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光纤激光器中存在传输角度不同的包层光,为研究腐蚀型包层光剥离器(CLS)对各角度包层光的剥离效果,实验测量了光纤腐蚀段的散射系数,仿真分析了不同传输角度下包层光的剥离度与腐蚀长度的关系。为提供角度分布不同的包层光,搭建两套剥离器测试系统,分别对双包层光纤和无芯光纤制作的包层光剥离器进行实验。在双包层光纤实验中,两系统包层光的最大传输角由10°和8°变为3°12’和3°1’,接近芯中光的最大传输角度为2°27’;在无芯光纤实验中,两系统包层光的最大传输角由11°和8°变为2°9’和2°12’,且随剥离度的增加,最大传输角度趋近于0°,即腐蚀型包层光剥离器能够基本剥离包层光。最后在波长为1 018 nm的同带泵浦激光器上对双包层光纤制作的腐蚀型包层光剥离器进行测试,在输入功率为1 136 W情况下,其剥离度为18. 3 d B。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争,闫明鉴,尹路,王海林,韩志刚
关键词: 光纤激光器,高功率,包层光剥离器,传输角度
来源: 中国光学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信息科技
专业: 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
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工业与信息化部先进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7YFF0107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61875087)~~
分类号: TN248
页码: 1124-1130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2205K
下载量: 74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功能液态锂铅包层氚增殖性能分析[J]. 核科学与工程 2020(02)
- [2].光子晶体光纤中局域包层模式的特性[J].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2015(02)
- [3].聚变堆增殖包层概念特征比较研究[J]. 核科学与工程 2008(03)
- [4].聚变堆液态金属锂铅包层多功能涂层研发[J]. 核科学与工程 2008(03)
- [5].双冷嬗变包层中液态锂铅磁流体压降研究(英文)[J].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6].中国实验包层模块材料研发进展[J]. 核科学与工程 2009(03)
- [7].高增益包层失流事故热工安全分析[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9(03)
- [8].高氚增殖比包层的设计及热工水力分析[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7(12)
- [9].水冷固态增殖包层模块冷却剂管系流量分配研究[J]. 核科学与工程 2016(06)
- [10].聚变堆包层的可视智能辅助概念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8(04)
- [11].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包层光滤除器的温度场研究[J]. 中国激光 2016(07)
- [12].GK800—N离心机泄漏整改[J]. 通用机械 2014(09)
- [13].中国氦冷却固态增殖剂实验包层热工设计[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09(02)
- [14].一种新型的多包层光子晶体光纤的分析方法[J]. 物理学报 2008(05)
- [15].水包冰球包层粒子散射特性的研究[J]. 激光与红外 2016(05)
- [16].近零平坦色散三包层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4(03)
- [17].扩散连接技术在核聚变反应堆包层模块制造中的应用[J]. 精密成形工程 2015(01)
- [18].国际热核聚变堆实验增殖包层模块设计[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5(01)
- [19].水冷包层模块局部模型流量分配数值模拟[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15(02)
- [20].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传热结构优化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2(26)
- [21].聚变发电试验堆固态包层瞬态电磁载荷的数值模拟[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22].ITER屏蔽包层活化分析[J]. 核科学与工程 2016(02)
- [23].水冷包层试验段设计与流动特性研究[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16(03)
- [24].水冷氚增殖包层的中子学模拟[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17(01)
- [25].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包层中子学数值模拟[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5(11)
- [26].破口条件下高压氦气冲击液态铅锂压力传播实验分析[J]. 核科学与工程 2019(06)
- [27].CFETR水冷陶瓷增殖剂包层中子学分析[J].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2020(03)
- [28].水冷包层模块第一壁流动传热特性初步分析[J]. 核科学与工程 2017(04)
- [29].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残留包层光滤除研究[J]. 激光技术 2017(06)
- [30].聚变堆交叉冷却固态包层中子学设计优化[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