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细菌,碱基,编辑器,可编程,密码子,离子束。
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论文文献综述
秦雪[1](2019)在《生命新诠释:重新编码细菌基因组》一文中研究指出伦敦郊外贾森·秦(Jason Chin)的实验室里,一些细菌在撒有营养液体培养基的塑料小盘子里欢快地吃着、繁殖着、呼吸着,看上去很普通,但它们与地球上的其他任何生物——从真菌、鳄梨到郁金香、知更鸟和大象——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是用不同的遗传密码人工合成的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刘娟[2](2019)在《广泛分布于细菌基因组中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有免疫,也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以及固有免疫分子等组成,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是人类经过进化后所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抵抗和防御的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一方面激活TLRs信号转导通路,释放大量细胞炎症因子,如IL-1、IL-2、IL-6以及TNF-α等,促进抗原递呈、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Th)发生Th1或Th2型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可上调共刺激分子表达,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原核生物DNA中CpG二核苷酸的出现频率比脊椎动物高,是其4倍。同时原核生物大多CpC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C)处于未甲基化状态,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出现的频率约为脊椎动物的20倍。因此,原核生物DNA中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核苷酸片段(CpG-DNA)被脊椎动物免疫系统认定为非自我物质,可以被识别并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TLR9是TLRs的重要家族成员之一,能够特异性识别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激活宿主MyD88信号级联,促进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最终激活免疫应答。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进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近年来,人们发现人工合成的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可模拟细菌或病毒的CpG-DNA片段刺激多种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免疫细胞,诱发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CpG-ODN骨架一般由非甲基化CpG基序及其侧翼序列组成,当修饰方式、侧翼核苷酸组成、CpG位置和数目发生改变时,CpG-ODN的免疫活性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者们根据这些结构特点,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人工设计并合成了多种强免疫刺激性CpG-ODNs,如CpG-1826、CpG-2006、CpG-2216、CpG-M362等。然而,通过BLAST序列比对,我们发现这些已报道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在天然微生物基因组中却基本没有与其序列完全匹配的CpG-DNA片段。与此同时,在微生物基因组中人们也很难找到天然的、刺激性CpG-ODN。因此,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意义一直存在争议和质疑。此外,大量研究表明CpG motif是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六碱基特征序列,对CpG-ODN的免疫活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前期预实验中,我们发现尽管细菌基因组中含有大量CpG-ODNs,但是绝大部分并无免疫刺激作用,即使包含活性motifs也基本没有刺激性。而且,我们对已知的刺激性CpG-ODN进行轻微的改构,即使不破坏其序列中的关键motif,CpG-ODN的免疫活性也会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现有研究所总结的刺激性CpG-ODN的结构特点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反映出微生物基因组中CpG-DNA片段的真实结构特点。所以,对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固有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结构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在微生物基因组中找到天然的刺激性CpG-DNA片段,我们放宽筛选条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高通量筛选细菌全基因组、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抓取CpG数目大于1、GC含量大于0.45、长度为20bp的寡脱氧核苷酸片段作为候选CpG-ODN。然后计算并统计细菌全基因组、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中CpG-ODN平均数目,对CpG-ODN的分布规律和数量水平做一个初步的评估。接下来利用随机抽样与免疫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候选CpG-ODN的免疫刺激性,并通过CpG-c41、CCK-8、划痕实验等检测刺激性CpG-ODN的TLR9依赖性、细胞毒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与此同时,采用多重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刺激性CpG-ODN的保守性,并编写Python脚本统计CpG-ODN在细菌全基因组中多拷贝情况,real-time PCR验证CpG-ODN在细菌基因组中的真实拷贝数。最后对所有测得的CpG-ODN的TNF-α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探究CpG-ODN刺激性与活性motifs以及CpG二核苷酸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从细菌基因组中发现了天然的、强刺激性CpG-ODNs。它们中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而有的高度保守,特别是分布在16S和23S rDNA中的CpG-ODN,存在于众多种属细菌基因组中,且具有多个拷贝。这说明微生物既存在自己特有的刺激性CpG-DNA片段,同时也存在一类共有的刺激性CpG-DNA片段。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CpG-ODN的平均数目在不同种属细菌基因组中差异较大,但是在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中却是比较稳定的。同时,细菌基因组中一般都含有大量CpG-ODNs,数量可以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不过,随机抽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CpG-ODN无免疫刺激性或者是弱刺激性,仅有约1.9%的CpG-ODN具有强免疫刺激性。这表明刺激性CpG-DNA片段在微生物基因组中比例极低,解释了难以直接从微生物基因组中找到天然的、强免疫刺激性CpG-DNA片段的原因。此外,本研究还提示绝大部分CpG-ODN即使包含刺激性motifs也基本没有免疫活性,而且非甲基化CpG基序数量与CpG-ODN的刺激性并不呈现出数量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微生物基因组中筛选出天然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为证明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刺激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对其分布规律以及数量水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本研究提示,现有关于刺激性CpG-DNA片段结构特征的描述并不准确,全面解析CpG-DNA的结构特征尚需更多来自天然的刺激性CpG-DNA序列的数据积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王春玲,冯广达,姚青,李安章,朱红惠[3](2019)在《粘细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细菌(Myxobacteria)隶属于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的粘球菌目(Myxococcales),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它是继放线菌和真菌之后又一重要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菌,尽管如此,由于分离纯化困难,粘细菌的研究进展一直较为缓慢。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大量粘细菌基因组被完成测序和报道。本文对粘细菌研究意义及该类资源开发价值、分离培养存在的困难进行了阐述,对粘细菌基因组注释及目前已测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介绍了基因组学在粘细菌生态、捕食机制、子实体形成以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有助于了解基因组学在粘细菌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为联合应用多组学技术深入研究粘细菌代谢机制和社会性行为提供了参考,对粘细菌基础研究、资源发掘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9期)
赵亚伟,姜卫红,邓子新,汪志军,芦银华[4](2019)在《碱基编辑器的开发及其在细菌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碱基编辑器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它将碱基脱氨酶的催化活性和CRISPR/Cas系统的靶向特异性进行结合,催化DNA或RNA链上特定位点的碱基发生脱氨基反应,进而完成碱基的替换。碱基编辑器分为DNA和RNA碱基编辑器两大类,其中DNA碱基编辑器分为两种:胞嘧啶碱基编辑器和腺嘌呤碱基编辑器;前者可以实现胞嘧啶到胸腺嘧啶的转换,而后者则可以将腺嘌呤突变为鸟嘌呤。由于DNA碱基编辑器不会造成DNA的双链断裂(DSB),也不依赖于宿主的非同源末端修复和同源重组途径,因此,大大减少了DSB相关的编辑副产物,如小片段插入或缺失等。基于CRISPR/Cas系统的RNA碱基编辑器,可以实现RNA链上腺嘌呤核苷到次黄苷的转换。本文对不同类型碱基编辑器的开发过程、适用范围和编辑特点等进行梳理,并对其在细菌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简要探讨了细菌中碱基编辑器的缺点以及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梓彤,卢洁,顾宗润,杨帅,衣珊漪[5](2018)在《异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氧化细菌是参与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微生物类群之一,其基因组DNA提取质量的准确分析,可直接影响后续分子实验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本试验针对3株异养氨氧化细菌的纯培养菌株,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和Qubit荧光计分别检测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基因组DNA的浓度,同时结合细菌通用引物扩增16S r DNA全长来判定提取DNA的质量,进而筛选出可用于检测可培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浓度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浓度的DNA样品,尽管3种检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16S r DNA-PCR中均仍能获得良好的扩增结果。与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相比,Qubit方法对基因组DNA浓度的检测结果更为精确,特别在低浓度DNA检测中,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基因组DNA的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琦,武美贤,郭清华,邵悠然,杨俊杰[6](2019)在《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组编辑工具不仅方便构建高效鲁棒的工程细胞,还能用于深入地理解生物系统。现综述在细菌中建立基因组编辑方法,特别是基于CRISPR-Cas的编辑工具的进展,并尝试归纳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发通用流程,供打算自建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陈丹丹[7](2018)在《基于细菌基因组de novo测序的离子束重组DOB菌的代谢网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低能离子注入对DOB的生理代谢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基于DOB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离子束重组菌DOB981,DOB113,DOB073及其原始菌株DOB150进行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注释,构建基因尺度的代谢网络,并用Cytoscape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RAST注释结果表明,重组菌DOB073的基因组比原始菌株增加了12883 bp,ORF增加了49个;重组菌DOB113的基因组比原始菌株增加了11174 bp,ORF增加了44个;重组菌DOB981的基因组比原始菌株减少了223 268 bp,ORF减少了204个。构建的代谢网络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菌DOB113和DOB073代谢网络中的反应底物和生化反应个数均相同,而离子束重组菌DOB981反应底物比原始菌株增加了叁个,代谢反应个数减少10个。Cytoscape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束重组菌DOB981代谢网络中包含1 604个节点和3 733条连线,虽然比原始菌株增加了1个节点,但连线却减少了68条。基因尺度代谢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束重组菌DOB981、DOB113、DOB073与原始菌株的代谢网络均为无标度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SWN)特性,但重组菌DOB981的代谢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大于原始菌株,其总体结构相对松散,且密度低。代谢途径分析结果表明,DOB整个生命体的所有代谢包含在KEGG的73个代谢途径中,其中重组菌DOB981比原始菌株增加了2个碳代谢的催化酶,缺失了1个碳代谢和4个氮代谢催化酶,由此进一步提高了菌体对寡营养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不仅对DOB的环境适应性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DOB基因组代谢网络模拟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5-19)
韩玲[8](2018)在《基于模体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细菌基因组中sigma-54启动子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R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是利用DNA来制造RNA。在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使用DNA作为模板并使用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尿嘧啶脱氧核苷酸(U)四种碱基来作为产生RNA的原料。细胞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执行生物体内独特的角色以及维持生存所需的代谢过程,需要通过转录过程来控制RNA的形成,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来控制生物的各种性状。并且RNA聚合酶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及病毒中,因此,RNA聚合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酶。RNA聚合酶的核心酶包含5个亚单位(β,β',αⅠ和αⅡ和ω)。sigma因子识别特定的DNA序列与RNA核心酶构成RNA聚合酶全酶,sigma因子作为RNA聚合酶全酶的一个单位,是基因转录调控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它识别特定的DNA位点并将RNA聚合酶的核心酶带到靶基因的上游区域。所以,原核生物中启动子的类型是根据sigma因子的类型来定义的。目前,已知的sigma因子主要属于两类:一个是sigma-70,它调控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管家基因的转录;另一个是sigma-54,它负责调控与环境相关的特定基因的转录。正因为转录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而sigma因子又在转录起始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近年来对sigma因子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点之一,也受到了各国生物学家的密切关注。sigma-54家族中的许多成员在细胞的多个代谢过程中(例如:固氮调控过程,精氨酸的分解过程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基因表达的后续步骤,建立基因转录网络来揭示sigma-54启动子转录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介绍了一种预测细菌基因组sigma-54启动子的新方法。新方法有机地结合了模体识别和机器学习策略,来获得sigma-54启动子的内在特征。我们通过叁种数据集来验证了我们的新方法。首先在大肠杆菌基因组中的基准数据集上进行模型训练。在大肠杆菌数据集上的基准测试表明,本文的新方法可以很好的区分sigma-54启动子与周围的非功能DNA序列或随机选择的DNA序列。其次,我们将训练好的模型运用到叁个不同基因组的计算预测数据上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包括:枯草芽孢杆菌(NC_000964),丙酮丁醇梭菌(NC_003030)和短乳杆菌(NC_008497)叁个样本集。在其他叁种细菌基因组的应用表明了我们的方法在大量细菌基因组上具有潜在的稳健性和应用能力。最后,将本文中的方法运用到了其他启动子的识别中,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我们构建了启动子预测网络服务器,针对原核生物的5个不同的sigma因子提供预测服务。(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25)
王立娜,王家林,朱涛,吕雪峰[9](2018)在《蓝细菌基因组拷贝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蓝细菌是一类古老的光合原核微生物。就基因组拷贝数(倍性)而言,蓝细菌是原核生物中基因组低、中、高拷贝共存的典型类群之一,而基因组多拷贝特性是制约蓝细菌高效遗传改造的瓶颈。已有研究表明,蓝细菌的基因组拷贝数表现出生长周期的依赖性并受多种遗传、环境因子的影响。文中综述了蓝细菌基因组拷贝数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蓝细菌基因组多拷贝研究的环境生态和生物技术意义。最后,对未来蓝细菌基因组拷贝数相关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张杰,张晓鹏,李鹏高,赵志强[10](2017)在《小鼠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将研磨、水煮两种预处理方法和改良CTAB法、试剂盒法两种提取方法进行组合,比较提取小鼠粪便细菌基因组DNA的效果。结果发现,研磨预处理过的样品提取到的细菌基因组DNA的浓度和纯度均高于水煮预处理过的样品,研磨结合改良CTAB法提取到的DNA完整性好于其他方法,研磨结合改良CTAB法是一种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较为实用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实验技术与管理》期刊2017年12期)
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固有免疫,也称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固有免疫细胞以及固有免疫分子等组成,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是人类经过进化后所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对多种病原体都有抵抗和防御的作用。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原体入侵机体时,可识别并结合病原体,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一方面激活TLRs信号转导通路,释放大量细胞炎症因子,如IL-1、IL-2、IL-6以及TNF-α等,促进抗原递呈、T辅助细胞(T helper cell,Th)发生Th1或Th2型免疫应答;另一方面可上调共刺激分子表达,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原核生物DNA中CpG二核苷酸的出现频率比脊椎动物高,是其4倍。同时原核生物大多CpC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C)处于未甲基化状态,未甲基化的CpG序列出现的频率约为脊椎动物的20倍。因此,原核生物DNA中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核苷酸片段(CpG-DNA)被脊椎动物免疫系统认定为非自我物质,可以被识别并刺激宿主免疫细胞产生免疫应答。TLR9是TLRs的重要家族成员之一,能够特异性识别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激活宿主MyD88信号级联,促进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最终激活免疫应答。但是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紊乱,进而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近年来,人们发现人工合成的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寡脱氧核苷酸(CpG-ODN)可模拟细菌或病毒的CpG-DNA片段刺激多种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免疫细胞,诱发机体的固有免疫反应。CpG-ODN骨架一般由非甲基化CpG基序及其侧翼序列组成,当修饰方式、侧翼核苷酸组成、CpG位置和数目发生改变时,CpG-ODN的免疫活性都会受到影响。研究者们根据这些结构特点,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人工设计并合成了多种强免疫刺激性CpG-ODNs,如CpG-1826、CpG-2006、CpG-2216、CpG-M362等。然而,通过BLAST序列比对,我们发现这些已报道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在天然微生物基因组中却基本没有与其序列完全匹配的CpG-DNA片段。与此同时,在微生物基因组中人们也很难找到天然的、刺激性CpG-ODN。因此,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与意义一直存在争议和质疑。此外,大量研究表明CpG motif是含非甲基化CpG基序的六碱基特征序列,对CpG-ODN的免疫活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在前期预实验中,我们发现尽管细菌基因组中含有大量CpG-ODNs,但是绝大部分并无免疫刺激作用,即使包含活性motifs也基本没有刺激性。而且,我们对已知的刺激性CpG-ODN进行轻微的改构,即使不破坏其序列中的关键motif,CpG-ODN的免疫活性也会消失。这些结果说明现有研究所总结的刺激性CpG-ODN的结构特点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反映出微生物基因组中CpG-DNA片段的真实结构特点。所以,对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固有免疫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结构特点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在微生物基因组中找到天然的刺激性CpG-DNA片段,我们放宽筛选条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高通量筛选细菌全基因组、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抓取CpG数目大于1、GC含量大于0.45、长度为20bp的寡脱氧核苷酸片段作为候选CpG-ODN。然后计算并统计细菌全基因组、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中CpG-ODN平均数目,对CpG-ODN的分布规律和数量水平做一个初步的评估。接下来利用随机抽样与免疫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候选CpG-ODN的免疫刺激性,并通过CpG-c41、CCK-8、划痕实验等检测刺激性CpG-ODN的TLR9依赖性、细胞毒性及其对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与此同时,采用多重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刺激性CpG-ODN的保守性,并编写Python脚本统计CpG-ODN在细菌全基因组中多拷贝情况,real-time PCR验证CpG-ODN在细菌基因组中的真实拷贝数。最后对所有测得的CpG-ODN的TNF-α值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探究CpG-ODN刺激性与活性motifs以及CpG二核苷酸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从细菌基因组中发现了天然的、强刺激性CpG-ODNs。它们中有的具有种属特异性,而有的高度保守,特别是分布在16S和23S rDNA中的CpG-ODN,存在于众多种属细菌基因组中,且具有多个拷贝。这说明微生物既存在自己特有的刺激性CpG-DNA片段,同时也存在一类共有的刺激性CpG-DNA片段。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CpG-ODN的平均数目在不同种属细菌基因组中差异较大,但是在16S rDNA和23S rDNA序列中却是比较稳定的。同时,细菌基因组中一般都含有大量CpG-ODNs,数量可以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不过,随机抽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CpG-ODN无免疫刺激性或者是弱刺激性,仅有约1.9%的CpG-ODN具有强免疫刺激性。这表明刺激性CpG-DNA片段在微生物基因组中比例极低,解释了难以直接从微生物基因组中找到天然的、强免疫刺激性CpG-DNA片段的原因。此外,本研究还提示绝大部分CpG-ODN即使包含刺激性motifs也基本没有免疫活性,而且非甲基化CpG基序数量与CpG-ODN的刺激性并不呈现出数量相关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微生物基因组中筛选出天然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为证明微生物非甲基化CpG-DNA片段在炎症反应中的免疫刺激作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对其分布规律以及数量水平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本研究提示,现有关于刺激性CpG-DNA片段结构特征的描述并不准确,全面解析CpG-DNA的结构特征尚需更多来自天然的刺激性CpG-DNA序列的数据积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和古细菌基因组论文参考文献
[1].秦雪.生命新诠释:重新编码细菌基因组[J].世界科学.2019
[2].刘娟.广泛分布于细菌基因组中的、强免疫刺激性CpG-ODN的发现[D].西南大学.2019
[3].王春玲,冯广达,姚青,李安章,朱红惠.粘细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4].赵亚伟,姜卫红,邓子新,汪志军,芦银华.碱基编辑器的开发及其在细菌基因组编辑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9
[5].李梓彤,卢洁,顾宗润,杨帅,衣珊漪.异养氨氧化细菌基因组DNA的检测方法比较[J].土壤通报.2018
[6].李琦,武美贤,郭清华,邵悠然,杨俊杰.细菌基因组编辑技术进展[J].生命科学.2019
[7].陈丹丹.基于细菌基因组denovo测序的离子束重组DOB菌的代谢网络研究[D].新疆大学.2018
[8].韩玲.基于模体识别和机器学习的细菌基因组中sigma-54启动子预测[D].山东大学.2018
[9].王立娜,王家林,朱涛,吕雪峰.蓝细菌基因组拷贝数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物工程学报.2018
[10].张杰,张晓鹏,李鹏高,赵志强.小鼠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比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