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数学课堂调动学习兴趣

激活数学课堂调动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数学课堂教学;学生

作者简介:苏国富,男,1958年生,大专学历,河南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河南省邓州市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近10年来有6篇文章获国家和省级教研部门奖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基础的动力和源泉。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实践中的无数事例说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强化内在动力。

人的兴趣并不是有天赋的,它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兴趣的基础是需要,在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由于需要而对学习发生兴趣,兴趣又推动着他们去从事一定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学习兴趣随之不断扩大、丰富、形成和发展。那么,如何根据兴趣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明确目的,激发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同生活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这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像一年级新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教师就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结合生活实例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例如:一元钱买4块糖,五元钱能买几块糖?买一本作业用五角钱,买10本需要多少钱?……要算出这些得数,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数学。再者,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每接触一部分新知识,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商店、粮店、菜场、工厂、农村等地方去参观访问,具体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编写应用题。还可以开展故事演讲会,介绍一些科学家、伟人、英雄、古代名人是怎样学习的,介绍他们的贡献。如讲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可以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π的故事。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白“天才出于勤奋,伟大出于平凡”的道理,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共鸣,激发其爱慕敬仰之情,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精设导语,唤起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比如:教学多位数的读写时,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口吗?”有的学生答出“十三亿”,那么这个“十三亿”怎样用数字表示呢?教学比和比例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有个学生量量自己的身高和影长,再量出学校旗杆的影长,不用爬上旗杆就可算出旗杆的高。”你们知道是根据什么道理吗?利用这些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入新课,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一些困惑,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似是而非的情况下才会迫切要求得到正确的答案。笔者过去在教四年级数学“能被2、5和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部分知识时,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因为能被2整除的数要看个位,能被5整除的数也要看个位,到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顺着老路去思考,多数学生认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是3、6、9”。学生举例说:“39个位是9,能被3整除,63个位是3能被3整除……”这时不急于指出错误,等这种错误结论已为大部分学生接受时,再反问:“13、16、29,它们的个位分别是3、6、9能被3整除吗?学生无言以对。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时候,就迫不急待地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

四、引导发现,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来源于发现。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活动时,如果教师只把这种活动讲给学生听,而不让他们参加到这一活动中去,那么学生将只处于一种消极理解的地位,而不能体会到亲自参与这种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讲、学生听的上课方式,是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动手操作、画图、拼摆、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时,先让学生课外准备几个任意三角形的纸片,课堂上让学生撕下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起来,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等于180°后”,继续指导:“再任意挑一个三角形,撕下角,拼一拼,看看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等于180°?”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自己发现,自己验证,学生就会善学、乐学。

五、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做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或用课件演示),首先出示准备题:小华和小明同时从甲地到乙地,小华每小时走4千米,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程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小华每小时行4千米,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

六、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时,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中“移多补少,使两者一样多”的应用题时,教师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操作,从多的一行取几个移到另一行,使两行的圆片一样多。学生的操作兴趣非常高,起初是笨拙地一个一个地移,然后就有学生发觉可利用求平均数以后来移,最后学生又发现了一种更简便的算法——利用求两者的“差”来移……,通过动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在多种感官的运用中,学生学到了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巧设练习,保持兴趣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所以,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比例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138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人人积极思考,竭尽全力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

当同学们说出用归一法,倍比方法、方程、比例方法等解法后,教师接着说:“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也可以用分数的知识解答。把3小时看作占5小时的3/5,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式:136&pide;3/5。这样,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八、开展竞赛,增添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开展竞赛是儿童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小邮递员”、“夺红旗”、“开火车”、“传口令”、“摘果子”、“抢答”、“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通过练习,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河南省邓州市基础教育教研室

邮政编码:474150

标签:;  ;  ;  

激活数学课堂调动学习兴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