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碳酸钙主要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工业碳酸钙主要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一、工业碳酸钙主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凯敏,刘春红,祁志福,项飞鹏,陈锡炯,胡晨晖[1](2021)在《以脱硫石膏为原料水热法一步合成超细粉体碳酸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脱硫石膏通过水热法一步转化成超细粉体碳酸钙的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实现脱硫石膏固废的高转化、高附加值利用。对该方法所制备的碳酸钙粉体的基本物性结构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产物为纯相方解石型CaCO3,且外观颜色由脱硫石膏的浅黄色转化为白色,进一步分析,CaCO3纯度可达约98%。SEM结果表明,碳酸钙微观形貌为立方体结构且无明显团聚。通过激光粒度仪测定碳酸钙颗粒的平均粒径为6.9μm。水热环境下,碳酸钙过饱和度低有利于细小微粒的形成,同时可抑制形成的碳酸钙覆盖于石膏表面,促进体系传质传热,利于石膏的高效转化。

范春丽[2](2020)在《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聚乳酸(PLA)和纳米银为原料制成了聚乳酸/纳米银新型可生物降解薄膜,将该薄膜材料进行超高压处理,分别研究了其在含酸、含醇和油性食品包装的迁移行为;探究了超高压对纳米银的迁移规律和用于含酸食品包装的聚乳酸基纳米银复合膜的影响;揭示了聚乳酸/纳米银薄膜用于超高压食品包装的适用性和安全性。(1)聚乳酸/纳米银复合包装膜通过将PLA与纳米银混合制得,并将其进行超高压处理。以4%(v/v)的乙酸溶液,50%(v/v)的乙醇溶液和异辛烷溶液作为食品模拟溶液,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PLA基膜中纳米银的迁移含量。利用菲克第二定律曲线拟合测得的迁移量,研究了纳米银在超高压处理后的PLA基薄膜中的迁移规律,建立了迁移模型。结果表明,纳米银在4%(v/v)的乙酸溶液中迁移量和扩散系数最大,其次是在50%(v/v)的乙醇溶液中,在异辛烷溶液中迁移量和扩散系数最低。研究暗示食品模拟物中的水分活度可能会影响薄膜中PLA和纳米银之间的分子结合力。银原子或离子与乙酸羰基上的氧原子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纳米银在乙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高。拟合的迁移模型趋势线的相关系数(R)在0.957至0.997之间。考虑到制备性能良好的纳米包装材料与纳米银从包装材料向食品的迁移之间的平衡,在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纳米银是限制纳米银迁移并获得良好性能的最有效方法。(2)将含有5 wt%纳米银的聚乳酸基薄膜在0、100、200、300和400 MPa的压力下处理10分钟并浸泡在4%(v/v)的乙酸溶液中,研究不同压力处理对于纳米银迁移行为和迁移规律的影响。对于用200 MPa处理的薄膜,在储存结束时纳米银迁移最低。适当的高压(200 MPa)可能会限制聚合物链的运动,诱导致密的薄膜结构,并抑制乙酸模拟物的吸附。此外,适当的高压(200 MPa)引起扩散路径曲折度的增加,从而导致纳米粒子扩散度的降低。但是,高于400 MPa的高压处理将导致纳米银的扩散速率增加。200 MPa食品超高压处理时纳米银迁移量最小,压力达到400 MPa,纳米银迁移量仍未超过限量标准。(3)用0、200和400 MPa处理含有5 wt%纳米银的聚乳酸基薄膜并浸泡在4%(v/v)的乙酸溶液中。通过SEM、DSC、XRD、FTIR测试了复合膜在迁移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热性能变化、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键合。还评估了超高压处理对于迁移过程中的PLA/纳米银薄膜的性能的影响,考察薄膜用于超高压食品包装的适用性。随着在乙酸溶液中储存时间的增加,在储存时间结束时,合适的高压食品加工(200 MPa)导致薄膜更致密的结构和更高的结晶度。但是,400 MPa的高压会破坏PLA分子和纳米颗粒之间的氢键。高压处理对浸入食品模拟物中的膜的特征峰没有影响,PLA在储存过程中一直保持非晶态结构。但在储存后期,纳米银向乙酸模拟物中的迁移导致了薄膜特定特征峰强度的下降。纳米粒子的迁移将直接促进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适当的超高压处理(200 MPa)对迁移过程的复合膜性能影响最小。

陆凯迪[3](2019)在《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文中指出目的 作为补钙剂,维生素D3能够促进钙的吸收利用,然而,维生素D3的稳定较差,市售的复方碳酸钙/维生素D3片常采用薄膜包衣的方式提高其稳定性。该类补钙片剂成型过程和包衣过程常使用有机溶剂,造成有机溶剂的残留,无法保证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微囊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加药物吸收的优点。本文以维生素D3微囊为中间体,制备复方维生素D3/碳酸钙片,用计算机数学模型优化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处方与工艺。所制备的维生素D3微囊钙片,不但能够提高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增加维生素D3的稳定性,期望具有更好的补钙效果。方法 在维生素D3微囊制备中,以均质温度、固形物含量、壁材比、芯壁比为自变量,载药量、包封率和产率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在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制备中,以聚维酮K30、MCC101、MCC102的处方用量为自变量,主药含量、片剂硬度、片重差异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分别采用适合各自实验模型的Box-Behnken设计与Central Composite设计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处方优化。最后根据各自的最优处方进行验证。维生素D3微囊的质量评价包括:形态表征、粒径分析、稳定性评价。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质量评价包括:含量测定、溶出度测定、含量均匀度测定、稳定性评价。结果 根据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法处方优化,确定维生素D3微囊最佳处方工艺为:均质温度70℃、固形物含量26%、壁材比为1:1、芯壁比为1:4。维生素D3微囊钙片最优处方中聚维酮用量4.92 g、MCC101用量1.73 g、MCC102用量4.22 g。经过最优处方工艺验证和稳定性试验,确定制备的维生素D3微囊和维生素D3微囊钙片质量和稳定性较好。结论 通过验证实验证明了经过优化的工艺和处方在实际中可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与Central Composite设计-响应面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准确的预测性。维生素D3微囊和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质量考察表明了维生素D3微囊钙片质量合格。维生素D3微囊既可作为中间体,也可以直接作为产品。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制备既达到了实验研究的目的,又可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张克南[4](2017)在《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电石渣是电石制备乙炔气体时排放出的废渣,主要化学成分是氢氧化钙。电石渣的乱堆乱放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论文以山西临汾某地电石渣为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工艺研究制备出纳米碳酸钙样品,通过研究主要成果有:(1)以电石渣为原料,氯化铵为浸取剂,通过改变电石渣浆液的浓度、浸取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对钙离子的转化率进行研究探讨。最佳浸取条件为电石渣浆液初始含钙浓度为1.75mol/L;浸取过程搅拌转速为900r/min;浸取时间控制为40min;浸取温度为常温(25℃)。在此条件下,浸取过程结束后,电石渣中有效钙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8%以上。(2)采用气-液碳化法制备出球霰石形碳酸钙,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CO2流速、搅拌速度、Ca2+离子浓度和碳化温度对碳酸钙样品粒径的影响。最佳碳化条件是CO2流速为1.5L/h、搅拌速度为1400r/min、Ca2+离子浓度为0.25mol/L、碳化温度为20℃,制备出了纯度达97.14%、平均粒径在50nm-100nm,比表面积为33.84m2/g,白度大于95的碳酸钙样品,激光粒度仪下测试数据为D50达到1.93μm,D90达到2.91μm。(3)当三乙醇胺添加量为4%时制备出立方碳酸钙,D90为10.61μm;加入聚丙烯酸钠和氯化镁为晶型导向剂,可以制备出D50为3.90μm,D90为12.68μm的球形碳酸钙。(4)以EDTA为晶型导向剂,采用正交试验,讨论了搅拌速度、CO2流速和钙离子浓度等三个因素对碳酸钙样品粒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搅拌速度为600r/min、CO2流速为2.5L/h、Ca2+离子浓度为1mol/L。经激光粒度仪测试,最佳组合232样品的粒径D50达到2.63μm,D90达到4.42μm,经BET测试,其比表面积为27.84m2/g。(5)本文使用XRD、SEM、TEM、红外光谱和激光粒度仪等对制备的碳酸钙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了测试表征,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碳酸钙样品符合HG/T2226-2010,为工业制备附加值高的碳酸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谢端端[5](2017)在《微波促进一锅法自酸洗废液制备纳米Fe3O4的工艺研究及吸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盐酸酸洗废液是一种高酸性、高含铁量且含有少量重金属离子的危险工业废弃物。若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水污染、土壤钙化等问题,还会造成铁资源的浪费。微波法具有高效、耗时短、工艺及操作简单和安全可靠等优点,为此,本课题利用工业废弃物电石渣处理钢铁盐酸酸洗废液,采用微波促进一锅法成功制备了纳米四氧化三铁,实现了以废治废及碱和铁资源的回收。制备的四氧化三铁可以用做高炉炼铁的原料,也可以作为吸附剂去除有害物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微波促进一锅法新工艺处理酸洗废液,并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工艺条件的探索和优化,并使用消石灰为中和剂和沉淀剂成功制备了纳米四氧化三铁,产品的铁含量可达64.4%。此工艺简化了氧化共沉淀工艺,将反应时间缩短至30 min,工艺流程短而有效。对制备的产物进行XRD等分析可知,与传统氧化共沉淀工艺产品相比此工艺所得产品铁含量更高,晶体发育更好。2以电石渣替代消石灰为中和剂与沉淀剂,采用微波促进一锅法处理酸洗废液,在电石渣悬浊液浓度为10 wt%,微波脉冲辐射功率为255 W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纳米四氧化三铁,其铁含量为58%。晶粒尺寸为35 nm,属于纳米级的磁性介孔材料。对此工艺的物料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显示,此工艺经济效益是比较显着的。3以上述纳米四氧化三铁为吸附剂,进行了水中甲基橙的吸附研究,在以下吸附条件下获得了96.3%的去除率:吸附剂量15 g/L,吸附时间100 min,吸附最佳pH为3.0,甲基橙初始浓度100 mg/L。该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模型相符。

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6](2016)在《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了解海洋双壳类的固碳能力,以紫脲酸铵-萘酚绿B、铬黑T为指示剂,采用络合滴定法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等6种海产双壳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进行了测定。6种贝类贝壳中的碳酸钙含量占干重比例介于93.99%97.35%之间,其中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多,紫贻贝的含量最少;碳酸镁含量介于0.61%1.79%之间,其中紫贻贝的含量最多,虾夷扇贝的含量最少。目前的结果表明,六种贝类均具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基于碳酸钙和碳酸镁总量估算,6种贝类单位湿重固碳力介于0.023 20.074之间。

李子尚[7](2016)在《选冶物料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钙是一种重要的元素,钙及其化合物含量的测定需求很多,钙总量测定的方法已比较完善,钙的化学物相分析研究较少;近年来一些新的选冶科研项目和产品质量控制领域对钙的化学物相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方法体系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可靠的选冶物料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方解石、萤石、二水合硫酸钙、游离氧化钙和磷灰石等几种常见的含钙单矿物进行浸取实验,通过它们在各种选择性溶剂中的溶解试验,探索它们的溶解规律,以筛选合适的选择性溶剂。方解石在1:9醋酸溶液和12.5%柠檬酸三铵溶液中可全部溶解,硅灰石在1:9醋酸溶液中的溶解率达67%左右,在12.5%柠檬酸三铵溶液中也可溶解10%左右,在12.5%柠檬酸三铵溶液中加入硅酸钠可抑制硅灰石的溶解,硅灰石含量低的矿样可选用1:9醋酸溶液作为方解石的选择性溶剂,硅灰石含量高的矿样宜选用12.5%柠檬酸三铵溶液作为方解石的选择性溶剂,同时在12.5%柠檬酸三铵溶液中加入硅酸钠以抑制硅灰石的溶解。萤石采用8%AlCl3溶液和盐酸-硼酸-硫酸混合酸溶液进行浸取,游离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硫酸钙等含钙矿物对测定存在干扰。游离氧化钙采用蔗糖溶液浸取,二水合硫酸钙也同时溶于蔗糖溶液,但采用改进后的盐酸滴定法测定游离氧化钙时,二水合硫酸钙对游离氧化钙的测定不存在干扰。二水合硫酸钙的测定一般采用25%氯化钠溶液进行浸取,游离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对测定存在干扰;含有游离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物料中硫酸钙的测定,采用蔗糖溶液浸取盐酸滴定法测定游离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含量,再用EDTA滴定法测定浸取液中氧化钙的总量,差减法得到二水合硫酸钙含量的方法。磷灰石的测定采用3%硝酸溶液浸取,测定磷的含量换算成磷灰石含量的方法。本文根据各含钙矿物的溶解规律及窑法制磷酸焙烧矿和萤石精矿的矿样特征,制定了适用于它们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并按照制定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对两种矿样进行测定,加标回收实验和标准样品测定都表明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与XRD图及多元素结果相符,能为生产工艺提供指导。

张占德,高保京,王新峰[8](2016)在《HGM80磨粉机在二次盐泥生产轻质碳酸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利用纯碱生产中的废盐泥生产工业碳酸钙的工艺流程及存在的不足,通过引进HGM80磨粉机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碳酸钙产品粒度大、颗粒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使得碳酸钙产品品质有了较大提升,经济效益显着。

徐海龙,许莉莉,王芮,谷德贤,白东清[9](2016)在《pH、指示剂种类及用量对络合法滴定碳酸钙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探究指示剂的种类、用量以及和pH对EDTA络合法测定碳酸钙结果的影响,通过建立8种指示剂的回归曲线,研究不同pH条件下、10种指示剂的显色以及14种指示剂不同用量对测定碳酸钙含量消耗EDTA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指示剂均能较好反映滴定溶液中碳酸钙含量间的关系,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99;指示剂种类及其用量不同,消耗的EDTA使用液量也不相同,且在不同pH条件下,指示剂所显示的颜色不同,从而影响滴定结果;使用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浓度时,以溶液中碳酸钙的质量浓度低于0.5%为宜,紫尿酸胺-萘酚绿B作为指示剂用于EDTA络合法滴定优于其他指示剂。

彭锦[10](2015)在《工业沉淀碳酸钙中碳酸钙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沉淀碳酸钙按原HG/T2226—2000用EDTA法测定碳酸钙含量时,试液的p H控制是靠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试液至酒红色为判断依据,但该法测定结果准确度较低,标准偏差为1.75%5.54%,相对误差为-59.40%-58.07%。对测定方法进行改进,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试液刚好出现酒红色时再过量0.1 m L,得到的测定结果标准偏差为0.03%0.04%,相对误差为-0.21%-0.15%,表明此改进方法能减小分析误差,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二、工业碳酸钙主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碳酸钙主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脱硫石膏为原料水热法一步合成超细粉体碳酸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实验仪器与原料
        1.1.1 实验原料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物相结果及分析
    2.2 SEM结果及分析
    2.3 粒径分布结果及分析
    2.4 Ca CO3纯度分析
    2.5 反应机理分析
3 结论

(2)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1.1 可降解材料的研究现状
        1.1.2 聚乳酸的研究现状
        1.1.3 聚乳酸基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2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纳米材料的概述
        1.2.2 食品纳米技术的现状
        1.2.3 纳米银的研究现状
    1.3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评估
        1.3.1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问题
        1.3.2 食品接触性材料标准法规最新进展
        1.3.3 纳米银的毒理性研究
        1.3.4 食品接触材料中的纳米粒子迁移研究
    1.4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应用
        1.4.1 食品非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
        1.4.2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食品模拟物对聚乳酸/纳米银复合膜迁移的影响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聚乳酸纳米银膜样品的制备
        2.2.2 制备标准储备液
        2.2.3 原子吸收光谱仪条件
        2.2.4 膜中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2.2.5 迁移实验
        2.2.6 迁移的数值模拟
        2.2.7 食品模拟液作用下复合膜的性能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线性方程,检出限,定量限
        2.3.2 回收率和精度
        2.3.3 聚乳酸基膜中纳米银的实际嵌入率
        2.3.4 迁移模型
        2.3.5 扩散系数
        2.3.6 机械性能
        2.3.7 氧气透过率
        2.3.8 二氧化碳透过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高压压力对聚乳酸/纳米银复合膜迁移的影响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主要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聚乳酸基纳米复合膜的制备
        3.2.2 复合膜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3.2.3 迁移测试
        3.2.4 纳米银的迁移动力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超高压处理对复合膜中初始纳米银含量的测定
        3.3.2 复合膜的纳米银迁移测试
        3.3.3 数学迁移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高压处理对用于含酸食品包装的聚乳酸基纳米银复合膜的影响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主要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聚乳酸/纳米银薄膜样品处理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3 X射线衍射(XRD)
        4.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微观结构变化
        4.3.2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晶体结构变化
        4.3.3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热性能分析
        4.3.4 迁移测试期间薄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四、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维生素D_3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维生素D_3微囊的处方及工艺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章 Centralcomposite设计-响应面法优化维生素D_3微囊钙片的处方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二、致谢
    三、个人简介

(4)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石渣概述
        1.1.1 电石渣的性质
        1.1.2 电石渣的一般应用
        1.1.3 利用电石渣制备碳酸钙
    1.2 纳米碳酸钙概述
    1.3 纳米碳酸钙产品的特点
        1.3.1 量子尺寸效应
        1.3.2 表面效应
        1.3.3 小尺寸效应
        1.3.4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1.4 碳酸钙产品的分类和制备方法
        1.4.1 碳酸钙产品的分类
        1.4.2 碳酸钙粉体的制备方法
        1.4.3 碳酸钙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
    1.5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1.6 碳酸钙的应用
        1.6.1 在橡胶行业的应用
        1.6.2 在塑料行业的应用
        1.6.3 在造纸行业的应用
        1.6.4 在涂料行业的应用
        1.6.5 在其它行业的应用
    1.7 存在的问题
    1.8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9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第2章 实验原料、试剂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研究方法
        2.4.1 实验方法
        2.4.2 工艺流程
    2.5 性能测试与分析
        2.5.1 粒度分析
        2.5.2 白度
        2.5.3 比表面积
        2.5.4 堆积密度
        2.5.5 X射线衍射分析
        2.5.6 微观形貌分析
        2.5.7 红外光谱分析
        2.5.8 吸油值
第3章 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
    3.1 浸取过程
        3.1.1 浸取时间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3.1.2 搅拌转速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3.1.3 电石渣浆液初始含钙浓度对钙离子转化率的影响
        3.1.4 浸取温度对浸取效果的影响
        3.1.5 浸取阶段小结
    3.2 碳化阶段
    3.3 制备纳米CaCO_3的机理分析
    3.4 纳米CaCO_3的工艺表征
        3.4.1 XRD表征
        3.4.2 SEM/TEM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的影响
    4.1 单一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
        4.1.1 焦磷酸钠
        4.1.2 三乙醇胺
        4.1.3 EDTA
        4.1.4 柠檬酸三钠
        4.1.5 丙三醇
    4.2 多种晶型导向剂对碳酸钙表面改性
        4.2.1 丙三醇和硫酸
        4.2.2 聚丙烯酸钠和硬脂酸钠
        4.2.3 聚丙烯酸钠和硅酸钠
        4.2.4 聚丙烯酸钠和氯化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与表征
    5.1 球形碳酸钙的制备
    5.2 球形碳酸钙的表征
        5.2.1 XRD表征
        5.2.2 SEM表征
        5.2.3 TEM表征
        5.2.4 红外表征与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微波促进一锅法自酸洗废液制备纳米Fe3O4的工艺研究及吸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洗废液的形成与危害
    1.2 酸洗废液中资源的回收
        1.2.1 高温焙烧法
        1.2.2 蒸发法
        1.2.3 膜处理法
        1.2.4 结晶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2.6 萃取法
        1.2.7 化学共沉淀法
    1.3 电石渣的形成及其危害
    1.4 电石渣的处理与利用
        1.4.1 生产建筑材料
        1.4.2 生产化工产品
        1.4.3 环境治理
    1.5 铁氧化物
    1.6 四氧化三铁的应用
        1.6.1 特种磁性材料
        1.6.2 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
        1.6.3 生物医药载体与标记材料
        1.6.4 微波吸收材料
        1.6.5 环境治理
    1.7 四氧化三铁的制备方法
        1.7.1 化学共沉淀法
        1.7.2 溶胶-凝胶法
        1.7.3 水热/溶剂热法
        1.7.4 微乳液法
        1.7.5 高温分解法
    1.8 微波化学的发展及现状
        1.8.1 微波加热机制及特点
        1.8.2 微波辐射下化学反应的特点及机理简介
        1.8.3 微波技术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
    1.9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消石灰作为碱源的微波促进一锅法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工艺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2 实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2.2.1 酸洗废液的成分测定
        2.2.2 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工艺
        2.2.3 正交优化
        2.2.4 表征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洗废液组分
        2.3.2 四氧化三铁制备工艺的研究
        2.3.3 正交实验研究
        2.3.4 四氧化三铁产品的表征及制备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石渣替代碱源制备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工艺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部分
        3.2.1 电石渣预处理
        3.2.2 电石渣代替消石灰的微波实验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石渣粒径的影响
        3.3.2 电石渣主要杂质的影响
        3.3.3 电石渣悬浊液浓度的影响
        3.3.4 微波施加方式的影响
        3.3.5 微波辐射功率的影响
        3.3.6 微波辐射时间的影响
        3.3.7 氧化初始pH值的影响
        3.3.8 物料衡算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3.3.9 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四氧化三铁吸附甲基橙的性能探究
    4.1 主要试剂及原料
    4.2 主要仪器
    4.3 纳米四氧化三铁对甲基橙废水吸附性能的初探
        4.3.1 甲基橙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4.3.2 四氧化三铁吸附剂量对吸附的影响
        4.3.3 pH对吸附的影响
        4.3.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3.5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3.6 吸附动力学
        4.3.7 吸附等温线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甲基橙的标准工作曲线
        4.4.2 Fe_3O_4吸附剂量对吸附的影响
        4.4.3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4.4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4.4.5 甲基橙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4.4.6 吸附动力学
        4.4.7 吸附等温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使用液制备
        1.2.2 EDTA液浓度标定
        1.2.3 碳酸钙含量的测定
        1.2.4 碳酸钙、碳酸镁总量的测定
        1.2.5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1.2.6 数据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碳酸钙、碳酸镁含量及加标回收率
    2.2 贝壳固碳力
3 讨论
4 结论

(7)选冶物料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物相分析方法
    1.3 钙、钙化合物及其物相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钙及其化合物简介
        1.3.2 钙化学物相分析需求
        1.3.3 钙化学物相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浸取方法
        2.3.1 方解石浸取实验
        2.3.2 萤石的浸取实验
        2.3.3 二水合硫酸钙的浸取实验
        2.3.4 游离氧化钙的浸取实验
        2.3.5 磷灰石的浸取实验
    2.4 测定方法
        2.4.1 钙含量的测定
        2.4.2 磷含量的测定
        2.4.3 游离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单矿物实验
    3.1 方解石的浸取实验
        3.1.1 浓度条件实验
        3.1.2 其他含钙单矿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浸取实验
        3.1.3 抑制硅灰石溶解的实验
        3.1.4 方解石在其他含钙矿物选择性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3.2 萤石的浸取实验
        3.2.1 其他含钙单矿物在混酸中的溶解实验
        3.2.2 萤石在其他选择性溶剂中溶解实验
        3.2.3 萤石精矿中氟化钙测定的精密度实验
    3.3 二水合硫酸钙的浸取实验
        3.3.1 含钙单矿物在25%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实验
        3.3.2 二水合硫酸钙在其他选择性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3.4 游离氧化钙的浸取实验
        3.4.1 蔗糖浸取法原理
        3.4.2 条件实验
        3.4.3 干扰实验
        3.4.4 空白实验
        3.4.5 冷水热水实验
    3.5 磷灰石的浸取实验
        3.5.1 含钙单矿物在3%硝酸溶液中的浸取实验
        3.5.2 磷灰石单矿物在3%硝酸溶液中的溶解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际样品分析
    4.1 窑法制磷酸焙烧矿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
        4.1.1 总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4.1.2 钙的化学物相分析
        4.1.3 测定结果
        4.1.4 生产样品分析
        4.1.5 加标回收实验
    4.2 萤石精矿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
        4.2.1 萤石精矿中总氧化钙含量的测定
        4.2.2 萤石精矿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
        4.2.3 测定结果
        4.2.4 生产样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HGM80磨粉机在二次盐泥生产轻质碳酸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盐泥制取碳酸钙的意义
2 二次盐泥生产碳酸钙工艺
    2.1 生产工艺
    2.2 存在的问题
3 HGM80磨粉系统简介
    3.1 系统组成
    3.2 工作原理
4 HGM80磨粉机与风选机相比的优点
5 结语

(9)pH、指示剂种类及用量对络合法滴定碳酸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1.1.1基准碳酸钙使用液
        1.1.2 EDTA标准使用液
        1.1.3指示剂
    1. 2 方法
        1.2.1指示剂种类实验
        1.2.2 p H值条件实验
        1.2.3指示剂用量实验
2 结果
    2. 1 不同指示剂下滴定碳酸钙
    2. 2 不同p H值条件下的指示剂显色
    2. 3 不同指示剂用量下的EDTA使用液消耗
3 讨论
    3. 1 样本溶液中碳酸钙浓度的影响
    3. 2 样品溶液p H条件的控制
    3. 3 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和用量
4 小结

(10)工业沉淀碳酸钙中碳酸钙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
    1. 1 测定方法原理
    1. 2 试剂与仪器
    1. 3 试验方法
2 讨论
    2. 1 100 g / L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
    2. 2 精密度试验
    2. 3 回收率试验
    2. 4 注意事项
3 结论

四、工业碳酸钙主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脱硫石膏为原料水热法一步合成超细粉体碳酸钙[J]. 杜凯敏,刘春红,祁志福,项飞鹏,陈锡炯,胡晨晖. 广东化工, 2021(09)
  • [2]聚乳酸基超高压食品包装膜中纳米银的迁移规律研究[D]. 范春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维生素D3微囊钙片的制备工艺与质量评价[D]. 陆凯迪.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4]利用电石渣制备纳米碳酸钙的工艺与机理研究[D]. 张克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5]微波促进一锅法自酸洗废液制备纳米Fe3O4的工艺研究及吸附应用[D]. 谢端端.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6]6种海洋双壳类贝壳中碳酸钙、碳酸镁含量的测定[J]. 徐海龙,王芮,许莉莉,朱国霞,乔秀亭. 海洋通报, 2016(04)
  • [7]选冶物料中钙的化学物相分析[D]. 李子尚. 长沙矿冶研究院, 2016(05)
  • [8]HGM80磨粉机在二次盐泥生产轻质碳酸钙中的应用[J]. 张占德,高保京,王新峰. 纯碱工业, 2016(01)
  • [9]pH、指示剂种类及用量对络合法滴定碳酸钙的影响[J]. 徐海龙,许莉莉,王芮,谷德贤,白东清. 水生态学杂志, 2016(01)
  • [10]工业沉淀碳酸钙中碳酸钙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J]. 彭锦. 中氮肥, 2015(06)

标签:;  ;  ;  ;  ;  

工业碳酸钙主要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