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泡聚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泡,表面张力,钢包,模型,数值,动力学,流体。
气泡聚并论文文献综述
孟也,李相方,何敏侠,蒋明洁[1](2019)在《气泡卡断过程中的喉道液领形态与聚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毛细管中用气体驱替润湿流体时,被驱替的流体通常会在管壁上留存一层薄液膜。气泡周围的润湿相液膜对于两相流中的流体运移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气泡在孔隙喉道处的分离。此类液膜的存在,对于孔隙尺度的流动机理建模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建立气泡卡断过程中润湿流体在孔隙喉道聚并形成的液领形态模型,于结果分布中得到一条液领形态演变路径,可研究卡断现象的动态特征;随后通过建立液领聚并模型,计算得到液领聚并(卡断)时间。液膜厚度和卡断时间与实验结果相符,证明了模型较合理,精确度较高。(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5期)
蒋晓刚,苑志江,翟玉婷,郑智林[2](2019)在《基于COMSOL的气泡聚并行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泡聚并不仅对气液、气液固流化床中的气泡运动速度和形状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相间传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气泡聚并行为进行了仿真研究,从共轴气泡、平行气泡和随机气泡叁个方面分析了相对位置对气泡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共轴气泡之间垂向距离较小时,会形成追赶效应,下气泡上升速度大于上气泡,最终形成聚并。两水平气泡距离较近时才有可能发生聚并,当水平距离较大时,两气泡最终以螺旋交替的形式上升,无法发生聚并。随机气泡聚并受水平距离影响较大,相比而言水平距离较小时更容易发生聚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7期)
覃一海[3](2018)在《基于CUDA并行算法的气泡聚并加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复合的LBM多相流模型,模拟能有减小模拟产生的虚速度,并满足伽利略不变性。通过实验证明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使用基于CUDA的并行技术对基于LBM的气泡合并算法进行加速优化,算法获得25.41倍的加速比。(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专业版)》期刊2018年28期)
覃一海[4](2018)在《基于LBM的气泡聚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伪势模型产生虚速度大,自由能模型不满足伽俐略不变性等不足,本文提出了复合的LBM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定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然后使用模型研究双气泡、四气泡的聚并现象,由实验可知复合模型产生的较小的虚速度,并且满足伽俐略不变性。气泡运动是十分经典的自然现象。气泡运动受温度、密度、相互作用力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则性等特点,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难以捉摸。进一步研究气泡运动特性,分析其运动机理,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8年17期)
勾大钊,雷洪,耿佃桥[5](2018)在《电磁搅拌钢包内气泡聚并破裂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气液两相流欧拉模型与考虑气泡破碎聚并的颗粒群平衡模型,研究了电磁搅拌下底吹钢包内流场分布及气泡尺寸分布.结果表明:搅拌器向上搅拌时钢包内形成一个大循环流场,而向下搅拌时钢包内形成了一个大的回流区和一个小的回流区.钢包内气泡分布为气液两相区中心区域气泡直径最大,气液两相区边界处直径较小,且从气液两相区中心到气液边界气泡直径逐渐减小.电流越大,气液两相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偏转程度越大,而且电流越大,气液两相区中心大气泡分布区域也越大.电磁搅拌器向下搅拌时气液两相中心区域大气泡直径分布区域小于向上搅拌.大气泡偏转程度小于小气泡,大气泡偏向钢包中心轴线一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勾大钊,王伟先,耿佃桥,雷洪[6](2018)在《吹氩钢包内气泡聚并破碎和运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及PBM模型,建立了吹氩钢包流场数学模型.此模型考虑了吹氩钢包内气液两相之间的曳力、升力、湍流扩散力和气泡的聚并和破碎等因素.研究了气泡聚并破碎对钢包钢液内含气率、气泡速度和混匀时间的影响,并与定气泡直径下的流场进行对比.数值结果表明:PBM模型的预测值更接近实验结果;钢包内气泡分布为中心区域气泡直径大,从中心到气液边界处气泡直径逐渐减小,气液两相区边界处直径最小;在钢包轴线上气泡速度先急剧增加然后缓慢减小,在接近液面处气泡速度又急剧减小.(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倪妮,孙中国,陈啸,席光[7](2017)在《单液膜气泡聚并和连接过程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单液膜气泡单层液膜包裹气体的特殊结构形式和内外壁面均受气液表面张力的特殊力学形式,在拉格朗日框架下采用无网格移动粒子半隐式法并基于表面自由能表面张力模型,建立了单液膜双气液界面表面张力模型,从而实现了单液膜气泡振荡变形过程中的复杂界面计算和捕捉。在此基础上对2个单液膜气泡的聚并和连接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典型的流动现象和液膜变形特征与规律,发现减小表面张力系数或增大黏性系数均会减弱气泡变形过程中表面张力项的变形主导作用。为此,提出了凹点切线法用于计算连接型气泡的液膜夹角,明晰了连接型气泡的形状。计算结果可为工业消泡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龚升高[8](2017)在《湍流条件下液滴或气泡破裂和聚并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体颗粒(即液滴或气泡)的破裂和聚并是化学工业中的常见现象。破裂和聚并过程决定的流体颗粒尺寸分布将对多相反应器的混合、传递、反应等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深入了解流体颗粒的破裂和聚并过程并构建合理的理论模型有利于开发、设计和优化多相反应器。本文对湍流条件下液滴的破裂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全能谱框架下构建了低粘液滴的多元破裂机理模型。与前人不同,本文建立的破裂机理模型不受二元破裂假设和液滴尺寸落在惯性子区假设的限制。在整个能谱区域内,从物理过程出发,建立了适用于二元、叁元和四元破裂的破裂频率模型和子尺寸分布模型。在机理模型中考虑了液滴的表面摆动和初始形状对碰撞频率和破裂概率的影响。根据建立的机理模型,从理论角度合理地解释了文献中存在的两种相悖的学术观点。本文还利用实验数据对所提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的预测结果能够与不同作者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测量的破裂频率和子尺寸分布吻合。另外,将所提破裂机理模型与群体平衡方程进行耦合求解,耦合模型对搅拌釜反应器内液滴尺寸分布演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预测结果。在整个能谱区域内本文对湍流主导的流体颗粒的聚并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聚并机制。基于空间角推导了两流体颗粒间的碰撞概率以及湍流涡和流体颗粒间的碰撞概率。根据碰撞概率,运用联合概率的思路对每种聚并机制构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采用由靠近方程和液膜排液方程构成的耦合模型预测的临界聚并速度对聚并模型进行封闭。不同于前人仅考虑等尺寸湍流涡对聚并的贡献,本文建立的聚并机理模型考虑了不同尺寸湍流涡对给定尺寸流体颗粒聚并的贡献。同时,模型还考虑了湍流涡寿命时间及湍流涡和流体颗粒间的平均碰撞自由程对聚并的影响。本文也提出了一个适用于全能谱的二阶纵向结构函数。另外,模型预测出的临界聚并速度及搅拌釜内液滴尺寸分布演变均能合理的吻合实验结果。此外,利用开源流体力学软件,对两等尺寸液滴的聚并过程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现有排液机理模型中采用的假设进行了分析。由计算结果可以发现:(1)雷诺润滑近似假设具有局限性,随意忽略轴向压力梯度对排液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机理模型预测出不合理的结果;(2)轴对称液膜假设在排液前期具有合理性,但排液后期该假设会失真;(3)液膜边界处使用的恒作用力边界条件具有合理性,而恒靠近速度的边界条件与数值计算结果有较大出入。这些研究对今后构建更为合理的排液机理模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4-01)
齐童[9](2017)在《微通道内非牛顿流体中气泡破裂及聚并行为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微流体芯片技术(Lab-on-a-chip)的不断发展,利用微流体技术对微通道内气泡(液滴)的精准调控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比流体体积法(Volume of Fluid,VOF),水平集法(Level Set)和VOF法耦合的(coupled level set and volume of fluid method,CLSVOF)能更加精准地捕获气液界面。本文利用CLSVOF法对微通道内气泡破裂及聚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可对微通道反应器的设计和气泡流的精准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通过网格无关性分析及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选用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水溶液为非牛顿流体,计算了微通道内该流体中气泡破裂和聚并行为。首先,对四条并行分岔微通道内气泡破裂行为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随u_g/u_l增大,气泡破裂后子气泡依次呈现出长段弹状流、弹状流、泡状流、不阻塞泡状流四种流型;随中间两子通道宽度减小,其中气泡流型由弹状流转变为泡状流,而两侧两子通道由弹状流转变为长段弹状流;随子通道中间分岔角增加,中间子通道由长段弹状流转变为弹状流,而两侧子通道由弹状流转变为长段弹状流;随液相质量浓度的增加,子通道气泡流型出现较长弹状流到弹状流的趋势。另一方面,当u_g/u_l≈1时,气泡均匀破裂,当u_g/u_l增大时,中间子通道子气泡较大;随中间子通道宽度的减小,其中子气泡明显减小,而两侧子气泡增大较快;随子通道中间分岔角增加,中间子气泡减小,而两侧子气泡增大;随液相质量浓度的增加,气泡破裂更为均匀。然后,对部分扩张微通道内气泡聚并行为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气泡聚并概率随扩张区域、液相流速、气泡大小、液相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气泡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聚并时间随扩张区域、液相流速、气泡间距的增大而增加,但随液相质量浓度、气泡大小的增大而减小。此外,不等大气泡聚并结果表明:“小追大”情况往往会发生聚并行为,而相反“大追小”则出现二者排斥趋势,不能发生聚并。(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7-02-01)
王乐,曹洲榕,郑西朋,杨顺生[10](2016)在《叁气泡上升聚并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pen FOAM开源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基于VOF方法,对在线气泡验证的基础上,模拟了叁气泡在静水中的上升运动,分析不同气泡直径、两气泡间距、上下气泡距离对气泡上升的影响,结果发现:上下气泡之间的距离影响着气泡的上升运动,当距离过近为0.01m时,叁气泡聚并为一个气泡,当距离过远为0.02m,叁气泡独自上升;当下方两气泡之间间距不同时,距离越小叁气泡越容易聚并;上方气泡直径越大对下方气泡的影响越显着,下方气泡越容易聚并为一个气泡。(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2-14)
气泡聚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泡聚并不仅对气液、气液固流化床中的气泡运动速度和形状有重要影响,而且对相间传质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利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计算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气泡聚并行为进行了仿真研究,从共轴气泡、平行气泡和随机气泡叁个方面分析了相对位置对气泡聚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共轴气泡之间垂向距离较小时,会形成追赶效应,下气泡上升速度大于上气泡,最终形成聚并。两水平气泡距离较近时才有可能发生聚并,当水平距离较大时,两气泡最终以螺旋交替的形式上升,无法发生聚并。随机气泡聚并受水平距离影响较大,相比而言水平距离较小时更容易发生聚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泡聚并论文参考文献
[1].孟也,李相方,何敏侠,蒋明洁.气泡卡断过程中的喉道液领形态与聚并模型[J].断块油气田.2019
[2].蒋晓刚,苑志江,翟玉婷,郑智林.基于COMSOL的气泡聚并行为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
[3].覃一海.基于CUDA并行算法的气泡聚并加速优化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
[4].覃一海.基于LBM的气泡聚并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8
[5].勾大钊,雷洪,耿佃桥.电磁搅拌钢包内气泡聚并破裂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勾大钊,王伟先,耿佃桥,雷洪.吹氩钢包内气泡聚并破碎和运动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倪妮,孙中国,陈啸,席光.单液膜气泡聚并和连接过程的移动粒子半隐式法数值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
[8].龚升高.湍流条件下液滴或气泡破裂和聚并过程研究[D].湘潭大学.2017
[9].齐童.微通道内非牛顿流体中气泡破裂及聚并行为的模拟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7
[10].王乐,曹洲榕,郑西朋,杨顺生.叁气泡上升聚并的数值模拟研究[C].2016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