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1]2004年在《峡江景观视觉分析的GIS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资文化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空前发达。在繁荣的旅游业背后,各地的风景名胜区也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许多着名的风景名胜区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为了实现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监管以及永续利用,对风景名胜区景观质量的评估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本文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国家对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的必要的、基础的应用型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遵循了系统性、完整性、客观性、有效性等原则,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数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峡江景观风貌的景观评价标准体系;并以GIS为核心的多种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了对巫山小叁峡大宁河峡谷景观(课题的试点项目)的评价,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内容有: 一、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景观学研究的范畴、内容和深度,并阐明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二、分析了巫山小叁峡的景观特征,提炼出峡江景观的主要景观要素,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叁级视觉景观评价标准体系; 叁、从视觉分析角度建立峡江景观要素的分析模型,并对部分核心模型进行了手工采集数据的分析验证工作; 四、通过GIS等技术实现峡江景观的分析模型,对实际的峡谷风貌作出了理性评估; 五、简要总结了本文建立的理论及其实践,并对建立完整的视觉景观分析模型进行远期构想,以实现对各类不同景观特征的风景名胜区进行评估。
魏戈兵[2]2005年在《规划领域的叁维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各地的建设项目也全面展开,规划领域的研究也在学界取得了不断的进步。GIS 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机分析处理工具,在规划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从叁维空间的角度研究分析GIS 在规划领域的应用。3 维技术在GIS 领域的应用是将常规的GIS 二维数据模型推广到叁维空间,实现对模型的空间分析和对模型的可视化,为用户提供方便直观的分析表达手段,在GIS 领域是一个研究热点。在规划应用中的主要对象是建筑物和地形。对于建筑物,在人们关注的是它的整体结构和相互之间、或与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景观规划相对来说,更多的则是如何在叁维空间能够得到地理环境的分析评价数据与标准,并且能够通过廉价的手段对现有的模型进行叁维可视化的视觉分析。本文作为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课题《风景名胜区保护监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国家对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的必要的、基础的应用型研究。在本文中,分别对叁维空间分析和叁维空间可视化两个部分进行了研究。叁维分析方面,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数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峡江景观风貌的景观提出了评价标准体系;并以GIS 为核心的多种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了对巫山小叁峡大宁河峡谷景观(课题的试点项目)的评价,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叁维可视化方面针对规划的需要,研究在如何与GIS 的数据格式相结合,以更符合规划习惯的方式操作叁维可视化模型。通过运用OpenGL 技术,研究如何在确定的地理坐标点上以更符合人眼观测习惯的方式对地形进行叁维可视化,避免了通常GIS 软件中可视化中采用的正射透视所带来的对地形叁维显示的误差。
贾翠霞[3]2010年在《基于GIS和遥感的景观视觉资源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景观是观察者通过感官活动对某一区域景物的认知。它常常是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存在的,景观资源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作为等同于其它自然资源的景观视觉资源,在为人们所享有的同时也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景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进行大量的开发建设,景区生态破坏、视觉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原有景观资源遭到无法恢复的严重破坏,80年代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风景视觉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人们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需要优美的视觉环境质量,由此针对各个具体项目的环境评价、视觉环境评价应运而生,景观评价不仅对视觉环境保护、培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建设项目的适宜性评价提供依据。本论文在研究景观视觉相关评价的基础上,对景观视觉资源的构成进行了总结,对景观视觉资源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梳理,将视点、视线、视景的分析评价以及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总体评价做为主要评价指标,并尝试将GIS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在若干指标的分析评价中。探索建立在GIS软件平台上的景观视觉资源评价分析方法。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经研究得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最优观景点的位置、主要视线影响区域分布、影响区域建筑高度控制、道路景观视景状况以及视觉敏感度分级等相关结论。本研究将GIS技术应用于景观视觉分析中,不仅为黄帝陵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在技术方法尤其是地理空间分析与视觉评价理论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具有方法论借鉴意义;另外通过研究实例,为相类似景区的景观规划提供了样例。
张霞, 朱庆[4]2010年在《基于数码城市GIS的视觉分析方法》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分析理念,利用叁维GIS卓越的叁维空间信息存储、管理、显示和分析功能,提出了视觉开放度指数VOI(Visual Openness Index)概念,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在数码城市GIS平台上所建立的各项视觉分析功能,最后利用该视觉分析方法对具体地段进行了实际应用和检验。
张霞, 朱庆[5]2008年在《数码城市GIS与视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分析理念,利用叁维GIS卓越的叁维空间信息存储、管理、显示和分析功能,提出了视觉开放度指数VOI(Visual Openness Index)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在数码城市GIS平台上建立了各项视觉分析功能。最后通过对具体城市景观的评价分析,进行了实际应用,获得了预期效果。
程燕芳[6]2015年在《滇东原上湖盆溶丘区主要盆地视觉景观系统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景观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景观资源的基础。原上湖盆溶丘区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科学认识原上湖盆溶丘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特征,对研究区盆地内的视觉景观进行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途径,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景观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建设“美丽云南”、改善原上湖盆溶丘区旅游环境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技术为支撑,对滇东原上湖盆溶丘区主要盆地视觉景观系统及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论是动态视域还是静态视域,原上湖盆溶丘区面积大于10km2的57个盆地视觉景观多样性和空间的丰富程度均较高。从景观的斑块数量上来看,草地的斑块数量最多,且在所有斑块类型中密度最大,说明其破碎度较大;耕地的斑块面积在整体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是景观类型中的优势类型,且密度相对较小,说明耕地景观破碎度较低,而其最大斑块指数最大,斑块的连片面积大,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大;湿地景观的面积在整体景观中占据的比例最小,对景观整体的影响不大。从不同视距的视域范围内看,在近景清晰区(0km-0.8km)和中景背景区(0.8km-2km)也呈现草地的景观斑块数量最多且破碎化程度大以及耕地破碎化程度小,是优势景观的特征;在远景模糊区(2km-10km)景观的主导类型是耕地,景观质量受耕地的影响较大。(2)对原上湖盆溶丘区30个主要盆地的视觉景观分析结果表明,原上湖盆溶丘区盆地美学等级较低,绝大部分盆地在“冲突”和“基本协调”等级内。其中在近景清晰区仅有昆明、罗平、澄江3个盆地处于“较美”等级。在中景背景区中,巧家、会泽2个盆地处于“严重冲突”等级;弥勒、安宁、昆明3个盆地处于“较美”等级;仅有罗平、澄江2个盆地处于“美”的等级。在远景模糊区中,师宗、东川、富民、巧家、会泽、寻甸、江川7个盆地处于“严重冲突”等级;仅昆明1个盆地等级处于“较美”等级。景观结构占据优势的景观类型对整个区域的视觉景观美学质量的高低起关键作用。(3)为改善原上湖盆溶丘区的旅游环境,应通过景观农业配置减少耕地景观视觉上的不协调,通过优化道路景观带提升道路的美感度及改善近景景观,通过工矿和居民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绿化隔离带建设、盆缘山地绿化等,改善盆地宏观视觉景观。
于书懿[7]2014年在《基于视觉景观资源评价的漳州开发区山地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观赏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对某一区域景观的感知称之为景观。景观资源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视觉景观资源等同于其它自然资源,但人们在享受视觉景观资源带给我们美感的同时,也经常会忽视其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生态景观在当局者利益的驱使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导致了景观的生态性被破坏、视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更令人惋惜的是,有些景观资源的破坏是无法恢复、永久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景观评价研究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其中包括视觉景观资源的评价。本文总结国内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漳州开发区山地的视觉景观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整理数据,对视觉景观资源质量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从两个层面对研究区域的视觉景观资源进行分析评价,一是对山地外部视觉景观资源进行视觉可见性评价,其中又分别对远点与近点的可见性分析,最后加以整合;二是从山地自身的视觉景观资源出发,从生态与美学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是视觉吸收力(任何景观能接受人类对它的改变但又不损及其原有景观特性的相对能力)与视觉敏感度(人们对某一地区的视觉景观品质被人为改变的关心程度)。从两个层次叁个方面建立了适合漳州开发区山地的视觉景观资源综合理论评价体系,之后运用GIS技术与常规评价方法,探索出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维度的评价技术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山地评价系统。得到山地视觉景观资源的综合评价结果后,又对研究区域的景观保护规划提出了强调山地景观资源的完整性(宏观)、提升山地景观环境的吸引力(中观)、打造山地景观节点的趣味性(微观)叁个层次的规划策略,从而为漳州开发区山地的视觉景观资源的保护和规划提供可行性的建议。
孔凡海[8]2010年在《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已建成高速公路的绿化现状调查研究,发现其建设初期与后期的植物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对已建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和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及评价,提出符合该地区高速公路沿线植物景观优化的具体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各类型绿化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出该地区高速公路主要环节部位(包括中央分隔带、边坡、道路两侧、互通区、服务区等地)的植物选择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选择植物,本文选用与植被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气候要素—气温和降雨量及两个与气候关系最密切的地理要素—经度、纬度、海拔共五个要素指标作为区划因子,对江西省植被气候资源进行区划,区划结果表明,江西省可分为赣南山地区、赣中丘陵区、赣北鄱阳湖平原区、赣东北山地区等四个植被区。然后根据各个区的自然条件和植物选择的要求,筛选出相应植被区的高速公路绿化植物。(2)通过对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样地内的植物种类不够丰富,植物群落不够稳定。同时,通过对建设初期与后期植物景观的对比,发现多数外来引进的植物种类基本消失,而保存下来的多数为乡土植物。(3)本文采用AHP评价法,通过构建评判矩阵,分别从生态美学、景观视觉、安全功能等叁方面,对江西省植被分区和建设时期各异的六条高速公路道路两侧及互通区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指数表明87.5%的高速公路综合评价等级在III级以下,植物景观质量较差,需要对高速公路各类型绿地进行优化。(4)以昌樟高速公路为例,提出关于山地丘陵区域高速公路优化的相关目标和理念。同时,提出了高速公路沿线各类型绿地详细的优化方案,为今后类似绿化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孝德[9]2007年在《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资源作为自然禀赋和后期人为介入的综合体,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基础。目前各地都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但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其开发模式的构建,均是这一构想能否实现的关键一环。现有文献在旅游资源评价、模式选择与构建等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因素选择及权重确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挖掘和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的协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对旅游资源内涵的认识应充分体现旅游客体的基本属性和内容,对旅游资源评价应展示旅游资源本身具有的美感、哲学和伦理思想,对旅游资源开发模式选择应注重结合地域各方因素进行构建。由于不同旅游者对自然旅游资源评价的差异性和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相对要小,本文用单纯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评价、潜力评价、分级评价、特色评价和容量测算,并结合SWOT分析,从旅游资源区域整合的角度构建了其开发与管理运营模式,结果表明:(1)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味较高,分布相对集中于主城九区和长江主干线。综观域内巴山绵延,渝水纵横,俯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构成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一轴两圈”壮丽自然景色和融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叁峡文化、抗战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色彩;叁峡黄金旅游带共有3194个旅游资源单体,密度为0.098/km~2。叁峡旅游带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上各区县的差异较大,特别是都市成片旅游区旅游资源多度较大,空间结构的丰富程度较高、异质性较强。沿江点状旅游区,旅游资源总量较多,但空间组合多度较低;瞿塘峡、小叁峡和重庆谈判旧址、鬼城名山分别是具有国际Ⅰ级开发潜力的自然和人文类景点,其模糊评分分别达89.1、82.2、85.2和83.8;而小小叁峡、天坑地缝和解放碑商圈、叁峡博物馆、山城灯海则分别是具有国际Ⅱ级开发潜力的自然和人文类景点,其模糊评分也分别达77.8、75.6、78.5、76.6和76.2。(2)叁峡黄金旅游带各旅游资源单体中优良级、普通级占总数的23.43%。其中,五级单体69个,占全部单体总数的2.16%;四级和叁级单体分别为121个和241个,各占单体总数的3.79%和7.55%;叁级以下的普通级单体317个,占单体总数的9.93%;叁峡黄金旅游带特色旅游资源涉及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和非物质文化性。其中有以长江叁峡为代表的峡谷风光群,以巫山猿人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奉节天坑地缝和巫溪红池坝为代表的科考、探险,有以奉节白帝城、张飞庙为代表的叁国文化,以鬼城丰都为代表的鬼文化,形成了融自然风光和深厚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多品种、多功能的旅游资源体系;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环境总容量为1540643人/日,且总体呈主城九区高于沿江点状旅游区。而叁峡黄金旅游带日拉动就业人数为40761人次,除旅游景点分布集中的巫山县外,主城九区较沿江点状旅游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趋势与旅游环境总量日接纳人次是一致的。(3)SWOT分析能够找出旅游景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而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区而言,重要是的该方法可针对其本身内在条件巩固优势、减少劣势、抓住机会、减少威胁,在本旅游区域最具优势的方面保持创新核心竞争力;叁峡黄金旅游带拥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特别是长江叁峡峡谷山水风光、深厚积淀的叁峡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而根据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将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分为主城片区(人文景观)和峡江片区(自然风光)。叁峡黄金旅游带的旅游资源节点分布与交通格局状况耦合较好。同时,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客源优势和旅游产业优势,都将叁峡黄金旅游带与环渤海地区、长江叁角洲和珠江叁角洲等地区联系起来;目前叁峡黄金旅游带在整体品牌形象塑造、旅游市场发育和旅游产业要素统筹等方面存在劣势。叁峡旅游形象缺乏准确定位和统一策划,旅游市场机制僵化和旅游企业素质偏低,交通不畅和产品老化仍是制约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4)西部开发战略效应遏制了叁峡黄金旅游带景区的生态退化,“十一五”和新农村建设都给叁峡黄金旅游带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新的更大的空间。基于以上分析,认为构建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川渝合作经济带理应成为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叁峡黄金旅游带SWOT分析应从新增旅游形态和旅游资源整合上着手;叁峡黄金旅游带开发的总体框架是“一轴两极两片四联合”。“一轴”:是指传统长江叁峡旅游线,是未来长江叁峡旅游带的重点发展轴,是叁峡旅游生存的生命线,是延续叁峡旅游的重要部分,也是串联叁峡各地区、各景区的重要轴线。“两极”:一极是以主城区为重点,具有旅游功能和接待功能的核心地区;一极是以巫山、巫溪、奉节组成的旅游金叁角为重点的区域,是未来叁峡旅游的核心地区,具有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本地旅游市场的多向吸引功能。“两片”:一片是由忠县、万州整合起来的旅游片区,一片是由长寿、涪陵、丰都、石柱整合起来的旅游片区。四联合:结合大叁峡旅游区位条件和未来交通发展格局,应该走“大叁峡旅游”发展路线,北面与陕西省联合,东部与湖北省联合,南部与湖南省联合,西部与四川省联合。同时应优化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应改单纯的峡谷观光游向多形态转变,发挥特色旅游资源的魅力;叁峡黄金旅游带是贫困连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的典型,开放投资环境和保证当地居民利益之间的矛盾是黄金旅游带内旅游业发展难以回避的问题。对此,叁峡黄金旅游带PPT战略强调应以政府主导,以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为中心;叁峡黄金旅游带SWOT分析在创意上做出体现差异化的经营特色,根据市、区旅游资源组合的配置特点制定保护的范围和类型。(5)叁峡黄金旅游带管理运作模式主要从事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和利益分配上,使资源经营与资产运作相统一。在此框架下,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主城九区旅游整合和其他区域整合为切入点,以体现叁峡黄金旅游带的奇、险、神景观特色;主城九区旅游整合应以山城印象为主题的都市旅游、二战英雄城都市游、温泉之都“周末休闲地,都市后花园”、湖广会馆、十八梯等为主要特色。(6)重点建设的旅游项目为抗战主题公园,以利用有效艺术形式把革命文化内在精神价值外化出来;其他区域整合涉及重点整合区域开发、重点整合性开发景区和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整合区域开发主要集中于文化与探险,重点整合性开发景区应体现功能与主体的特色,而重点建设项目则主要从确保区域整合、功能定位和开发主体的实现而拟定的具体开发途径;根据叁峡黄金旅游带景区吸引物聚集体的吸引力大小差异、规模分布、年接待游客量,对其旅游空间结构的旅游节点进行划分:一级节点为主城区,二级节点为万州、涪陵、巫溪、巫山,叁级节点为奉节、丰都、长寿、云阳、忠县。叁峡黄金旅游带的旅游发展应充分整合所有的旅游节点,突出综合优势,以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7)营销推广是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产业链各节点整合和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均衡利益的关键,改变原有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营销节事活动运作模式,采用市场招标、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做活做大叁峡旅游的营销运作。游船运作模式可使游客饱览叁峡沿岸核心自然和人文景点。以游船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旅游经营模式,将打破叁峡黄金旅游带跨区域开放性的旅游资源难以进行封闭式运营的格局,促使叁峡旅游迈向休闲消费时代,也是展现叁峡旅游形象品质的关键。投资运作模式改变了过去叁峡黄金旅游带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局面,从投资平台搭建、投资总量概算、资金来源、投入预期收益和投资时序等方面保证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开发思路上,叁峡黄金旅游带整合其涉及的景区、景点资源,将开发权和经营权交由旅业开发公司;整合酒店业、旅行社,将经营权交由酒店经营公司;整合旅游车、旅游船,将经营权交由运输公司。(8)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半公益性产业,政府投资只能起触媒作用,必须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注入才能健康发展。政府在做好财政补贴倾向的同时,减免税费、融资扶持、资源转让和考核奖惩不失为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旅游业吸收就业人员数量多、范围广,但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一地区旅游业是否能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叁峡黄金旅游带理应从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优化、人才培养、人才吸收和激励等方面入手,搭建旅游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区域性的整合,合力的凝聚。为此,必须为此构建跨区域的整合组织管理环境,协调和引导不同行业和部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意愿,化解冲突。但组织体系除了政府主导外,还应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参与。(9)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业发展方向应以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旅游度假区为依托,发展观光与度假结合游、平湖与峡谷风光结合游、水陆结合游。研究摸清了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的本底,厘定了其开发与运营管理的基本框架。从区域整合角度,本研究为政府制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和其他组织介入活动提供决策依据,并丰富人们对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理解,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提供借鉴。
许晓青[10]2015年在《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传统山水审美的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既是解决我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保护管理问题的内在需求,也是弥补国际组织在遗产地审美评价中长期缺乏中国视角的外在需求。论文总结并比较了国内外风景评估及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方面的4点不足。并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6大审美体系,提出了对我国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框架建构的借鉴经验。论文立足于传统,总结出我国传统山水审美4个特点为:审美过程中主体性显着;“融情于景”的审美主客体关系;“以大观小”的审美方式;“虚实相生”的审美结果。阐释了传统审美作用中的各要素及相互作用,依据价值论中的主体、客体、主客体作用关系来阐释审美价值。基于上述基础,论文构建了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并阐释了该框架的主体差异性和历时性两个特点,以及它们分别的识别结果。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是考察不同主体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客体的审美价值。主体差异性审美识别得出不同主体的审美价值。历时性审美识别是考察不同主体作为整体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客体的审美价值。历时性审美识别得出审美在历史上的变化与传承。而审美价值识别框架本身具有层次性,因而审美价值识别也具有层次性。论文继而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进一步构建了审美价值识别框架中的关键步骤、方法及指标。审美价值识别依然从主体差异性和历时性两个维度展开。在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中,通过权重分配识别出主要主体的审美价值,通过分层建立识别方法与指标,识别出不同层次的审美价值及对应的载体。在历时性审美价值识别中,构建诗文分析理法和图像分析法来识别历时性审美价值,并通过古今比较研究确定值得传承的审美价值。在价值识别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识别的审美价值保护框架。从宏观国土和单个风景区层面为我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保护管理及规划提出了建议。提出了确立保护对象,识别影响因素和敏感度,制定保护措施与展示措施3个关键步骤及相关方法。基于审美价值识别的保护框架回应了现有审美保护中的保护对象过于宽泛、保护没有针对性的问题。最后,论文以黄山风景名胜为例,验证了依据新构建的审美价值识别和保护框架所识别的黄山审美价值与世界遗产OUV评价的根本差别,以及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的差异,继而证实了该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框架可行性,也进一步提出了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1]. 峡江景观视觉分析的GIS方法研究[D]. 张双. 重庆大学. 2004
[2]. 规划领域的叁维应用研究[D]. 魏戈兵. 重庆大学. 2005
[3]. 基于GIS和遥感的景观视觉资源评价[D]. 贾翠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4]. 基于数码城市GIS的视觉分析方法[J]. 张霞, 朱庆.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5]. 数码城市GIS与视觉分析[C]. 张霞, 朱庆. 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8
[6]. 滇东原上湖盆溶丘区主要盆地视觉景观系统及优化研究[D]. 程燕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7]. 基于视觉景观资源评价的漳州开发区山地规划策略研究[D]. 于书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8]. 江西省高速公路植物景观评价及优化配置研究[D]. 孔凡海. 南京林业大学. 2010
[9]. 叁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 王孝德. 西南大学. 2007
[10]. 中国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与保护[D]. 许晓青. 清华大学. 2015
标签: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论文;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山地建筑论文; 峡江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