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鉴定,分子,伪品,水稻,根状茎,菌核,叶绿体。
分子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玲,刘虹[1](2019)在《一种野生菌地下菌核的ITS-DNA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TS-DNA片段分子鉴定方法,对我国北部山西省管涔山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中发现的乳白色小松露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小型白色松露是毛脚粉褶菌(Entoloma hirtipes(Schumach.)M. M. Moser)的菌核。研究结果可为毛脚粉褶菌这一蘑菇物种在山西省的首次报道,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毛脚粉褶菌产生地下菌核的首次发现。(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马丽杰,吴云,谷巍,田荣,周晨[2](2019)在《基于ITS2序列的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为东北透骨草药材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提取35份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提交至GenBank;从GenBank下载13种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ITS2序列42条;对提交与下载的77条序列,应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eighber-jioning(NJ)系统进化树,并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东北透骨草3种基原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药用植物均可明显区分,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东北透骨草与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东北透骨草,为保障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3期)
张照茹,魏松红,杨晓贺,王海宁,许月[3](2019)在《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归属情况,2015-2017年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的17个水稻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标样,分离获得水稻纹枯病菌214株,运用水稻纹枯病菌的不同病原菌及融合群的特异性引物对214株水稻纹枯病菌进行病原菌种类和融合群鉴定,并利用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供试水稻丝核菌的融合群归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14株水稻纹枯病菌分属于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水稻丝核菌Rhizoctonia oryzae-sativae,菌株数分别为198株和16株,占比分别为92.52%和7.48%。茄丝核菌菌株分属于2个融合群,分别为AG1-IA和AG4,菌株数分别为191株和7株,占比分别为96.46%和3.54%。水稻丝核菌菌株均属于AG-Bb融合群,菌株数为16株。不同年份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出现的频率和地域分布无明显变化,而不同地域间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融合群具有明显的分化特征,AG1-IA融合群在中国东北叁省各个水稻产区均有分布且均为优势融合群,AG4融合群在辽宁省盘锦市出现频率最高,水稻丝核菌AG-Bb融合群在吉林省吉林市、通化市和梅河口市出现频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陈梦,朱玲燕,黄真,葛宇清,张光霁[4](2019)在《叁斑海马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叁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的COI、16 S rRNA和ATP6的条形码序列数据库,应用DNA条形码技术从分子水平快速准确鉴定叁斑海马和其他正伪品海马,探讨海马属药材鉴定的新方法。方法提取叁斑海马药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COI、16 S rRNA和ATP6的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采用软件Codon Code Aligner V4.2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应用Clustal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AGA5.0软件计算叁斑海马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Kimura2-Parameter,K2P),构建邻接树(Neighbor-joingtree,NJTree)聚类分析不同品种海马药材的鉴定结果。结果获得的叁斑海马线粒体COI、16 S rRNA、ATP6序列长度分别649、572、603~605 bp,其中3个条形码序列的种内变异位点碱基数分别为8、4和15,种内的变异率较小,COI、16 S rR NA、ATP6序列的平均种内K2P遗传距离0.002、0.001和0.006,均远小于叁斑海马的种间K2P距离;NJ树结果显示叁斑海马与其他海马均可明显区分,具有良好的单系性。结论 COI、16 S rR NA、ATP6序列作为条形码均可以鉴定叁斑海马及其他混伪品海马药材,为动物类药材及其混伪品和近源物种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为对保障海马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2期)
詹忠根[5](2019)在《地黄分子鉴定及功能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黄是我国常见的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为地黄的快速鉴定提供了新方法,也较全面地揭示了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更为地黄的活性成分合成代谢调控、块根发育、抗逆响应和连作障碍等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础。从系统学研究、分子鉴定、功能基因等方面对近年来地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3点研究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地黄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22期)
闻绍锋,曹瑶,刘舒畅,周忠发,杨林雷[6](2019)在《炭角菌分子鉴定及培养基配方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从野外分离得到的一个菌株进行ITS鉴定及母种和栽培培养料配方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经ITS鉴定与痂状炭角菌的相似度为99%;该菌株的母种培养基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丝在培养基上表现粗壮、浓密、颜色纯正,菌落整齐;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菌丝表现粗壮、浓密,气生菌丝发达;栽培菌核最佳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14%,腐殖土84%,石膏1%,糖1%,含水量适中,pH 6.5。(本文来源于《食药用菌》期刊2019年06期)
干射香,涂丽琴,吴淑华,范小燕,吴瑞雪[7](2019)在《山东寿光黄瓜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本研究在对山东黄瓜病毒病调查时发现当地黄瓜上出现一种叶片表现黄化植株伴有轻微矮缩的病害,为明确其中伴随的病毒种类,我们对田间病样进行了采集,提取总RNA后利用瓜类病毒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发现在利用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CCYV)引物检测样品时,田间采集的25份疑似病样中13份能扩增到400 bp左右的目的条带。为进一步确认,我们又针对CCYV的外壳蛋白基因(CP)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对13份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能扩增到目的片段,对获得的C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并测定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CP基因序列全长753 bp,编码1个由250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28 700的蛋白质。进一步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与CCYV已报道分离物有很高的同源性,并聚类到同一个大的分支,其中与日本分离物、希腊分离物及中国其他地区分离物相对近缘,聚类到一支,而与伊朗分离物近缘关系相对较远。这些结果说明山东黄瓜黄化病样上检测到的病毒为瓜类褪绿黄化病毒,这也是该病毒在山东侵染黄瓜的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云芬[8](2019)在《“骨碎补”DNA分子鉴定研究取得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陈云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针对7种蕨类植物开展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研发出中药材“骨碎补”的DNA分子鉴定方法,不但实现了对“骨碎补”快速、便捷、有效的鉴定,也为中药材DNA分子鉴定方法的研(本文来源于《云南日报》期刊2019-11-07)
李慧英,刘星月,曹天旭,王葡萄,陈欣[9](2019)在《红芽芋组培变异株分子鉴定及其子芋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营养繁殖作物芋的体细胞突变材料,是芋新品种选育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前期在红芽芋‘赣芋1号’的组培过程中发现了3个优异的突变株。‘赣芋1号’子芋球茎形状为卵圆形,顶芽粉红色;组培变异株‘江芋2号’为圆形,顶芽白色;‘江芋3号’为圆形,顶芽紫色;‘江芋4号’为棒形,顶芽黄绿色。利用30对SSR引物对红芽芋亲本及其组培后代稳定的变异株(‘江芋2号’、‘江芋3号’、‘江芋4号’)进行分子检测,通过NTSYS 2.10软件进行SHAN聚类分析,并对子芋球茎品质(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3份组织变异材料与亲本的遗传差异和球茎品质变异,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份组培变异株在遗传上与亲本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中‘江芋2号’与亲本差异最大,遗传相似系数为0.31。‘江芋2号’与‘江芋4号’最为相近,遗传相似系数达0.96。产量测定表明,子芋个数最多、质量最大的是亲本‘赣芋1号’(141个,12.35 kg),子芋个数最少,质量最小的是‘江芋4号’(4个,0.12kg);孙芋个数最多、质量最大的是‘江芋2号’(229个,8.4kg),孙芋个数最少,质量最小的是‘江芋4号’(4个,0.08kg)。就子芋球茎品质而言,3份组培变异株的淀粉、纤维素和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江芋4号’淀粉含量最高,为192.04 mg·g-1;‘江芋2号’淀粉含量最低,为76.88 mg·g-1,‘江芋3号’纤维素含量最高,是‘赣芋1号’的3.5倍;‘赣芋1号’纤维素含量最低且维生素C含量最高。另外还原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差异。综上,3份变异材料在子芋球茎品质和遗传上均与亲本‘赣芋1号’不同。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红芽芋组培变异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贾欣月,兰青阔,刘紫薇,沈晓玲,陈锐[10](2019)在《鲜榨果汁中樱桃成分的快速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食品中樱桃成分的检测,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樱桃、苹果、中国白梨等13种常见水果的41套基因组进行BLAST序列比对得到樱桃的特异性序列,再进行NCBI-BLAST比对,从中挑选出最好的3条序列设计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经验证cherry3-F/R的扩增效果最优。对cherry3-F/R引物浓度在0.2、0.4、0.6、0.8、1.0μmol/L,退火温度在52、54、56、58、60、62℃进行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的优化,从而确定最佳的引物浓度为0.4μmol/L,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利用优化后的体系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鲜榨果汁中的樱桃成分。此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有利于国家标准的完善,从而为食品检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分子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应用ITS2条形码鉴定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为东北透骨草药材鉴定提供新方法。方法提取35份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提交至GenBank;从GenBank下载13种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ITS2序列42条;对提交与下载的77条序列,应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Neighber-jioning(NJ)系统进化树,并预测ITS2二级结构。结果东北透骨草3种基原的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均远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最小K2P遗传距离;NJ树结果显示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药用植物均可明显区分,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比较ITS2二级结构发现,东北透骨草与其混伪品在4个螺旋区的茎环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发出时的角度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东北透骨草,为保障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子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玲,刘虹.一种野生菌地下菌核的ITS-DNA分子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马丽杰,吴云,谷巍,田荣,周晨.基于ITS2序列的东北透骨草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J].中草药.2019
[3].张照茹,魏松红,杨晓贺,王海宁,许月.中国东北地区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种类及融合群的分子鉴定[J].植物保护.2019
[4].陈梦,朱玲燕,黄真,葛宇清,张光霁.叁斑海马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研究[J].中草药.2019
[5].詹忠根.地黄分子鉴定及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
[6].闻绍锋,曹瑶,刘舒畅,周忠发,杨林雷.炭角菌分子鉴定及培养基配方优化[J].食药用菌.2019
[7].干射香,涂丽琴,吴淑华,范小燕,吴瑞雪.山东寿光黄瓜上瓜类褪绿黄化病毒的分子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9
[8].陈云芬.“骨碎补”DNA分子鉴定研究取得突破[N].云南日报.2019
[9].李慧英,刘星月,曹天旭,王葡萄,陈欣.红芽芋组培变异株分子鉴定及其子芋品质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贾欣月,兰青阔,刘紫薇,沈晓玲,陈锐.鲜榨果汁中樱桃成分的快速分子鉴定[J].食品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