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素利用率论文_顾惠敏,陈波浪,王庆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素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肥,利用率,土壤,玉米,生物,棉花,径流。

磷素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顾惠敏,陈波浪,王庆惠[1](2019)在《施磷对不同质地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施磷对不同质地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盆栽试验为基础,在不同质地(粘土、壤土、砂土)上设计5个磷素水平(P0、P150、P300、P600、P1200)研究棉田磷素状况和棉花磷素积累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不同质地棉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苗期和蕾期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苗期时粘土、壤土、砂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在P1200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80.94%、85.78%、94.41%,蕾期则分别增加了76.82%、85.10%、94.20%。苗期时,土壤全磷含量分别在粘土P600、壤土P1200、砂土P60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蕾期时粘土、壤土和砂土的全磷含量均在P1200处理达到最大值,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在苗期时表现为粘土>砂土>壤土,蕾期磷素活化系数在粘土和砂土基本呈持续递增状态,最大值与对照(P0)相比分别增加了34.22%、85.71%。植物整株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土壤质地表现为粘土>砂土>壤土。植物全磷含量则是壤土略低于粘土,砂土最低。棉花整株磷素积累量在不同土质上表现为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且分别在P600、P300、P600处理时达到最大值。不同磷水平下,磷肥表观利用率在3种土壤质地上表现不同,粘土、壤土、砂土分别在P150、P300、P600时达到最大值,与P0相比分别提高了16.84%、29.19%、10.68%。同一磷水平下不同土壤质地磷素生理利用率表现为砂土>壤土>粘土。因此,在生产中应针对土壤质地合理施磷,粘土土质下棉田施磷量应控制在约150 kg/hm~2,壤土土质应控制在150~300 kg/hm~2,砂土土质施磷量总体应控制在300~600 kg/hm~2,才能促进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和棉花磷素吸收,从而提高磷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3期)

王晶,侯振安[2](2018)在《不同原料生物碳对滴灌棉花产量及土壤磷素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棉花秸秆、玉米穗轴、鸡粪为原料制备生物碳,探究不同原料生物碳对棉花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4个生物碳处理:对照、棉花秸秆生物碳处理、玉米穗轴生物碳处理和鸡粪生物碳处理,分别用CK,BC1,BC2,BC3表示。每个生物碳处理施磷量设置2个水平:0,175 kg·hm-2用P0和P1表示。【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生物碳的施用均能提高土壤全磷含量。P0水平下,BC1、BC2、BC3分别较CK增加3%、6%、9%; P1水平下,分别较CK增加8%、9%、12%。不同施磷水平下,BC1、BC3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BC2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不施磷条件下,各生物碳处理土壤水溶性含量显着高于CK;施磷条件下,BC2、BC3处理土壤水溶性磷含量显着高于CK。各处理均能增加棉花干物质重和产量。在不施磷条件下,BC1、BC2、BC3棉花产量较CK分别增加4%、8%、11%。施磷条件下,产量较CK分别增加17%、16%、20%。生物碳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CK增加28%、167%和202%。【结论】不同原料生物碳的施用均能显着增加棉花产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其中以鸡粪生物碳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秀娟,解占军,何志刚,韩瑛祚,邹晓锦[3](2018)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的合适用量,在2013—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除秸秆还田初期(2013年)外,其余年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且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其中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08%;总体上,2013—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磷素利用率,其中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在秸秆还田初期降低了对磷的吸收量,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其不再影响植株对磷素的吸收,磷素利用率为28.32%,提高了5.73个百分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3.49%,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了6.76%,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对于上述所有指标,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着。因此,玉米生产上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降低磷肥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和产量,即使磷肥减量20%也不影响上述指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吴启华[4](2018)在《长期不同施肥下叁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中长期大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磷素逐年累积,不仅直接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还会造成不可再生磷矿资源的浪费并增加磷素流失风险。本研究基于吉林公主岭黑土、河南郑州潮土和湖南祁阳红壤叁个长期(1990年至今)定位试验点,选取了叁个施肥年份(1990,2000/2002和2013年)的五种施肥处理(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NPK配施秸秆,NPKS;NPK配施有机肥,NPKM),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核磁共振和修正Hedley等叁种磷分级方法以及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土壤磷形态和吸附-解吸变化特征,探讨了叁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23年长期施磷肥处理发现,叁种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磷活化系数(PAC)和磷吸附饱和度(DPS)均大幅度提升:与1990年的基础土壤相比,黑土、潮土和红壤的Olsen P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 6.8、2.7和6.1倍,PAC值平均提高了 3.8、1.3和1.4倍,DPS值提高了6.3、6.5和6.6倍。不同土壤类型和施肥处理的磷肥利用率(PUE)差异明显:潮土最高,黑土次之,红壤最低;NPK和NPKS处理高于NPKM处理。(2)施磷肥处理能提高PAC,主要通过提高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磷的比例(Pi/Po)、有机碳(SOC)含量并降低碳磷比(C/Po),也受吸附-解吸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变化的影响。叁种土壤中,长期施磷肥后,活性(Resin-P,NaHC03-Pi和NaHC03-Po)与中等活性磷(NaOH-Pi,NaOH-Po和Dil.HCl-Pi)在全磷中的比例增加,而稳定态磷(Conc.HCl-Pi,Conc.HCl-Po和Residual-P)的比例降低;施磷肥处理同时提高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但无机磷比例增加的幅度更大,进而提高了 Pi/Po值。此外施磷肥处理可以提高土壤SOC含量,并降低C/Po值,NPKM处理尤为明显。逐步回归显示,PAC与Pi/Po和SOC正相关,而与C/Po和CaC03负相关。此外,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土壤因子(48%)比磷素投入因子(5%)和气候因子(12%)等对PAC变异的解释率更高。(3)施磷肥处理均能提高DPS,主要受NaHC03-Pi,NaHC03-Po和SOC含量变化的影响,也受吸附-解吸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等变化的影响。所有叁种土壤中:施磷肥均能提高NaHC03-Pi,NaHC03-Po和SOC含量,降低磷吸附强度(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但最大磷吸附容量(Qm)的变化趋势随着土壤类型和施肥处理的变化而不同。主成分分析表明,DPS与SOC和绝大多数磷组分含量呈正相关,与Qm、k、MBC和Dil.HCl-Pi含量呈负相关性。此外,土壤活性磷组分NaHC03-Pi、NaHC03-Po和土壤易解吸磷对DPS的响应关系存在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处DPS值分别为34.5,24.9和25.4%。不考虑土壤类型的情况下,DPS值为25%可以用作临界值以监测土壤是否达到磷流失风险水平。(4)不同土壤类型和施肥处理之间,PUE存在差异,与土壤性质、磷形态和吸附-解吸特征等均有一定相关性。逐步回归显示,PUE主要受土壤比表面积影响。长期施肥下,考虑到磷肥的后效问题,计算磷肥累积利用率(PUEa)更为合理;同时平衡法计算的磷肥利用率(PUEb)与PUEa比较接近,且计算更简单,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叁种土壤中,磷肥累积利用率对Olsen P的响应关系可以发现:当土壤的Olsen P含量超过农学阈值,PUEa随着Olsen P含量上升维持不变或者呈现下降趋势。特别当OlsenP含量超过土壤磷素肥力转折点的时候,OlsenP含量会随着全磷含量的增加急剧上升,可能导致PUEa的快速下降。为了达到较高的磷肥利用率,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应调节土壤OlsenP水平在农学阈值和土壤磷素肥力转折点之间,公主岭、郑州和祁阳分别为 13.4-25.2,10.4-26.5 和 29.4-40.0 mg kg-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5](2018)在《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集中施在距离地面15 cm处;D_3:于距离地面5、15 cm处各施一半)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磷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优化西南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磷处理(P_0)相比,各施磷处理显着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相同施肥深度下,处理RP_1与CP相比,作物籽粒产量差异不显着,但显着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因此RP_1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显着高于CP处理.相同施磷量下,不同施磷深度间比较,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以D_2处理最高.依据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可知,当施磷深度为D_2、施磷量为RP_1时,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最强,在降低磷素流失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因此,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加大磷肥施用深度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土壤磷流失.(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郭智,刘红江,陈留根,王子臣,邱丹[6](2016)在《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磷素径流流失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单施化肥(T1)处理条件下,菜地磷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别达3.45kg/hm~2和1.08%,有机肥施用(T2、T3)显着增加TP径流流失量达14.79%和115.36%,而流失系数却降低39.63%(P<0.05)和9.11%(P>0.05)。从冬瓜产量角度考量,较T1处理而言,有机肥施用(T2、T3)条件下,虽然经济产量和废弃物产量分别提高1.41%~2.88%和4.17%~6.20%,但冬瓜经济系数却稍有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同时,虽然有机肥施用(T2、T3)显着增加冬瓜磷素吸收量达27.27%和46.18%,但磷素表观利用率却显着降低36.79%和61.22%(P<0.05)。有机肥施用显着增加菜地磷素盈余,T2、T3处理条件下,盈余量高达238.44~496.28kg/hm~2,分别达T1处理的2.60倍和5.42倍。(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静,叶壮,褚贵新[7](2015)在《水磷一体化对磷素有效性与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肥一体化是发挥水肥耦合效应提高养分效率的重要途径,然水磷一体化研究较少。本文在模拟滴灌条件下研究了液体磷肥和固体颗粒磷肥(TSP)及其不同施用方法对土壤磷移动性、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比较了玉米磷素营养与磷肥利用率对不同磷源及其施用方式的响应,旨在提出滴灌条件下磷肥高效利用的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与TSP肥料分次施用相比,液体磷肥分次施用更能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在各土层Ca2-P与树脂磷(resin-P)平均含量分别提高12.4%与21.6%,且可显着提高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P<0.05),resin-P含量的垂直下降幅度降低56.5%;2)与TSP分次施用相比,液体磷肥分次施用的土壤中高活性无机磷含量(Ca2-P、resin-P及Na HCO3-P之和)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提高21.0%,而低活性无机磷含量(Ca10-P与residue-P之和)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则下降10.1%,说明液体磷肥分次施用可减小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转化;3)玉米地上部干物质、叶片吸磷量和植株磷素累积吸收量均对不同磷源与施用方式有明显响应(P<0.05),液体磷肥分次处理的玉米生物量、吸磷量及肥料利用率分别比TSP肥料分次处理提高27.1%、34.6%及61.4%。水磷一体化施用可提高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有效性,减少磷的固定转化,显着改善玉米磷素营养,并明显提高磷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邢海峰,石晓华,杨海鹰,樊明寿[8](2015)在《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滴灌试验,以克新1号原种为试材,设置当地农户栽培模式与高产创建田生产模式,对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8.2 No./plant)提高了9.3%,商品薯率(96.0%)提高了2.3%;从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日积累量达到0.67~0.78 kg/hm2,较农户模式提高了37%,整个生育期马铃薯群体磷素的积累量达到44.3~55.3 kg/hm2,较农户模式高10.0~12.1kg/hm2,磷素转运率达85%~87%,也显着高于农户模式。高产马铃薯1000 kg块茎需磷量为1.95~2.10 kg,磷肥利用率21.6%~23.6%。【结论】在磷肥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滴灌分6次施用,与农户模式相比,显着提高结薯数量及单薯重,在块茎形成至膨大的关键时期以较快速率持续吸收磷素保证了植株在减量供磷条件下吸收磷素的高效性,分期供磷使磷肥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倪杰强[9](2015)在《不同生物碳对滴灌棉田土壤磷素及磷肥利用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棉花秸秆、玉米穗轴和鸡粪为原料在高温(750℃)厌氧条件制备叁种生物碳,并用HCl和Fe2(SO4)3对棉花秸秆生物碳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不同生物质原料和改性处理生物碳的基本性质,阐明不同生物碳对石灰性土壤磷素含量以及棉花生长、产量和磷素吸收的影响,为生物碳合理施用和提高磷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包括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两部分。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四个生物碳处理:对照(CK)、棉花秸秆生物碳、玉米穗轴生物碳、鸡粪生物碳。同时,每个生物碳处理设置两个施磷(P2O5)水平:0、175 kg·hm-2(P0、P175)。试验中叁种生物碳的施用量均为4.5 t·hm-2。盆栽试验设置四个生物碳处理:对照(CK)、未改性棉杆生物碳、HCl改性棉杆生物碳、Fe2(SO4)3改性棉杆生物碳。同时,设置两个施磷(P2O5)水平,分别为0、0.2 g·kg-1(P1、P2)。【主要结果】(1)棉花秸秆、玉米穗轴和鸡粪生物碳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对水溶性磷含量提高最明显。叁种生物碳处理土壤水溶性磷,在不施磷肥条件下分别增加23%、27%和67%;在施磷肥条件下分别增加50.5%、48.2%和88.3%。鸡粪和玉米穗轴生物碳在施磷肥条件下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31.9%和35.2%,而不施磷肥条件下仅有鸡粪生物碳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58.5%。(2)在两个磷肥水平下,鸡粪生物碳处理的棉花干物质重和产量最高,其次为玉米穗轴生物碳和棉花秸秆生物碳,对照最低。棉花秸秆、玉米穗轴和鸡粪叁种生物碳对磷肥利用率均有提高,鸡粪生物碳对磷肥的利用率提高最大,而玉米穗轴生物碳磷素表观利用率最大。(3)经HCl和Fe2(SO4)3改性处理后的棉花秸秆生物碳p H值由10.4降至7.0,表面孔洞和表面积增加,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养分含量明显降低。(4)未改性、HCl改性和Fe2(SO4)3改性生物碳均能提高土壤全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在两个磷肥水平下,HCl改性生物碳均可显着提高棉花干物质重和磷素吸收量,而未改性生物碳仅在施磷肥条件下提高棉花干物质重和磷素吸收量。未改性和HCl改性生物碳可显着提高磷肥利用率,Fe2(SO4)3改性生物碳对棉花干物质和磷肥利用率影响不大。【结论】棉花秸秆、玉米穗轴和鸡粪生物碳均可提高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含量。鸡粪生物碳对磷肥的利用率提高最大,而玉米穗轴生物碳磷素表观利用率最大,对土壤磷素激发作用最强。棉花秸秆生物碳经HCl改性处理后可降低土壤p H,促进棉花生长和磷素吸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5-06-01)

高志建[10](2015)在《磷肥运筹对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更加合理利用有限的磷矿资源,摸清滴灌施肥条件下水稻磷肥利用率,开展磷肥运筹对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本项目旨在探讨磷肥不同基追比例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运移规律,阐明滴灌施肥条件下磷肥运筹对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水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合理施肥,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按磷肥基追比设5个处理:CK(无磷肥)、T1全基、T2 30%基+70%滴、T3 70%基+30%滴、T 4全滴,每处理施肥总量设同等水平,氮肥(纯氮)270kg/hm2、磷肥(P2O5)90kg/hm2、钾肥(K2O)60kg/hm2,钾肥全部基施,氮肥及剩余磷肥在生育期内按比例分8次随水滴(追)施,供试水稻品种为T-04。通过调查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动态、收获期产量构成因子及实收产量,研究磷肥运筹对水稻磷素营养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通过采集不同施肥阶段、不同样点土壤样品研究磷肥运筹对土壤无机磷转化、分布的影响。【结果】1、磷肥全部基施可以显着增加滴头下方0~5cm Resin-P、Na HCO3-P含量;磷肥全部基施处理和基施30%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滴头下方Na OH-P含量表现为骤降;基施比例小及无基施处理HCl-P含量在各土层大于其他处理,残渣-P则表现为不施磷肥处理各土层含量接近且比较稳定。2、CK处理Na OH-P、HCl-P、残渣-P含量较高,Resin-P、Na HCO3-P含量较低;T1处理Resin-P、Na HCO3-P含量较高,Na OH-P、HCl-P含量较低,T2处理残渣-P含量较高,Resin-P、Na HCO3-P、Na OH-P含量较低;T3、T4处理除T4处理HCl-P较高外,其他各组分含量均与T3处理介于CK、T1处理之间。3、施用磷肥的处理干物质产量大于不施磷肥的处理;30%基施,70%追施的施磷模式干物质产量及产量达到最大,类似趋势还表现在有效穗数、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上。4、30%基施,70%追施的施磷模式磷肥利用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分别达到28.5%、89.5kg/kg、8.0743kg/kg,均大于其他处理。5、籽粒含磷量与经济产量极显着正相关,与肥料利用率、生物产量显着正相关;茎秆含磷量与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显着正相关;植株含磷量与肥料利用率、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与偏生产力显着负相关,与农学利用率显着正相关。6、0~40土层Resin-P含量与籽粒含磷量、茎秆含磷量、植株吸磷量显着正相关;Na HCO3-P与0~40cm籽粒含磷量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与茎秆含磷量、植株吸磷量显着正相关;Na OH-P与0~20cm籽粒含磷量、茎秆含磷量、植株吸磷量和20~40cm土壤含磷量极显着负相关。【结论】1、表明适宜的磷肥基追比模式,是获得最大产量及合理产量构成因子的一种途径。2、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的提高与磷素的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灌溉条件下根据水稻需磷特性合理运筹,可实现磷素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产量的协同提高。3、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施肥制度及灌溉制度增加土壤中的Resin-P和Na HCO3-P含量,降低磷形态向Na OH-P转化,可增加植株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植株磷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5-05-01)

磷素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棉花秸秆、玉米穗轴、鸡粪为原料制备生物碳,探究不同原料生物碳对棉花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4个生物碳处理:对照、棉花秸秆生物碳处理、玉米穗轴生物碳处理和鸡粪生物碳处理,分别用CK,BC1,BC2,BC3表示。每个生物碳处理施磷量设置2个水平:0,175 kg·hm-2用P0和P1表示。【结果】与对照相比,3种生物碳的施用均能提高土壤全磷含量。P0水平下,BC1、BC2、BC3分别较CK增加3%、6%、9%; P1水平下,分别较CK增加8%、9%、12%。不同施磷水平下,BC1、BC3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BC2与对照间无明显差异。不施磷条件下,各生物碳处理土壤水溶性含量显着高于CK;施磷条件下,BC2、BC3处理土壤水溶性磷含量显着高于CK。各处理均能增加棉花干物质重和产量。在不施磷条件下,BC1、BC2、BC3棉花产量较CK分别增加4%、8%、11%。施磷条件下,产量较CK分别增加17%、16%、20%。生物碳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磷肥表观利用率,分别较CK增加28%、167%和202%。【结论】不同原料生物碳的施用均能显着增加棉花产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其中以鸡粪生物碳的影响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素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顾惠敏,陈波浪,王庆惠.施磷对不同质地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2].王晶,侯振安.不同原料生物碳对滴灌棉花产量及土壤磷素利用率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8

[3].王秀娟,解占军,何志刚,韩瑛祚,邹晓锦.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8

[4].吴启华.长期不同施肥下叁种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肥利用率的差异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5].赵伟,宋春,周攀,王嘉雨,徐锋.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6].郭智,刘红江,陈留根,王子臣,邱丹.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磷素径流流失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6

[7].王静,叶壮,褚贵新.水磷一体化对磷素有效性与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

[8].邢海峰,石晓华,杨海鹰,樊明寿.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

[9].倪杰强.不同生物碳对滴灌棉田土壤磷素及磷肥利用率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

[10].高志建.磷肥运筹对滴灌稻田土壤磷素转化、分布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施肥处理磷素利用率(平均值...成熟期玉米各器官磷素分配(大田试验)成熟期玉米各器官磷素分配(盆栽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不同磷肥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1 氮磷配比施肥对磷素的影响

标签:;  ;  ;  ;  ;  ;  ;  

磷素利用率论文_顾惠敏,陈波浪,王庆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