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俞悦[1]2003年在《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展,中国农民从总体上看,已基本摆脱贫困,生活开始由温饱逐渐向小康过渡。但自9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的巨大障碍,直接影响到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本文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实际变化,并深入分析了学术界关于这一阶段农民收入持续下降专题讨论的多种观点,认为导致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并辅以一系列配套措施,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本文阐明,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矛盾是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力过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必须抓好两大相互联系的重要措施,其一、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其二、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围绕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还必须采取“加大投入与减轻农民负担相结合、调整农业结构与推进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农民素质与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相结合、农民增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配套措施。

刘建英[2]2016年在《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太原市农民收入增加情况探讨》文中指出在市场经济主导地位日益增强的今天,促进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笔者认为现阶段增加山西省古交市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加大对"叁农"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叁是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四是统筹全市城乡发展。

项朝阳[3]2003年在《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启动农村市场是当前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思路,而农村市场启而不动归根到底在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选择。 本文在假定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叁产业的发展、发展对外劳务均看作是农民从业结构变化的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湖北省的资料,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叁产业的发展、对外劳务输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农民从业结构的变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和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途径与对策。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发展农村二、叁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明显而且潜力巨大;发展对外劳务在近几年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从长远看,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城市化进程是增加湖北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近期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湖北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当前增加湖北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郭跃军, 杨丹[4]2010年在《论增加农民的收入》文中研究说明农民持续增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吕少德(Lyu, Shaode)[5]2015年在《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文中提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农民收入的现状、问题和增收对策做了系统的分析,但从农户资源配置的微观视角对该问题所做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梳理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针对中国实际提出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假说;然后基于作者对一个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普通产粮村的逐户调查,做村庄个案分析,用统计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该村165户农户2012年生产和收入的截面数据,检验农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后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提出理论解释和改进思路。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合理的具体标准是供需平衡和劳动耗费最少。本文假定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其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由于当前中国农户处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其资源配置效率很难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很难达到最大化。对案例村庄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劳动耗费最少的标准看,农户农业生产中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过多,存在浪费;从供需平衡的标准看,粮食生产在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下能较好地对接需求,而蔬菜生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波动剧烈,常造成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效率未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未能最大化。理论分析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大转型时期,农户的资源配置方式具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叁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属性,其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适应,因此很难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合理的水平。具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自然因素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市场因素相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亦显得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计划因素则未能及时发展完善并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进农户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思路是按照典型示范、农民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推进农民合作化,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刘凤梅[6]2017年在《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还是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收入分配问题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在收入分配中究竟应该坚持效率的价值取向还是公平的价值取向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分配新举措,使其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的比重,既是一国居民收入结构高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财产性收入一般占发达国家居民当年纯收入的叁成左右。以此为借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增多,财产性收入增长是必然趋势,这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是下一阶段收入分配格局从国富到富民的战略性路径选择,但目前我国在财产性收入调控方面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不断积累经验的阶段。广东是全国的经济大省,但是“叁农”发展滞后,广东的农业与其他地区一样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农户家庭经营受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后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工资收入因持续保持增长的态势而增幅明显趋缓,转移性收入因人口总量和财政收入不足等因素影响其上升空间有限,如何解决占人口1/3的农民多元增收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2014年广东人均GDP已达到63452元,突破万美元大关,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广东已进入“当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后财产性收入处于加速增长”的阶段。当前应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使其成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未来增长点,使农民收入由过渡依赖劳动性收入增长向主要依赖收入结构性增长的重大转变。本文采用社会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和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对财产性收入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梳理,运用制度变迁、产权强度、二元经济结构、库兹涅茨“倒U曲线”等理论工具,详细考察了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无不断变动的进程,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对广东省珠叁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的农民财产性收入差异化程度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的VAR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等工具,对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展开实证研究;更进一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影响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在宏观方面,选取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微观方面通过对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筛选出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找出核心变量,结合回归分析结论从产权强度角度进行了问题诊断与归因;针对此提出了促进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总体上呈现螺旋上升增长态势,处于量变积累阶段,其持续增长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四大区域的农民财产性收入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且有加速扩大态势。2.短期内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积极刺激作用,长期内的作用减弱,甚至可能产生负向的影响,客观上有助于一二叁产业结构的调整。3.资源禀赋因素、经济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农地、房产、宅基地、金融性资产时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核心变量,细分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归纳起来就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民所拥有的财产产权强度被弱化。4.多措并举以增强产权强度,促进土地财产性收入、房屋和宅基地财产性收入、金融性资产财产性收入的增长。5.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离不开有效的保障措施——法律利器的保驾护航、强制性制度的及时供给、起决定性作用的现代市场体系和政府有形的手的调控主导。

杨灿明, 郭慧芳, 孙群力[7]2007年在《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业增速放缓,农民增收乏力,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瓶颈。本文从研究我国农民收入来源的分类与构成特点入手,通过统计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提出增加农民收入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和实施制度创新来共同完成。

牛思佳, 张平, 黄子钦[8]2017年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论增加农民收入》文中研究表明"叁农"问题也是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国9亿多的农民的提高收入的问题是当今发展的攻坚战。自古半步论语治天下,本文从《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角度阐述其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格物致知"——分析农民收入的因素,"诚意正心"——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李云才[9]2007年在《新农村建设的技能经济研究》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投入能力取决其增收能力。但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年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12.2%。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达到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由此可见,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新农村建设决定性的因素。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对技能资本和技能经济进行理论研究,系统阐述了其基本概念、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等,为探析农民增收的途径以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人力资本理论中侧重技能资本进行研究,这是研究方法与理论的创新,以技能资本为支撑,以技能经济这一独特的视角阐释其对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通过对美国着名经济学家明塞尔人力资本挣得函数模型的研究,结合我国农村特点,构建了一个适合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新的函数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求出了技能投入收益率。分析农民增收机理、机制并建立分析模型和检验分析,得出的相关重要结论及其实际涵义,指明了农民人力资本特别是技能资本形成的路径依赖与实施措施,对于发展技能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强的实际意义,同时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投入,普及对农民的技能教育与培训等相关的对策建议。

朱敏敏[10]2010年在《胡锦涛增加农民收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我国贫困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民的贫困是我国农业落后,农村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仅是解决好农民问题的关键,更是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增加农民收入事关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整个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历来是我国中央领导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我国“叁农”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承认并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突破口和核心。胡锦涛同志立足我国国情,顺应国内国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和寻求解决我国农民增收的新思路,新措施,形成了丰富的增加农民收入思想,不仅推进了我们解决农民问题的进程,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叁农问题的解决,农民收入的增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好的,因此,胡锦涛同志增加农民收入的思想,也为我国后来的建设者们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本文探讨了胡锦涛同志增加农民收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原因、政策措施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研究重点是:对胡锦涛同志增加农民收入思想及对其重要意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D]. 俞悦.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太原市农民收入增加情况探讨[J]. 刘建英. 基层农技推广. 2016

[3]. 湖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D]. 项朝阳.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4]. 论增加农民的收入[J]. 郭跃军, 杨丹. 生产力研究. 2010

[5]. 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D]. 吕少德(Lyu, Shaode). 清华大学. 2015

[6]. 广东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研究[D]. 刘凤梅. 石河子大学. 2017

[7].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构成的实证分析——兼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J]. 杨灿明, 郭慧芳, 孙群力. 财贸经济. 2007

[8].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论增加农民收入[J]. 牛思佳, 张平, 黄子钦. 现代经济信息. 2017

[9]. 新农村建设的技能经济研究[D]. 李云才. 中南大学. 2007

[10]. 胡锦涛增加农民收入思想研究[D]. 朱敏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