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级IP计费系统的选型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陆洋[1](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赵雪[2](2019)在《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语音通信的交换方式已经从最初的空分交换方式发展到了现下的分组交换方式。科技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不前,在下一代的语音通信系统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IP数据包软交换方式将会逐步缩减现有其它电话交换技术的应用范围和空间。本文对当前使用的各类语音通信交换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对国内地铁行业内应用比较成熟的数字程控交换进行了应用案例分析。重点针对软件换技术进行了相关技术及应用探讨,对该系统的结构组成、应用特点、软件交换能够提供的新功能和具体性能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成都地铁未来的线网规划要求,考虑未来用户规模和业务的规划,对后期地铁线路形成网络后的公务电话系统维护和扩展方面进行探讨。在分析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系统建设、维护成本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地铁语音电话网络设计方案。本文中的软交换设计紧密结合了成都地铁未来的建设发展趋势,以成都地铁7、10号线的环形地铁线路工程与COCC控制中心工程为实际案例背景,结合语音设备的地域分布和用户数量分布的具体情况,对基于软交换的7、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COCC专用电话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对如何进行电话系统组网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方案研究。通过对未来地铁内网用户规模的预估,确定了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作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放式数据通信平台,计算机网络自诞生以来不是那么安全的。因此,针对软交换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文中结合已有的地铁软交换应用案例,对如何保障安全这一重要因素和原则做了详细的阐述。在地铁通信新技术采用以前,有必要进行相关应急灾备倒切的研究工作,为后续地铁软交换维保工作提供应急情况下的设备保障,提高维保效率。通过对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技术进行的详细论述和研究,充分展现了软交换技术在地铁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设计未来地铁通信系统建设的新方案后,不仅给后期地铁运营期间的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也进一步增强了地铁专业人员对软交换技术的掌握力度。
王亮,唐永林[3](2017)在《基于ROS构建大型校园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当前互联网发展正处在蓬勃时机,校园网已成为师生工作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无线网络、移动网络、智能网络的广泛普及,资源更新与投入已成为大型校园网建设的一块重石。低成本、高效率、高功能实现大型网络已成为未来高校网络发展亟需解决的任务。【方法/过程】通过社会调研与搜集,依据ROS路由系统的特性:体积轻,内核稳,路由技术、流控技术、防火墙技术整合性高特点,采用ROS技术实现大型校园网的建设与运营。【结果/结论】替代价格昂贵的硬件网络设备,大大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网络效率,促进健壮校园网络与经济型校园网络双赢,为高校资源建设投入提供有价值的实践。
周晓凌[4](2016)在《基于电信级标准的IVR类业务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IVR订票系统是上海移动公司与上海铁路局合作,接入移动核心网的首个集团客户业务系统。在前两年春节期间发生了多起重大故障,IVR系统的运行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构建科学的面向IVR类业务系统满足电信级要求的评估方法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确定了IVR类业务系统评估模型的研究课题。首先综述了铁路IVR订票系统运行情况,并介绍了IVR类业务系统;然后重点讨论了IVR类业务系统评估模型,得出了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提出了基于电信级标准的IVR类业务系统评估模型;通过对IVR类业务系统生命周期框架和需求要素的探讨,提出了满足电信级特性的评估体系,并运用铁路IVR订票系统进行验证;最后将课题成果总结为《基于电信级标准的IVR类业务系统评估建议》,实现了公司内部IVR系统电信级特性评估工作的规范运作。本课题研究为上海移动的IVR类业务系统电信级特性评估科学化和规范化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提出的基于电信级标准的评估模型,基于全生命周期的IVR类业务系统框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为其他IVR类业务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入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侯蒙[5](2012)在《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重组的结束和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制定。电信新格局即将形成,移动、新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市场将进一步进行细分。广电企业,甚至是电力企业均有可能进入电信市场,形成激烈的竞争环境。各运营商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其网络结构、IT支撑、运维管理等系统进行深入的改造,变被动为主动,适应新业务和三网融合的发展,使企业的运作效率更高、更快。本课题研究以A局电信和B局电信五年规划为基础数据,在对3G无线技术、三网融合、多业务传输、IT支撑系统建设、运维等新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3至5年内中国电信网络建设重点和技术发展,在IT支撑系统建设和网络运维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对中国电信所处环境进行SWOT战略分析。充分论证技术、人员、方法、投资、质量、风险、时间等管理学因素在网络规划和网络运维中的作用。IT支撑系统预期建设目标,包括MSS、BSS、OSS和EDA系统发展和建设方向。对商务、个人、无线和三网融合等业务的支持。交换网络、无线市话网、IP城域网、传输网和接入网等网络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建设发展方向建议。三网融合后电信企业战略格局分析和电信发展分析。
张妮[6](2012)在《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持续发展,空管业务日益体现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规模的与日俱增带来了各类空管业务信息的传输需求,并逐步呈现多样化、差异化、高复杂性、高安全性、高保密性等特点,为空管专用传输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确保空管系统安全生产,民航华东空管局对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实施了新一轮建设,运用了基于软交换(Softswitch)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论文主要研究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为民航华东空管局各类业务信息建立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传输专网,突出层次化、模型化、高可靠性的原则,确保网络在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持续发展性。论文首先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要求,提出了网络设计方案,构建了网络拓扑。其次,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一是介绍了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包括NGN核心控制设备、中继信令网关、边界网关、坐席系统、综合网管、接入网关等,二是介绍了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随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分析了全网用户互联互通的流程。之后,论文介绍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网络管理系统、认证和计费系统、综合业务平台、坐席系统等四个主要的配套系统的设计,使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全网设计更全面。论文着重分析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研究和QoS设计方案,一是研究了NGN系统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三是研究了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并重点阐述了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QoS设计,得出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QoS指标,并设计了软交换系统和承载网的QoS策略。最后,论文对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核心设备功能及性能测试、业务功能测试、承载网络性能,并总结了测试结论。
王培[7](2012)在《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工程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电信运营商宽带接入业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正蓬勃发展,逐步迈入成熟期。对于电信重组后的中国移动需要快速进入宽带业务市场培育宽带用户群,从各个业务层面与其他电信运营商展开竞争,多方出击,才能分散竞争压力和运营风险。于是,各省移动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都逐步建设了省内的CMNET网和IP城域网。但经过几年的运行,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渐渐暴露出来。现网的路由器、交换机以及BRAS设备无论处理能力,还是QOS、组播、VPN等业务功能支持均比较弱,设备部署数量太少,整体上不能满足宽带业务的个性化业务需求。同时,IP城域网网络覆盖面较小,需要进行补点。传输光缆资源不足,需要采用先进的PON技术扩大光缆覆盖面。因此,对这张IP宽带城域网进行扩容规划和设计是必然的选择。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在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工程方面的部分研究内容和成果。论文首先介绍了郑州移动IP城域网的现状,分析总结了现网存在的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引出了IP城域网扩容的必要性。其次,作者在现网的基础上对郑州移动IP城域网进行扩容规划设计。对扩容工程中的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规划,对网络核心层到接入层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比较,而后对IP城域网的总体网络设计到具体的设备选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最后,作者还对郑州移动IP城域网实施扩容工程后的典型业务接入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描述。
曹海涛[8](2011)在《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设计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商业竞争的需求,利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在网上进行交易、宣传、娱乐、医疗、教育等的用户数量大幅增加。业务量和数据流量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对带宽的需求呈飞速增长的势头,设计建设新一代城域网,使企业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已成为各电信运营商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城域承载网、IP城域网、GPON基础网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讨论了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网具有的功能和实现的方法,分析了DWDM、IP、GPON技术在城域网建设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本论文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网的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基于DWDM、GPON技术的宽带IP城域网具有自己独特的构成原理和技术特点,规划建设时应根据具体业务需求、目标灵活的选用最适合的组网策略,达到效益最佳化目的,注重日后系统的平滑升级,并对城域网技术发展及前景进行了展望。中国铁通葫芦岛公司城域网的建设将极大的促进当地IP宽带业务的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的不断优化,基于DWDM、GPON技术的宽带IP城域网将更加完美,为人们提供更加廉价、方便的全方位的通信服务。
孙银青[9](2011)在《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北移动省内城域数据网建设方案研究和基于本建设方案进行的工程建设情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和业务应用的不断进步,传统运营商的本地网面临的巨大的压力。随着通信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运营商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综合业务。只有提供了综合业务,才能更具有竞争力。为此,河北移动进行了省内城域数据网的建设。城域数据网是一张可运营可管理、承载多种业务、具有高业务质量、解决业务安全问题的IP网络。城域网基于分组传送,能够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综合服务的,其网络业务定位于:移动信息化接入业务、互联网专线业务、语音专线接入业务、企业专网业务、宽带用户接入业务以及运营商网内的其它自有业务。其网络结构分为核心层、业务控制层和接入层。城域数据网的建设可进一步发展河北移动的省内数据类综合业务,可大大提高了全业务竞争中网络优势,从而形成新的业务竞争能力。
韩立琨[10](2011)在《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中国电信2008年10月承接CDMA网络后,为快速拓展移动业务,一方面投巨资,迅速对C网进行升级,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CDMA网络从2G网络升级到现在的EVDO3G网络,使得网络的覆盖、上网速度得到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中国电信利用原有的雄厚的网络资源、技术资源,不断加深、加强固网业务与C网业务的融合,将原先只能在固网上实现的各种应用,架接给CDMA网络,各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行业应用层出不穷,如移动办公、全球眼、一卡通、IPTV等,这给电信业务拓展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和效益,但在带来市场和效益的同时,也对CDMA网络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CDMA承载网络,如何承载CDMA业务网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首先对IP网承载CDMA无线网络业务进行论述,通过对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IP技术的分析,提出以IP网承载宁夏电信CDMA多业务的可行性。并提出在电信现有IP骨干网CN2的基础上,通过增加CE设备,实现CE+CN2的CIP承载网络构架,随后针对各种承载业务,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承载逻辑架构。VPN技术是IP承载网得以广泛应用的关键技术。它的应用使得承载在IP网络上的不同业务网元间的通信成为了可能。MPLS/BGP VPN可以使电信IP/MPLS网络为其用户提供一种基于网络、易于管理、扩充性好、具有同基于ATM/FR虚电路的VPN具有相同安全级别、具有QoS保障、任意节点互连的VPN。论文以MPLS VPN的技术原理为基础,通过对从业务承载和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VPN的划分、CDMA网络内部互访需求设计分析、互访策略、互访实施方案阐述(包括链路对接、路由对接、VRF对接和QOS对接等方面),研究设计出具有高可扩展性、安全隔离、灵活互访、易于实施的端到端MPLS VPN技术架构IP网承载模型。本文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IP承载网技术的研究,设计出适合宁夏电信CDMA全业务承载的网络结构。同时在论文的最后,并对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络进行了扩容设计,本人也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区网运部门,作为随后宁夏电信网络优化的参考。
二、电信级IP计费系统的选型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信级IP计费系统的选型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
2.2 ADSL接入技术 |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
2.2.2 ADSL接入方式 |
2.2.3 ADSL调制原理 |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3 光纤接入技术 |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
2.3.3 EPON接入技术 |
2.3.4 GPON接入技术 |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4 HFC接入技术 |
2.4.1 CATV网络简介 |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
2.6 无线接入技术 |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
3.2.1 OLT部署 |
3.2.2 ONT/ONU部署 |
3.2.3 ODN部署 |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
4.1.2 接入层OLT |
4.1.3 BRAS设备 |
4.1.4 网管系统 |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
4.1.6 设备面板 |
4.1.7 光猫 |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
4.2.2 工程施工方案 |
4.2.3 分布施工方法 |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软交换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发展现状介绍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地铁电话通信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成都地铁通信系统概述 |
2.2 成都地铁电话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公务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2.2 专用电话系统现状及需求分析 |
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1 设计原则 |
2.3.2 常用的地铁电话通信系统交换技术 |
2.3.2.1 程控交换的特点和功能 |
2.3.2.2 软交换技术特点和功能 |
2.3.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成都公务地铁电话系统总体构架设计 |
2.3.4 与其它系统接口方案设计 |
2.4 软交换技术应用故障情况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与容灾测试 |
3.1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1.1 系统构成及方案说明 |
3.1.2 业务功能 |
3.1.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2 成都地铁10号线公务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3.2.1 系统结构及方案说明 |
3.2.2 业务功能 |
3.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3.3 成都地铁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测试 |
3.3.1 测试目的 |
3.3.2 容灾方式 |
3.3.3 容灾演练前准备 |
3.3.4 演练实施方案 |
3.3.5 容灾测试内容及测试结果 |
3.3.6 容灾演练影响 |
3.4 成都地铁7号线公务电话系统容灾方案选择 |
3.4.1 1:1配置模式 |
3.4.2 1:0配置模式 |
3.4.3 两种容灾方式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软交换的成都地铁专用电话系统详细设计 |
4.1 软交换在COCC专用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
4.2 成都地铁COCC线网专用电话系统方案设计 |
4.2.1 组网规划 |
4.2.2 业务功能 |
4.2.3 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
4.2.4 互联互通接口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ROS构建大型校园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ROS技术总体构架 |
3 ROS可行性和风险分析 |
4 ROS技术的具体应用 |
4.1 ROS研究方法 |
4.2 ROS大型专线接入 |
4.3配置DHCP服务器 |
4.4配置关键的宽带拨号服务 |
4.5 PPPOE server对接计费系统Radius Manager |
4.6 ROS路由防私接措施 |
4.7 ROS安全设置 |
4.8智能化控制带宽 |
4.9 ROS QOS流量质量控制 |
5 ROS技术的应用案例 |
6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设最佳运行措施 |
6.1网络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运行措施与手段 |
7 结语 |
(4)基于电信级标准的IVR类业务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铁路IVR订票系统现状分析 |
2.1 IVR系统概述 |
2.1.1 IVR系统演进及特征 |
2.1.2 IVR的应用场景 |
2.2 IVR系统导引 |
2.2.1 IVR的定义及逻辑构架 |
2.2.2 话务量单位ERL |
2.2.3 E1 标准 |
2.2.4 七号信令概述 |
2.2.5 IVR的主要技术标准 |
2.2.6 总结 |
2.3 系统现状综述 |
2.3.1 系统组网 |
2.3.2 功能应用 |
2.4 系统问题分析 |
2.5 课题的提出 |
第3章 IVR系统评估方法 |
3.1 IVR类业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框架 |
3.1.1 IVR类业务系统全生命周期框架 |
3.1.2 IVR类业务系统的评估要点 |
3.2 IVR类业务系统安全需求范式的建立 |
3.2.1 安全需求要素 |
3.2.2 安全等级的建立 |
3.3 IVR类业务系统的评估模型的建立 |
3.3.1 IVR系统评估模型要解决的问题 |
3.3.2 IVR类评估模型的现状和局限性 |
3.3.3 电信级标准的介绍 |
3.3.4 基于电信级标准IVR类业务系统评估模型 |
3.3.5 IVR业务层评估指标 |
3.3.6 IVR功能层评估指标 |
3.3.7 IVR系统层评估指标 |
3.3.8 IVR设备层评估指标 |
3.3.9 评估模型与集团模型的比较 |
3.4 基于电信级标准的评估体系的应用 |
3.4.1 评估体系应用流程 |
3.4.2 评估结果判断 |
3.4.3 评估体系的应用条件 |
第4章 评估方法的应用 |
4.1 铁路IVR语音订票系统适用性判断 |
4.2 IVR系统评估标准的应用 |
4.2.1 安全等级的确定 |
4.2.2 评估分析 |
4.3 评估结果与问题 |
4.3.1 评估结果 |
4.3.2 问题汇总 |
第5章 铁路IVR订票系统的优化 |
5.1 制定优化方案 |
5.1.1 系统双网双平面改造 |
5.1.2 VG设备升级 |
5.1.3 系统前后台工作机制澄清 |
5.2 优化后问题汇总 |
5.3 优化效果检验 |
5.4 进一步建议 |
5.5 形成评估规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项目回顾 |
6.1.1 项目总结 |
6.1.2 创新点和价值点 |
6.2 下一步展望 |
6.2.1 向其它IVR类业务系统进行标准推广 |
6.2.2 向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方法推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录用的论文 |
(5)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文献综述 |
1.1.2 研究体会 |
1.2 主要研究工作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3 主要研究成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项目整体安排和运营商战略分析 |
2.1 项目整体范围管理规划 |
2.1.1 项目范围管理计划 |
2.1.2 项目范围控制 |
2.2 项目整体时间进度安排 |
2.2.1 项目进度计划 |
2.2.2 项目进度控制 |
2.3 项目成本管理 |
2.3.1 项目成本估算 |
2.3.2 项目成本预算 |
2.3.3 项目成本控制 |
2.4 SWOT分析 |
2.4.1 中国电信优势分析 |
2.4.2 中国电信劣势分析 |
2.4.3 中国电信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2.4.4 中国电信威胁(threat)分析 |
第三章 IT支撑系统的发展及建设目标 |
3.1 IT支撑系统变化趋势 |
3.1.1 中国电信转型概述 |
3.1.2 电信转型时代的IT支撑系统 |
3.1.3 未来IT支撑系统的建设目标 |
3.2 五年规划期间的IT支撑系统 |
3.2.1 战略目标 |
3.2.2 阶段性要求 |
3.2.3 采用的方法 |
第四章 IT支撑系统的建设方案 |
4.1 MSS系统 |
4.1.1 实现的目标 |
4.1.2 面临的问题 |
4.1.3 措施 |
4.1.4 预计达到的效果 |
4.2 BSS系统 |
4.2.1 实现的目标 |
4.2.2 面临的问题 |
4.2.3 措施 |
4.3 OSS系统 |
4.3.1 实现的目标 |
4.3.2 面临的问题 |
4.3.3 措施 |
4.4 EDA系统 |
4.4.1 实现的目标 |
4.4.2 措施 |
4.5 基础平台 |
第五章 转型业务的IT支撑 |
5.1 针对转型业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5.1.1 业务的订购方式和渠道 |
5.1.2 确定业务的计费方式和收账渠道 |
5.1.3 明确业务在企业中的运转流程 |
5.2 IT系统对3G业务的支撑 |
5.2.1 发展策略方面 |
5.2.2 IT支撑系统的功能 |
5.2.3 体系结构方面 |
5.3 IT系统对综合信息业务(ICT)的支撑 |
5.3.1 ICT业务的发展策略 |
5.3.2 IT系统对ICT业务支撑 |
5.4 IT系统对信息家同的支撑 |
5.4.1 家庭网关网络配置 |
5.4.2 开通业务流程 |
5.4.3 计费 |
5.4.4 措施 |
5.5 IT系统对商务领航的支撑 |
5.6 IT系统对个人传媒的支撑 |
5.7 IT系统对IPTV的支撑 |
5.7.1 IPTV业务系统架构 |
5.7.2 IPTV业务对承载网络的要求 |
5.7.3 措施 |
第六章 网络的现状分析和规划思路 |
6.1 网络发展总体思路 |
6.1.1 目标 |
6.1.2 网络发展总体思路 |
6.2 交换网 |
6.2.1 交换网现状 |
6.2.2 交换网存在问题 |
6.2.3 交换网络规划思路 |
6.3 无线市话网 |
6.3.1 无线市话网现状 |
6.3.2 无线市话网存在问题 |
6.3.3 无线市话网规划思路 |
6.4 IP城域网 |
6.4.1 IP城域网现状 |
6.4.2 IP城域网存在问题 |
6.4.3 IP城域网规划思路 |
6.5 传输网(含光缆) |
6.5.1 传输网现状 |
6.5.2 存在问题 |
6.5.3 传输网规划思路 |
6.6 接入铜缆及驻地网 |
6.6.1 接入铜缆—资源现状及问题 |
6.6.2 驻地网—资源现状及问题 |
6.6.3 接入网规划思路 |
第七章 运维系统规划 |
7.1 运维现状 |
7.1.1 运维系统规划主要举措 |
7.1.2 运维系统现状分析 |
7.1.3 人力结构现状分析 |
7.1.4 成本结构分析 |
7.1.5 公司运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7.1.6 公司运维体系发展需求分析 |
7.2 三种业务模式对运维的要求 |
7.3 五年规划期间的运维方案 |
7.3.1 总体思路 |
7.3.2 面向客户运维体系建设规划 |
7.3.3 面向产品的运维体系规划 |
7.3.4 面向网络的运维体系规划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总体设计 |
2.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1 下一代网络概述 |
2.1.2 软交换网络架构 |
2.1.3 支持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
2.2 研究目标与需求 |
2.2.1 建设目标 |
2.2.2 总体要求 |
2.3 主要建设内容 |
2.3.1 主要建设内容 |
2.3.2 提供的业务需求 |
2.3.3 模型选择 |
2.4 网络拓扑架构 |
2.5 组网设计方案 |
2.5.1 软交换系统设计方案 |
2.5.2 承载网络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 软交换系统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1.1 NGN 核心控制设备 |
3.1.2 中继信令网关 |
3.1.3 边界网关 |
3.1.4 接入网关 |
3.1.5 综合网管系统 |
3.1.6 坐席系统 |
3.1.7 NGN 系统各设备 IP 地址需求和配置 |
3.2 承载网的设备选型与配置方案 |
3.2.1 流量分析 |
3.2.2 核心侧流量分析及设备选型 |
3.2.3 接入侧流量分析和设备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与现网的融合方案 |
4.1 现网程控交换机用户的融合方案 |
4.1.1 融合组网方案 |
4.1.2 用户号码编制 |
4.1.3 信令路由组织 |
4.1.4 用户业务实现和继承 |
4.2 全网用户的互联互通 |
4.2.1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NGN 用户 |
4.2.2 机场 NGN 用户拨打机场 PSTN 用户 |
4.2.3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市话 |
4.2.4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内长途 |
4.2.5 机场 NGN 用户拨打国际长途 |
4.2.6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市话 |
4.2.7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内长途 |
4.2.8 机场 PSTN 用户通过 NGN 拨打国际长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配套系统的设计方案 |
5.1 网络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
5.1.1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 |
5.1.2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分布式处理结构 |
5.1.3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的集中管理模式 |
5.1.4 NetNumen N31 网管系统管理功能 |
5.2 认证和计费系统设计方案 |
5.2.1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认证机制 |
5.2.2 软交换语音用户的计费方案 |
5.2.3 宽带用户的认证和计费方案 |
5.3 综合业务平台的设计方案 |
5.3.1 主要业务描述 |
5.3.2 业务平台的组网方案 |
5.3.3 ZXUP10 综合业务平台 |
5.4 坐席系统设计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安全策略及 QoS 设计方案 |
6.1 NGN 系统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1.1 设备安全 |
6.1.2 系统安全 |
6.1.3 管理安全 |
6.1.4 软交换的容灾组网方案 |
6.1.5 拥塞与负荷控制技术 |
6.1.6 AG 自交换功能 |
6.2 承载网的可靠性解决方案 |
6.2.1 链路可靠性保证 |
6.2.2 设备可靠性保证 |
6.3 承载网的安全性解决方案 |
6.3.1 网络安全整体规划 |
6.3.2 防火墙安全系统 |
6.3.3 防病毒安全系统 |
6.3.4 网络设备本身提供安全保障 |
6.4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 |
6.4.1 影响软交换系统的 QoS 因素 |
6.4.2 软交换系统对承载网 QoS 指标 |
6.4.3 软交换系统 QoS 策略 |
6.4.4 承载网 QoS 策略 |
6.4.5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 QoS 设计方案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功能及性能测试 |
7.1 核心设备功能测试 |
7.1.1 软交换核心控制设备 SS |
7.1.2 中继信令网关 TG/SG |
7.1.3 核心路由器 T1200 |
7.2 业务功能测试 |
7.2.1 基本语音业务测试 |
7.2.2 业务平台功能测试 |
7.3 软交换系统性能测试 |
7.3.1 软交换话务量模型分析 |
7.3.2 测试环境及流程 |
7.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 承载网络性能测试 |
7.4.1 测试项目及方法 |
7.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7.4.3 承载网络性能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7)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工程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背景 |
1.2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IP城域网相关技术及发展趋势 |
2.1 IP城域网的基本概念 |
2.2 IP城域网路由技术 |
2.3 IP城域网QOS技术 |
2.4 IP城域网接入技术 |
2.4.1 有线接入技术 |
2.4.2 无线接入技术 |
2.5 IP城域网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郑州移动IP城域网发展现状 |
3.1 郑州移动IP城域网发展历程 |
3.2 郑州移动IP城域网网络现状 |
3.2.1 IP城域网整体组网情况 |
3.2.2 核心层设备设置 |
3.2.3 汇聚层设备设置 |
3.2.4 链路带宽分配情况 |
3.2.5 路由协议与路由策略 |
3.3 郑州移动IP城域网业务发展现状 |
3.3.1 IP城域网接入用户情况 |
3.3.2 IP城域网汇聚层端口使用情况 |
3.3.3 IP城域网汇聚层上行带宽使用情况 |
3.3.4 IP城域网未来带宽流量发展预测 |
3.4 郑州移动IP城域网存在问题 |
第四章 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规划设计 |
4.1 IP城域网扩容优化原则 |
4.2 IP城域网目标网络结构 |
4.2.1 IP城域骨干网目标网络结构 |
4.2.2 IP城域接入网目标网络结构 |
4.3 网络拓扑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
4.3.1 IP城域网扩容组网拓扑 |
4.3.2 核心、汇聚层扩容建设规划 |
4.3.3 BRAS扩容建设规划 |
4.3.4 接入层技术选择 |
4.4 网络设备选型 |
4.4.1 扩容设备需求 |
4.4.2 路由器设备选型 |
4.5 网络路由规划 |
4.5.1 网络路由协议比较 |
4.5.2 IP城域网路由规划设计 |
4.6 IP地址规划 |
4.6.1 IP地址的定义 |
4.6.2 IP地址分配原则 |
4.6.3 IP地址规划方案 |
4.7 网络QOS和安全规划 |
4.7.1 网络部署QoS的重要性 |
4.7.2 IP城域网QoS部署方案 |
4.7.3 IP城域网安全规划 |
4.8 网络管理设计 |
4.8.1 IP城域网网络管理系统需求 |
4.8.2 IP城域网网络管理系统部署 |
4.9 IP城域网流量、带宽的计算 |
第五章 郑州移动IP城域网多业务接入实现方案 |
5.1 集团客户专线接入优化方案 |
5.2 无线热点互联网业务接入方案 |
第六章 网络性能测试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缩略语汇总 |
致谢 |
(8)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设计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城域综合承载网建设 |
1.1 业务发展对城域综合承载网的需求 |
1.2 城域综合承载网的建设思路 |
1.2.1 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发展 |
1.2.2 城域网(MAN)建设 |
1.2.3 波分复用技术 |
1.3 DWDM城域综合承载网建设方案 |
1.3.1 DWDM在城域网的现状 |
1.3.2 构建DWDM城域综合承载网 |
1.4. 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综合承载网建设方案 |
1.4.1 当前现状 |
1.4.2 网络规划与设计 |
第二章 IP城域网建设 |
2.1 IP城域网概述 |
2.1.1 IP城域网的概念 |
2.1.2 IP城域网的业务定位 |
2.1.3 IP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
2.2 IP城域网的建设 |
2.2.1 采用高速路由器为核心组建IP城域网 |
2.2.2 采用高速LAN交换机为核心组建IP城域网 |
2.2.3 两种方案的技术特点比较 |
2.3 IP城域网需要规划与设计 |
2.3.1 IP城域网规划与设计的意义 |
2.3.2 IP城域网规划与设计的指标 |
2.4. IP城域网网络拓扑结构的规划与设计 |
2.4.1 IP城域网所采用的三种技术 |
2.4.2 IP城域网网络拓扑结构 |
2.5 IP城域网网络层的规划与设计 |
2.5.1 路由设计 |
2.5.2 IP地址规划和域名体系结构 |
2.5.3 流量工程 |
2.5.4 QOS策略 |
2.5.5 MPLS VPN技术规划 |
2.6 宽带接入认证的优化 |
2.6.1 宽带接入平台的要求 |
2.6.2 宽带接入认证的方式和现状 |
2.6.3 宽带接入认证平台建设方案 |
2.6.4 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
2.7 IP城域网网络管理的规划与设计 |
2.7.1 IP城域网所需要的网管功能 |
2.7.2 IP城域网网管的基本功能 |
2.7.3 IP城域网网管的特殊要求 |
2.8 IP城域网网络安全的规划 |
2.8.1 黑客网络攻击的一般过程 |
2.8.2 网络安全的几项关键技术 |
2.8.3 网络的安全策略 |
2.9 城域传送网络技术 |
2.9.1 IP城域网的特点 |
2.9.2 当前城域传送网的现状及不足 |
2.9.3 城域传送网络优化的原则 |
2.9.4 当前发展的城域传送网络技术 |
2.9.5 城域传送网络的优化策略 |
2.10 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IP城域网建设方案 |
2.10.1 网络现状分析 |
2.10.2 网络规划与设计 |
第三章 GPON基础网建设 |
3.1 GPON技术浅析 |
3.2 GPON系统组成及特点 |
3.2.1 GPON系统组成 |
3.2.2 GPON技术特点 |
3.3 GPON在FTTN中的应用模式 |
3.3.1 FTTB应用模式 |
3.3.2 FTTH应用模式 |
3.4 GPON组网方案 |
3.4.1 星型方式 |
3.4.2 树形方式 |
3.4.3 总线方式 |
3.5 GPON工程建设原则 |
3.5.1 OLT设置原则 |
3.5.2 ONU选择类型 |
3.5.3 主干光缆及配光缆配套原则 |
3.5.4 光分路器配置原则 |
3.5.5 光通道衰减核算 |
3.5.6 ODN光缆容量配置 |
3.6 GPON在某社会住宅项目中的应用实例 |
3.6.1 项目概况 |
3.6.2 解决方案 |
3.7 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GPON基础网建设 |
3.7.1 GPON设备FTTN的主要可应用形态 |
3.7.2 GPON基础网建设情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域数据网项目的背景 |
1.2 项目需求和现状分析 |
1.3 城域数据网项目的作用 |
1.3.1 项目作用 |
1.3.2 效益分析 |
1.4 城域数据网项目意义 |
1.5 城域数据网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作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城域网网络现状 |
2.1 数据网现状 |
2.2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备配置 |
2.3 目前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数据城域网主流技术分析 |
3.1 城域数据网网络主流技术 |
3.1.1 路由技术 |
3.1.2 端到端的QoS管理 |
3.1.3 用户/业务管理 |
3.2 城域数据网接入主流技术 |
3.2.1 FTTX接入技术 |
3.2.2 PON接入网技术分析 |
3.2.3 电信级以太网技术 |
3.2.4 PTN技术概述 |
第四章 城域数据网建设方案研究 |
4.1 城域数据网网络定位 |
4.2 业务模型研究 |
4.2.1 业务发展目标 |
4.2.2 业务需求分析 |
4.2.3 业务模型方案 |
4.3 网络建设方案研究 |
4.3.1 城域数据网网络建设方案 |
4.3.5 IP地址规划方案 |
4.3.6 城域数据网的安全方案 |
4.3.7 网络及资源管理方案 |
4.3.8 城域数据网计费与认证方案 |
4.4 自治域划分与路由组织方案 |
4.5 QoS与案研究 |
4.5.1 网络QoS解决方案 |
4.5.2 QoS实施原则 |
4 5.3 城域网QoS部署 |
4.6 业务承载方案研究 |
4.7 设备配置与投资估算 |
4.7.1 估算依据 |
4.7.2 投资估算 |
第五章 城域网工程项目建设实例 |
5.1 石家庄城域数据网建设 |
5.2 石家庄城域数据网网络测试 |
5.2.1 测试内容 |
5.2.2 测试结果 |
5.2.3 测试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宁夏电信CDMA网络承载需求及技术分析 |
2.1 电信CDMA网络承载需求分析 |
2.2 IP承载网络的选择 |
2.2.1 IP技术的发展 |
2.2.2 电信级IP承载网保证措施 |
2.3 CE+CN2承载网络结构的确定 |
第三章 宁夏电信CDMA网络IP承载的总体方案 |
3.1 IP承载网的组网原则 |
3.2 目标组网结构 |
3.3 电路域承载方案 |
3.4 分组域承载方案 |
3.5 业务平台承载方案 |
3.6 网管支撑系统承载方案 |
第四章 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的实现 |
4.1 MPLS VPN技术介绍 |
4.1.1 MPLS |
4.1.2 MPLS VPN |
4.1.3 VPN技术选择 |
4.2 VPN架构设计 |
4.3 VPN设置 |
4.4 VPN互通实现 |
4.4.1 VPN间互通需求 |
4.4.2 VPN间互通策略 |
4.4.3 VPN间互通实现下面以宁夏为例详细说明VPN互通实现方案 |
4.5 长途—本地VPN对接 |
4.5.1 链路对接 |
4.5.2 VRF对接 |
4.5.3 路由对接 |
4.5.4 QoS对接 |
4.6 MPLS VPN参数设置 |
4.6.1 MPLS标签参数设置 |
4.6.2 VPN参数设置 |
第五章 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扩容方案 |
5.1 网络现状 |
5.1.1 网络拓扑现状 |
5.1.2 网络路由结构现状 |
5.1.3 网络业务承载现状 |
5.2 网络存在的问题 |
5.3 扩容的原则 |
5.4 网络扩容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信级IP计费系统的选型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2]基于软交换的地铁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基于ROS构建大型校园网应用研究[J]. 王亮,唐永林. 情报科学, 2017(07)
- [4]基于电信级标准的IVR类业务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评估研究[D]. 周晓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9)
- [5]IT支撑网建设和运维系统规划[D]. 侯蒙.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6]面向空管业务的综合交换通信网络的设计与实现[D]. 张妮.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3)
- [7]郑州移动IP城域网扩容工程规划与设计[D]. 王培.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8)
- [8]中国铁通葫芦岛分公司城域网和光接入网的设计与建设[D]. 曹海涛.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9]城域数据网方案研究与工程建设[D]. 孙银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10]宁夏电信CDMA IP承载网络方案设计与实践[D]. 韩立琨.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