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突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突变,蚜虫,折迭,风电,模型,模糊,定性分析。
突变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成,帅斌,徐逸飞[1](2019)在《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单因素耦合风险折迭突变及控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受人、机、物、环、管单因素耦合风险的影响,分别建立了各单因素耦合风险折迭突变模型,采用1985—2016年中国发生的铁路危险品运输事故统计数据分析模型,显示出人的单因素耦合风险突变对于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管、机、物、环因素。基于此分别建立了含系统内部风险防御阻尼控制系数和外部影响因素幅值调节系数的杜芬震荡分叉响应方程研究单因素耦合风险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系统内部阻尼不断增强,或是外部影响幅值得到控制,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都将不再产生折迭突变,系统将变得更加稳定、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尹振雪[2](2019)在《基于T-S模糊模型的蚜虫生态系统预测及突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蚜虫生态系统中,蚜虫种群是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害虫,其预防及治理是作物种植者及其研究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蚜虫生态系统为研究背景,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20年蚜虫生态系统的实际数据,建立相应的蚜虫生态系统T-S模糊模型,研究蚜虫种群变化趋势并做出预测,实现蚜虫种群的突变控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实际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通过调节网络参数,分别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偏差(MB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等的比较,说明ANFIS在蚜虫种群预测中更具优越性;最后,利用ANFIS模型,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蚜虫种群动态进行预测,到达预期效果。2.基于实际数据预测值,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一方面绘制蚜虫种群随气象因素、天敌因素变化的生态散点图并定性说明蚜虫种群的突变现象;另一方面运用ANFIS建立相应的T-S模糊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定量说明蚜虫种群的突变现象。3.基于尖点突变模型,首先利用相应的T-S模糊模型无限的对其进行逼近并证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20年蚜虫种群数据具有突变特性;其次针对蚜虫种群的突变行为,借助平行分布补偿法对T-S模糊模型设计控制器,使模糊模型稳定于理想状态。最后通过仿真证实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运用蚜虫生态系统的实际数据抽象出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控制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8)
赵晓月[3](2019)在《基于Allee效应的蚜虫种群模型定性分析与突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蚜虫类害虫是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其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经常会大范围爆发,如不及时防治,将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且经济损失惨重,而Allee效应模型能很好地刻画种群的爆发现象.本文以蚜虫种群生态系统为背景,基于Allee效应模型建立受环境影响的时滞蚜虫种群模型,通过微分方程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借助冲失滤波器辅助反馈控制设计控制器,使蚜虫种群密度下降到不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水平,具体内容分以下两方面:一是模型分析考虑到环境因素(如气象、天敌等)对蚜虫种群的影响,基于Allee效应模型建立相应的具有时滞效应的蚜虫种群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对模型进行全面且详尽的几何分析,得到了蚜虫种群随环境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模型Hopf分岔发生的充分条件;然后通过模型仿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本部分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蚜虫种群爆发的生态学机制,为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在蚜虫种群生态学中的深层次应用奠定了基础.二是模型控制考虑到天敌种群对蚜虫种群的作用,基于蚜虫种群的突变现象构建相应的带有冲失滤波器的控制模型;利用线性反馈确定突变控制的位置,并设计基于冲失滤波器的非线性反馈控制器降低蚜虫种群密度以实现避免蚜虫种群爆发的目的;通过仿真验证了控制的有效性.本部分研究拓宽了突变控制的应用领域.本论文研究实现了突变控制理论、生态学与数学的初步结合.(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娄祝坤,张川,殷文伟[4](2019)在《跨组织管控机制如何影响企业突变创新?——基于管理控制“系统观”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企业突变创新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本研究根据管理控制的系统观,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跨组织管控机制对企业突变创新的影响及其权变条件。研究发现,无论是跨组织正式控制机制(结果控制与行为控制),还是非正式控制机制(信任控制)都与企业突变创新表现出显着的正向关联性。结果控制与行为控制对突变创新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信任控制与行为控制对突变创新的影响具有互补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不确定性会减弱结果控制与突变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加强了行为控制对突变创新的作用效果,其对信任控制与突变创新之间关系的影响不显着。研究结果表明,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加强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行为控制更有助于推动企业突变创新。(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尹振雪,赵立纯,刘敬娜[5](2018)在《麦蚜种群T-S模糊模型的建立与突变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消除麦蚜种群的爆发现象,本文以麦蚜种群突变模型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扇区近似法建立相应的T-S模糊模型,验证了突变模型与T-S模糊模型的逼近性。其次,针对麦蚜种群的突变行为,借助平行分布补偿法对T-S模糊模型设计控制器,使模糊模型稳定于理想状态。最后,通过仿真证实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姜凤珍,胡斌[6](2018)在《员工—组织对抗行为演化的突变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劳资冲突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经典的演化博弈理论和突变理论给出员工行为演化的突变与控制分析。首先,建立员工与组织对抗的博弈演化模型,与传统行为的博弈演化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将演化博弈模型转化为尖点突变模型,运用突变理论分析员工行为在个体努力和收益不均衡下行为决策的演化;其次,基于模型的理论分析给出相应的员工行为突变的激励机制和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对模型的设计给出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与组织对抗行为演化的突变不仅与员工的收益有关,还与员工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员工的风险偏好有关。(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贺京华[7](2018)在《突变工况下滚筒式采煤机调速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回顾性的文献分析、资料收集和讨论等方法,对以往关于滚筒式采煤机的相关研究展开具体分析,同时关注采煤机调速控制的方法和效果。结果表明:当煤层的变载负荷变小时,使用该调速装置,可以使机电负荷有所降低,保证采煤的生产效率在平稳中提高;当煤层的载荷变大时,使用滚筒式采煤机调速控制,可以极大降低采煤机的载荷,而且不会对采煤效率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管理开发》期刊2018年07期)
程敏,潘勇,刘保国[8](2018)在《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振幅突变控制策略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平均法推导了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频率响应方程,结合突变理论求出了转子系统振幅突变的突变流形和分叉集,根据突变流形和分叉集确定了非线性刚度参数、激励频率和偏心距等引起转子系统振幅突变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激励频率和非线性刚度参数的取值范围,提出了利用电磁辅助支撑装置产生的非线性刚度参数控制转子系统振幅突变的技术方案,给出了动态激励频率和综合非线性刚度参数的取值范围,得到了线性和非线性电磁支撑刚度参数的设计准则,奠定了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振幅突变控制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任晓光,崔高健,李绍松,朱小泉,闫旭[9](2018)在《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突变力矩补偿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汽车紧急转向时,驾驶员转向力矩的瞬时增大导致汽车甩尾、发飘等严重影响汽车行驶安全的问题,基于电机负载转矩设计转向盘突变力矩补偿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及永磁有刷直流电机模型,并分析电机模型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其次,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Kalman filtering algorithm,KF)设计电机负载转矩估计,以此为基础确定突变力矩补偿控制电流;最后,进行不同转角输入的角阶跃仿真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突变力矩补偿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使紧急转向产生的转向盘突变力矩衰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8年10期)
曹天行[10](2018)在《基于燕尾型突变理论的风电爬坡预测及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爬坡是指在短时间尺度内,风电功率的大幅度波动。随着风电装机容量的日益增加,风电功率爬坡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影响逐渐突出。特别是在极端气象条件下,风功率爬坡会使电力系统很难维持短时间内的原有功率平衡和频率稳定,对电网造成冲击。因此风电爬坡的准确预测及其控制至关重要,而预测风电爬坡的第一步是准确预测出风电功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风力发电机组的基本结构和控制技术,分析了影响风电功率的主要因素;研究了风速、风向和环境温度的四季及昼夜特性,确定了风电功率预测与风电爬坡预测的特征参数。(2)建立了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和深浅层学习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其中,应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降低了风速序列的不平稳性。根据数值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提出了结合深度学习网络和BP神经网络来建立分季节和昼夜的风电功率预测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该模型能够明显提高预测精度。(3)建立了基于燕尾型突变理论的风电爬坡预测模型。在研究燕尾型突变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加权累加法将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历史数据拟合为模型的控制变量,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模型参数,建立了风电爬坡预测模型。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提出了基于多段优化的风电功率爬坡有限度控制策略。根据风电功率爬坡的剧烈程度将其分为高爬坡率段、中爬坡率段和低爬坡率段叁段,每段有不同的控制策略。最小优化目标函数由爬坡率和弃风量构成,通过在不同区段上设置不同的权重因子来调整分段优化目标,最后利用二次规划算法得出功率参考曲线,在保证了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使得弃风量减少。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电机学院》期刊2018-04-04)
突变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蚜虫生态系统中,蚜虫种群是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害虫,其预防及治理是作物种植者及其研究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蚜虫生态系统为研究背景,根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20年蚜虫生态系统的实际数据,建立相应的蚜虫生态系统T-S模糊模型,研究蚜虫种群变化趋势并做出预测,实现蚜虫种群的突变控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实际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通过调节网络参数,分别建立相应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偏差(MB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等的比较,说明ANFIS在蚜虫种群预测中更具优越性;最后,利用ANFIS模型,以实际数据为基础对蚜虫种群动态进行预测,到达预期效果。2.基于实际数据预测值,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一方面绘制蚜虫种群随气象因素、天敌因素变化的生态散点图并定性说明蚜虫种群的突变现象;另一方面运用ANFIS建立相应的T-S模糊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定量说明蚜虫种群的突变现象。3.基于尖点突变模型,首先利用相应的T-S模糊模型无限的对其进行逼近并证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20年蚜虫种群数据具有突变特性;其次针对蚜虫种群的突变行为,借助平行分布补偿法对T-S模糊模型设计控制器,使模糊模型稳定于理想状态。最后通过仿真证实控制器的有效性。本文运用蚜虫生态系统的实际数据抽象出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与控制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突变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文成,帅斌,徐逸飞.铁路危险品运输系统单因素耦合风险折迭突变及控制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2].尹振雪.基于T-S模糊模型的蚜虫生态系统预测及突变控制[D].辽宁科技大学.2019
[3].赵晓月.基于Allee效应的蚜虫种群模型定性分析与突变控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娄祝坤,张川,殷文伟.跨组织管控机制如何影响企业突变创新?——基于管理控制“系统观”视角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9
[5].尹振雪,赵立纯,刘敬娜.麦蚜种群T-S模糊模型的建立与突变控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8
[6].姜凤珍,胡斌.员工—组织对抗行为演化的突变与控制[J].软科学.2018
[7].贺京华.突变工况下滚筒式采煤机调速控制策略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8
[8].程敏,潘勇,刘保国.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振幅突变控制策略的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任晓光,崔高健,李绍松,朱小泉,闫旭.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突变力矩补偿控制方法[J].中国科技论文.2018
[10].曹天行.基于燕尾型突变理论的风电爬坡预测及其控制研究[D].上海电机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