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适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囊果草,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点格局分析
生态适应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1](2019)在《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北疆地区温性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囊果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方式及野外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囊果草具膀胱状膜质果囊和膨大的不规则块状根茎,每株平均具果囊8.29个,果囊底部和侧面具网状脉络,且底部脉络较粗,不易破裂,顶部无脉络但具蓝紫斑,成熟时易破裂,每个果囊内平均包含球形种子2.82个。囊果草的花具有暂时闭合特性。囊果草为风滚式传播植物,一方面,地上果囊随风滚动时释放内部种子完成远距离传播,随着果囊体积的增大,果囊在不同粗糙程度微地形条件下的移动距离呈线性递增趋势,随地面粗糙度的增加,果囊最短移动距离显着减小(P<0.05),散布的种子数量则显着增加(P<0.05),且果囊移动距离与散布种子数量之间显着负相关(r=0.30,P<0.05);另一方面,地下块状根茎以营养生殖的方式在原位萌发。囊果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在小尺度范围内(0~50 m),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囊果草种群幼苗和成株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从均匀分布到聚集分布再到随机分布的特点;在中等尺度范围内(3.0~17.5 m),幼苗和成株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递增,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小且关联性不显着。(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卫晓雅,合展,赵瑞华,高瑞如[2](2017)在《盐地碱蓬二型性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及生态适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型性种子可能增强植物(尤其是盐生植物)应对难于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该研究以运城盐湖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二型性种子(黑色和棕色)为材料,采用室内观察和萌发方法对两种种子的形态、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以揭示盐生植物二型性种子对盐渍化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黑色种子体积小,种皮角质有光泽,而棕色种子体积大,种皮膜质无光泽。(2)新成熟的棕色种子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超过90%,而黑色种子仅在15/25℃下萌发最高(但低于85%),并且棕色种子萌发速度较黑色更快。(3)低盐(<0.39mol/L)条件下,光照或黑暗对棕色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高盐(>0.39mol/L)条件下,棕色种子在黑暗中的萌发显着高于光照环境,而黑色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着高于黑暗;所有温度和光照处理中,2种种子均随盐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但棕色种子在盐分浓度为0.78mol/L时萌发率仍能够达到30%以上,而黑色种子在盐分浓度大于0.59mol/L时几乎不萌发。(4)棕色种子为非休眠种子,而黑色种子具有非深度生理休眠特性;划破种皮、干储、低温层积和GA3处理均能够提高黑色种子的萌发率。研究发现,盐地碱蓬通过二型性种子休眠和萌发行为上的差异,采用"两头下注"对策提高其对盐渍化异质生境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3](2014)在《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布湿生藓类——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研究东亚特有濒危植物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在不同快速脱水和复水胁迫下PSⅡ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变化和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变化,探讨两种藓类生理生态适应性差异的成因,以初步确定尖叶拟船叶藓受水分条件限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1)尖叶拟船叶藓的光合电子传递在脱水后可被极微弱光完全抑制,其抑制光强的恢复明显慢于湿地匐灯藓;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YⅡ)先降而后升,恢复较慢;光化学淬灭(q P)复水后恢复较快,非光化学淬灭(NPQ)的绝对值和变化速率则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2)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其SOD、CAT、APX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整体变化幅度较大,抗氧化保护物质(As A)含量则明显低于湿地匐灯藓。以上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受到环境水分因子限制的原因主要有:(1)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伤害较为敏感;(2)复水修复过程中抗氧化保护系统的保护能力偏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23期)
周澎,朱凌红,王艳荣[4](2014)在《洽草的研究进展及其生态适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历史资料、野外调查数据及栽培试验,对野生洽草的生态适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洽草(Koeleria cristata)的生态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及内蒙古除荒漠、草原化荒漠和寒温带针叶林区以外的其它各植物州.洽草生态适应性较强,可以适应腐殖质含量1~17%,C/N5~20,pH5.6~9.0的土壤;要求大气年降水150~500mm,≥10℃活动积温1600~3200的水热条件;海拔分布范围为820 m~3000m;具有良好的耐寒性.洽草是典型草原中优良的补充牧草,能够有效地补充牲畜对微量元素Fe、Ca、Mn等的需求.野生洽草叶型、叶色独特,具有春季返青早、成坪快、绿期长、草群低矮、密丛生、分蘖能力强、春秋两季坪用价值高等优良的地被植物特性,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雨养草坪品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吴泽昂,李予霞,庄丽,王海霞[5](2013)在《异形狭果鹤虱的二型性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形狭果鹤虱种子的二型性现象。[方法]通过形态、扩散特征,观察和萌发实验对异形狭果鹤虱的二型性种子进行研究。[结果]长刺小坚果与短刺小坚果的刺长、百粒重存在显着差异,长刺小坚果在扩散中占优势,种子的传播距离与种子萌发率均成正相关。两者的萌发率也存在显着差异,且长刺小坚果对短刺小坚果的萌发存在抑制作用。异型种子都存在萌发休眠现象,短刺小坚果在不同温度下的萌发率变化较小,延长储藏时间可以提高异型种子的萌发率。[结论]异形狭果鹤虱种子二型性扩大了种子萌发的时间范围,增加对环境条件的适合度,有利于其在高度严酷的环境中成功定居和繁衍。(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李娅琼,吴凯,张洁[6](2012)在《滇东北短柄乌头的分布格局与生态适应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滇东北地区分布的短柄乌头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生态分布格局及其生态适应特性。方法:采用物种生物学研究方法、分布格局的研究方法对滇东北野生短柄乌头的生态分布格局及生态适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受光照、土壤类型、海拔高度以及温度的影响,短柄乌头分布于海拔2 800~4 500 m的山地草坡或林缘,分布区的生境多为空旷、光照良好的高山草甸,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土壤类型及温度等环境因子要求较为严格。结论:种群呈聚集分布格局,伴生植物以菊科、蔷薇科植物为主。(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2年06期)
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7](2012)在《小蓬的生殖特性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 (Pall) Bge.)开花物候及果实发育特性、种子萌发特性、耐盐性及幼苗耐干燥特性的研究,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对荒漠极端环境的适应对策,得出如下结论:1.小蓬种群夏季开花(6月下旬-8月上旬),花期历时56-58d,表现为“持续开花模式”。花为单被两性花,开花时,柱头露出2-4h后花被片展开,花药在柱头外侧上方呈丁字形;花药开裂的方向始终正对柱头;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在时间上吻合;花粉/胚珠比值为750-1100,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兼性异交类型。2.开花后子房在夏季高温下发育缓慢,至8月下旬温度降低时开始膨大,果实质量明显增加,在9月末至10月初果实(种子)集中成熟。宿存花被片和果实的发育节律同步,花被片长宽始终是果实的两倍,对幼果起保护作用。3.种子萌发特性(1)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种子具有较宽的萌发温度范围,萌发率都比较高,均达到72±5.16%以上。种子萌发率在不同变温(5/2℃、15/2℃、25/15℃及30/15℃)下有显着差异,其萌发最适温度为15/2℃,萌发的亚适温度为5/2℃。(2)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小蓬的种子,分析盐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分对该物种种子萌发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0mol/L盐溶液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低浓度盐溶液(0.05mol/L)即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萌发率与盐浓度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从0.05mol/L起,萌发率随着NaCl浓度增高而降低,到1.6mol/L时,萌发率为零。将盐溶液处理15d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原来高浓度盐溶液中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恢复率,不同浓度下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恢复率均比蒸馏水中的低,表明NaCl溶液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永久地失去萌发力。4.幼苗耐干燥特性:小蓬的幼苗具有较强的忍受干燥能力,干燥前的幼苗长度、干燥时间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均显着地影响幼苗的生长恢复率。长度在0-4cm的幼苗通过30d的干燥脱水,部分幼苗复水后能够继续生长。长度在4-6cm的幼苗干燥7d后复水未能继续生长。(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韩建欣,魏岩,严成,安沙舟[8](2011)在《高枝假木贼的胎生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于准噶尔荒漠的超旱生小灌木高枝假木贼的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高枝假木贼具有胎生繁殖现象。果实于10月成熟后不脱落,冬季被积雪覆盖;种子长(4.175±0.132)mm,宽(3.146±0.109)mm,质量(3.727±0.137)g,胎生现象发生于翌年早春积雪融化时(3月上旬—4月上旬);胎生发生阶段空气最高温度为0—15℃,相对湿度为50%—60%。②胎生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后,下胚轴快速生长形成棒状胎生幼苗,长度为1—7 cm。③控制实验表明,高枝假木贼种子具有快速萌发特性,在30/15、25/15、20/10、15/5℃温度下,种子遇水6—7 h开始萌发。④高枝假木贼的幼苗具有忍受干燥并在下次水合后能够恢复生长的能力。幼根的长度和干燥时间影响幼苗的生长恢复率。长度在0—1 cm的幼苗通过14 d的干燥,有部分幼苗复水后能继续生长。结果表明:早春充足的雪水和种子快速萌发的特性共同促进了高枝假木贼的胎生繁殖。高枝假木贼的胎萌反映了干旱区荒漠灌木对不利环境的适应策略,在研究植物的生活史进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曾洪学,屈兴红,童正仙[9](2011)在《六盘山区伏毛铁棒锤的生长发育节律及生态适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六盘山区伏毛铁棒锤的物候及其生态适应特性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物候观测点中,2609m的居群物候出现最早,光照、气温及降雨量是影响伏毛铁棒锤生长发育节律的主要因素。伏毛铁棒锤各时期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状况反映其对生境与气候的适应特性,这种生长发育节律的特性是其遗传因子对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进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1年01期)
戴攀峰,谭敦炎[10](2011)在《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是一种典型的高山草本植物,同时也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药用植物。该文对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高山环境的适应策略进行了观测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雪莲不育花序单生于茎生叶的叶腋内,可育复头状花序生长于茎顶端,由26±7个头状花序构成,每个花序的小花数为137±34个。复头状花序外侧为绿色至淡黄色半透明的茎生苞叶所包被,开花过程中,白天茎生苞叶内侧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外侧的温度和湿度,最大温差达7.2℃,最大相对湿度差达54.2%,可为苞叶内侧花序中小花的传粉和受精以及胚和种子的发育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不同年份间雪莲的开花物候差异不显着(p>0.05),群体花期为65-75天,单株花期为45-55天,盛花期持续时间约35天,平均每株每天开花数为201个,属于集中开花模式,有利于吸引传粉者。单花开放持续时间为4-6天,小花泌蜜持续时间为3天,其泌蜜量与糖浓度于每天12:00时达到最高值,但随着开花的持续,日泌蜜量逐渐增加,而糖浓度逐渐减少。雪莲花期浓郁的气味、聚合成复头状的可育花序及其紫色小花与充足的泌蜜量,增加了对传粉者的吸引力。雪莲开花过程中存在的雌雄异位、雄性先熟以及被动式花粉次级展现现象,减少了自花授粉的可能性。自然条件下,其头状花序的结籽数和结籽率分别为126.0±10.5粒和91.7%±4.2%,单株结籽数为3326.4±28.7,表明雪莲在高山极端环境中能顺利地完成有性生殖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生态适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型性种子可能增强植物(尤其是盐生植物)应对难于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该研究以运城盐湖盐地碱蓬(Suaeda salsa)二型性种子(黑色和棕色)为材料,采用室内观察和萌发方法对两种种子的形态、休眠和萌发特性进行比较,以揭示盐生植物二型性种子对盐渍化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黑色种子体积小,种皮角质有光泽,而棕色种子体积大,种皮膜质无光泽。(2)新成熟的棕色种子在实验温度范围内萌发率均超过90%,而黑色种子仅在15/25℃下萌发最高(但低于85%),并且棕色种子萌发速度较黑色更快。(3)低盐(<0.39mol/L)条件下,光照或黑暗对棕色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高盐(>0.39mol/L)条件下,棕色种子在黑暗中的萌发显着高于光照环境,而黑色种子在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显着高于黑暗;所有温度和光照处理中,2种种子均随盐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但棕色种子在盐分浓度为0.78mol/L时萌发率仍能够达到30%以上,而黑色种子在盐分浓度大于0.59mol/L时几乎不萌发。(4)棕色种子为非休眠种子,而黑色种子具有非深度生理休眠特性;划破种皮、干储、低温层积和GA3处理均能够提高黑色种子的萌发率。研究发现,盐地碱蓬通过二型性种子休眠和萌发行为上的差异,采用"两头下注"对策提高其对盐渍化异质生境的适应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适应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孙海荣,车昭碧,陈乙实,鲁为华,王树林.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J].草业学报.2019
[2].卫晓雅,合展,赵瑞华,高瑞如.盐地碱蓬二型性种子的萌发和休眠及生态适应特性[J].西北植物学报.2017
[3].杜晓蒙,李菁,田向荣,李朝阳,李鹄鸣.尖叶拟船叶藓光系统Ⅱ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4
[4].周澎,朱凌红,王艳荣.洽草的研究进展及其生态适应特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吴泽昂,李予霞,庄丽,王海霞.异形狭果鹤虱的二型性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J].新疆农业科学.2013
[6].李娅琼,吴凯,张洁.滇东北短柄乌头的分布格局与生态适应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药材.2012
[7].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小蓬的生殖特性及其生态适应[D].新疆农业大学.2012
[8].韩建欣,魏岩,严成,安沙舟.高枝假木贼的胎生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J].生态学报.2011
[9].曾洪学,屈兴红,童正仙.六盘山区伏毛铁棒锤的生长发育节律及生态适应特性[J].中国园艺文摘.2011
[10].戴攀峰,谭敦炎.雪莲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意义[J].植物生态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