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朱勐,彭玉兰,马步云,步宏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朱勐,彭玉兰,马步云,步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叶原位癌,小叶非典型增生,超声检查,乳腺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文献综述

朱勐,彭玉兰,马步云,步宏[1](2017)在《乳腺小叶原位癌与小叶非典型增生的高频超声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评估乳腺小叶原位癌与小叶非典型增生的超声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研究31例乳腺小叶原位癌患者与8例小叶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采用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对39例患者的46个病灶(38个小叶原位癌病灶,8个小叶非典型增生病灶)进行评估。结果乳腺小叶原位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小叶非典型增生患者(P=0.006 7)。大多数乳腺小叶原位癌和小叶非典型增生患者的病灶均位于外上象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特征上,两组患者病灶的形态特点(P=0.001 4)、边缘是否光整(P<0.000 1)、结构是否扭曲(P=0.006 5)、病灶有无钙化(P=0.009)在小叶原位癌与小叶非典型增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绝大部分的乳腺小叶原位癌的高频超声特征表现为不规则形(n=29),边缘不光整(n=34),结构扭曲(n=20),病灶内有钙化(n=19)。大部分的小叶非典型增生的高频超声特征表现为椭圆形(n=4),边缘光整(n=7),所有病灶均无结构扭曲及钙化。结论乳腺小叶原位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小叶非典型增生患者。相对于乳腺小叶非典型增生,小叶原位癌高频超声表现具有更高程度的恶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潘志欣,程旭锋,沈秀华,郭丹丹,李蓓蓓[2](2015)在《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的预防性手术切除10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做好乳腺癌的二级预防。方法在乳腺疾病普查工作中,对乳腺腺体明显增生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小切口取组织活检,若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增生,根据患者选择预防性手术切除或继续观察,按入组先后分为两组,各取100例,采用χ2分析两组患者10 a后乳腺癌发病率的异同。结果预防性手术切除组乳腺癌发病率为3.06%,治疗组乳腺癌发病率为16.1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的预防性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可作为乳腺癌二级预防的主要策略。(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鑫[3](2015)在《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患者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命的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的乳腺癌发病机制为“多阶段发展模式学说”,即乳腺组织从正常→-般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可由量变至质变,转化为恶性肿瘤。非典型增生作为癌前病变是演变成为浸润癌的必经阶段,在某些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可以从量变发生质变,进而转化为恶性肿瘤,而在相反情况下,则能够长期稳定甚至发生可逆性变化,恢复至正常状态。可见,癌前病变绝非全部必然转化为癌,而只是较多可能性发展成为癌,是有条件的,因此对癌前病变即乳腺非典型增生阶段采取干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率。深入开展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是降低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死亡率的降低与普查发现大批早期癌显着相关,只要能早期诊断,得到及时正确的综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长期生存,甚至获得治愈。因此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绝对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不完全在于治疗手段,还应包括早期发现。由此可见,如何提高乳腺癌危险预测水平及更早的发现早期癌,是乳腺癌防治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多数大样本的研究都旨在探讨乳腺癌致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在风险因素的暴露强度和与刺激作用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多,然而针对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却甚少。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目的:针对特定人群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月经相关因素,流产频次,活产次数,烟酒史,高体重指数,恶性肿瘤家族史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查找乳腺非典型增生进展到乳腺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并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防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乳腺科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乳腺非典型增生患者111例作为病例组,同期诊断为原发乳腺癌患者156例作为对照组,于病案室调取原始病历资料,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充分考虑可行性的指标,统一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相关高危因素进行探讨。从而得出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乳腺癌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及流产均为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癌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年龄、绝经与否及流产次数这叁个方面关系更为密切。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至乳腺癌的发展与患者年龄、初潮年龄、是否绝经及流产次数相关,因此对其的预防应在这些方面采取措施。(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王玉红,王永红,张永华,刘静云,张珊珊[4](2014)在《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维生素E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疗效及超声影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乳癖散结胶囊内外兼用联合维生素E口服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疗效及超声影像变化。方法:2012-06至2013-06经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后确诊乳腺非典型增生的患者160例,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采用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维生素E口服治疗,同时配合乳癖散结药物纱布外敷乳房;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口服乳癖散结胶囊。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通过临床观察和超声影像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0%vs 81.67%,P<0.05);观察组有65例乳腺结节消失,21例乳腺结节缩小>1/2。对照组只有35例乳腺结节消失,8例乳腺结节缩小>1/2。结论:乳癖散结胶囊内外兼用联合维生素E口服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乳癖散结胶囊,值得临床采用。(本文来源于《微循环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周竞奇[5](2013)在《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误诊情况,总结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最终确诊为ADH的病理20例存档切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在20例ADH中,有13例误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占65%,7例误诊为普通型导管上皮增生(UDH),占35%。结论①取材不充分,观察不全面是误诊的原因之一。②ADH与低级别的DCIS极难鉴别,要严格按照权威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3年19期)

臧少梅,张亚丽[6](2011)在《自拟中药方剂配合点穴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增生亦称为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导管和小叶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辟"范畴[1]。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而占全部乳房疾病的75%左右,其中非典型增生如不能有效干预,易演变成乳腺癌[2]。笔者自2005-05~2011-05对经(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陈怡,朱卫国,崔芳,寇雪梅[7](2011)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伴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未婚。主因"右上腹胀痛伴后背放射痛1个月"入院。平素生活不规律,内分泌失调,但未使用激素治疗。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42 U/L。AFP、CEA,CA19-9正常,HbsAg阴性。B(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兰玉怀,张永进,张琦,高洁[8](2010)在《DNA定量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DNA定量鉴别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原位癌及浸润癌。方法对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7例)、原位癌(15例)及浸润癌(18例)共计40例进行细胞涂片,Feulgen染色,全自动图像分析仪进行细胞核定量检测。结果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均未见DNA异倍体,未出现五倍体(5c)细胞,两组间DNA指数及S期细胞比率有统计学差别(P<0.05)。浸润癌检测到大量DNA异倍体,出现五倍体(5c)细胞,DNA指数及S期细胞比率高于原位癌,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利用图像分析仪检测DNA含量、S期细胞比率对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期刊2010年04期)

张春苗,李嘉姝,金锋[9](2010)在《PARP-1在非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女性乳腺癌与各种乳腺增生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乳腺手术后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乳腺非典型增生78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8例、中度非典型增生30例、重度非典型增生20例),另选乳腺普通型增生19例、乳腺原位癌1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1例做为对照。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ARP-1的表达。结果在乳腺普通型增生、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ARP-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6.3%、28.5%、66.7%、75.0%、80.0%和95.0%。乳腺普通型增生和轻度非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ARP-1的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ARP-1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原位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非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PARP-1的阳性表达率升高,且表达强度也逐级增高。结论对乳腺增生性疾病行PARP-1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可以根据PARP-1的检测结果判断病变向乳腺癌发展的风险性。PARP-1抑制剂可能会对乳腺增生性疾病的治疗起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卢志娟,李建锋[10](2010)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各型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病变中相应的图像及血流特点,从而分析影像与组织学的相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乳腺超声检查并被发现增生结节或增生灶的86例患者,经手术或超声介导下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为乳腺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症,分析其相应的图像及血流特点。结果轻-中度非典型增生69例(80.2%),其内合并囊性增生26例,合并纤维腺瘤样增生19例;重度非典型增生17例(19.8%)。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的超声显像及血流有一定的特征性,从而能发现早期癌前病变倾向,及时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0年16期)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乳腺非典型增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做好乳腺癌的二级预防。方法在乳腺疾病普查工作中,对乳腺腺体明显增生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小切口取组织活检,若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增生,根据患者选择预防性手术切除或继续观察,按入组先后分为两组,各取100例,采用χ2分析两组患者10 a后乳腺癌发病率的异同。结果预防性手术切除组乳腺癌发病率为3.06%,治疗组乳腺癌发病率为16.1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非典型增生的预防性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可作为乳腺癌二级预防的主要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参考文献

[1].朱勐,彭玉兰,马步云,步宏.乳腺小叶原位癌与小叶非典型增生的高频超声特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

[2].潘志欣,程旭锋,沈秀华,郭丹丹,李蓓蓓.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的预防性手术切除100例[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3].杨鑫.乳腺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患者危险因素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5

[4].王玉红,王永红,张永华,刘静云,张珊珊.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维生素E对乳腺非典型增生的疗效及超声影像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14

[5].周竞奇.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病理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

[6].臧少梅,张亚丽.自拟中药方剂配合点穴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J].实用医药杂志.2011

[7].陈怡,朱卫国,崔芳,寇雪梅.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伴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1例[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

[8].兰玉怀,张永进,张琦,高洁.DNA定量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0

[9].张春苗,李嘉姝,金锋.PARP-1在非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

[10].卢志娟,李建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非典型增生性病变的诊断[J].中外医疗.2010

标签:;  ;  ;  ;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论文-朱勐,彭玉兰,马步云,步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