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致密油是上生下储式"倒灌"成藏,在油气充注不足的背景下形成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致密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0.5mD)、含油饱和度低(<50%)、含水高(>80%)、可动流体含量少(<20%)等特征导致其很难实现效益开发。近几年随着致密油成为主要的勘探开发对象,为了加快致密油的开发动用节奏,通过油藏精细解剖,明确了构造背景有利、储层气油比高两个富集高产因素,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地震甜点""开发甜点""压裂甜点"刻画技术研究,提高了致密油水平井的钻探效果和改造效果。与此同时,依托于项目部新的运行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市场化运作方式,在低油价下,推动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扶余致密油实现了效益开发。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于利民,江涛
关键词: 乾安地区,扶余致密油,富集高产因素,甜点,一体化
来源: 中国石油勘探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东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2016ZX05046-006)
分类号: TE349
页码: 210-217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581K
下载量: 192
相关论文文献
- [1].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营城组致密气富集条件研究[J]. 石油知识 2020(01)
- [2].松辽盆地南部秀水断陷油砂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论评 2017(S1)
- [3].高岭石与片钠铝石成因联系的岩石学证据:以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为例[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15)
- [4].松辽盆地南部重点断陷天然气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8(10)
- [5].松辽盆地南部登娄库组沉积探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04)
- [6].松辽盆地南部英坨地区青山口组沉积微相研究[J]. 中国石油石化 2016(S1)
- [7].浅析松辽盆地南部姚下段灰色砂体与铀成矿关系[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8].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油田片钠铝石的多层式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6(05)
- [9].松辽盆地南部深层断陷结构与构造特征分析[J]. 吉林地质 2017(02)
- [10].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油田油气运移研究[J]. 内江科技 2011(11)
- [11].松辽盆地南部浅层气成藏条件分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9(05)
- [12].松辽盆地南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研究[J]. 科技资讯 2015(35)
- [13].松辽盆地南部D区倾角测井资料分析及注采方案设计[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9)
- [14].松辽盆地南部套保地区稠油成因[J]. 中国石油勘探 2009(04)
- [15].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纪裂后期异常沉降分离[J]. 现代地质 2014(06)
- [16].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抬升过程的新认识[J]. 新疆石油地质 2008(06)
- [17].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合隆—兰家反转带泉一段致密气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3)
- [18].松辽盆地南部致密油“甜点区(段)”评价与关键技术应用[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9(08)
- [19].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08(06)
- [20].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秦家屯油田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特征[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3(08)
- [21].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油气勘探领域[J]. 石油实验地质 2010(04)
- [22].新型低伤害压裂改造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在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复杂气藏中的应用[J]. 天然气工业 2009(12)
- [23].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青一段深湖相页岩油富集模式及勘探实践[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20(04)
- [24].松辽盆地南部中浅层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J]. 海相油气地质 2019(02)
- [25].松辽盆地南部梨树断陷天然气轻烃地球化学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04)
- [26].松辽盆地南部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物源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25)
- [27].松辽盆地南部民东地区泉四段层序地层特征[J]. 西部探矿工程 2017(01)
- [28].松辽盆地南部火石岭组地层序列划分与区域对比[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8)
- [29].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条件[J]. 铀矿地质 2009(03)
- [30].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断陷成岩作用[J].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