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论文_吴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述而不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述而不作,孔子,论语,天道,经部,编辑,先王。

述而不作论文文献综述

吴平[1](2019)在《经部要籍编辑思想研究之四:“述而不作”编辑原则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而不作"本为《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作为编辑原则,它明确了"述""作"为两种不同的编辑标准,表明了对编辑作品目标追求的质量意识,及正确对待历史典籍的可取态度。(本文来源于《出版参考》期刊2019年10期)

李杨[2](2019)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说,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善于学习而不善于创造。这种概括未必全面,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孔子"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却不太重视创新。用孔子的话说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意思是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和彭祖相比。他的一生正是这样做的,删述六经,整理古代文化。所删述的正是他所(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徐娜娜[3](2019)在《乐语传统与孔子的述而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而不作"是孔子对待前代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也是了解孔子治学和教育的一个重要视角。历来研究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较多的挖掘和阐释,成果颇多。通常都强调这是孔子对待文献的态度,但鲜有学者注意到,"述而不作"其实还包括孔子对周代乐语传统的继承和新变。言和语都是乐语的核心言说方式,且各自有其源头。诗歌既是乐语的言说文本,也是乐语言说的辅助工具,同时又是乐语教学的材料。承变乐语传统并以之为教,通过它们建立起系统的儒家言语观,又以《诗》教来培育君子,使其言语,从而构建礼乐秩序,正是孔子述而不作的精神内涵。(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玉,刘飞[4](2018)在《“述而不作”的传统文化内涵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而不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着述思想,意为"继承圣人之事业,而不改王道之业"。在这一思想影响下的历代文人进行创作之时,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但在封建时代下将创作这一行为神圣化,有着"立言为公"的思想意识,使"作"具有保守性色彩。这一着述观念对当代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明浩[5](2018)在《“述而不作”非孔子编辑思想——兼论目前编辑学界的误读及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而不作"作为孔子对先圣之道的基本态度,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其所指并非孔子的编辑思想,故目前国内编辑学界将之视为夫子编辑思想实为误读。编辑学界产生误读的原因至少有叁:坚信孔子乃"六经"编辑者,对"述而不作"本义理解有误,对孔子"述而不作"思想误读传统的延续。(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8年11期)

赵光耀[6](2018)在《孔子“述而不作”的创造性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的道德文化中,孔子不敢自尊为"作礼乐"的圣人,只以讲圣贤之学、传先王之道为使命,由此也就有了"述而不作"的说法。孔子通过对六经等典籍的整理和合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解读,完成了人文精神的确立。本文解析了"述而不作"的蕴意,认为孔子创造性诠释的基础是"性与天道",这种"述而不作"的创造性诠释方式对于指导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高小强[7](2018)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今日如何可能传承道、政、学叁统合一之道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夏晚周"礼坏乐崩",道、政、学叁统合一之道统分裂,从而令道统再也不能直接传承,于是诸子百家皆不预设道统的宗旨与目标而纷纷另谋出路,这一被后世誉为"哲学的突破"的思潮,实则会令我华夏世界式的连续性的文明从此亦中止断裂,所幸惟圣人孔子及其儒家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的精神,通过复兴道学与重建学统,而令华夏自古以来的道、政、学叁统合一之道统,重又获得了继(本文来源于《切磋集系列》期刊2018年00期)

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8](2018)在《“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述而不作"一语,尽管在孔子思想中非常出名,也经常被引用,但很少有学者集中讨论"述"是什么意思,又是在何种意义上与"作"做了对比。要正确理解"述而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对"述/作"关系的理解要与儒家"孝"的概念联系起来。"述而不作"其实是孔子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描述,也就是描述他做哲学的方式。(2)一般来说,孔子的"述"总是被看作与他的古典工作相关。这并没有错,但这也不是"述"的全部。从根本上说,"述"是对"道"的恢复。孔子"述"的内容是"道",这也就是他传承古典工作的目标。(3)我们主要是通过《论语》而不是他编纂的经典来学习孔子哲学,对"述/作"的准确理解一定要结合《论语》中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杨合林,张绍时[9](2017)在《从《乐记》论孔子“述而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张同胜[10](2017)在《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中孔子自谓的"述而不作"通常被解读为他的治学风格,且被视为保守或守旧的明证。其实,从儒之本源、儒家神话和当时口述文化语境中透视一番,就会发现孔子所谓的"述而不作"具有以述古道存原真性、以精确性求有效性、以巫史源通权威性等宗教特征,从而表明儒家人文思想内在的宗教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论衡》期刊2017年02期)

述而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人说,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学生,善于学习而不善于创造。这种概括未必全面,但创新意识淡薄,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与孔子"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和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注重知识的继承与传授,却不太重视创新。用孔子的话说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意思是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和彭祖相比。他的一生正是这样做的,删述六经,整理古代文化。所删述的正是他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述而不作论文参考文献

[1].吴平.经部要籍编辑思想研究之四:“述而不作”编辑原则解析[J].出版参考.2019

[2].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J].华夏文化.2019

[3].徐娜娜.乐语传统与孔子的述而不作[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王玉,刘飞.“述而不作”的传统文化内涵论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8

[5].郭明浩.“述而不作”非孔子编辑思想——兼论目前编辑学界的误读及原因[J].编辑之友.2018

[6].赵光耀.孔子“述而不作”的创造性诠释[J].西部学刊.2018

[7].高小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今日如何可能传承道、政、学叁统合一之道统[J].切磋集系列.2018

[8].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J].孔子研究.2018

[9].杨合林,张绍时.从《乐记》论孔子“述而不作”[J].中国文化研究.2017

[10].张同胜.论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教性[J].中国文化论衡.2017

论文知识图

寓述于作:孔子退修诗书(明)正统九...(叁)雅的中心在于培养内德-西周大盂鼎铭文...古画中的“仿”-[图1-9] 元·倪瓒《容膝斋...古画中的“仿”-[图1-10] 明·沈周《仿倪云...苏格拉底佛典的结集-贝叶经卷

标签:;  ;  ;  ;  ;  ;  ;  

述而不作论文_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