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兰(四川省内江市中医院641100)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联合耳穴贴压对妇科术后腹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妇科术后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艾灸联合耳穴贴压的方法,结果观察组病人肠鸣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1)。结论艾灸联合耳穴贴压可有效缓解妇科术后腹胀,有利于妇科术后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艾灸耳穴贴压妇科手术后腹胀
【中图分类号】R245.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52-02
妇产科腹部手术病人,多采用硬膜外麻醉。由于麻醉及手术牵拉等因素致使胃肠蠕动恢复减慢,主要表现为肠蠕动消失,术后排气,排便功能障碍。我院对60例妇产科术后患者应用艾灸中脘穴、气海穴等穴位联合耳穴贴压直肠、交感、内分泌,术后在促进排气排便功能方面进行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妇科腹部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其中子宫肌瘤15例,卵巢囊肿10例,官外孕5例,年龄25~50岁;对照组30例,子宫肌瘤17例,卵巢肿瘤9例,宫外孕4例,年龄26—51岁,均于术前常规用肥皂水清洁灌肠(除5例宫外孕外),麻醉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根据病情行子宫全切除术,卵巢囊肿摘除术,宫外孕病灶清除术,两组病人在年龄、肿瘤分类、妊娠周数、术前肠道准备方法、手术方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具可比性(P>0.05)
2.方法
2.1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均于术前1日晚进低渣易消化饮食,忌牛奶、豆类和高纤维饮食,术前8h禁食,4h禁饮。术后均按妇科术后护理常规,麻醉作用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后,酌情早期活动,术后6h在床上伸屈腿,8h床上翻身,12h-24h后及术1日晨起协助下床活动。术后提倡早进食,在排气之前根据食欲情况及有无恶心呕吐现象给予低糖、低能、不产气饮食,以米汤为主,排气后进半流质。同时给予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1]。
2.2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视腹胀情况采用肛管排气、中药灌肠及遵医嘱肌注新斯的明等方法。
2.3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应用艾灸中脘穴、气海穴及耳穴埋豆贴压,直至首次自行排便为止。
2.3.1艾灸术后24h即施灸。病人取平卧位,以手指比量法取穴,护士取艾灸盒两只装一具,点燃两根艾条,对准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将艾盒放于其上,放置20-30分钟,以病人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2]。施灸时注意病室的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必要时应设排烟设施及屏风。对照组仅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3.2耳穴贴压术后当日,常规消毒双侧耳廓,用探棒按压所取穴位,找出最敏感点,用纹式钳夹取王不留行籽贴压于穴位处,按揉数秒钟。术后即刻开始,病人能自行操作时指导病人,不能自行操作时协助其用拇指和食指按摩耳穴,手法由轻到重,使之产生酸、麻、胀、痛、热的感觉,每穴每次按压3min-5min,每日3-5次。主穴选:直肠、交感、内分泌,配穴随症选择2~3穴,肺、脾、肾等。
2.4评价指标及标准观察、记录两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排便及有无腹胀等情况,并进行比较。
3.结果
表1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病人肠呜音出现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腹胀发生率、平均住院日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讨论
妇科腹部手术后病人,因禁食、麻醉、手术创伤、牵拉刺激、引起肠蠕动功能障碍,导致气血受损,气滞血瘀,脾胃气机紊乱,运化失司,腑失通降,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等不适,既影响切口愈合,又延长禁食时间,不利于病人康复。艾灸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耳穴疗法具有调节神经平衡、镇静止痛、脱敏止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肾健脾等诸多功能,刺激效应稳定,灵活可靠,效果良好。中脘穴属足阳明胃经,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3]。根据经穴-脏腑相关理论,艾灸或用其它方法刺激位于体表的中脘穴,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我院采用的艾灸联合耳穴贴压大大促进了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使排气、排便时间提前,缓解术后腹胀,艾灸中脘穴通过其对脏腑的调节作用,达到气血通畅,腑气下行,从而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4]。通过观察,艾灸中脘、气海穴法及耳穴贴压法有效地减轻了腹部术后病人之痛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输液和使用抗生素,节省医疗费用并且操作简单、方便、价廉、安全、有效、临床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邦芝排气汤促进妇科病人术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90例-附西药驱风合剂治疗90例对照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491
[2]申屠珍兰,张晓群.艾灸神阙双天枢穴治疗胆道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49—350
[3]柴瑞雯.中医基本常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I12~I14
[4]郭万学.理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8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