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刘磊(西昌市民族中学四川西昌615021)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从创设和谐课堂氛围、布置分层数学作业、强化学生成功体验、及时总结经验技巧几方面重点探讨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高中数学教育者教学活动的优化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04-061-01

前言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无论是在难度、内容等方面均有所加深,一定程度上导致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跟随教学节奏,逐步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最终形成高中数学“学困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多样化课程,确保班级内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有所发展。”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重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生成科学合理、生本有效的转化方案,提高数学“学困生”兴趣能力。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高中数学“学困生”群体的出现主要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1)客观原因。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无论是在知识内容还是在知识难度等方面均有所加深,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旧沿用灌输式、注入式的授课方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沉闷,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主观原因。首先,根据相关调研资料显示,学困生在高中数学活动参与当中普遍存在畏难、害怕的情绪,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逃避数学学习的倾向。其次,学困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具体表现为课前预习空位、课后复习不及时、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学困生性格内向,即便遇到自己不理解或者不懂的题目也不会像教师、学生请教,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降低其学习效率。最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在习题解答时极易犯低级错误。

二、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外部环境是影响个体情绪、动机、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处于轻松愉悦、和谐良好的环境之下方可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困生敢说、敢想、敢做,促使学困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动机,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

以“空间几何体”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别致有特色的建筑物。现在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者网络上看到的特色建筑物,举例说明并分析建筑物的几何结构。”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以调动学困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困生参与到生活实例搜集活动中。随后,教师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几个讨论小组,合理安排每组学困生和优等生的比例,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水立方、苏州园林等建筑物,各小组围绕这些建筑物分析交流其所呈现的几何特征,在优等生的带动之下学困生也会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这对学困生课堂参与性的提升具有良好作用。

(二)布置分层数学作业

传统教育思维影响之下的数学作业布置以“一刀切”方式为主,即教师为班级内全体学生布置统一内容的作业,并没有考虑到学困生与优等生在数学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导致班级内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因此,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并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则需要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计层次性数学作业,为学困生提供自主选择作业类型的机会,避免学困生“消化不良”情况的出现。以“集合”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设计如下层次性家庭作业:

(1)基础题:已知集合A={},集合B={},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中档题:已知方程。?若方程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b满足的关系式;?若方程的解集有1、3两个元素,求实数a、b的值。

(3)拔高题:已知集合A={},B={},C={},若满足C?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通过基础题、中档题、拔高题三道作业习题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练需求,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基础题的解决时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巩固练习,习题解答过程相对简单,有利于减轻学困生数学学习压力,进一步强化学困生学习成功体验。

(三)及时总结经验技巧

高中数学之所以会出现“学困生”现象,这与学生本身学习方法不佳、归纳总结意识不足有着直接关系,一部分学生虽然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却并未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引导学困生及时总结经验技巧,在数学习题解答、运算等环节中看清数学本质,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

以“三角函数”知识点为例,学生通过推导得出“”后,考虑到学困生在知识衔接能力不足的因素,教师可以借助习题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三角函数公式知识点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学生进行习题演练时教师要游走在学生当中,格外关注学困生的计算过程,引导学困生在草纸上列出如下关系是:

最后,教师做出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在攻克教学难点和凸显知识重点的基础上,达到指导学困生掌握学习技巧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转化数学“学困生”并不是一朝一夕方可完成的工作,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学困生”这一个特殊群体,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努力成为一名“有心人”,创设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够吃具有层次性特征的数学作业,予以“学困生”鼓励、支持和肯定,并及时总结经验技巧指导其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春风化雨之势强化“学困生”成功体验,从而达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静波.高中用功型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150.

[2]武静东.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25):101-102.

[3]童建福.农村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转化对策——以《正态分布》的教学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3):91.

标签:;  ;  ;  

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