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傅增泮[1]2003年在《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通过测定父母具有高血压史,可能处于“原发性高血压前期”的健康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血栓素A_2(TXA_2)的水平变化,研究遗传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与高血压发病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报和一级预防建立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择26岁~40岁的健康人80例作为受试对象,其中60例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人为研究组。根据单亲还是双亲罹患高血压,相应分为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30例;20例双亲均无高血压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血管紧张素(ATⅡ)水平。因TXA_2极不稳定,因此测定其中间代谢产物血栓素B_2(TXB_2)的含量作为判断TXA_2水平的指标。采用光电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 结果 1、研究2组血浆ADM和TXB_2含量明显高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且研究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22-7.35,P<0.01)。2、研究组NO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2.78,P<0.05),但两研究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0.18,P>0.05);3、研究2组ATⅡ的水平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别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t=2.22,P<0.01),与研究1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07,P>0.05);研究1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Ⅱ的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4、血浆ADM,NO,ATⅡ和TXB_2相互之间呈正相关(r=0.34-0.72,P<0.05;0.01)。 结论 1.具有单亲或双亲高血压家族史的健康人在高血压发生之前,血浆ADM,NO,ATⅡ和TXA_2的含量已经发生改变,证实存在“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改变。2.ADM,NO等舒血管因子随ATⅡ和TXA_2等缩血管因子的升高而升高,在新的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使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一旦失衡高血压可能随之发生。3.ADM,NO,ATⅡ和TXA_2可以作为具有高血压家族史子女发生高血压的预测因子。4.对“原发性高血压前期”的血管活性物质紊乱早期干预,可能会预防或延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贾文睿[2]2017年在《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长期的应激刺激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动物或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功能亢进的反应,并能逐渐发展为应激性高血压。伴随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工作人群的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显着升高。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生大多会经历一个从正常血压(120 mmHg/80 mmHg)向一期高血压(≥140 mmHg/90 mmHg)发展的缓慢过程,即高血压前期阶段。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7次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mmHg之间的阶段。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高血压前期在某些国家的发生比例高达30%-50%。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生理向病理演变的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应激性高血压前期(stress-induced prehypertension,SIPH)。高血压前期常合并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在SIPH阶段出现了亚临床靶器官的损害以及相应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因此对SIPH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将能有效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而针刺作为一种替代药物的治疗方法,具有便捷、安全、少不良反应等突出优势,已用于治疗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一种受大量基因调控的多基因疾病,心脏是高血压病最容易累及的靶器官,针刺可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降压和心脏保护作用。本课题组既往研究发现SIPH模型大鼠出现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现象,针刺可有效调控SIPH模型大鼠的血压,对血管内皮因子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神经肽Y等均有影响,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以探究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针刺对SIPH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效应,寻找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靶点,以揭示针刺对SIPH的降压以及心脏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实验一:针刺对SIPH大鼠血压及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针刺组,每组各12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模型+针刺组大鼠进行为期11天的造模,制备SIPH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模型+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分别在造模前1天以及造模第3、5、7、9、11天测量大鼠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并于造模结束后第二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针刺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采用Rat Gene 2.0 Array技术观察叁组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P<0.05,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运用GO功能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针刺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以期揭示针刺调控SIPH的干预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叁:针刺对S1PH大鼠心肌组织中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表达的调控通过检索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从叁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作为关键基因,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对其 mRNA 表达量进行验证。通过观察造模后及针刺治疗后SIPH大鼠心肌HbA1c、Igfbp-3、Pik3ca、Car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针刺改善SIPH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结果:实验一:血压结果显示从造模开始直至造模第11天结束,模型组大鼠SP持续升高并一直保持在高血压前期水平,与空白组大鼠SP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了明显的体征及行为学改变,出现情绪紧张、易激惹、眼睛充血外凸等现象。造模结束时模型大鼠出现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松散,细胞核变大或溶解等一系列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SP在针刺第5、第7天明显降低,有极显着性差异(all,P<0.01),针刺第9、第11天,有显着性差异(all,P<0.05)。说明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模型+针刺组大鼠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部分细胞核形态发生改变,损伤程度轻于模型组大鼠,说明针刺可改善高血压靶器官心脏的损害,具有心保护作用。实验二: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6个下调,66个上调;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有1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9个下调,130个上调。有49个基因是叁个组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其在模型制备以及针刺干预后均发生显着的表达差异,通过检索NCBI数据库以及查阅大量文献,从中筛选出与SIPH发病及针刺治疗均密切相关的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把它们作为关键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空白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节律过程(rhythmic process)、生理节律(Circadian rhythm)、平移伸长(translational elongation)、核糖体(ribosome)等,模型+针刺组与模型组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功能是胞质核糖体(cytosolic ribosome)、核糖体亚基单位(ribosomal subunit)、翻译延伸等(translational elongation)、胞质成分(cytosolic part)。KEGG 通路分析显示有 6 条通路既是与模型组VS空白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同时也是与模型+针刺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相关的通路。其中rno03010:Ribosome是富集度最高的通路,与SIPH的发病及针刺治疗SIPH均密切相关。通过检索GenomeNet、KEGG PATHWAY Database数据库以及查阅文献资料,发现rno04115:p53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及心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由此推测rno03010:Ribosome与rno04115:p53信号通路是针刺调控SIPH的关键通路。实验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基因HbA1c、Car4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HbA1c、Car4的表达显着下降(P<0.01,P<0.05),Igfbp-3、Pik3c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PCR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调节SIPH大鼠血压的机制可能与调控高血压相关基因HbA1c、Igfbp-3、Pik3ca和Car4的表达有关。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穴对SIPH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针刺太冲、曲池穴可对SIPH大鼠心肌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SIPH大鼠心肌关键基因HbA1c、Igfbp-3、Pik3ca、Car4的mRNA异常表达可能是SIPH发病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机制,而针刺太冲、曲池穴降压及心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张圆圆[3]2017年在《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长期高血压可以导致靶器官损害,靶器官损伤的核心机制是血管损伤,而血管损伤的关键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而且也是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通过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壁通透性,血管的功能状态,凝血纤溶活性及炎性反应起着重要作用~([1])。因而,内皮细胞的正常代谢一旦发生改变,则能迅速引起血管的损伤。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计数及功能检测是判断内皮功能障碍及评估预后的新方法~([2,3])。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状态下仅有少量入血,很快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而当其衰老或受损后基底脱落入外周血中,CECs计数因此升高,故其是一项能反映活体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无创性临床指标。成人已经有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外周血CECs水平升高,并且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关系~([4])。EP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对受损血管内皮具有修复作用。它们与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血管内皮紊乱可导致高血压及其他血管疾病发生、发展。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病和内皮祖细胞之间关系的研究深入,证实内皮祖细胞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一些学者发现,以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病作为唯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其EPCs的数量及功能都有所改变~([6])。而目前CECs、EPCs含量与高血压的关系相关研究的结果并不是一致的,有关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与CECs、EPCs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的清楚,均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目的:拟通过对健康儿童、高血压前期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儿CEC及EPCs检测,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儿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随访治疗后两者的变化,探索CEC及EPCs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了解CEC及EPCs对于高血压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为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新途径。方法:1.研究对象:自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儿童青少年64例,均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选择同一时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同年龄健康儿童30例,高血压前期儿童30例。分组:健康儿童组(n=30例);高血压前期组(n=30例);高血压组(n=64例)。高血压组根据患儿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Ⅰ期和高血压Ⅱ期组;根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分为靶器官损害组和无靶器官损害组。高血压诊断及分期依据2004年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项目(NHBPEP)发布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的第4次报告。全部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2.临床观察指标:进行体格检查(血压测量、身高、体重、腰围测量、心肺听诊等)、眼底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CECs和EPCs数量测定,并记录数据。体检、眼底检查、超声心动图和以及心电图检查,分别固定2名有丰富检查经验的资深检查人员,对于同一受检者,重复检查的误差<5%,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由我院化验室人员完成。3.CECs及EPCs的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4.研究对象的随访管理:无靶器官损害组:高血压1级且不伴有高血压临床症状者,通过增加有氧锻炼、调整饮食结构(包括限盐),建立健康饮食习惯等方法控制体重;每6个月动态随访,监测上述指标,观察治疗效果,记录数据资料。靶器官损害组:采用非药物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控制血压水平,每6个月动态随访,监测上述指标,观察治疗效果,记录数据资料。血压控制目标:应将血压降至同年龄、性别、身高第90~(th)百分位以下。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因素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P<0.05确定为具有统计学差异水平。结果:1.高血压前期组外周血中CECs为41.43±11.52个/ul,高血压组外周血中CECs为45.59±25.72个/ul,健康儿童组外周血中CECs为21.23±8.91个/ul,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分别与健康儿童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高血压前期组外周血中EPCs为12.90±7.73个/ul,高血压组外周血中EPCs为12.70±7.98个/ul,健康儿童组外周血中EPCs为22.47±15.32个/ul,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分别与健康儿童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组与高血压前期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高血压Ⅰ期组CECs(49.50±25.77个/ul)与高血压Ⅱ期组CECs(50.29±21.56个/u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Ⅰ期组EPCs(12.56±8.45)与高血压Ⅱ期组EPCs(11.93±7.35个/u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靶器官损害组CECs(48.35±19.48个/ul)与无靶器官损害组CECs(43.35±19.64个/u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靶器官损害组EPCs(12.60±7.98个/ul)与无靶器官损害组EPCs(13.85±8.15个/u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5.无靶器官损害组高血压患儿经6个月非药物治疗随访后,治疗后平均收缩压(121.20±7.46mmHg)与治疗前平均收缩压(126.64±9.46 mmHg)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平均舒张压(68.55±7.24mmHg)与治疗前平均舒张压(69.91±7.55 mmHg)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CECs(30.88±29.64个/ul)与治疗前CECs(48.35±19.48个/u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EPCs(12.88±8.63个/ul)与治疗前EPCs(12.60±7.98个/ul)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存在内皮损伤,也存在内皮修复功能的损伤;2.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患儿中,高血压的程度不能通过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水平来进行评估;3.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患儿,其内皮损伤程度可能更重,血管的修复能力也更差。4.原发性高血压不伴靶器官损伤的患儿经6个月非药物治疗后,有效降低了血压;随着血压水平的下降,血管损伤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血管的修复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张珍珍[4]2015年在《基于PVAT/Adiponectin探索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血管损伤的影响》文中认为第—部分 临床研究目的:评价气虚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dipo,APN)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高血压血管损伤的预测价值;评价益气化痰方药—复方芪麻胶囊对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清A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医证型为气虚痰浊、高血压1级或2级的EH患者8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通过测定血清APN水平、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Artery PWV, baPWV)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astoli c Function, FMD)水平,评价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清APN水平、baPWV及FMD水平的变化;分析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清APN水平与性别、年龄、血压、高血压病程、baPWV及FMD之间的相关性。将84例气虚痰浊型E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降压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常规降压联合复方芪麻胶囊治疗组(简称“联合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停用原降压药物,按照本研究的给药方案进行治疗。常规组给予替米沙坦片治疗,如2W后血压控制不达标则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视血压水平必要时进一步调整用药;联合组则在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芪麻胶囊治疗,用药时间为8W。用药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并再次测定血清APN水平,对APN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与校正性别、年龄的健康对照组相比,气虚痰浊型EH患者APN水平、FMD水平明显下降,baPWV水平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清APN水平与性别、年龄、血压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135,0.167,-0.112,均P>0.05);与高血压病程、baPWV显着负相关(r分别为-0.225,-0.242,均P<0.05),与FMD显着正相关(r为0.591,P<0.01)。(3)两组分别有39例和38例患者完成了治疗。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收缩压水平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而常规组舒张压水平显着低于联合组(P<0.01)。联合组降压总有效率89.47%,高于常规组的76.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联合组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PN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其中常规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联合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程和复方芪麻胶囊是APN水平的影响因素(OR分别为0.389,6.983,均P<0.01)。结论:(1)气虚痰浊型EH患者存在低APN水平,且其APN水平与baPWV显着负相关,与FMD显着正相关,提示APN可作为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管损伤的预测因子。(2)复方芪麻胶囊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可显着降低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压水平,同时可显着改善气虚痰浊型EH患者临床症状。(3)复方芪麻胶囊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可显着增加气虚痰浊型EH患者血清APN水平,结合前期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其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机制之一。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目的:探索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血管损伤的效果和机制。方法:选用14W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rsive Rats, SHR)为研究对象,以WKY大鼠(Wistar-Kyoto Rats, WKY)作为对照。SHR共50只,雌雄各半,按照体重随机分为SHR模型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复方芪麻胶囊高剂量组(简称“芪麻高剂组”)、复方芪麻胶囊中剂量组(简称“芪麻中剂组”)、复方芪麻胶囊低剂量组(简称“芪麻低剂组”),饲养过程中于特定的时间点测量大鼠血压及体重。共饲养11W后(达25W龄)开始给药。SHR模型组及WKY组均给予蒸馏水(按10ml/kg体重,每天1次)灌胃,替米沙坦组按照7.2mg/kg/d的剂量,配药灌胃;芪麻高剂组为3.7152g生药/kg/天、中剂组为1.8596g生药/kg/天、低剂组为0.9288g生药/kg/天。给药周期为8W。给药完成后,麻醉下行颈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测量,以再次评定大鼠血压水平;采血,收集血清标本,分装后于-80℃超低温冰箱冻存待测;剪取1cm段主动脉,含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PVAT),置于中性甲醛中备用,将余下主动脉的PVAT和血管分离并分装后,置于-80℃超低温冰箱冻存待测。采用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血清APN和一氧化氮(NO)水平;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PVAT及主动脉形态改变;采用荧光定量(RT-qPCR)方法检测PVAT中APN及主动脉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核转录因子P65(NF-K Bp6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 (AMPKa)、脂联素受体1(Adiponectin receptorl, Adipo R1)、脂联素受体2(Adiponectinreceptor2, Adipo R2)等的mRNA表达,以18S基因作为内参;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主动脉中Adipo R1, Adipo R2, APPLl, AMPK a及磷酸化AMPK α (p-AMPK α Thr 172).磷酸化eNOS (p-eNOS Ser 1177)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Adipo R1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结果:(1)所用SHR模型高血压状态形成良好。与给药前比较,替米沙坦组、芪麻低剂组、芪麻中剂组、芪麻高剂组收缩压分别于给药1W后、4W后、6W后、8W后出现显着下降(P<0.01或P<0.05)(2)与WKY组相比,SHR模型组血清APN和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HR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组、芪麻中剂组、芪麻低剂组APN和NO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芪麻高剂组APN和NO均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HE染色示,SHR模型组动脉中层弹性纤维增生,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替米沙坦组及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较上述有不同程度改善。各组大鼠主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及PVAT中脂肪细胞形态和体积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RT-qPCR示,与WKY组相比,SHR模型组主动脉e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与SHR模型组比较,替米沙坦组、芪麻中剂量和低剂量组eNOS 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WKY组相比,SHR模型组ICAM-1 mRNA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与SHR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HR模型组NF- k B p65 mRNA的表达也较WKY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与SHR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MCP-1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 RT-qPCR示,与WKY组相比,除AMPKa 2, SHR模型组PVAT中APN,主动脉中Adipo R1,AdipoR2和AMPK a 1的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R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组APN, Adipo R1,AdipoR2和AMPK a 1 mRNA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芪麻低剂组APN, Adipo R1, Adipo R2, AMPK α1和AMPK α 2也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0或P<0.01);而芪麻中剂组Adipo R1,Adipo R2, AMPK α 1和AMPK a 2表达水平也较SHR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芪麻高剂组Adipo R1和AMPK a 2表达也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WB示,与WKY组相比,SHR模型组Adipo R1, Adipo R2, APPL1, AMPK α,p-AMPKα和p-eNOS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HR模型组相比,替米沙坦组Adipo R1,APPL1, AMPK α和p-eNOS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芪麻低剂组Adipo R1, Adipo R2, AMPK α,p-AMPK a和p-eNOS表达也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芪麻中剂组Adipo R2, AMPK α,p-AMPK α和p-eNOS表达也较SHR模型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芪麻高剂组AMPK α,p-AMPK α和p-eNOS水平也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7)免疫组化示,AdipoRl在主动脉全层均有表达,尤其是中膜平滑肌细胞胞浆及内皮细胞胞浆。在WKY组,AdipoRl呈正常状态表达,SHR模型组AdipoRl的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米沙坦及复方芪麻胶囊各剂量组AdipoRl的表达均较SHR模型组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1)SHR高血压状态形成良好,是研究EH的可靠动物模型。(2)复方芪麻胶囊可显着降低SHR的血压水平,增加SHR血清APN及NO水平,减轻SHR主动脉损伤程度。(3)复方芪麻胶囊可显着上调SHR主动脉eNOS表达水平,对其他血管损伤相关因子如ICAM-1,MCP-1, NF-k B p65等影响不显着。(4)复方芪麻胶囊可能通过影响PVAT/APN相关通路,增加主动脉eNOS的表达和活性,促进NO释放,从而减轻高血压血管损伤。

马雪玲[5]2013年在《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稳定的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探寻临床四诊信息和模型动物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寻找能够反映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动物模型相对应的替代指征,明确其较为稳定的证候时间窗。结合高血压疾病与证候特征性基因共发生网络和高血压病证候与理化指标的文献研究结果,建立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特征性证候判别模式,初步揭示高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为高血压病的客观化诊断提供依据,为高血压中医药研发及药效学评价提供可靠的载体,搭建中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沟通的桥梁。方法1采用GenCLip2.0online platform实时从Pubmed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所有文献,对高血压病异常表达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构建高血压疾病和证候的特异性基因共发生网络。2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GO-ANALYSIS等文献挖掘技术,探寻高血压密切相关基因调控通路及蛋白信号分子,进一步构建高血压与应激相关基因的共发生网络。3运用复杂系统熵数据挖掘技术,对高血压常见证型与理化指标之间的复杂关联性进行分析,从密切关联的指标中探寻不同证型高血压病的共性病理改变以及反映不同证型特有病理特征的核心指标。4采用目前文献报道的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最为相似的2种高血压疾病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及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通过全面动态宏观表征采集、行为学试验以及微观理化指标的动态检测,进行疾病的稳定性评价,并结合临床四诊信息与动物表征的等效转化,进行证候属性的辨识。5基于现代社会人们所遭受的各种慢性社会、心理应激等高血压危险因子,分别给予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慢性温和应激和反复强烈应激,观测其应激状态下的宏观表征、行为学及微观理化指标的变化。6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文献研究结果所提示的与高血压证候密切相关的微观理化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脑区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定量分析。7运用氢核磁共振(1H-NMR)技术对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及其应激状态下血浆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的进行全面鉴定和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1基因层面—高血压疾病与证候及应激调控基因的文献研究结果原发性高血压(EH)密切相关前100位基因功能聚类分析结果: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主要受ACE,AGT,AGTR1,ALB,AVP,B2M,CAT,CRP, EEF1A2,FLNA,LEP,NOVA2,PTH,REN,SOD1,TNF等基因调控;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基因:ACE, ACE2, ADIPOQ, AGT, AGTR1, ALB, APOE, AVP, CCL2, CRP, CYP11B2, DBP, EDN1, EEF1A2, ELN, EPO, FOXD3, HMGCR, ICAM1, IGF1, IL1B, IL6,REN等;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有ACE,ADIPOQ, AGT, AKT1, ALB, APOE, B2M, CALCA, CAT, CCL2, CD59, CRP, MAPK1, MME, NOS1, NOS3等。EH密切相关基因KEGG_PATHWAY通路富集结果:Renin-angiotensin system:ACE, REN, ACE2, MME, AGT, LNPEP, AGTR1; Aldosterone-regulated sodium reabsorption: MAPK1, HSD11B1, NR3C2, HSD11B2, IGF1, INSR; 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 Calcium signaling pathway:EDNRA,AGTR1, ADRB2, NOS1, ADRB1, NOS3, NOS2, HTR2A; 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MAPK1, CARD8, IL6, TNF, CCL2, IL1B。EH前100位基因中有61位基因与机体对外界应激的反应、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应激保护等机制相关,其中20位基因与机体对外界的应激反应相关。以高血压密切关联基因为背景基因,以高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标准中症状所对应的西医名称为关键词进行基因聚类分析,发现其中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密切关联的基因主要为RAAS系统关键级联基因REN, ACE, AGT以及细胞色素P450家族CYP2D6。2微观理化指标层面—高血压证候相关理化指标文献研究结果文献研究结果提示与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型关联性较强的理化指标主要有超声心动、丙二醛、血栓素A2、前列腺素、血栓素B2、ACE、内皮素等;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斑块积分、高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等指标与高血压痰湿壅盛证型关联性较强提示该证型的脂质代谢紊乱最为显着;高血压阴虚阳亢证中24h动态血压信息量化值最大,提示改证型血压变异性最为显着;而阴阳两虚证中与LEVF值的降低相关性最强,提示该证型心功能下降最为显着。3高血压动物模型疾病的稳定性评价:应激性大鼠模型血压随应激强度及时间的增加波动明显,血压呈短暂性的升高,去除应激因子2周后,血压低于140mmHg诊断标准。其病情与应激强度及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有自然恢复趋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12周龄时血压已明显升高SBP波动在176mmHg,血压随周龄增长持续升高,至14-18周龄达到相对稳定的水平,迭加反复强烈应激后,血压升高幅度更大。病情相对稳定,因此可作为中医证候观察及中药药效学评价的首选模型。4高血压动物模型证候属性判别: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于14-18周龄出现易激惹程度评分明显增加,旋转耐受时间缩短,耳、爪部血管数量增多及充盈度增加,舌、爪部图像R值升高、舌质干少津、被毛干枯蓬乱,便质干硬、排便时间延长,旷场试验总活动距离、穿格次数及直立次数明显增加。参照高血压证候诊断标准,基于临床证候诊断标准进行动物宏观表征表征等效转化的方法,初步认为SHR14-18周龄符合肝火亢盛证的诊断标准。应激性高血压大鼠,组内个体差异较大,应激后大鼠血压升高的程度与应激时间并不同步,而宏观表征及行为学等表现组内差异更为明显,症状轻重程度不一,证候的稳定性、均一性较差。5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及其应激状态下外周血管活性物质差异性分析14-18周龄SHR(肝火亢盛证)大鼠血清AngⅡ、NE、TXB2、ET、NPY、HCY、CORT含量均与12、13、20周龄(非肝火亢盛证)相比有明显差异,而5-HT、CGRP、6-Keto-PGF1α等指标未见明显差异。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应激干预后血清中ET、AneⅡ、HCY、NPY、5-HT、NE、CORT等水平明显高于无干预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6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及其应激状态下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分析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海马组织内除E含量与正常大鼠无明显差异外,其他指标NE、DOPAC、DA、5-HIAA、HVA、5-HT含量均较正常组大鼠显着升高,且应激状态下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NE含量升高更为显着。7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及其应激状态下1H-NMR血浆代谢产物的比较分析1H-NMR图谱及模式识别分析发现: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与正常组大鼠OPLS/O2PLS-DA积分矩阵图沿第一主成分t(1)轴方向均可完全分开,且无明显交叉和重迭,表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与正常组大鼠血浆成分代谢产物谱有显着性差异。同时研究发现14-18w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给予应激干预后:反复强烈应激组与无干预组血浆成分代谢产物有明显差异,而正常组大鼠给予应激干预后不论是温和应激还是反复强烈应激组血浆代谢产物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本研究采用文献挖掘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高血压疾病基因网络,证候关联基因及关联微观理化指标,从基因层面和微观理化指标层面为高血压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2选择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相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和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通过全面动态宏观表征采集和行为学评价,以高血压临床证候诊断标准为依据进行临床信息与动物表征的等效转化,初步辨识其证候属性,并结合微观理化指标及代谢组学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相结合的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判别模式。3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大鼠及其应激状态下微观理化指标的改变及其关联性分析,提示高血压肝火亢盛证可能的生物学机制为RAAS系统的激活和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强—“高肾上腺素能特征”和多巴胺能亢进以及相继发生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初步认为AngⅡ、 NE、ET、TXB2可作为肝火亢盛证的客观化诊断指标。1H-NMR模式分析提示差异代谢物与证候及证候相关理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有望成为证候客观化诊断的指标。

谢晓佳[6]2016年在《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以及社会竞争性的增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的人群应激性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阵线前移,2003年美国JNC-7第一次明确提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 "的概念,是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之间的阶段。高血压前期全球发病率高达15%—40%,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8.9-41.3%,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常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不仅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部分患者甚至已经开始出现血管,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因此,若能在高血压前期这个关键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将能有效的遏制高血压的发生并可对靶器官进行有效的保护,对于显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亟须寻找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和新策略。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已经形成的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保护方面,对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及早期干预则相对不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刺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效果以及对靶器官的预防性保护作用更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本研究遵照中医治未病的原则,瞄准“高血压前期”这一关键过渡阶段,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以及RT-PCR方法观察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降压以及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和可靠的治疗手段。研究方法:实验一: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血压及主动脉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将33只雄性Wistar大鼠(9周龄,220±30g)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3组,每组各11只。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方法对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进行为期14天的造模,制备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模型,并在造模过程中对电针组进行电针干预。分别在针刺治疗前以及接受刺激后的第3、5、7、9、11、13、15天测量叁组大鼠收缩压,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5天进行取材,运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实验二: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及关键基因PCR验证治疗结束后采用Gene Chip Rat Gene 2.0 ST芯片技术观察叁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P<0.05, Fold Changes≥1.5 or Fold Changes(?)-1.5)。运用G0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等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致病相关差异基因以及电针治疗后的反应基因进行相关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分析,之后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筛选出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以期揭示电针调控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靶点及效应机制,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实验一: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收缩压较基值明显升高,达到前期高血压状态(120-139mmhg),与空白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出现眼睛充血,易激惹等外观和行为学上的改变,HE染色结果也显示模型组主动脉出现内皮细胞脱落、平滑肌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提示造模成功。各组大鼠血压变化值显示:在针刺治疗的第5、7、9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在针刺治疗的第11、13、15天,模型组与电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电针太冲、曲池穴对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且短期效应较好。同时,根据各组大鼠主动脉HE染色图片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主动脉组织损害较轻,说明电针对于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实验二:我们的基因芯片结果显示:电针可显着影响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与正常组大鼠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07条,其中234条基因表达上调,73条基因表达下调;经治疗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电针组大鼠共有差异表达基因383条,其中,110条基因表达上调,273条基因表达下调;G0功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涉及应激反应(response to stimulus) 、细胞进程(cellular process) 、免疫系统反应过程(immune system process) 、细胞增生/迁移调节过程(growth/localization)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menbrane part)、抗氧化活性(antioxidant activity)、受体活性(receptor activity)、分子转导活性(molecular transducer activity)等方面,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的24条通路被激活。另外对叁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发现共同表达基因有105条,经文献检索发现其中有6条基因与应激性前期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分别是:HspB1、vtn、BMP-4、 p2rx4、Ppplrl4a、TH,这些基因在模型组表达均显着上调,经电针治疗后均发生下调,对这6个关键基因进行RT-PCR验证后发现与芯片结果相一致,推测,这6个关键基因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并且电针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调控这6个关键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结论:1.电针曲池、太冲穴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效应并且对大鼠主动脉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2.电针曲池、太冲穴可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产生影响。3.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组织基因表达谱HspB1、vtn、BMP-4、p2rx4、Ppplr14a、 TH基因的mRNA异常表达是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4.电针曲池、太冲穴降压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心血管舒缩功能(HspB1、vtn、BMP-4),Ca离子浓度(p2rx4、Ppplr14a)以及交感神经功能(TH)相关基因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实现。

何云[7]2012年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动脉弹性及内皮功能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数(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及血管内皮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endothelin-1, ET-1)的含量,探讨EH患者动脉硬化、内皮功能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05-2011.12江苏省中医院心脏内科门诊患者及体检中心体检人群中符合入选标准的EH患者85例,健康对照组15例,观察入组人群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生化指标,并采用日本科林公司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BP-203RPEII(VP-1000)测定baPWV指数,Griess法测定NO值,放射免疫法测定ET-1值,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ASS16.0统计软件,分析EH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内皮功能差异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EH各证型的baPWV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阴阳两虚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肝阳上亢组,且阴阳两虚组的baPWV值明显高于肝阳上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baPWV值的因素包括年龄、脉压差、舒张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以及患者病程的长短;(3)EH各证型组患者NO值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肝阳上亢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阴阳两虚组,且阴阳两虚组的NO值明显低于肝阳上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H各证型组的ET-1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阳上亢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阴阳两虚组,且阴阳两虚组ET-1值明显高于肝阳上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EH各证型患者均存在动脉弹性和血管内皮功能异常,随着EH病机由实至虚的转变,阴阳两虚组的动脉硬化和内皮损伤最为显着,与EH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2) baPWV指数的高低与年龄、脉压差、舒张压、TC以及患者病程的长短相关呈正相关;(3)EH阴阳两虚组的baPWV值明显增高,动脉弹性显着下降,而血管活性物质NO明显降低,ET-1明显升高,NO/ET失衡显着,EH各证型间的动脉弹性和血管活性物质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作为EH中医辨证分型和判断病情轻重的客观化指标。

李晓喆[8]2016年在《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我国2010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中指出,近50年国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到现在为止我国高血压病的患者总数已经逾越国外达到2亿人,呈现出大约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二人患有高血压病的严峻状况。在众多患病人群中,大多数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主,比例大约占90%以上,这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约占60%左右。目前国内高血压患病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患病几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伴随年龄增加而上升;②患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往往绝经期前女性的患病率略微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就会迅速升高并超过男性;③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到北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④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不同民族间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⑤多盐多脂饮食、肥胖与超重、饮酒与经常性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患者的自身患病知晓率低于50%,接受治疗的比率低于40%,高血压合理控制率甚至低于10%,这与患者的经济程度和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实验的立题依据来源于经穴特异性的假说,即认为,腧穴的治疗作用体现在局部针刺得气后,通过腧穴部位或人体整体状态,借助于针刺补泻手法,将信息传递到人体的高级中枢——脑,脑作为神明之腑,整合正邪盛衰的信息和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而发挥经穴的治疗效应。小脑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当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嘴侧部时,能够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症状,如引起动脉压明显的升高,心律异常改变,心率增加,从这个顶核升压反应中可以推断出通过某些途径小脑会影响血压的变化,小脑亦存在与心血管功能活动相关的神经元;近年来较多证据证明,中枢系统的整合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内分泌因素亦会影响血压波动,如肾上腺素、垂体分泌激素等;同时,肾功能的状态对人体水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血压情况。近年来,人们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常见病的影响逐渐重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迭加血压、血脂、血糖代谢失常的患病率。延髓是为呼吸、消化、心跳活动的中枢,与小脑解剖位置相近,神经纤维相互链接,或存在作用类似的神经元,在调节肌紧张等功能协同作用。我们认识到,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血糖调节受损的病理环节中各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相互影响,根据临床对照、试验数据的查阅,调节血压的效应可归纳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目的:我国的患高血压病的病人数量增加迅速,在未能理想地控制血压波动和幅度的前提下,很多病患在高血压基础上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疾病,合理的控制血压、平稳血压波动能够大幅度降低严重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药、针灸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相关症状方面应用广泛,针刺治疗高血压时根据中医辨证发现临床症状与肝、肾功能,阴虚、风动等病因相关,在此基础上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太冲穴。基于经穴特异性的思考,经穴作用通过针刺后在脑部不同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发生,继而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起到经穴的治疗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说,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针刺后检测相关脑区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中经穴治疗疾病的规律,以此验证经穴特异性的理论,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选用SHR大鼠5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1只,分别为曲泉组,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冲阳组。另取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前7日每日针刺一次,模型组和正常组只抓取不针刺,其余4组相应针刺曲泉穴、太冲穴、非穴和冲阳穴。结束针刺后将小鼠取材,获得小脑组织;将小脑组织经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检测后获得蛋白表达结果。结果:通过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比对分析,共监测出364个表达差异的蛋白点,具体如下: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56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6个;曲泉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15个;太冲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4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90个;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9个;冲阳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60个。各组间卡方检验X 2=22.151,p=0.00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美国ABI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根据结果搜索NCBI数据库,共鉴定出36个差异斑点蛋白,如下所示: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B03、B08、B19、B31、B38、B41、B45、B49。B03(甘氨酸-tRNA连接酶)、B08(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19(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31(NADH脱氢酶[辅酶]1 a-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B38(甘油-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B41(胆绿素还原酶)、B45(单磷酸肌醇)、B49(Metaxin 2)。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7个蛋白点,分别为A01、A02、A10、A12、A21、A22、A23。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A02(单向复合物亚基mic60(片段))、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12(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21(肌醇多磷酸-1-磷酸)、A22(前列腺素还原酶-2)、A23 (NADH脱氢酶[辅酶]1(?)-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C02(Protein Sf3a3)。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D01(突触结合蛋白)。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F14、F15、F18、F23、F28、F33、F35、F47。F14(核糖核蛋白)、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F23(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亚型)、F28(Protein Sept4)、F33(膜联蛋白)、F35(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F47(过氧化物酶)。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3个蛋白点,分别为E20、E31、E43。E20(钙网蛋白)、E31(Protein Setd7).E43(Hsp90 co-chaperone Cdc37);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H01(Thimet寡肽);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4个蛋白点,分别为G10、G11、G24、G39。 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G11(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G2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J01(Thimet寡肽);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2个蛋白点,分别为109、131。I09(Endophilin-B2)、131(血影蛋白α链,非红细胞1)。分别检索36个蛋白点的功能,结果表明,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在调节细胞内叶酸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在肿瘤细胞的抗增值过程中发挥功能;A02:MICOS complex subunit Mic60(Fragment),是单向复合物Mic60的组成部分,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复合物,在维持界堵联合处能量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线粒体内外膜间的接触点;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此酶在催化蛋白质的折迭过程与免疫反应中共同发挥作用;A12: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上;A21:Inositol polyphosphate-1-phosphatase,肌醇多磷酸-1-磷酸,已有研究报道INPP 1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人类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从肥大细胞,以及因血压高灌注造成的心室肥大组织中,都可发现其高水平前体;月经稀发、肥胖症、频繁神经功能紊乱等病中INPP 1表达也有显着增高。A22:Prostaglandin reductase 2,前列腺素还原酶2,其过度表达可抑制PPARG的转录活性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A23:NADH dehydrogenase [ubiquinone]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链NADH脱氢酶亚基配件(复合物Ⅰ),一般认为其与呼吸作用无关,复合物1作用体现在将电子从NADH转移到呼吸链上,酶的即刻电子受体是泛醌。B03:Glycine--tRNA ligase (Fragment),甘氨酸-tRNA的连接酶(片段),催化甘氨酸的附件成为tRNA(甘氨酸);并且可以产生AP4A四磷酸,后者作为通用的多效性信号分子,通过将2个ATP直接缩合,参与细胞调控途径;B08: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司A10的功能;B19: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A10的功能;B31: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 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司A23的功能。B38: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D(+)], cytoplasmic,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在酶学领域,该酶催化化学反应sn-甘油-3-磷酸+NAD+(?)磷酸甘油+NADH+H+。改酶归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参与甘油磷脂代谢;B41:Biliverdin reductase A,胆绿素还原酶,可在正常条件下的所有组织中发现,尤常见于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巨噬细胞中。BVR通过减少第二和第叁吡咯环之间双键转化为单键,促进了胆绿素像胆红素的转变。近年来认为BVR在调节葡萄糖代谢、细胞生长及细胞调往中发挥作用。B45:Inositol monophosphatase 1,肌醇单磷酸酶1,负责为磷脂酰肌醇和多磷脂酰肌醇的合成提供单磷酸肌醇,并且与锂在脑部的药物学代谢有关;B49:Metaxin2,参与蛋白质到线粒体内的运输。C02:Protein Sf3a3,重组蛋白人类剪切因子3a。D01:Syntaxin-binding protein 1,突触结合蛋白,可能通过GTP结合蛋白共同作用于调控突触囊泡的对接与融合。在神经传递与突触结合时必不可缺,在突触小泡一对一融合时,该蛋白参与其融合机制的发生,它决定某个突触可以与哪些突触融合,或与哪些突触不融合,在测定胞内聚变反应的特异性可以发挥作用。F14:Hnrpk protein,核糖核蛋白,似乎影响mRNA的前处理和mRNA代谢和转运的其他方面。具有不同核酸结合性质;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此二者未有发现;F23: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B, brain isoform,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型;为液泡ATP酶外周V1复合物的非催化亚基。V-ATP酶负责酸化多种在真核细胞胞内隔室。F28:Protein Sept4,未有明显发现;F33:AnnexinA7,膜联蛋白A7,钙-磷脂结合蛋白,功能为促进膜融合,并参与胞吐过程。F35: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 Pur-alpha(Fragments),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推测其为一种转录激活点,位置可能特异性结合于c-Myc基因上游PUR部分富含嘌呤的单链,通过其相似性,可在DNA复制的开始和重组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F47:Peroxiredoxin-2,过氧化物酶-2,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过程,通过减少硫氧还原蛋白提供的相似物来减少过氧化物的量。该酶不能从谷氧还原蛋白那里接受电子,在消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时,该酶起到了重要作用。亦认为其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氢的细胞内浓度,进而参与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信号级联。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特殊基团成分蛋白;G11: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神经丝蛋白轻多肽,神经丝蛋白包括3种中间丝蛋白,根据其维持神经元口径的不同分为L型、M型和H型:G24: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7,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为蛋白磷酸酶1的调节亚基,可以调节蛋白磷酸酶1的活性;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H01:Thimet oligopeptidase,Thimet寡肽,参与不多于20个神经肽氨基酸残基的代谢,并参与细胞质肽链的降解。还可参与降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和产生淀粉样片段。109:Endophilin-B2未有发现;131:Spectrin alpha chain, non-erythrocytic1,血影α链,非红细胞1,为胞衬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分泌过程,与钙调蛋白呈现出钙依赖性的交互协同作用,因此在细胞膜处可以作为钙依赖转运的候选蛋白载体。J01:Thimet oligopeptidase,同H01的作用。结论:1.太冲穴作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治疗肝经疾病的优势,这是其经穴特异性的基础特性,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降压效果与其他穴位对照具有明显差异。2.通过将小脑组织蛋白电泳、质谱分析后,发现太冲穴组针刺后小脑区蛋白表达点上调明显多于曲泉组、冲阳组及非穴组,提示降压效应的发生与小脑活动有相关性,太冲穴加强小脑蛋白表达与其他对照穴位相比有差异。3.SHR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参与调节遗传信息代谢、抗肿瘤细胞增生、能量代谢与免疫应答的蛋白表达下降,由此推断SHR大鼠血压升高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脑区能量不足与免疫缺陷病有关,且SHR大鼠相较正常大鼠,其肿瘤患病率、代谢病、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性升高。4.针刺太冲穴后促使小脑组织蛋白表达发生差异性变化,其中已经分析出的差异蛋白点功能包括促进代谢产物如过氧化物的消除,加快遗传信息转化,催化神经元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等,符合高血压小脑组织微环境改变,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假说提供佐证。

王宇[9]2017年在《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量化诊断标准,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探寻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在代谢组学层面上诠释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科学内涵。方法: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采用文献整理、专家咨询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并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等方面对其进行测评。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立条目权重系数,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建立证候诊断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确立诊断阈值,同时结合百分位数法进行证候程度分级,并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检验。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用血浆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健康志愿者、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的血浆样本,并结合多元统计学及代谢通路分析方法,筛选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的差异代谢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揭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特征性代谢模式。整合代谢标志物数据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结果:1.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研究研究并制订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诊断量表,分别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进行测评,结果良好。以诊断量表为基础建立的模型为:Y=20烦躁易怒+15头胀+11 口干+23 口苦+3便秘+4目涩+8尿赤+9脉数+7舌质红(Y代表证候积分),诊断阈值为122,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2.0%。经计算得到分级诊断标准:轻度:122≤证候积分<150;中度:150≤证候积分≤214,重度:证候积分>214。开展临床回顾性和前瞻性检验,证实该诊断标准具备良好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2.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代谢模式的研究以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患者作为研究主体,分别与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患者作横向比较,共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从理想血压开始,经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阶段,最终进展为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这一持续、完整的生物学过程内在代谢机制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33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发生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12个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生物标志物。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Y=-0.152X1+0.131X10+0.036 X11+0.132X20+0.081X19-0.101X31+0.082X15-0.038X9+0.079X24+0.043X23+0.076X 16-0.070X13-0.006X8+0.040X5。经过检验,PLS 模型解释能力:88.4%,预测值:88.1%,证明该模型具备较为准确的预测能力。结论:1.编制了准确性高、灵敏度好的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诊断量表,由此形成的量化诊断标准可行性好、临床实用性强。2.筛选出能够反映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产生及其向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证进展的特征性代谢标志物,并初步构建了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的代谢组学判别模型。

陈静[10]2012年在《清眩颗粒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及其诱导内皮损伤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提出1目的:①通过系统评价分析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的干预效应,为高血压患者选择合理药物降低血压、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供一定的依据。②通过临床试验研究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的相关性,以及中药清眩颗粒对血压变异性、伴及不伴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因子影响,为此类患者的中西医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依据。2方法:2.1系统评价本研究的系统评价是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干预效应的系统评价。具体方法包括:检索CNKI、CBM、VIP、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Cochrane系统评价资料库及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检索至2011年6月各资料库所有可得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Review Manager5.1)软件分析中药干预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疗效,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标准用GRADE profiler软件对RCT的质量进行评价。2.2临床试验①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纳入阴虚阳亢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氨氯地平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加予清眩颗粒,对照组加予安慰剂,一共干预2个月。对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观察并分析患者血压的均值、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o②用肱动脉超声技术评价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并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炎症因子与FMD的关系。③对患者行便携式睡眠仪监测,并根据患者OSA诊断结果,分为伴OSA高血压和不伴OSA高血压两个亚组,每个亚组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广义线性模型协方差分析炎症因子治疗前后的差值,以比较清眩颗粒的疗效,并分析OSA对治疗结果的影响。3结果:3.1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干预效应的系统评价中药在改善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在改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DP)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改善的趋势;在降低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和IL-6水平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改善的趋势。GRADE评分表明研究结果质量均为低或极低质量。3.2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3.2.1炎症因子与FMD的相关分析FMD=6.59-0.017*IL-6(P<0.05), FMD和IL-6呈显着负相关(R2=0.053,P=0.03)。3.2.2中药清眩颗粒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24h收缩压SD(standard deviation, SD)、日间收缩压SD、夜间收缩压SD、24h舒张压SD、24h舒张压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日间舒张压SD、夜间舒张压SD的下降幅度增加(P<0.05)。3.2.3中药清眩颗粒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在扣除了是否伴OSA和指标基线水平差异的干扰后,发现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Il-6、VCAM-1、1CAM-1的下降幅度增加(P<0.05)。3.2.4OSA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①伴OSA高血压患者和不伴OSA高血压患者相比,伴OSA组Il-6、VCAM-1水平明显高于不伴OS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伴OSA组hs-CRP、ICAM-1水平与不伴OSA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增高的趋势。②在扣除了不同药物和指标基线水平的干扰后,发现OSA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以下炎症因子的下降幅度(P(b)<0.05),从而减弱了药物的疗效:hs-CRP、Il-6、VCAM-1、ICAM-1。③亚组内分析:伴OSA患者,Il-6、VCAM-1、ICAM-1下降幅度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不伴OSA患者,hs-CRP、Il-6、VCAM-1、ICAM-1下降幅度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4结论:①系统评价结果提示中药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但未能显示出中药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的降低具有优势,需大量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②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与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明显相关性,推测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原因,从而提示炎症反应及其诱导的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重要的发病机制和关键环节③中药清眩颗粒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内皮功能的恢复;伴OSA的高血压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高于不伴OSA的高血压病患者,且OSA可以减弱降压药对炎症因子的作用,提示OSA能够放大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放大能够进一步促进高血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D]. 傅增泮. 青岛大学. 2003

[2].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心脏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贾文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3]. 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及内皮祖细胞在儿童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变化研究[D]. 张圆圆.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17

[4]. 基于PVAT/Adiponectin探索复方芪麻胶囊对高血压血管损伤的影响[D]. 张珍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5]. 高血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肝火亢盛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D]. 马雪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6]. 电针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下丘脑基因表达谱的影响[D]. 谢晓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原发性高血压病动脉弹性及内皮功能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何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8]. 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D]. 李晓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9]. 正常高值血压肝火亢盛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代谢机制研究[D]. 王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10]. 清眩颗粒对高血压患者炎症反应及其诱导内皮损伤的干预效应研究[D]. 陈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标签:;  ;  ;  ;  ;  ;  ;  ;  

原发性高血压前期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