设计缺陷
        4.2.2 改进型试验平台的对比
    4.3 改进型试验平台的设计与布置
        4.3.1 风道布置预选方案
        4.3.2 除湿装置主体的改进
        4.3.3 溶液喷淋装置
        4.3.4 基于膜基的挥发组分吸收器
        4.3.5 溶液再生器与减压蒸馏再生装置
        4.3.6 溶液除湿试验平台总成
        4.3.7 流动模式与风向配置
    4.4 改进型试验平台的实验分析
        4.4.1 对比实验的分组
        4.4.2 对比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大气采样除湿、雾水分离及雾天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大气采样除湿技术
        1.1.1 除湿技术在大气采样中的应用
        1.1.2 大气采样除湿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大气采样中的雾水分离
        1.2.1 大气采样雾水分离方法
        1.2.2 大气采样雾水分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气中的硝基酚类化合物
        1.3.1 大气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来源与转化
        1.3.2 大气颗粒物与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试剂、载气与材料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大气采样除湿测试
        2.2.1 除湿装置除湿效果的测试
        2.2.2 除湿装置损失程度的测试
    2.3 大气颗粒物与雾水采样
        2.3.1 采样站点
        2.3.2 大气细颗粒物采集
        2.3.3 大气雾水样品采集
    2.4 样品提取与硝基酚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2.4.1 颗粒物滤膜样品提取
        2.4.2 雾水样品提取
        2.4.3 硝基酚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第三章 大气采样干燥技术的除湿效果
    3.1 大气采样干燥装置的除湿效果
        3.1.1 旋风切割器的除湿效果
        3.1.2 加热带的除湿效果
        3.1.3 Nafion干燥管的除湿效果
        3.1.4 硅胶干燥管的除湿效果
    3.2 大气采样干燥装置对痕量气体的损失
    3.3 大气采样干燥装置除湿效果、性能及适用性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气颗粒物采样中的雾水分离采集
    4.1 基于旋风PM_(2.5)采样头的雾水分离采集
    4.2 基于撞击式PM_(2.5)采样头的雾水分离采集
    4.3 基于碰撞-旋风采样头的双级雾水分离采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山雾天细颗粒物与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
    5.1 大气颗粒物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化学组成
        5.1.1 大气颗粒物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
        5.1.2 大气颗粒物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
    5.2 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与化学组成
        5.2.1 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
        5.2.2 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
    5.3 硝基酚类化合物在细颗粒物与雾水中的分配
    5.4 硝基酚类化合物与相关污染物间的相关关系
        5.4.1 颗粒物与雾水中硝基酚类化合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5.4.2 硝基酚类化合物与相关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悬索桥主缆腐蚀分级标准及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悬索桥主缆构成及病害
    2.1 悬索桥主缆
        2.1.1 主缆的材料
        2.1.2 主缆的施工方法
        2.1.3 主缆的形式
    2.2 悬索桥主缆病害
        2.2.1 主缆常见病害
        2.2.2 主缆腐蚀原因
    2.3 主缆钢丝腐蚀机理
        2.3.1 主缆钢丝镀锌层的腐蚀过程
        2.3.2 主缆钢丝的腐蚀类型与机理
    2.4 悬索桥主缆腐蚀防护体系
        2.4.1 传统防护体系
        2.4.2 合成护套防护体系
        2.4.3 主缆除湿系统
        2.4.4 依托工程主缆防护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主缆腐蚀分级标准研究
    3.1 既有主缆钢丝腐蚀分级研究
    3.2 悬索桥缆索腐蚀时变模型
        3.2.1 主缆防护体系的失效时间
        3.2.2 主缆钢丝腐蚀时变模型
    3.3 主缆腐蚀综合评价分级标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缆腐蚀对悬索桥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工程背景
    4.2 悬索桥结构模型设计
        4.2.1 悬索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4.2.2 荷载与荷载组合
    4.3 原桥静力、动力特性分析
        4.3.1 原桥静力特性分析
        4.3.2 原桥动力特性分析
    4.4 主缆腐蚀对全桥结构特性的影响研究
        4.4.1 主缆腐蚀变量的选取
        4.4.2 主缆腐蚀对全桥静力特性影响分析研究
        4.4.3 主缆腐蚀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悬索桥主缆评估
    5.1 钢丝数量的确定
    5.2 钢丝力学性能修复计算
        5.2.1 裂纹钢丝的力学性能修复
        5.2.2 断裂钢丝的力学性能修复
    5.3 主缆强度评估
        5.3.1 有效恢复节段内钢丝计算
        5.3.2 强度评估模型
    5.4 强度评估实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5)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潜力及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非常规水资源概述
        1.1.2 大汽水处理技术
        1.1.3 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潜力分析
    2.1 冷凝水理论产水量
        2.1.1 计算参数假定
        2.1.2 冷凝水产水量
    2.2 全国各城市冷凝水产水潜力分析
        2.2.1 全国各城市冷凝水回收潜力计算
        2.2.2 室内空气热物性参数对冷凝水回收潜力影响
    2.3 冷凝水回收潜力价值评价
        2.3.1 回收潜力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2.3.2 回收潜力价值评价及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调冷凝水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3.1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3.1.1 研究区域与采样地点
        3.1.2 样品采集
        3.1.3 分析方法
    3.2 空调冷凝水化学组分分析
        3.2.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分析
        3.2.2 有机物分子量大小分布
        3.2.3 溶解性有机物光谱学特性
        3.2.4 有机物主要成分鉴定
    3.3 空调冷凝水污染物来源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调冷凝水作为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4.1 常见物理工艺对空调冷凝水处理效果
        4.1.1 直接投加PAC对有机物去除性能研究
        4.1.2 PAC与高锰酸钾联用对有机物去除性能研究
        4.1.3 直接超滤对有机物去除性能研究
        4.1.4 PAC与超滤联用对有机物去除性能研究
    4.2 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技术
        4.2.1 冷凝水作为中水水源回收利用
        4.2.2 空调冷凝水作为补充水源回收利用
        4.2.3 空调冷凝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回收利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应用低品位能源的固体吸附转轮除湿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空气净化
        1.1.2 湿度控制
        1.1.3 转轮除湿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传统转轮除湿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硅胶转轮除湿性能测试实验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地点
        2.2.1 焓差实验室系统原理
        2.2.2 焓差实验室空气取样装置
        2.2.3 焓差实验室空气处理机组
        2.2.4 焓差实验室加湿器
        2.2.5 焓差实验室控制页面
    2.3 实验监测系统
        2.3.1 风量测量装置
        2.3.2 温湿度测量装置
        2.3.3 数据采集装置
    2.4 实验设备
        2.4.1 除湿转轮
        2.4.2 加热器
        2.4.3 风机
        2.4.4 辅助材料
    2.5 实验台搭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过程与数据处理
    3.1 实验工况
    3.2 实验过程
    3.3 数据处理及评价指标
    3.4 处理侧与再生侧压差控制
    3.5 不均匀空气流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工况下转轮除湿能力分析
    4.1 转轮结构分析
    4.2 转轮转速分析
    4.3 转轮迎面风速分析
    4.4 再生空气湿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5.3 后续研发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Sn、Ni、Fe氧化物@碳基载体催化剂制备及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背景
    1.2 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1.2.1 生物柴油概述
        1.2.2 生物柴油的制备工艺
        1.2.3 催化裂解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
    1.3 催化剂制备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1.4 催化剂改性研究
    1.5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仪器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1 以碳球为载体的催化剂的制备
        2.2.2 以Fe/C纤维为载体的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裂解试验方法
    2.4 催化裂解产物成分分析
    2.5 催化剂的表征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碳基载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3.1.1 碳球载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3.1.2 Fe/C纤维载体的制备与特性分析
    3.2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分析
        3.2.1 Ni、Fe、Sn氧化物@碳球载体催化剂
        3.2.2 Ni、Fe、Sn氧化物@Fe/C载体催化剂
    3.3 不同碳基载体催化剂催化裂解性能比较
        3.3.1 相同载体不同催化剂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3.3.2 不同载体相同催化剂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3.4 催化裂解反应体系的构建
        3.4.1 催化剂用量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3.4.2 催化裂解时间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裂解反应的影响
        3.4.4 等离子体处理对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的影响
    3.5 裂解产物油的成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创新与展望
    4.1 讨论
        4.1.1 碳基载体及其固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1.2 低温等离子改性处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1.3 固体催化剂的裂解工艺
    4.2 结论
    4.3 创新
    4.4 存在问题及展望
        4.4.1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4.4.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8)复合型除湿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常见干燥剂类型
        1.2.1 硅胶
        1.2.2 分子筛/人造沸石
        1.2.3 活性氧化铝
        1.2.4 复合材料
        1.2.5 吸湿溶液
        1.2.6 聚合物
        1.2.7 生物质
        1.2.8 黏土
    1.3 除湿空调系统介绍
        1.3.1 系统原理
        1.3.2 系统优点
    1.4 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硅胶制备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3 仪器分析
        2.3.1 原理
        2.3.2 空白基材样品分析
    2.4 实验方案
第三章 材料制备和分析
    3.1 PAAS/玻璃纤维纸
        3.1.1 实验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2 PVA/玻璃纤维纸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3 PAAS/硅胶
    3.4 PVA/硅胶
    3.5 小结
第四章 转轮性能及实验分析
    4.1 比例分析
    4.2 脱附性能
    4.3 孔径分析
    4.4 重量法吸附分析
    4.5 耐高温性分析
    4.6 性能对比
    4.7 成本核算
    4.8 动态实验分析
        4.8.1 性能指标
        4.8.2 实验分析
    4.9 问题与改进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城市工业环境对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处理
    1.3 样品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气冷凝水的重金属含量
    2.2 空气冷凝水的阴阳离子含量
    2.3 空气冷凝水中重金属和阴阳离子的时间分布
3 结论

(10)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碳源的筛选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1.3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4 反硝化碳源的相关研究
        1.4.1 传统型外加碳源
        1.4.2 纤维素类碳源
        1.4.3 可生物降解的和经过特殊处理的新型碳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第二章 树叶类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2.1 反硝化污泥的驯化
    2.2 反硝化碳源的筛选和脱氮除磷实验
        2.2.1 反硝化碳源的筛选
        2.2.2 持续反硝化能力研究
        2.2.3 反应时间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2.3 碳源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2.4 分析方法和仪器
    2.5 实验结果和讨论
        2.5.1 20℃条件下反硝化碳源的筛选
        2.5.2 30℃条件下反硝化碳源的筛选
        2.5.3 持续反硝化实验的研究
        2.5.4 反应时间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2.5.5 出水COD
        2.5.6 亚硝态氮和氨氮的积累
        2.5.7 总氮的去除
        2.5.8 总磷的去除
        2.5.9 表面形态及生物附着性能分析
        2.5.10 相关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秸秆类反硝化碳源的研究
    3.1 反硝化碳源的筛选和脱氮除磷实验
        3.1.1 反硝化碳源的筛选
        3.1.2 持续反硝化能力的研究
        3.1.3 反应时间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1.4 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3.1.5 动态浸出实验的探索性研究
    3.2 碳源材料表面形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硝化碳源的筛选
        3.3.2 持续反硝化能力的研究
        3.3.3 反应时间对反硝化效果的影响
        3.3.4 COD的变化
        3.3.5 亚硝氮的积累
        3.3.6 氨氮的积累
        3.3.7 总氮的去除
        3.3.8 总磷的去除
        3.3.9 亚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3.3.10 动态浸出试验
        3.3.11 表面形态及生物附着性能研究
        3.3.12 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山大气反应性痕量气体与气溶胶观测研究[D]. 李洪勇. 山东大学, 2020
  • [2]自冷型三元除湿溶液的热质传递特性研究[D]. 伦炜. 重庆大学, 2019(01)
  • [3]大气采样除湿、雾水分离及雾天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D]. 赵亚楠. 山东大学, 2019(09)
  • [4]悬索桥主缆腐蚀分级标准及评估技术研究[D]. 段献策.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潜力及处理技术研究[D]. 朱娟娟.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6]应用低品位能源的固体吸附转轮除湿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D]. 李赞.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7]Sn、Ni、Fe氧化物@碳基载体催化剂制备及特性分析[D]. 杨昆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8]复合型除湿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启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9]城市工业环境对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影响[J]. 夏青,李瑞利,邱国玉,刘成寿,耿旭. 环境工程, 2014(07)
  • [10]脱氮除磷工艺中反硝化碳源的筛选与研究[D]. 任玉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除湿机冷凝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